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探秘|郑国公魏征为什么敢当面批评唐太宗花心呢?

历史探秘|郑国公魏征为什么敢当面批评唐太宗花心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使汝说娱 访问量:3967 更新时间:2024/1/31 15:45:56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综合能力最强的皇帝之一,他开了著名的贞观之治,成为了大唐兴盛的开端。

李世民在贞观17年时,设立了凌烟阁24功臣来纪念对自己有功的大臣们,其中第四位就是郑国公魏征

魏征的前半生站队能力很差,他最初跟随李密参与了瓦岗寨起义,失败后归降了李唐政权。

但此后他却选择帮助太子李建成的东宫集团,压制李世民的天策府势力。

太子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被杀后,李世民不计前嫌,让魏征到自己的麾下做事。

按理说呀,魏征作为李世民敌对势力的谋士,不被李世民追究责任已经是烧高香了。

但他却多次当面斥责李世民的过错,甚至当众批评他花心。

这就让很多人不理解,魏征为什么这样勇敢呢?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魏征自从为李世民办事后,一直是忠心耿耿,恪守职责。魏征最初作为建议大夫,对李世民的要求非常的高。他内心的准则是以死谏为己任,纠正皇帝的过错,让李世民达到上古贤君舜的程度。这个标准在魏征做尚书左丞和光禄大夫时也没有改变过。

只要李世民做一些有害于百姓的决定,魏征都会置自己的性命于不顾,当面斥责他的过失。

不仅在朝堂之上,在李世民的私生活中,魏征也照样劝谏不误。史书中曾经记载了一件事。

有一次,唐太宗发现了一个姓郑的女子,容貌姣好,倾国倾城,而且精通琴棋书画,让李世民对他非常喜欢,想要将这位女子纳为嫔妃。

于是,他命令手下人尽快将这件事办好。

李世民听魏征说完,面红耳赤的说,您别再骂了,是我欠考虑了。于是李世民就吩咐下人取消了那郑姓女子为嫔妃的命令。

但事实上,这名女子并未婚配,只是魏征为了劝谏皇帝不要沉迷女色而编造的。

魏征敢于面斥皇帝的做法呀,让人们非常敬佩。有学者分析了史料文献对唐太宗执政时期的描述,发现魏征之所以敢多次直言劝谏唐太宗,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魏征敢于面斥皇帝的过错,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一位正直的人。

魏征在瓦岗寨起义期间,对于首领李密也是直言相见的,他曾经纠正李密很多错误的观念,抨击他亲信坚佞之人的做法。

这也说明魏征的行事方式与他所处的阵营无关,是骨子里严于律己,对事不对人的行为准则。

李世民执政期间,魏征身居高位,却没有像其他功臣一样迎娶三妻四妾,他居住的房屋相比于其他大臣的房屋显得非常简陋。

魏征要求唐太宗勤俭为民,不要贪恋美色享乐。

这些劝谏让唐太宗在魏征身上找不到把柄和借口,这也让魏征面斥圣上的行为有了足够的底气。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

其二,李世民作为公认的贤君,他的心胸是非常宽广的。

在灭隋起义期间,还有大唐建立后做天策将军时期,李世民就能放下私人恩怨,将曾经的敌对阵营里有才能的人收为己用。

天策府中很多将领都是曾和李世民为敌的,这体现了李世民一贯的用人眼光和做事方式。

在李世民登基继位后,他能广纳谏言,颇具仁者之风。对于魏征的才能和人品啊,李世民是非常认可的。

在魏征对他当面斥责时,李世民能够放下皇帝的面子,以礼相待,虚心受教,承认错误,这也是贞观之治令大唐兴盛的原因之一。

李世民曾说过,魏征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及时发现自己的过失缺点,让自己变得更好。作为皇帝,拥有这样的心胸气度,实在是令人敬佩。

李世民与魏征这对君臣,放眼历史,也是君臣关系的最佳典范之一。

即使放在如今的官场、职场中,有如此心胸和远见的领导,搭配上恪守职责、忠心耿耿的实干派部下,也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从君臣奏对,看敢于直谏的魏征有多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魏征

    魏徵以直言敢谏闻名于后世,最著名的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三鉴”中,把魏征当作“人鉴”来警示自己。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余次,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是绝无仅有的。历史上对魏征的褒扬大多停留在犯颜直谏的胆识上,其实他还

  • 魏征阻止唐太宗封禅成功,靠的是智慧和牛脾气

    历史人物编辑:十年磨一见标签:魏征

    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故事很多,如唐太宗不想惹他,将鹞鹰藏在怀里。魏征担心唐太宗玩物丧志,故意长篇大论的汇报,结果活蹦乱跳的鹞鹰,在唐太宗怀里给闷死了;再如魏征时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唐太宗,让他下不了台,唐太宗气得回到后宫仍然发狠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刺头’!”长孙皇后问杀谁,唐太宗说是魏征。长孙

  • 魏征和李世民的互相成就,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历史人物编辑:翟梦迪标签:魏征

    古往今来,君权至上,一位帝王要上至圣明,下驭群臣,做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才能稳固封建君权的统治。可抛开现象看本质后,看似君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也有约束君权的制度,此制度为谏官。谏官起源春秋,诸侯各国官衔不同,却要求相似—任谏官者需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直言不讳。秦始皇秦朝正式确立谏官

  • 魏叔玉继承魏征的光荣传统,他却得不到李长歌的爱心

    历史人物编辑:余拥军标签:魏征

    魏叔玉,作为魏征的长子,后来继承了魏征的郑国公世袭地位,想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但他不是纨绔子弟,也不是像父亲那样的直臣、谏臣。唐朝那些事儿,诙谐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读之引人入胜。魏叔玉的结局《长歌行》中我们看到魏叔玉这个角色,给人的感觉是优柔寡断、不善表达、内心纠结。从剧中的一些细节可以分析出,

  • 如果唐太宗是昏君,魏征还敢犯颜直谏吗?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魏征

    唐太宗即位之初,决心治理官场贪贿流弊,于是让身边亲信故意行贿,以便发现受贿者;有一令史受绢一匹,太宗决定诛杀他。尚书裴矩谏劝:“为吏受贿,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认为他说得有理,召集文武五品以上官员训诫曰:“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 “税法如嫁女,结局难料”-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宋歌爱动漫标签:魏征

    在唐朝,魏征被誉为“唐朝第一名相”,他曾为唐太宗李世民策划了许多重大决策,功绩卓著。然而,他的晚年却因病患重而病危。李世民为了表示对魏征的感激之情,将自己9岁的女儿嫁给了他的40岁的儿子。这样一来,魏征的儿子就有了个美丽聪明的新娘,同时,魏征也能够安心地度过余生。然而,这样的结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想

  • 如何评价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君臣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张世界标签:魏征

    魏征被李世民称赞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并且在魏征死后,李世民曾经评价魏征:贞观以来,尽心于我,进献忠言,安国利民,犯颜直谏,纠正我之过失者,唯魏征而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给出魏征很高的评价,尤其是最后一句,自从自己改元贞观后,只有魏征敢触犯我的威严,敢当面纠正我的过错。从李世民说的话中我们可以

  • 袁天罡的叔叔袁守城算的真准,魏征梦中斩龙,死后成监察御史

    历史人物编辑:骆氏春秋标签:魏征

    冥冥之中有推手,冥冥之中有安排,许多事情不得不信,但也不能全信。《西游记》中有这样的片段,说袁守城每日在城中算卦,这时有一个渔夫每日都来卜卦,问的都是在哪撒网,在哪垂钓的事情,且每次都能捕获金丝鲤鱼,由于渔夫打鱼过多,因此触怒了泾河龙王,龙王于是就变成一个凡人,找袁守城算账,结果龙王不敢暴露身份,于

  • 文正的故事 · 第一位文正 · 魏征 · 之二

    历史人物编辑:撸猫的娜娜标签:魏征

    隋末,年过而立的魏征终于踏上仕途,被起兵响应李密造反的武阳郡丞元宝藏(这哥们名字真好)招入麾下,成为了一名典书记。这个书记和现在的书记可不是一回事,这个典书记,其实就是个文书,负责帮领导写写材料记记数字,啥权力没有。虽然魏征小时候学习并不好,可怎么也是出自书香世家,再怎么说写作功夫也要比一般人强很多

  • 魏征之后只有他敢对唐太宗直言进谏

    历史人物编辑:美好de生活标签:魏征

    文/林岩唐朝大臣郝处俊,安州安陆(今属湖北孝感安陆市)人,生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滁州刺史郝相贵之子,生母许氏,侍中许圉师的外甥。郝处俊刚刚十岁的时候,父亲郝相贵就去世了,父亲属下的官吏送来绢帛,做为治丧的财物,郝处俊坚辞不受,表现出异于同龄人的老成持重,对几个舅舅恭敬有加,和兄弟们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