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位列凌烟阁的大唐功臣-魏征,先后效力过六个主子

位列凌烟阁的大唐功臣-魏征,先后效力过六个主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娱乐有点点乱 访问量:4651 更新时间:2024/2/21 3:23:31

一提起历史上的忠义之臣,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立刻浮现出这些熟悉的名字:诸葛亮、岳飞、包拯、狄仁杰、寇准、文天祥、于谦……,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良将在沙场上奋不顾身、平定四方,忠臣在朝堂上尽忠直谏、护佑政举朝纲。

贤臣谏臣之所以能够青史流芳,扬名万世,往往都是因为人们知晓他们的忠义之举,敬服他们高尚的人格。

身为臣子,就是要以诚侍君、以忠报国,然而我国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位奇特的名臣,他一生中竟然效力过6个主子,虽说青史称其为“一代贤臣”,可他的忠君之心究竟又有几何呢?

魏征发迹前的艰难岁月

唐朝著名的宰相魏征,出生于公元580年,是隋唐时期巨鹿郡下的曲阳县人。原本,魏征的父亲魏长贤曾任一县之长,只可惜他在魏征尚且年幼时便去世了。

不久,积劳成疾的母亲也撒手人寰,只留下了孤苦无依的小魏征在世间凄苦地过活。

成了孤儿的魏征既不知道如何种地为生,也不懂得如何靠买卖挣钱,他倒是非常喜欢读书,却也曾遭到乡亲们的嘲讽,他们都暗地里说魏征是一个空有志向的穷苦青年。

魏征读书既读不出来颜如玉,也读不出来黄金屋。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为了能吃口饱饭,魏征只好进道观当了一个道士,不为别的,只为暂且安身立命、不至于流落街头讨饭吃。

魏征出生的第2年,杨坚就建立了隋朝,而魏征成为道士后不久,杨坚的儿子杨广就即位称帝了。

这位活力四射、壮志雄心的皇帝一心要扩张版图,不惜穷兵黩武、四处征战,可结果就是搞得大隋朝民怨四起、动荡不安。

魏征蜗居在道观里,心却不甘平静,眼睛始终紧盯着道观外面的政治和时局。

当他发现隋朝大有被推翻的倾向之时,就自顾自地学起了“纵横捭阖之术”,认为自己能够学得张仪苏秦思想精粹的魏征准备将来走出道观,遇见贵人,继而成就一番事业。

名臣魏征一生之中六易其主,堪称之最

魏征在道观之中勤学苦读数年,的确丰富了见识、增长了才干。隋朝末年,武阳郡丞元宝藏苦于身边没有得力的“书记员”,当他听闻魏征比较有才学后,就请魏征到自己的府衙来帮忙。

魏征文笔不错,还真就适合给元宝藏当书记员。从那以后,魏征就得到了人生中第一份正式的工作,主要就是帮元宝藏处理往来的文书、写一写政令和信件等等。因此,元宝藏就算是魏征的第一位“主公”。

没过多久,元宝藏眼见天下大乱,便想依附投靠他人。很快,他看好了一个人——瓦岗寨的李密

于是,元宝藏便响应了李密的号召,起兵反隋。

同时,元宝藏命魏征给李密写一封属意归顺的信函,收到信函的李密一看,感觉这封信措辞有度、言简意赅,字迹还非常不错,就认定写信的人比较有才。于是,魏征被李密“征用”了,李密就成了魏征的第二位“主公”。

可惜的是,李密任用人才比较倾向于那些出自于名门的士子或是旧时的朝臣官僚,因此,出自草根的魏征就没有真正得到重用,魏征不甘就此埋没,便伺机另觅明主。

很快,“明主”出现了,因为李密被王世充大败于邙山,慌乱之际,李密心一横,带着魏征等一众手下投靠了唐王李渊。

可这第三任“明主”李渊是个刚愎自用之人,并不信任李密和魏征等人,敬业的魏征也只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无半点马虎之意。

不久,魏征等来了一个立功表现的机会——因为魏征与李渊想要招安的徐世绩是故交,于是他便自主请命,前去劝降老友。徐世绩信服魏征,马上就归降了李渊。

原本一切都是在向利好的方向进行着,但世事难料,“夏王”窦建德举兵与李渊两战两胜,顺势俘虏了魏征和徐世绩等人。

窦建德早就听说魏征是个有才干的人,便命魏征担任自己的起居舍人,专职记录上司的言行举止。魏征只得听命行事,因此,窦建德算是魏征的第四位“主公”。

公元621年,大唐派李世民征讨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吓得王世充赶忙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领兵10万南下援助洛阳的王世充,却在虎牢关下被率领着3500名精锐骑兵的李世民所击溃,窦建德被生擒活捉。魏征见大事不妙,便说服了窦建德帐下的守将唐旦,一起归降了唐朝。

圣太子李建成得知魏征已成大唐的臣子,便礼遇有加,请魏征担任太子洗马一职,魏征深受感动,便欣然应允。至此,李建成便是魏征的第五任“主公”了。

而46岁的魏征怎么也没想到,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夺位称帝。李世民亲政后,有心收罗人才、励精图治,但他并没有具体可行的良策,又闻听魏征满腹才学、阅历丰富,便先是用其为特使,后又擢升他为朝臣。

故此,李世民既是魏征的第六位“主公”,也是魏征的最后一位“主公”。

关于如何治理国家,魏征主张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在执法治民方面,魏征主张明正法典、严宽得当,明确反对徇私枉法。

唐太宗悉数采纳了魏征的主张,采取了一系列开明公正的教化措施,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发展农桑。3年之后,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盛况。

敢言“做良臣不做忠臣”的魏征

魏征因为遇见了明主李世民,便竭诚辅佐、知无不言,为了让李世民能接纳自己的主张,魏征还敢于直言进谏。

尽管有很多次魏征都触怒了龙颜,可李世民却能够冷静地思考魏征的用意,分析利弊,采纳魏征好的建议和主张。再加上长孙皇后也对魏征深度认可,李世民就更加器重魏征,授予他宰相一职,官居正三品。

很多朝臣眼红魏征被李世民如此器重,便时不时地诬陷魏征结党营私、有不臣之心。

唐太宗心有动摇,魏征看出了太宗的心思,便进谏说:望陛下让我当一介良臣,而不是一个忠臣。

太宗很奇怪,就问:忠臣和良臣有何不同?

魏征答道:

良臣让君主得到好的名声、子孙永传基业、王朝福禄无边。而忠臣就像殷商的比干一样,自己被杀,君主得到坏名声、社稷毁于一旦,仅仅是比干自己得到了一个好名声。

于此,良臣和忠臣二者相去甚远。

魏征说这样一番话,实际是表明了自己并非只知道死谏,而是希望一切既对君主和国家有利,又对自己的名声有益。

聪明的魏征只用了这寥寥数语便一举消除了太宗对他的猜忌和疑心、剖白了自己的心迹。

公元643年正月,魏征去世了,李世民慨叹自己失去了一位得力的诤臣,他无限伤感地对群臣说:失去了魏征,就相当于我失去了一面照鉴古今的镜子啊!

若是说魏征六易其主,实际上并不十分客观准确,毕竟在乱世之中,政权跌宕之快是任何人都掌控不及的。

魏征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地辅佐其主,始终都怀着一颗坦荡善良之心,尽管一些主公没有采纳魏征的建议,但他们也绝对认可魏征的真心实意,不然肯定不会任用魏征,更不会留他在自己的麾下。

唐太宗晚年时,曾授意宫廷画师阎立本和大臣褚遂良在唐王宫内的凌烟阁置下了24功臣像,在这些赤诚辅佐太宗的功臣中,魏征排名第4,你说,魏征这个人究竟怎么样?!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历史探秘|郑国公魏征为什么敢当面批评唐太宗花心呢?

    历史人物编辑:使汝说娱标签:魏征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综合能力最强的皇帝之一,他开启了著名的贞观之治,成为了大唐兴盛的开端。李世民在贞观17年时,设立了凌烟阁24功臣来纪念对自己有功的大臣们,其中第四位就是郑国公魏征。魏征的前半生站队能力很差,他最初跟随李密参与了瓦岗寨起义,失败后归降了李唐政权。但此后他却选择帮助太子李建成的

  • 从君臣奏对,看敢于直谏的魏征有多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魏征

    魏徵以直言敢谏闻名于后世,最著名的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三鉴”中,把魏征当作“人鉴”来警示自己。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余次,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是绝无仅有的。历史上对魏征的褒扬大多停留在犯颜直谏的胆识上,其实他还

  • 魏征阻止唐太宗封禅成功,靠的是智慧和牛脾气

    历史人物编辑:十年磨一见标签:魏征

    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故事很多,如唐太宗不想惹他,将鹞鹰藏在怀里。魏征担心唐太宗玩物丧志,故意长篇大论的汇报,结果活蹦乱跳的鹞鹰,在唐太宗怀里给闷死了;再如魏征时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唐太宗,让他下不了台,唐太宗气得回到后宫仍然发狠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刺头’!”长孙皇后问杀谁,唐太宗说是魏征。长孙

  • 魏征和李世民的互相成就,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历史人物编辑:翟梦迪标签:魏征

    古往今来,君权至上,一位帝王要上至圣明,下驭群臣,做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才能稳固封建君权的统治。可抛开现象看本质后,看似君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也有约束君权的制度,此制度为谏官。谏官起源春秋,诸侯各国官衔不同,却要求相似—任谏官者需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直言不讳。秦始皇秦朝正式确立谏官

  • 魏叔玉继承魏征的光荣传统,他却得不到李长歌的爱心

    历史人物编辑:余拥军标签:魏征

    魏叔玉,作为魏征的长子,后来继承了魏征的郑国公世袭地位,想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但他不是纨绔子弟,也不是像父亲那样的直臣、谏臣。唐朝那些事儿,诙谐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读之引人入胜。魏叔玉的结局《长歌行》中我们看到魏叔玉这个角色,给人的感觉是优柔寡断、不善表达、内心纠结。从剧中的一些细节可以分析出,

  • 如果唐太宗是昏君,魏征还敢犯颜直谏吗?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魏征

    唐太宗即位之初,决心治理官场贪贿流弊,于是让身边亲信故意行贿,以便发现受贿者;有一令史受绢一匹,太宗决定诛杀他。尚书裴矩谏劝:“为吏受贿,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认为他说得有理,召集文武五品以上官员训诫曰:“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 “税法如嫁女,结局难料”-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宋歌爱动漫标签:魏征

    在唐朝,魏征被誉为“唐朝第一名相”,他曾为唐太宗李世民策划了许多重大决策,功绩卓著。然而,他的晚年却因病患重而病危。李世民为了表示对魏征的感激之情,将自己9岁的女儿嫁给了他的40岁的儿子。这样一来,魏征的儿子就有了个美丽聪明的新娘,同时,魏征也能够安心地度过余生。然而,这样的结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想

  • 如何评价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君臣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张世界标签:魏征

    魏征被李世民称赞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并且在魏征死后,李世民曾经评价魏征:贞观以来,尽心于我,进献忠言,安国利民,犯颜直谏,纠正我之过失者,唯魏征而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给出魏征很高的评价,尤其是最后一句,自从自己改元贞观后,只有魏征敢触犯我的威严,敢当面纠正我的过错。从李世民说的话中我们可以

  • 袁天罡的叔叔袁守城算的真准,魏征梦中斩龙,死后成监察御史

    历史人物编辑:骆氏春秋标签:魏征

    冥冥之中有推手,冥冥之中有安排,许多事情不得不信,但也不能全信。《西游记》中有这样的片段,说袁守城每日在城中算卦,这时有一个渔夫每日都来卜卦,问的都是在哪撒网,在哪垂钓的事情,且每次都能捕获金丝鲤鱼,由于渔夫打鱼过多,因此触怒了泾河龙王,龙王于是就变成一个凡人,找袁守城算账,结果龙王不敢暴露身份,于

  • 文正的故事 · 第一位文正 · 魏征 · 之二

    历史人物编辑:撸猫的娜娜标签:魏征

    隋末,年过而立的魏征终于踏上仕途,被起兵响应李密造反的武阳郡丞元宝藏(这哥们名字真好)招入麾下,成为了一名典书记。这个书记和现在的书记可不是一回事,这个典书记,其实就是个文书,负责帮领导写写材料记记数字,啥权力没有。虽然魏征小时候学习并不好,可怎么也是出自书香世家,再怎么说写作功夫也要比一般人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