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愈认为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伯乐精神,因材施教

韩愈认为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伯乐精神,因材施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何露瑶 访问量:4555 更新时间:2024/1/17 9:16:11

韩愈作为教育的倡导者、践行者,主张以身立教,他认为教育者的威信,来源于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为了做好教育工作,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在德行、知识、修养等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

道德高尚是个体稳定的道德面貌的特征。他是一个人道德努力的结果,是一个人的人性、价值与尊严的标志。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着教师的人格修养十分重要,教师道德修养的直接目标,也是教师道德人格的建设。

教师的人格不仅是自身的本体价值标志,还具有工具价值。教师要注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包括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有榜样的作用,也可以是另外一种的人格魅力。

韩愈在历史上位于唐宋八大家之首,除了他自身所具有的文学才华之外,还和他高尚的仁德品行分不开。韩愈认为,写文章,即立言,要想胜于人,必须取于人。能够真正行仁政的人,用于政治可以王天下,用于文学可以法天下。只有行了圣人之道,继承了仁德精神,才能够在所行所为中体现出仁德的精神特点。

韩愈认为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注重做一个以德施教、以德立教的楷模。这表现为教师在教师职业,及对他人和社会应承担的道德责任。韩愈在有生之年,身体力行践行教育工作,热爱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表现为发掘和使用人才上。不论是在京任四门博士,还是在阳山、潮州办学期间,他都心胸宽阔,不遗余力举荐人才。如在潮州办校期间,破格提拔了出生浅薄、埋没乡土的赵德为师。他认为赵德有德有才,通圣人之道。

除了在学校教书的义务,老师还应该有着良好的道德义务。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义务认知水平,二是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事业意识水平。人生下来不是什么都知道,不懂就要问,就要向有学问、有知识的人虚心学习、求教。只有这样,人才能由不懂到懂,由不知到少知到多知,成为有知识、有才艺的人。

韩愈认为学高为师,所以身为师者需要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多读好书,提升自身学识。只有在多学、扩大自身知识面的基础上,才能学识渊博,有能力诲人不倦,对学生的提问有问必答。才能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为后代留下富有教育意义的有影响力作品。

韩愈认为身为师者,必须学识渊博。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只有博学多才,严于律己,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从古至今,关于教育的观点有很多,不同时期形成的教育观点,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孔子在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主张人无贤愚,一视同仁。韩愈则提出了用材使能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用材使能在教育中同样适用。韩愈将该方法应用于教育中,认为身为师者,除了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外,还要注重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学会用材使能,根据学生不同的资质、特长,有目的、有方法、有计划地培养人才,激发和开发人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积极性,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乐于学习。

要想人才被发现,不被埋没,则需要把人才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这需要伯乐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一种值得盛赞的伯乐精神,就是禅让制,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

周文王用姜尚,武王用周公,齐桓王用管仲,燕昭用乐毅刘备诸葛亮,唐太宗用魏征等,这些都体现了君主对人才的尊重与赏识,正是由于对人才的尊重和赏识,才能使贤才脱颖而出,使国家兴旺发达。

韩愈在生前,很好地践行了师者的伯乐精神。贞元十七年,韩愈与侯喜等人于洛水垂钓之后,韩愈钦佩侯喜的才华,于是写文,为其才华得不到欣赏而鸣不平。

在任国子监时,韩愈发现张籍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人到中年还是一位正九品的教书郎,即为秘书省校书郎,官职卑微,很长时间生活都陷于贫困之中。韩愈就写了《举荐张籍状》上书朝廷,毅然举荐他调入国子监,并任正五品国子博士,以加强国子监学官的质量和教学水平。

韩愈在被贬潮州时,认识了赵德,发现其是一位贤士,韩愈毅然举荐他,将赵德由一介平民,提为副县级官员并主管全州的教育事务。

另外,韩愈要离开袁州时,他还推荐了韩泰来代替自己的位置。并在其受到永贞改革事件影响,被贬偏远地方多年无法回到朝廷的时候,对其伸出援手,写下《举韩泰自代状》,为韩泰说了几句公道话。

这一推荐是真诚的,韩泰在长庆元年,也就是唐穆宗即位的第一年,便调任到了郴州。伯乐精神需要伯乐有宽广的心胸,只有心胸宽广的老师,才能有胸襟赏识人才推荐人才围聚人才,才能桃李满天下。

标签: 韩愈

更多文章

  • 太平公主有多土豪?她死后百年,韩愈羡慕地为她写诗

    历史人物编辑:张秀权标签:韩愈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唯一一个长大成人的女儿,对母亲威胁小,所以也备受宠爱,自然衣食无忧,富贵无比。但是,受宠的公主非常多,可像太平公主这样土豪的却并不多见。在唐代,亲王的实封是八百户,最多一千户,也就是说有一千户人家交税的话不是交给国家,而是交给亲王。公主的话最多三百户,可是太平公主受父母宠爱,所以太平

  • 韩愈:一位政绩斐然的诗人,如何在诗话中留下自己的踪迹?

    历史人物编辑:朱云山标签:韩愈

    历代诗话都注重对作家本身的研究,除了诗人艺术创作所形成的“诗品”,还包括诗人的生活经历、仕宦交游、道德伦理等“人品”方面的论述。明诗话中就有不少关于韩愈“人品”方面的批评,主要涉及对韩愈才学、为师、道德等方面。明代论诗家对韩愈形象的评述情况,基本可以见出韩愈在明代论诗家心中的形象,对研究完整的韩愈形

  • 后人嘲讽李白,韩愈愤而反驳,写下流传千古的骂诗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建标签:韩愈

    盛唐不仅是个国力强盛,万邦来朝的超级帝国,更是以辉煌灿烂的唐诗文化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时代。最闪耀的明星,当然是李白和杜甫,他们如同大唐的双子星,永远璀璨夺目。然而,李白和杜甫生前的境遇并不相同。李白是全民偶像,少年成名,还被唐玄宗召入宫中,走到哪里都是万众敬仰的焦点。杜甫则低调得多,名气也小

  • 他是中唐时期的天才,和韩愈齐名,其作品至今依旧广为流传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韩愈

    中唐时期的天才诗人数量虽然不如盛唐,但还是有许多了不起的大家,最著名的,估计就是柳宗元了。他不但在政治上,做到了一个超级大官,而且,他的文学水平,也是超一流的。柳宗元留下来的诗,只有一百四十五首,并不算多,甚至还不如仅仅活了二十七岁的天才型诗人李贺。然而自古迄今,凡议论唐诗,很少漏列柳诗。而且还大都

  • 韩愈是如何吸引数辈人去模仿研究?谈谈其碑志的价值

    历史人物编辑:杜健标签:韩愈

    自21世纪以来,学界对韩愈碑志的研究从未间断,研究论著多达三十余种,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思想感情、艺术特色、文体价值、史实辨析与文献考订等几个方面,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者通过与同期或者后期作家对比的方式考察韩愈碑志的接受情况。碑志文在唐代实现由先秦的骈体文转入散文的转变,并逐渐成熟,韩愈作为参与古文变革的

  • 韩愈与张籍:喜君眸子重清朗,携手城南历旧游

    历史人物编辑:党荣刚标签:韩愈

    在群英荟萃的中唐诗坛,韩愈的名气响彻文坛,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更是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和他相比,张籍的知名度就小得多,但是在韩愈心中,张籍却是他最为重要的一位挚友。在韩愈流传下来的三百多首诗词作品中,与张籍有关的就多达二十余首,甚至在韩愈人生最后的时光里,陪伴在他身边,最让他放心不下依依

  • 历史不忍细看:韩愈长的丑致仕途艰难,宋美龄本姓韩祖籍河南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韩愈

    农村有句老话,叫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其实,有时历史就是一部大戏,纷繁衍复杂,千枝万蔓,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许多事情总让人看不明白。看不明白波澜壮阔的大史实,偶尔翻看一下历史的细节也挺快乐的。韩愈因长的丑致仕途艰难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 晚年大儒韩愈服用硫黄,是因为嗜好女色?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草人标签:韩愈

    韩愈在唐诗宋词界算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了,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是古文运动引领风骚者,可谓是众多古人和现代历史学家关注的焦点。对于韩愈的晚年,有关史料曾记载他大量服用硫磺,对于这种行为,有学者觉得是嗜好女色,进而服用硫磺。这种说法也不是无凭无据,白居易在自己的诗中就写到过韩愈服用硫磺病重。也有学者认为不

  • 韩愈有哪些著名诗句

    历史人物编辑:初行旅游标签:韩愈

    1、《春雪》唐代:韩愈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译文: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唐代: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

  • 韩愈为什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又为什么被列入孔庙?三论韩愈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岩岩说史V标签:韩愈

    韩愈是唐朝贞元年间最为著名的文学家,世人称其为“昌黎先生”,并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为世人所作的贡献极大,被列入孔庙同孔子一起受后人祭祀,连北宋大文豪苏轼也曾受到过韩愈思想的影响,并称赞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一、提倡古文运动,韩愈的古文理论唐宋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