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愈为什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又为什么被列入孔庙?三论韩愈贡献

韩愈为什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又为什么被列入孔庙?三论韩愈贡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岩岩说史V 访问量:260 更新时间:2024/1/19 6:10:52

韩愈是唐朝贞元年间最为著名的文学家,世人称其为“昌黎先生”,并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为世人所作的贡献极大,被列入孔庙同孔子一起受后人祭祀,连北宋大文豪苏轼也曾受到过韩愈思想的影响,并称赞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一、提倡古文运动,韩愈的古文理论

唐宋古文运动是一种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为关键点的文学革新运动,目的就是为了复兴儒学,而韩愈正是这一运动的倡导者。

古文运动是一种顺应时代背景的改革,唐朝在经历“安史之乱”后,社会上各种矛盾滋生,还有藩割据地方分化国家。

骈文的特点是句读整齐,对偶工丽,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文体一直流行了上千年。但久而久之,逐渐演化成一种千篇一律、充满了形式主义的文体。

到了唐代时,骈文变得更加僵化,语句中充满了浮艳之词,更是摒弃文章本来的用意,将重心全都转移到研究字句的上面。

正是因为骈文的弊端,韩愈这才推动了古文运动,意图改变这持续了数百年的浮艳文风,想要让文章本质再变回承载情志的介质。

而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思想便是“文以载道”,文章本来就是为了阐述并记录“道”才出现的产物,这个道泛指道理和人的思想。

韩愈主张“文”就是文章的形式,“道”是内容,两者合一应当以内容为主,形式为次要。相对于骈文当时只重形式不看内容的文风,韩愈的理论是唐朝文学的一大进步。

在推行学古人文风之后,韩愈还提倡要有创新,强调要“异”于古文,不要人云亦云随大众,不然文章看起来便了无新意。

韩愈更是反对抄袭前人作品的剽窃之风,思想是自己的,只有不覆辙前人的作品,写出自己独立的风格,才能成为一代“名家”。

尽管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最终古文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韩愈这些先驱者们,却留下了摒弃浮艳、复兴古文的文学种子。

二、重建儒家道统,韩愈的儒家之道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记载儒家学说的经书便丢失了众多,遗留下来的一些更是皆有残缺,到汉时以往的儒家学士老死,儒学便开始有了断层。

儒家学说的兴盛,始于汉武帝为了维护统治地位,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如果不是汉武帝,或许儒家早已泯然于世上。

到了唐朝时,佛教和道教在统治者的扶持下兴盛壮大,儒家学说一度陷入低谷,经过韩愈对儒家之“道”的重新诠释和构建后,才有了儒家思想的“道统”学说。

这个“道”的涵义比较笼统,客观上是指天地人三道。而韩愈想要弘扬的,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之道”。

道和道统是不可分割的,道是道统想要传达的内容。韩愈构建道统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弘扬儒家之“道”。

儒家提倡的“五常”,也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一为人的道德准则,这一准则也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历史。

韩愈素以儒家传人自居,尤其重视儒家的礼仪制度,他认为“礼”是儒家文化当中最为核心的思想,并将其贯彻在自己一生的行为上。

三、批判佛道二教,韩愈的斗争勇气

佛道两教自汉代时便传入中国,在唐代时攀升到了一个新的巅峰高度,尤其是大量佛寺的建立,加重了当时普通人民的负担。

韩愈便是反佛道二教的先驱,其中以反佛为主,是因为佛教的势力和危害最大,当时道教的道观还不到佛教的二十分之一。

佛道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当时的社会生产,工人和农民都要为庙宇香火付出自己的血汗,韩愈认为这迟早会让百姓起义,进而颠覆唐朝的统治地位。

在公元819年的时候,唐宪宗更是派使者迎奉佛骨,在宫中供养三日。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时间长安城内便掀起了一股信佛热潮。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全都追随皇帝的脚步供养寺庙,生怕落在后面。家产殷实的还好,差一点的直接连自己生计都成了问题。

见此韩愈便作《论佛骨表》,上书劝谏唐宪宗,不要让这种荒唐的事物影响了国家。为此韩愈差点便丢了脑袋,得其他人求情才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的反佛道斗争,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虽然自己被贬,也不见佛教少了一庙一僧,但他揭露了佛教的谎言,韩愈的勇气确实让佛教自此以后便迈向衰落。

参考文献:

《略论韩愈的反佛道斗争问题》

《韩愈对儒家“道”的诠释和构建》

《从韩愈古文运动的失败看唐代骈文的文体地位》

作者: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

标签: 韩愈

更多文章

  • 这位豪迈超过李白的诗人,连韩愈也不放在眼里,名字更是牛叉

    历史人物编辑:云裳小历史标签:韩愈

    唐朝诗人不少,狂放孤傲者也屡见不鲜,李白是这其中最知名的代表。但是豪迈如江湖好汉的却只有刘叉一人。刘叉,这名字就叫的不同凡俗,一般人都叫些典雅端丽,或者温正和平的字眼儿。可刘叉兄弟的名字却不是,单一“叉“字,江湖豪气就迎面而来,确实刘叉人如其名,性格也是如梁山好汉一般。据说刘叉少时就“任侠”,还因酒

  • 他是大唐帝国最牛防火墙,却被骂“人间恶魔”,幸亏韩愈给他正名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韩愈

    提起这个人,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因为在书中对他的记载也是很少,但是这位低调的人却是一位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的大臣。他出生在一个富贵的人家,可以说是一个“公子哥”,但是他没有仗着家里有钱就胡作非为,横向霸道,反而是勤奋好学,不拘小节,在小时候就一心想考取功名,效力于朝廷。他出生的时候,正值唐朝盛世的时候

  • 韩愈晚年结识一高僧后,真的信佛了吗,韩愈:我一成不变!

    历史人物编辑:兜汤看历史标签:韩愈

    元和十四年(819年),如果韩愈没有上书劝阻唐宪宗李纯奉迎佛祖舍利子的话,君臣二人的关系仍然会非常融洽。因为两年前朝廷收复淮西时,韩愈作为宰相裴度的随军高参,功劳也不小。然而,韩愈就是韩愈,一生都在捍卫儒家先贤的大道,不遗余力。我们知道,韩愈一向大力排斥佛家道家的学说。他无法阻止皇帝信佛,但唐宪宗大

  • 《古文观止》中的韩愈|王富红【荐读】

    历史人物编辑:河南思客标签:韩愈

    根据近年制订的阅读计划,从2022年起,我开始认真研读《古文观止》。由于自己是理工科出身,缺乏深厚的古文功底,加之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个版本没有白话注释,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反复借助搜索工具。此外还要兼顾一些写作,因而阅读的进度十分缓慢,一年快过去了,还有近30%的篇目没有阅读。就已读过70%的文章来看

  • 大唐战魂高仙芝,曾与阿拉伯联军生死大战!冤死时奸臣手下100名陌刀手也潸然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高仙芝

    高仙芝,史料记载是高句丽人,他从小不权善于骑射,骁勇果敢,而且都说英俊潇洒。小时候跟随父亲来到大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吐蕃占领小勃律时,大唐王朝三次派出大军讨伐都失败了,天宝六年高仙芝被封为行营节度使,命令其率军出击,高仙芝不负使命,智取小勃律,朝廷升他为安西节度使。天宝九载又奉命率军进攻石国(今

  • 威震西域,外战无敌的高仙芝为何会兵败安禄山?他又缘何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高仙芝

    高仙芝(?-756年1月24日),唐朝中期名将,高句丽人。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入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高仙芝高仙芝少年时随父亲高舍鸡至到安西(即龟兹,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因父亲有功被授予游击将军。20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并与父亲

  • 天降神兵: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山地争夺战,高仙芝大败小勃律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高仙芝

    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经常听到的话是多难兴邦,是沉重的灾难等话题。就像负面信息更容易被人关注一样,历史上我们的确有各种各样的灾难,但实际上我们中国的这块地方,是非常幸运的,是整个世界除了北美之外,最幸福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国家这种组织形态而言。中国的中东部有着超大面积的平原

  • 如果不是唐玄宗,高仙芝他们守得住潼关吗?直接提前结束安史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高仙芝

    安史之乱有一个转折点我们都知道是潼关失守,当时是因为唐玄宗强迫高仙芝他们主动出战,结果导致唐军大败,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出逃长安,可谓狼狈至极。而且让战局变得更加恶化,此外又导致自己的爱妃杨贵妃被杀,可以说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当时如果不是唐玄宗做出错误的决策,高仙芝他们坚守潼关的话,可以说安史之乱

  • 唐朝战神高仙芝:从已知历史来看,我们错怪了这位外族名将1265年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之光标签:高仙芝

    大家好,我是思远人,一个专注中国古代史的九零后小编。高仙芝,唐朝时期的外族名将,早年跟随父亲来到唐朝安西都护府生活。就思远人所知,一般情况下,我们提起高仙芝就一定会想到怛罗斯之战,而想到怛罗斯之战,我们就一定会想到,这是中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交战。而作为当时中方的军事指挥者,高仙芝失败了,而且败的

  • 安史之乱中,大唐名将高仙芝为何面对安史叛军不战而退?

    历史人物编辑:枕籍历史标签:高仙芝

    唐玄宗末年,不理政务,荒疏朝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最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攻克洛阳,企图进犯长安。大厦将倾之际,唐玄宗任命在西域立下了赫赫战功的高仙芝统兵出潼关,迎战安史叛军。高仙芝接受了封常清的建议,退守潼关,玄宗听信了关于高仙芝不战而退,丢失潼关之外数百里土地的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