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称“皇帝”开始,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为止,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一共诞生了1000多位皇帝。
刨除其中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农民起义建元立国等“非正统”政权后,封建王朝皇帝总数大约在494人。
这其中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流传千古的佼佼者,自然也诞生了各色各样的“奇葩”。
比如以“木匠皇帝”称号出名的明熹宗朱由校,“成功的文人失败的君王”的南唐后主李煜。
还有今天的主人公则是“佛系皇帝第一人”的唐睿宗李旦。
现在去百度百科上查找唐睿宗李旦的生平,赫然可以看到在”主要成就“这一栏里的八个字:两即帝位,三让天下。
但仔细去研究李旦生平,他虽然两次登基,背后却仍然有着政治角逐之后权衡利弊的痕迹。
所以这已经很可笑的主要成就可能还得改一改:两即帝位,五让天下。
公元662年,李旦出生。
作为皇后的第四个儿子,前面还有三个哥哥的情况下,皇位似乎怎么看都不会落到李旦头上。
李旦也是以一个闲散亲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平时就是写写字、看看书、研究一下音律,再听大师们讲讲经。
但架不住李旦他们有一个能干的母亲。
在废了两任太子、又拉下一个皇帝以后,武皇后终于将目光放到了自己这个最小的儿子身上。
公元684年,李旦登基,成为唐朝的第五位皇帝。
李旦不愧是听多了讲经的人,他深知武皇后让自己称帝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够听话。
于是在登基这一天,李旦很诚恳地对百官说:虽然如今我当了皇帝,但我什么都不懂,凡事还是要靠母后来决断,反正二圣临朝那么多年了,不如就还请母后继续听政。
话虽然是对百官说的,但真正的听众却只有武皇后一人。于是武皇后表示:既然你这么上路,那我就不客气了。
这是李旦的第一次登基,也是他第一次让出李唐的天下。
当然,有了第一次,后面再让就不难了。
四年后,武皇后改唐建周,李旦请求母亲从帘后走到幕前,并请赐自己“武”姓,这是第二让;
再八年,武皇有心给大周朝立皇太子,人选有武承嗣、武三思、后来的中宗李显,和李旦自己。李旦再一次让了,请封自己为相王,且能长居宫中,变相的软禁自己,这是第三让。
“五让天下”中的“三让”,都发生在武曌年富力强、对朝政的几乎全面把控时期。
在这一时期,因为高宗时代持续多年的二圣临朝制度,使武曌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掌控要强过自己的几个儿子,所以李旦的“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得已,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
毕竟像李显那样因为一句话被废为庐陵王,举家贬出长安,也太不明智了。
公元705年,武曌已经82岁。
晚年时期的大周武皇也渐渐沉迷享乐,宠幸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对朝政的把控也相对减弱。
于是在这年正月,李显、李旦在朝臣的帮助下包围武曌常年居住的集仙殿,逼迫武皇退位。
武皇退位第四天,李显就正式复位为皇帝。又因为李旦在本次政变中的鼎力相助,李显表示要册封李旦为“皇太弟”。
多年的如履薄冰生涯,令李旦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不妥:虽然李显嫡长子李崇润已死,却还有三个庶子;即便不考虑庶子,却还有一位韦皇后始终虎视眈眈。
于是,李旦婉拒了皇帝兄长的厚爱,辞了“皇太弟”的称号,这是四让。
五年后,李旦一定会为当时自己的智慧感到骄傲。
因为就在公元710年那一年,韦皇后毒杀中宗李显,妄图效仿自己的婆婆武曌临朝称制。
如果当年李旦没有婉拒,那韦皇后首先要弄死的肯定是自己。
也因为这第四让,李旦才得以在710年的唐隆政变后重登帝位。
唐隆政变的受益人虽然是李旦,主要决策者和出力者却不是他,而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
鉴于二人的功劳,在登基后,李旦册封李隆基为皇太子,而太平公主的食邑则增加到了万户,成为唐朝公主之最。
至此,一母同胞的兄妹五人,只剩下李旦和太平。
无论是出于血缘的惺惺相惜,还是拥立自己称帝的大功,都决定了李旦对太平公主的格外重视和优待。
譬如宰相们奏对时,李旦总要问他们“这件事跟太平公主商量过了吗?”
一旦太平公主进宫,李旦都要邀请这个妹妹,跟自己坐在一起谈上一段时间;
而太平没有上朝时,李旦就会派宰相去长公主府询问她的意见。
但来自兄长的厚爱和退让,只是让太平滋生出更强的权利欲望。
当李旦发现自己的太子和自己的妹妹,互相将对方视为政敌、且欲置对方于死地时,形势已经不可收拾。
于是,在公元712年,在太平公主的屡次反对下,李旦禅位于李隆基;
又担心李隆基一上位就会对太平不利,虽称太上皇却仍旧把持了三品官员及以上的任命,相当于朝政仍然在李旦手中。
李旦一心想在太子和妹妹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如果说之前四次让出天下,是被迫、无奈的话,只有这一次是他主动的,却也是最让他悲愤痛苦的。
公元713年,太平公主遭诬告涉嫌谋反,被李隆基赐死于长公主府。
又三年,李旦病逝。
李旦的庙号是睿宗。
睿者,可以作圣曰睿;深思远虑曰睿。
虽然这其中有李隆基为父亲粉饰太平的原因,但李旦的一生,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深思远虑的。
在武皇帝一手遮天时,他勉力保存自身;在形势有变于己有利时,他又能抓住机会奋力一搏。
唯一能让他在临死前放不下的,大约只有费心处理李隆基和太平的关系,却失败了这一件事上。
如果不是他两边都不想伤害,太平公主可能就不会被“密告”谋反,李隆基也不用背负“设计”长公主的罪名。
能让他悲愤交加的,唯此一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