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睿宗李旦两次登基,三让天下,为何不愿意手握政权?

唐睿宗李旦两次登基,三让天下,为何不愿意手握政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根想说娱 访问量:3547 更新时间:2024/1/29 17:33:10

前言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过这么一句话:“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这其中的相王指的是唐睿宗李旦。

谈起李旦很多人都认为这位皇帝的一生是十分悲催的,虽然身为皇帝,但在女皇武则天的权力掌控下,李旦也只是个傀儡皇帝并没有什么大权。李旦这一生中,曾经历多次政变,这也导致李旦第二次成为皇帝后,没多久就将自己的皇位禅让给儿子李隆基。那很多人就会产生疑问,为何李旦一生参于这么多次政变都幸免与此呢?又或者说李旦第二次已经拥有了权力为何还要禅让皇位?其实这一切都跟李旦这一生所经历的事情有很大的关联。

李旦

初次登基

《资治通鉴》记载:“二月,戊午,太后集百官于乾元殿,废中宗为庐陵王,扶下殿。……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为皇帝。” 这是李旦第一次登基继承皇位,是母亲武则天废掉哥哥李显的皇位,李旦才得于继承。继承皇位的李旦手中并没有实权,政治大权都被自己的母亲武则天所掌控,李旦成为了一个傀儡皇帝,还被限制了自由。当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要谋反武则天,但被武则天派30万大军给镇压了。而后武则天便想将政权归还于皇帝,但李旦知道这是母亲在试探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有想法谋权。于是乎李旦借此机会联合文武百官,请求武则天登基上位,李旦则退位身居皇嗣,但身为皇嗣的李旦日子也不好过。

李旦

身居皇嗣被诬陷

天授年间,张嘉福纠集众人联合上奏以:“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为理由,让武则天将李旦太子之位废除,改立武承嗣为新太子。后李昭德劝谏武则天:“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当传之子孙为万代业,岂得以侄为嗣乎!”。

这其中就表明接替皇位的人选都是由自己的子孙为先,怎么能让侄子接替皇位呢。武则天一番斟酌过后,就没同意更改皇嗣之事。可不久后,李旦又被人诬陷说要谋反,武则天派来俊臣彻查此事,来俊臣对那些说李旦谋反的人动用刑法,让他们招供。然而在朝堂内乐工安金藏为李旦平反说:“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即引佩刀自剖其胸,五藏皆出,流血被地。”此情此景令武则天触动,得以不再纠察这件事李旦有一次逃过一劫。这种种事情的发生,让李旦对诺大的政权已经慢慢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

李旦

二次让权

《资治通鉴》(狄仁杰)又劝太后召还庐陵王。王方庆王及善亦劝之。太后意稍寤”。

武则天将庐陵王李显接回朝廷内。得知此事的李旦便以生病为由让武则天将太子之位让于李显。武则天同意了此事,李旦便被封为相王。之后没多久宰相张谏之和崔玄暐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让位给李显,武则天不得不从,李显正式登基。

《资治通鉴》载:“辛未,相王固让太尉及知政事,许之;又立为皇太弟,相王固辞而止。”李显称帝后想让弟弟李旦参与政事,但都被李旦给拒绝了。这里李旦就表现出对政权毫不在乎的态度。

李旦剧照

三让皇位

《资治通鉴》:“六月,壬午,中宗崩于神龙殿。……甲申,梓宫迁御太极殿,集百官,发丧,皇后临朝摄政,赦天下,改元唐隆”。根据资料记载,景龙四年时期,唐中宗驾崩,韦皇后拥护李重茂为皇帝,自己以太后的身份亲政,想要效仿武则天。可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唐隆政变在长安城发起,主谋是李旦的儿子及太平公主,李隆基拿下长安城后,就控制李重茂让位给父亲李旦,李旦面对这种窘况无奈之下,在太极殿二次登基成为皇帝,李隆基因有功被立为皇太子。

李旦剧照

李旦登基后,政权虽然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但李旦却命令李隆基监国,并在自己的安排下将那些能威胁到李隆基储君位置的人全部削去了兵权,将全部的政务交给了李隆基。李隆基在父亲李旦的安排下,在朝堂政权的势力越来越大,就算是太平公主也不及李隆基。

《资治通鉴》载:“壬辰,制传位于太子,太子上表固辞。八月,庚子,玄宗即位,尊睿宗为太上皇。”这时候的李旦已经皇位禅让给儿子李隆基了,自己被尊为太上皇,政权也全部交于给了李隆基,李旦正式与政权这个大旗分离。

李旦剧照

结语

从这几次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旦的一生都在被动的参与各种政变,而使得李旦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在于李旦将自己的政权都给予了出去。因为他很清楚自己要是手握政权的话,很可能会遭到其他人的政变。所以在每一次李旦手中拥有政权的时候,李旦一开始就会想着拒绝,拒绝不了就考虑安排分化自己的政权。促使李旦第一反应让出政权的原因,就是李旦不管是在少年时,还是在中年时都见识过太多人因为皇位和夺得政权去产生杀戮了,对于李旦来说他只想安稳生存下去,而三让天下更是为了自己的安危考虑。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李旦

更多文章

  • 一起看看唐朝的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可能和我们想的不太一样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回忆屋标签:李旦

    唐中宗李显是典型的昏君,不过正因为他和弟弟李旦的平庸,才没象两个哥哥那样死在母亲的手里。高宗死后,李显即位,但当了不到40天皇帝就被废了,起因是他要任命自己的岳父韦孝贞一个职务,遭到宰相裴炎的反对。中宗说,我就是把天下都给他(韦孝贞)又能怎样。结果就因为这句话,被自己的母后废掉。随后,李显全家被流放

  • 李隆基赐太平公主自尽,李旦反复求情:三郎,你饶她一命吧

    历史人物编辑:刘续标签:李旦

    公元713年,李隆基一尺白绫赐太平公主自尽,太上皇李旦反复求情:“三郎,朕就这一个妹妹了,请你饶她一命吧!”李隆基冷冷地说:“晚了!3天前我给过姑姑机会,是她自己非要回来寻死!您节哀顺变吧!”唐睿宗李旦登基后,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开启了姑侄斗法。哪怕李旦将皇位传给李隆基,二人之间的争斗也从未停歇。713

  • 隋唐历史:武则天还政于李唐为什么选择立李显为储君而不是李旦呢

    历史人物编辑:永召说历史标签:李旦

    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之时,诸侯割据。我们都知道隋朝和当年的秦朝一样都是二世而亡的结局,在隋朝之后同样也有一个强盛的王朝出现——唐朝。唐朝大家都知道唐朝中间还夹杂着一个“武周”政权,出现了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说到武则天大家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不择手段、心狠手辣,是大唐的大罪人,不过在武则天晚年

  • 唐睿宗李旦:两即帝位,三让天下,这个“睿”字当之无愧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波标签:李旦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唐朝享国289年,历经21个皇帝,只有一个皇帝做到了这句话,那就是李旦。公元662年,李旦出生在长安,他是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李治最后一个儿子。由于他在兄弟中最小,所以深受父亲的喜爱。和大多数皇子一样,李旦的成长之路差不多,唐高宗李治逝

  • 李唐再兴,李旦功不可没,他1个人保住了李氏家族!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李旦

    李旦唐中宗李显有一个很光耀的称呼,就是“六味地黄丸”。不过他的弟弟唐睿宗李旦也配得上这个称呼,这是因为,李旦的父亲是皇帝高宗,母亲是皇帝武则天,哥哥是皇帝中宗,儿子是皇帝玄宗,侄子是皇帝殇帝,而他自己是皇帝睿宗。李唐再兴,李旦功不可没,他1个人保住了李氏家族!李旦李旦如果生在盛世很有可能只会被一笔带

  • 自残救了李旦、李隆基父子,否则大唐历史将改写,他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李旦

    经过多年的准备,武则天决定从幕后走到台前,于载初元年(690年)9 月登基称帝,改元天授,国号大周,而唐睿宗李旦被降为皇嗣,迁居东宫。从皇帝到太子,李旦失去的不仅仅是他的名号,还有自由。李旦被软禁在宫中,不许外出,一切国事都不许旁听和干涉。但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却被封为魏王,成了朝廷中的重要人物。武承

  • 好端端的皇帝李旦想退位,却给太子李隆基出了道难题?

    历史人物编辑:张丽萌标签:李旦

    /文花开无田历史之上,关于皇位的继承,总能引发众多的流血事件,无论是秦始皇遗诏被篡改,胡亥杀扶苏而立;还是这唐朝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这里面关于权利的症结总是让历史循环往复。而权利,皇位,也成为了封建社会不能忽视的主线。唐朝的历史也是李家皇族争斗的历史,相王李旦被推上皇帝之位后,不可避

  • 李旦为什么能两次做皇帝 李旦两次让出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六度问科技标签:李旦

    李旦两次为帝,但为何两次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让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李旦能够上位,是因为李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李隆基。武则天废李显后,将李旦扶持上位,而上位的李旦被武则天软禁在皇宫之中,甚至是最基本的朝堂政事都没法参与。都知道权力是毒药,刚开始垂帘听政的武则天,随着时间

  • 《薛刚反唐》李显李旦之争,坐山观虎斗的李旦何以成为最大赢家?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解说家标签:李旦

    在《薛刚反唐》,李显是武则天的儿子,因为薛刚闹花灯,唐高宗被惊而驾崩,李显即位为唐中宗。李显即位只追究薛刚的肇事责任,不愿意让薛家满门为此负责任。皇后武则天大为不满,冲上金殿废黜李显帝位,改封为庐陵王,诛灭薛氏全家,在薛府里浇筑成铁丘坟。李旦是唐高宗和王皇后的嫡皇子,王皇后被武则天陷害,襁褓之中的李

  • 唐睿宗李旦:独一无二的六位帝皇丸,最终笑到最后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李旦

    武则天,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权斗士,她改变了皇帝“此位只适合男生”的用人歧视,奋斗了半个世纪终于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正因为皇后这段独特的仕途经历,她的两个儿子才获得了“六皇皇万”的尊称。一位是哥哥唐中宗李显,一位是弟弟唐睿宗李旦,也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之所以有如此尊贵的称号,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