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过这么一句话:“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这其中的相王指的是唐睿宗李旦。
谈起李旦很多人都认为这位皇帝的一生是十分悲催的,虽然身为皇帝,但在女皇武则天的权力掌控下,李旦也只是个傀儡皇帝并没有什么大权。李旦这一生中,曾经历多次政变,这也导致李旦第二次成为皇帝后,没多久就将自己的皇位禅让给儿子李隆基。那很多人就会产生疑问,为何李旦一生参于这么多次政变都幸免与此呢?又或者说李旦第二次已经拥有了权力为何还要禅让皇位?其实这一切都跟李旦这一生所经历的事情有很大的关联。
李旦
初次登基
《资治通鉴》记载:“二月,戊午,太后集百官于乾元殿,废中宗为庐陵王,扶下殿。……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为皇帝。” 这是李旦第一次登基继承皇位,是母亲武则天废掉哥哥李显的皇位,李旦才得于继承。继承皇位的李旦手中并没有实权,政治大权都被自己的母亲武则天所掌控,李旦成为了一个傀儡皇帝,还被限制了自由。当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要谋反武则天,但被武则天派30万大军给镇压了。而后武则天便想将政权归还于皇帝,但李旦知道这是母亲在试探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有想法谋权。于是乎李旦借此机会联合文武百官,请求武则天登基上位,李旦则退位身居皇嗣,但身为皇嗣的李旦日子也不好过。
李旦
身居皇嗣被诬陷
天授年间,张嘉福纠集众人联合上奏以:“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为理由,让武则天将李旦太子之位废除,改立武承嗣为新太子。后李昭德劝谏武则天:“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当传之子孙为万代业,岂得以侄为嗣乎!”。
这其中就表明接替皇位的人选都是由自己的子孙为先,怎么能让侄子接替皇位呢。武则天一番斟酌过后,就没同意更改皇嗣之事。可不久后,李旦又被人诬陷说要谋反,武则天派来俊臣彻查此事,来俊臣对那些说李旦谋反的人动用刑法,让他们招供。然而在朝堂内乐工安金藏为李旦平反说:“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即引佩刀自剖其胸,五藏皆出,流血被地。”此情此景令武则天触动,得以不再纠察这件事李旦有一次逃过一劫。这种种事情的发生,让李旦对诺大的政权已经慢慢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
李旦
二次让权
《资治通鉴》(狄仁杰)又劝太后召还庐陵王。王方庆、王及善亦劝之。太后意稍寤”。
武则天将庐陵王李显接回朝廷内。得知此事的李旦便以生病为由让武则天将太子之位让于李显。武则天同意了此事,李旦便被封为相王。之后没多久宰相张谏之和崔玄暐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让位给李显,武则天不得不从,李显正式登基。
《资治通鉴》载:“辛未,相王固让太尉及知政事,许之;又立为皇太弟,相王固辞而止。”李显称帝后想让弟弟李旦参与政事,但都被李旦给拒绝了。这里李旦就表现出对政权毫不在乎的态度。
李旦剧照
三让皇位
《资治通鉴》:“六月,壬午,中宗崩于神龙殿。……甲申,梓宫迁御太极殿,集百官,发丧,皇后临朝摄政,赦天下,改元唐隆”。根据资料记载,景龙四年时期,唐中宗驾崩,韦皇后拥护李重茂为皇帝,自己以太后的身份亲政,想要效仿武则天。可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唐隆政变在长安城发起,主谋是李旦的儿子及太平公主,李隆基拿下长安城后,就控制李重茂让位给父亲李旦,李旦面对这种窘况无奈之下,在太极殿二次登基成为皇帝,李隆基因有功被立为皇太子。
李旦剧照
李旦登基后,政权虽然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但李旦却命令李隆基监国,并在自己的安排下将那些能威胁到李隆基储君位置的人全部削去了兵权,将全部的政务交给了李隆基。李隆基在父亲李旦的安排下,在朝堂政权的势力越来越大,就算是太平公主也不及李隆基。
《资治通鉴》载:“壬辰,制传位于太子,太子上表固辞。八月,庚子,玄宗即位,尊睿宗为太上皇。”这时候的李旦已经皇位禅让给儿子李隆基了,自己被尊为太上皇,政权也全部交于给了李隆基,李旦正式与政权这个大旗分离。
李旦剧照
结语
从这几次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旦的一生都在被动的参与各种政变,而使得李旦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在于李旦将自己的政权都给予了出去。因为他很清楚自己要是手握政权的话,很可能会遭到其他人的政变。所以在每一次李旦手中拥有政权的时候,李旦一开始就会想着拒绝,拒绝不了就考虑安排分化自己的政权。促使李旦第一反应让出政权的原因,就是李旦不管是在少年时,还是在中年时都见识过太多人因为皇位和夺得政权去产生杀戮了,对于李旦来说他只想安稳生存下去,而三让天下更是为了自己的安危考虑。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