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隆基赐太平公主自尽,李旦反复求情:三郎,你饶她一命吧

李隆基赐太平公主自尽,李旦反复求情:三郎,你饶她一命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续 访问量:2489 更新时间:2024/1/29 17:39:10

公元713年,李隆基一尺白绫赐太平公主自尽,太上皇李旦反复求情:“三郎,朕就这一个妹妹了,请你饶她一命吧!”李隆基冷冷地说:“晚了!3天前我给过姑姑机会,是她自己非要回来寻死!您节哀顺变吧!”

唐睿宗李旦登基后,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开了姑侄斗法。哪怕李旦将皇位传给李隆基,二人之间的争斗也从未停歇。

713年七月初三,李隆基发动政变,率300亲兵杀入朝堂,将太平公主麾下的崔湜窦怀贞等人悉数除尽。

太平公主在家中得知这一噩耗后,自知大势已去,逃到了终南山上的一个寺庙中,藏了起来。

李隆基知道后,心想:“姑姑既已逃去寺庙,她若就此出家,我便饶她一命!我何必背上弑杀长辈的恶名呢!”

谁知,太平公主藏了3天后,心有不甘,决定下山回府。

她本想着哥哥李旦会救她一命,给她送来免死的诏书,却没想到等来了侄子李隆基亲赐的白绫。

太平公主仰天长啸,自裁而去。

那么,李隆基为何非得发动政变,诛杀姑姑太平公主呢?

当时,李隆基虽为皇帝,在朝中的亲信却没有太平公主多。加上太上皇李旦并未彻底放权,他很是被动。

那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李旦要求李隆基出门巡查边疆工作,日期定在八月。

这件事无疑是李隆基发动政变的导火索!

要知道,古代帝王一般情况是不出京城的,除非天下安定,一切尽在掌握。

可李隆基的皇位并没有坐稳,对朝堂的把控力也有限。他若是真离开都城,皇位多半保不住了。

生死存亡之际,李隆基开始筹划政变,以图破局!

为了让太平公主放下戒心,李隆基故意约见了她的亲信崔湜,意图策反他。崔湜全程不接话,回去却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平公主。

太平那边的人纷纷发笑,笑李隆基不自量力,笑他病急乱投医。

但其实李隆基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样做可以麻痹敌人,让他们放下戒心。

巧的是,当时有一个叫魏知古的人突然拜访李隆基。他开门见山道:“陛下,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人要发动政变,对您不利!北门禁军有两位将领,正是他们的内应!望陛下,早做决断!”

李隆基大惊失色,立刻召集人手,决定抢先发动政变,剪除太平公主的势力。

七月初三那天,李隆基先发制人,伙同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龙武将军王毛仲、内给事高力士、兵部尚书郭元振等人,做了缜密的部署。

为了不被发现,他们让最不起眼的王毛仲调动了300余名亲兵,以及皇家马厩中的马匹。

准备好后,李隆基以皇帝之名,召见太平公主在北门禁军中的那两位亲信。他二人一来,就亡于乱刀之下了。

接下来,一行人率兵从武德殿往朝堂杀,专杀太平公主的党羽。在这个过程中,崔湜、萧至忠岑羲、窦怀贞,无一幸免!

与此同时,李隆基派兵部尚书郭元振带了一波人去安抚李旦。

李旦听到宫内的声音后,急匆匆地出来观望,迎面撞上了郭元振。

郭元振立马下跪道:“太上皇,您随我去承天门避一避吧!”到了承天门后,李旦望着下面,问:“这是怎么回事啊?”郭元振冷静地回答:“陛下奉太上皇之命,诛杀窦怀贞等逆臣,马上就结束了!”

李旦瞬间清醒,原来郭元振不是来救自己的,而是来看着自己的。等李隆基发动的这场政变结束,自己这个太上皇将不再拥有实权。

很快,李隆基来了。他要求李旦以太上皇的名义明示窦怀贞等人的罪状。之后,皇权彻底落入李隆基手中,他再也不是那个四处受人掣肘的尴尬皇帝了。

消息传入宫外,太平公主自知无力回天,撒腿就跑,藏到了佛寺中。

李隆基并没有追杀她,而是想着姑侄一场,她若就此出家,未尝不可!何况,太平公主对李隆基有恩,若没她,他难有出头之日。

谁知,太平公主没能就此退出,而是选择了回长安城。

她一到家,李隆基便派人赐白绫!就连李旦以亲情相劝,也不能阻止这件事。

太平公主之死,是她自己一手造成。她以公主之身,染指权力,注定经历皇权斗争的腥风血雨。

在她死后,她的党羽、亲信、儿女等,都被株连。唯一幸免于难的,只有她和薛绍的次子薛崇简。这是因为薛崇简一直与李隆基亲近,反对母亲反叛。

李隆基最后帮薛崇简改姓为李,视为同宗,保护得很好。从这一点也不难看出,李隆基对善待自己的人是讲情义的。

太平公主被赐死时,不足50岁。短暂的一生中,她经历了太多。作为李治和武则天唯一活下来的嫡女,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嫁给薛绍后,她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奈何,薛绍因政治斗争而死,打破了太平安稳的日子。

薛绍在时,她深居简出,与世无争。薛绍死后,她主动染指权力斗争,搅弄风云,最终凄惨收场。

仔细想想,先天政变后,太平公主怎会不知自己回长安会是怎样的下场呢?也许,那便是她想要的最终结果。

如果可以选择,太平公主多半会选安稳和幸福,过自己快乐的小日子。大家觉得呢?

标签: 李旦

更多文章

  • 隋唐历史:武则天还政于李唐为什么选择立李显为储君而不是李旦呢

    历史人物编辑:永召说历史标签:李旦

    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之时,诸侯割据。我们都知道隋朝和当年的秦朝一样都是二世而亡的结局,在隋朝之后同样也有一个强盛的王朝出现——唐朝。唐朝大家都知道唐朝中间还夹杂着一个“武周”政权,出现了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说到武则天大家对她的第一印象就是不择手段、心狠手辣,是大唐的大罪人,不过在武则天晚年

  • 唐睿宗李旦:两即帝位,三让天下,这个“睿”字当之无愧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波标签:李旦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唐朝享国289年,历经21个皇帝,只有一个皇帝做到了这句话,那就是李旦。公元662年,李旦出生在长安,他是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李治最后一个儿子。由于他在兄弟中最小,所以深受父亲的喜爱。和大多数皇子一样,李旦的成长之路差不多,唐高宗李治逝

  • 李唐再兴,李旦功不可没,他1个人保住了李氏家族!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李旦

    李旦唐中宗李显有一个很光耀的称呼,就是“六味地黄丸”。不过他的弟弟唐睿宗李旦也配得上这个称呼,这是因为,李旦的父亲是皇帝高宗,母亲是皇帝武则天,哥哥是皇帝中宗,儿子是皇帝玄宗,侄子是皇帝殇帝,而他自己是皇帝睿宗。李唐再兴,李旦功不可没,他1个人保住了李氏家族!李旦李旦如果生在盛世很有可能只会被一笔带

  • 自残救了李旦、李隆基父子,否则大唐历史将改写,他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李旦

    经过多年的准备,武则天决定从幕后走到台前,于载初元年(690年)9 月登基称帝,改元天授,国号大周,而唐睿宗李旦被降为皇嗣,迁居东宫。从皇帝到太子,李旦失去的不仅仅是他的名号,还有自由。李旦被软禁在宫中,不许外出,一切国事都不许旁听和干涉。但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却被封为魏王,成了朝廷中的重要人物。武承

  • 好端端的皇帝李旦想退位,却给太子李隆基出了道难题?

    历史人物编辑:张丽萌标签:李旦

    /文花开无田历史之上,关于皇位的继承,总能引发众多的流血事件,无论是秦始皇遗诏被篡改,胡亥杀扶苏而立;还是这唐朝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这里面关于权利的症结总是让历史循环往复。而权利,皇位,也成为了封建社会不能忽视的主线。唐朝的历史也是李家皇族争斗的历史,相王李旦被推上皇帝之位后,不可避

  • 李旦为什么能两次做皇帝 李旦两次让出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六度问科技标签:李旦

    李旦两次为帝,但为何两次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让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李旦能够上位,是因为李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李隆基。武则天废李显后,将李旦扶持上位,而上位的李旦被武则天软禁在皇宫之中,甚至是最基本的朝堂政事都没法参与。都知道权力是毒药,刚开始垂帘听政的武则天,随着时间

  • 《薛刚反唐》李显李旦之争,坐山观虎斗的李旦何以成为最大赢家?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解说家标签:李旦

    在《薛刚反唐》,李显是武则天的儿子,因为薛刚闹花灯,唐高宗被惊而驾崩,李显即位为唐中宗。李显即位只追究薛刚的肇事责任,不愿意让薛家满门为此负责任。皇后武则天大为不满,冲上金殿废黜李显帝位,改封为庐陵王,诛灭薛氏全家,在薛府里浇筑成铁丘坟。李旦是唐高宗和王皇后的嫡皇子,王皇后被武则天陷害,襁褓之中的李

  • 唐睿宗李旦:独一无二的六位帝皇丸,最终笑到最后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李旦

    武则天,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权斗士,她改变了皇帝“此位只适合男生”的用人歧视,奋斗了半个世纪终于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正因为皇后这段独特的仕途经历,她的两个儿子才获得了“六皇皇万”的尊称。一位是哥哥唐中宗李显,一位是弟弟唐睿宗李旦,也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之所以有如此尊贵的称号,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只有

  • 唐睿宗李旦其实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他两次当上皇帝完全是一场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活史仁穆标签:李旦

    唐睿宗李旦是唐中宗李显的亲弟弟,却是李氏家族中完全不同于其他王子的一个人物。从小他就喜欢书法,对于晋朝以来王羲之、顾恺之、以及初唐八大家比如褚遂良、虞世南这样的书法家,非常的推崇。王羲之最引人入胜的书法绝学“兰亭集序”,被爷爷唐太宗李世民一起带到了棺材里,从而见不到真迹,是李旦最大的憾事。这样的一个

  • 古代太上皇自称“朕”,那皇帝该怎么自称?唐睿宗李旦给出了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圈瓜王标签:李旦

    太上皇一般是退位皇帝或者皇帝在世父亲的称号,比如秦始皇在建立秦朝后追封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刘邦建立汉朝后尊在世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而明朝朱祁镇的太上皇称号则来得有些特殊,他是在北狩期间被弟弟朱祁钰遥称为太上皇。这些人虽然都为太上皇,但受到的待遇却并不相同,比如李渊、朱祁镇等是被囚禁,赵构、乾隆等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