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3年,李隆基一尺白绫赐太平公主自尽,太上皇李旦反复求情:“三郎,朕就这一个妹妹了,请你饶她一命吧!”李隆基冷冷地说:“晚了!3天前我给过姑姑机会,是她自己非要回来寻死!您节哀顺变吧!”
唐睿宗李旦登基后,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开启了姑侄斗法。哪怕李旦将皇位传给李隆基,二人之间的争斗也从未停歇。
713年七月初三,李隆基发动政变,率300亲兵杀入朝堂,将太平公主麾下的崔湜、窦怀贞等人悉数除尽。
太平公主在家中得知这一噩耗后,自知大势已去,逃到了终南山上的一个寺庙中,藏了起来。
李隆基知道后,心想:“姑姑既已逃去寺庙,她若就此出家,我便饶她一命!我何必背上弑杀长辈的恶名呢!”
谁知,太平公主藏了3天后,心有不甘,决定下山回府。
她本想着哥哥李旦会救她一命,给她送来免死的诏书,却没想到等来了侄子李隆基亲赐的白绫。
太平公主仰天长啸,自裁而去。
那么,李隆基为何非得发动政变,诛杀姑姑太平公主呢?
当时,李隆基虽为皇帝,在朝中的亲信却没有太平公主多。加上太上皇李旦并未彻底放权,他很是被动。
那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李旦要求李隆基出门巡查边疆工作,日期定在八月。
这件事无疑是李隆基发动政变的导火索!
要知道,古代帝王一般情况是不出京城的,除非天下安定,一切尽在掌握。
可李隆基的皇位并没有坐稳,对朝堂的把控力也有限。他若是真离开都城,皇位多半保不住了。
生死存亡之际,李隆基开始筹划政变,以图破局!
为了让太平公主放下戒心,李隆基故意约见了她的亲信崔湜,意图策反他。崔湜全程不接话,回去却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平公主。
太平那边的人纷纷发笑,笑李隆基不自量力,笑他病急乱投医。
但其实李隆基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样做可以麻痹敌人,让他们放下戒心。
巧的是,当时有一个叫魏知古的人突然拜访李隆基。他开门见山道:“陛下,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人要发动政变,对您不利!北门禁军有两位将领,正是他们的内应!望陛下,早做决断!”
李隆基大惊失色,立刻召集人手,决定抢先发动政变,剪除太平公主的势力。
七月初三那天,李隆基先发制人,伙同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龙武将军王毛仲、内给事高力士、兵部尚书郭元振等人,做了缜密的部署。
为了不被发现,他们让最不起眼的王毛仲调动了300余名亲兵,以及皇家马厩中的马匹。
准备好后,李隆基以皇帝之名,召见太平公主在北门禁军中的那两位亲信。他二人一来,就亡于乱刀之下了。
接下来,一行人率兵从武德殿往朝堂杀,专杀太平公主的党羽。在这个过程中,崔湜、萧至忠、岑羲、窦怀贞,无一幸免!
与此同时,李隆基派兵部尚书郭元振带了一波人去安抚李旦。
李旦听到宫内的声音后,急匆匆地出来观望,迎面撞上了郭元振。
郭元振立马下跪道:“太上皇,您随我去承天门避一避吧!”到了承天门后,李旦望着下面,问:“这是怎么回事啊?”郭元振冷静地回答:“陛下奉太上皇之命,诛杀窦怀贞等逆臣,马上就结束了!”
李旦瞬间清醒,原来郭元振不是来救自己的,而是来看着自己的。等李隆基发动的这场政变结束,自己这个太上皇将不再拥有实权。
很快,李隆基来了。他要求李旦以太上皇的名义明示窦怀贞等人的罪状。之后,皇权彻底落入李隆基手中,他再也不是那个四处受人掣肘的尴尬皇帝了。
消息传入宫外,太平公主自知无力回天,撒腿就跑,藏到了佛寺中。
李隆基并没有追杀她,而是想着姑侄一场,她若就此出家,未尝不可!何况,太平公主对李隆基有恩,若没她,他难有出头之日。
谁知,太平公主没能就此退出,而是选择了回长安城。
她一到家,李隆基便派人赐白绫!就连李旦以亲情相劝,也不能阻止这件事。
太平公主之死,是她自己一手造成。她以公主之身,染指权力,注定经历皇权斗争的腥风血雨。
在她死后,她的党羽、亲信、儿女等,都被株连。唯一幸免于难的,只有她和薛绍的次子薛崇简。这是因为薛崇简一直与李隆基亲近,反对母亲反叛。
李隆基最后帮薛崇简改姓为李,视为同宗,保护得很好。从这一点也不难看出,李隆基对善待自己的人是讲情义的。
太平公主被赐死时,不足50岁。短暂的一生中,她经历了太多。作为李治和武则天唯一活下来的嫡女,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嫁给薛绍后,她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奈何,薛绍因政治斗争而死,打破了太平安稳的日子。
薛绍在时,她深居简出,与世无争。薛绍死后,她主动染指权力斗争,搅弄风云,最终凄惨收场。
仔细想想,先天政变后,太平公主怎会不知自己回长安会是怎样的下场呢?也许,那便是她想要的最终结果。
如果可以选择,太平公主多半会选安稳和幸福,过自己快乐的小日子。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