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今年高考前的一次摸底考试,深圳出现了在高端局中来自一区的“王者考生”被来自郊区的“青铜考生”吊打的现象。经调查发现,这些吊打“王者”的“青铜”选手原来是外服的“王者”。外服王者被取消参赛资格遣送回原服,但关于“移民”现象的讨论却远未结束,因为它直指高考的绝对公平和区域公平。而这个问题,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科举中其实就存在,王维和白居易都是早期的“科举移民”。
一、王维和白居易,当年参加科举都选择了冒籍(科举移民)
在晚唐张固的《幽闲鼓吹》中记载了一个白居易首次参加科举的故事:
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名声大振。
故事说的是少年白居易第一次应举,带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名士顾况,顾况一看到白居易的名字就嘲讽道“长安的米很贵,在这里生活并不容易”,但看了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后,马上又改口说道“能写出这样的诗,生活在这里就简单了”。听过这个故事的读者大多以为此后白居易平步青云仕途坦顺,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在《送侯权秀才序》中,白居易直言:贞元十五年秋,予始举进士,与侯生俱为宣城守所贡。这句话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始举进士”说明白居易第一次参加进士科的时间是贞元十五年,“为宣城守所贡”说明白居易取解的地点是宣城(当时科举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取解为地方选送人才应进士科考试)。白居易生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而贞元十五年是公元799年,此时的白居易已经27岁,距初次应举已有十年之久。
更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但初次取解的地点却是安徽宣城,而白居易应举之初想要取解的地点又是长安。在王溥的《唐会要·卷七十六》中曾记载开元十五年的一道敕令:诸州贡举,皆于本贯籍分信明者;然依例,不得于所附贯,便求申送。也就是说早在玄宗年间这种异地取解的行为就是不合法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区域制度使得地方上竞争激烈,很多人在当地获取不到名额不得不奔赴他地。其实不单白居易异地取解,大诗人王维也是一个科举移民。
在《集异记·王维传》中记载了王维应举的故事:
客有出入于公主之门者,为其致公主邑司牒京兆试官,令以九皋为解头。维方将应举,具其事言于岐王,求庇借。
说的是当年王维应举,公主府要求考官把张九皋定为解头(也就是保送),王维知道这件事后便想岐王求助。在《旧唐书·王维传》及《新唐书·王维传》中并未找到相关记载,再加上《集异记》和《幽闲鼓吹》一样具有民间演绎故事的色彩,料想这个解头之争的故事可能有虚构的成分,但王维在京兆取解应当为真。也就是说,身为河东蒲州人的王维,取解的地点却是京兆。
二、当今高考移民现象
当今的高考移民现象和唐朝的科举冒籍现象十分相似,其核心原因都是有些地方名额占优、可以相对容易的取得入学(应试)资格。
据王定保的《唐摭言·贡举厘革并行乡饮酒》记载:诸州贡士,上州岁贡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必有才行,不限其数。当时按人口数分为上州(4万户)、中州(2.5万户)和下州(小于2万户),各州对应的每年举贡的人数分别为三、二、一;同时还规定如果才行足够可以不限制人数。但京兆等核心区域所具有的话语权远高于其他地方,这就使得京兆等地每年举贡的人数远超三人之数。
再看高考移民事件,不难发现广东和河北两地其实存在上大学难易不同的问题。以2018年高考分数线为例,河北和广东用的都是全国卷1,但河北的文理一本分数线分别为559和511,550和500。再看名牌大学,清华大学在河北的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分别为698和704,而在广东则为666和680。高考本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分不知要挤掉多少竞争对手,几十分的差距不可谓不大。
网上许多人感叹“考得好不如生得好”,吐槽的原是各地不同的分数线和录取率,之所以将注意力转到出生地身上,是因为户籍制度隐隐产生了一些“户口级别”问题。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大难题。
唐朝科举会出现冒籍取解,其背后原因无非是京兆地带虽然竞争激烈但录取率会高很多,而一些边缘的地区占有名额但可能根本没有人才选送。冒籍取解和移民高考在当事者来看都是为了追求公平而做的努力,毕竟他们并未在考试中采取舞弊的手段,而有些地方又确实可以更容易获得成功。但这种钻系统空子的行为,其实严重破坏了规则,也就是说少数人在追求自己认为的公平时破坏了更多人拥有的公平。
高考移民现象不难消除,比如可令报考者高中阶段必须在报考地接受教育,但这依然没有解决区域公平和绝对公平的问题。于是有人提议“全国统一分数线”,但这种办法理想主义色彩比较严重。科举之前存在一些落后地区被遗漏的现象,如果实行“全国统一分数线”,也可能会使一些教育落后的省份无人考上名校。如1923年北京大学的新生中,云南、福建、甘肃、黑龙江、热河等省均无考生在列。此外,还涉及更多现实性的问题。所以“全国统考,分省录取”虽然造就的是一种相对公平,但也是历史选择的最好结果。
结语:
不管怎么说,高考虽不是绝对公平的,但却是我国现行最公平的选拔性考试,是许多人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在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几乎没有统一录取分数线的可能,要想取得更进一步的公平,靠的或许唯有整体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煦《旧唐书》王溥《唐会要》张固《幽闲鼓吹》白居易《送侯权秀才序》王定保《唐摭言·贡举厘革并行乡饮酒》欧阳修(编)《新唐书》胡欣红《富源高考移民被取消资格,别再拿孩子未来“趟雷”》(《新京报》)新浪教育《2018地区批次录取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