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原来王维和白居易都曾是科举移民,兼论当今高考移民现象

原来王维和白居易都曾是科举移民,兼论当今高考移民现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丰碑 访问量:4323 更新时间:2023/12/13 23:05:53

引言:今年高考前的一次摸底考试,深圳出现了在高端局中来自一区的“王者考生”被来自郊区的“青铜考生”吊打的现象。经调查发现,这些吊打“王者”的“青铜”选手原来是外服的“王者”。外服王者被取消参赛资格遣送回原服,但关于“移民”现象的讨论却远未结束,因为它直指高考的绝对公平和区域公平。而这个问题,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科举中其实就存在,王维白居易都是早期的“科举移民”。

一、王维和白居易,当年参加科举都选择了冒籍(科举移民)

在晚唐张固的《幽闲鼓吹》中记载了一个白居易首次参加科举的故事:

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名声大振。

故事说的是少年白居易第一次应举,带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名士顾况,顾况一看到白居易的名字就嘲讽道“长安的米很贵,在这里生活并不容易”,但看了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后,马上又改口说道“能写出这样的诗,生活在这里就简单了”。听过这个故事的读者大多以为此后白居易平步青云仕途坦顺,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在《送侯权秀才序》中,白居易直言:贞元十五年秋,予始举进士,与侯生俱为宣城守所贡。这句话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始举进士”说明白居易第一次参加进士科的时间是贞元十五年,“为宣城守所贡”说明白居易取解的地点是宣城(当时科举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取解为地方选送人才应进士科考试)。白居易生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而贞元十五年是公元799年,此时的白居易已经27岁,距初次应举已有十年之久。

更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但初次取解的地点却是安徽宣城,而白居易应举之初想要取解的地点又是长安。在王溥的《唐会要·卷七十六》中曾记载开元十五年的一道敕令:诸州贡举,皆于本贯籍分信明者;然依例,不得于所附贯,便求申送。也就是说早在玄宗年间这种异地取解的行为就是不合法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区域制度使得地方上竞争激烈,很多人在当地获取不到名额不得不奔赴他地。其实不单白居易异地取解,大诗人王维也是一个科举移民。

在《集异记·王维传》中记载了王维应举的故事:

客有出入于公主之门者,为其致公主邑司牒京兆试官,令以九皋为解头。维方将应举,具其事言于岐王,求庇借。

说的是当年王维应举,公主府要求考官把张九皋定为解头(也就是保送),王维知道这件事后便想岐王求助。在《旧唐书·王维传》及《新唐书·王维传》中并未找到相关记载,再加上《集异记》和《幽闲鼓吹》一样具有民间演绎故事的色彩,料想这个解头之争的故事可能有虚构的成分,但王维在京兆取解应当为真。也就是说,身为河东蒲州人的王维,取解的地点却是京兆。

二、当今高考移民现象

当今的高考移民现象和唐朝的科举冒籍现象十分相似,其核心原因都是有些地方名额占优、可以相对容易的取得入学(应试)资格。

据王定保的《唐摭言·贡举厘革并行乡饮酒》记载:诸州贡士,上州岁贡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必有才行,不限其数。当时按人口数分为上州(4万户)、中州(2.5万户)和下州(小于2万户),各州对应的每年举贡的人数分别为三、二、一;同时还规定如果才行足够可以不限制人数。但京兆等核心区域所具有的话语权远高于其他地方,这就使得京兆等地每年举贡的人数远超三人之数。

再看高考移民事件,不难发现广东和河北两地其实存在上大学难易不同的问题。以2018年高考分数线为例,河北和广东用的都是全国卷1,但河北的文理一本分数线分别为559和511,550和500。再看名牌大学,清华大学在河北的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分别为698和704,而在广东则为666和680。高考本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分不知要挤掉多少竞争对手,几十分的差距不可谓不大。

网上许多人感叹“考得好不如生得好”,吐槽的原是各地不同的分数线和录取率,之所以将注意力转到出生地身上,是因为户籍制度隐隐产生了一些“户口级别”问题。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大难题。

唐朝科举会出现冒籍取解,其背后原因无非是京兆地带虽然竞争激烈但录取率会高很多,而一些边缘的地区占有名额但可能根本没有人才选送。冒籍取解和移民高考在当事者来看都是为了追求公平而做的努力,毕竟他们并未在考试中采取舞弊的手段,而有些地方又确实可以更容易获得成功。但这种钻系统空子的行为,其实严重破坏了规则,也就是说少数人在追求自己认为的公平时破坏了更多人拥有的公平。

高考移民现象不难消除,比如可令报考者高中阶段必须在报考地接受教育,但这依然没有解决区域公平和绝对公平的问题。于是有人提议“全国统一分数线”,但这种办法理想主义色彩比较严重。科举之前存在一些落后地区被遗漏的现象,如果实行“全国统一分数线”,也可能会使一些教育落后的省份无人考上名校。如1923年北京大学的新生中,云南、福建、甘肃、黑龙江、热河等省均无考生在列。此外,还涉及更多现实性的问题。所以“全国统考,分省录取”虽然造就的是一种相对公平,但也是历史选择的最好结果。

结语:

不管怎么说,高考虽不是绝对公平的,但却是我国现行最公平的选拔性考试,是许多人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在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几乎没有统一录取分数线的可能,要想取得更进一步的公平,靠的或许唯有整体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煦《旧唐书》王溥《唐会要》张固《幽闲鼓吹》白居易《送侯权秀才序》王定保《唐摭言·贡举厘革并行乡饮酒》欧阳修(编)《新唐书》胡欣红《富源高考移民被取消资格,别再拿孩子未来“趟雷”》(《新京报》)新浪教育《2018地区批次录取分数线》

标签: 白居易

更多文章

  • 瀛奎律髓101·卷39消遣类,白居易这类七律,以议论为主

    历史人物编辑:老街味道标签:白居易

    前言 唐文宗的甘露之变是一件影响巨大的事件,宦官掌权,朝廷重臣纷纷被杀,皇帝成了傀儡。在这一事件发生时,早就看出端倪的白居易正在洛阳悠游岁月。看着那些为争名夺利而人头落地的老同僚们,白居易为之遗憾,也为自己庆幸。不过,也有人认为白居易有些幸灾乐祸。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祸福茫茫不可期,

  •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白居易的一首禅诗,禅意悠远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白居易

    时光如水,岁月易逝,本以为可以来日方长,但人生总是无常。小草依然快乐地生长,世界还是那样略带忧伤,却再也见不到很多人微笑的模样。有些事一旦错过,就再无回头的可能,生活有悲苦,世事多沧桑,风狂吹叶落,水静散花香。唐代一位诗人垂钓时忽然就有所感悟,于是为后世留下了一首禅诗。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书香人家,他自

  • 白居易写了一首诗,揭开历史之谜,学者:唐玄宗也谈跨国恋?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白居易

    唐朝自李渊建立以来,经过“贞观之治”之后,到了唐玄宗时期,迎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史称“开元盛世”。当时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李白的歌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合成为“盛唐三绝”,可见舞蹈艺术在开元年间已经繁盛一时。而唐玄宗李隆基本人是一个酷爱莺歌燕舞之君,在李隆基的宫中,自然少不了许多

  • 晏几道的一首词,与白居易《琵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史人物编辑:云裳小历史标签:白居易

    这首词描写了弹筝歌妓的精湛技艺,刻画其内心深处的哀怨,表现了她丰富而美好的感情,塑造了一个秀外慧中的美好歌女形象,全词清新雅淡,情感真挚婉转。《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宋代:晏几道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上阙起于一曲《湘

  • 白居易被称为诗魔,朋友的遗孀读完此诗,果然走火入魔,默默自尽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白居易

    唐德宗贞元年间,徐州百姓得到一个重磅新闻,当时的才子白居易正好路过此地。白居易此时只是秘书省校书郎,但他的才华横溢,天下闻名。徐州此诗张愔听说之后,马上邀请白居易到家中做客,白居易也欣然前往。尽管是行伍出身,张愔却非常喜爱诗词歌赋,对于文人也十分谦恭。这种殷勤款待,让白居易也大为感动,宾主相谈甚欢,

  • 诗能杀人!白居易一首诗,杀死一位专情女子,令人悲叹千古

    历史人物编辑:汪结龙标签:白居易

    诗词是高雅艺术,这人人都懂,但是,诗词可以杀人,并不是人人都懂。在唐朝时,大诗人白居易,就因为多管闲事写了一首诗,竟然杀死了一位专情女子,实在令人悲叹。这位女子是名妓女,注意,唐朝的妓女虽然也是身份低微,但是跟现在所说的妓女意思是不尽相同的。现在的妓女卖身变现,而古代的妓女,有很多种,只有勾栏瓦肆的

  • 瀛奎律髓104·卷41子息类,白居易晚年得子,乐极生悲

    历史人物编辑:老街味道标签:白居易

    前言 瀛奎律髓第41卷为子息类,子息,即子嗣。这一卷的作品,都是诗人写儿孙的题材。在这一卷中,方回录入了白居易的几首五律和七律,记录了他最初老年得子的快乐,和儿子夭折后的痛苦。一、祝贺元稹得子 830年,白居易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了洛阳履道里,第二年,58岁的白居易生了个儿子。从题目看,元稹也

  • 显微镜下的白居易

    历史人物编辑:高盼盼标签:白居易

    文/老夫门内白居易,字乐天。双鱼座。34岁时,迎来了人生高光。一曲《长恨歌》响彻大唐,吸粉无数。大街小巷能诵读者比比皆是,青楼歌姬们也以会背诵《长恨歌》来抬高身价。日本人爱白居易,甚至超过李白。在唐倭人、遣唐使回国,都不忘带上白居易的诗。他们爱白居易才气横溢的诗工,爱长恨歌,也爱杨贵妃。曾有异邦国王

  • 公认的中国最美县城,李白、白居易、苏轼等大佬争相打卡,留下7000多首赞美诗

    历史人物编辑:Shirley雪梨酱标签:白居易

    久居喧闹的大都市,车水马龙、钢筋水泥丛林总让人觉得透不过气。因此,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向往去安逸平和的小县城旅居小住,享受难得的慢时光。在我国,就有这么一个县城,同时拥有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优秀旅游名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县、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数不清的荣誉,

  • 此人自残身体,只因是白居易的追星族,白居易却只崇拜李商隐

    历史人物编辑:水一白聊历史标签:白居易

    说到诗人,我们必然会想到唐朝的李白和杜甫,而唐朝的诗歌处于鼎盛时期,诗人辈出,接下来您会想到谁?当然是白居易了,他们并成为唐朝三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最大特点就是语言平易近人,他反对脱离内容的形式主义,反对单纯追求华美的艳丽之风,为此还与元稹一起推行了新乐府运动。就因为他的诗歌受众很多,也为他赢得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