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再读白居易的《卖炭翁》才顿悟:从今天开始,要带现金出门了

再读白居易的《卖炭翁》才顿悟:从今天开始,要带现金出门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布衣粗食 访问量:2315 更新时间:2023/12/25 8:46:57

高尔基说:“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小时候读了白居易写的一篇课《卖炭翁》,只是感觉文中的老人,太凄凉,官吏太霸道。

人到中年,再读《卖炭翁》,忽然发现,文中类似的老人,真的很多。时代变了,但是生活在底层的老人,仍旧困苦。

很多人呼吁,让时代等一等老人,让老人跟上来。现实却告诉我们,时代要淘汰一个老人,连招呼都不会打一个。

诸多的智能化,让老人不知所措,加上社会规则太多,似乎把老人逼到了狭窄的空间里。也有部分孩子、成年人,因为种种原因,囊中羞涩,需要那么一点点小钱,撑过难关。

从今天开始,请你我,带现金出门,勿以善小而不为。

01

你口袋里的零钱,可能是底层人急需的“口粮”。

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译文:老人耗费一年的时间,烧炭,等到大雪的日子,用牛车拉着炭,到城里去卖。头发白了,手却炭黑;衣服烂了,东风却很大......为什么要卖炭,因为急需衣食。

一个衣着褴褛的老人,会有手机吗?即便有,也是廉价的老年机,或者是二手的智能机,卡顿得厉害,很多功能也打不开。

有一些老人,连一个月几元钱的流量,也舍不得买。因此,手机仅仅是通讯工具。

遇到没有手机的老人,你却拿出了智能机,这如何是好?

我们可以想象到,老人遇到要买炭的人,但是不知道如何收钱,因此小生意没做成。那就意味着继续饿着,继续在寒风里冻着。

作为70后的我,还小的时候,跟随母亲去集市上卖蔬菜。

出发时,天还没亮透,也没有早餐。

母亲说:“等卖了三元钱,就去卖包子。”

听了母亲的话,我高兴得跳起来。

可悲的是,到了上午十一点左右,母亲才卖到两元钱。早已饿得咕咕叫的我,有些不知所措。

俗话说:“因为自己淋了雨,所以懂得给别人撑伞。”

如果是穷苦家庭出生的人,应该有和我类似的经历。更应该承担起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角色,带点零钱出门,遇到乡下来的老人、在城里挨饿的老人,才能更顺溜地做成买卖。

在偏远乡下的时候,手机可能没有信号,老人的生意就更难做了。

直接施舍老人,也许老人会拒绝,但是你通过买卖的形式,以关爱,就是给了老人体面,也发了一次善心。

02

这个社会最大的善良,就是“雪中送炭”。

原文: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北。一车炭,千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牛车到了城里,老人忍住饥饿,还没有赚到钱,却遇到了趾高气扬的官差,强行把炭拉到宫里,用半匹红纱和一丈绫作为报酬。

官吏做的,是锦上添花。可是老人很厌恶,因为这些富贵人家的东西,老人卖不掉,也用不上,他心疼自己的一车炭。

若是你要帮助老人,那就顺从老人的本意,做正规的买卖。花钱不多,但是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有以下这样的三种可能。

首先,老人带了收款码,你也给了钱。但收款码是儿媳、女儿的,老人一时半会拿不到钱。东西卖完了,仍旧是一个“穷人”。

然后,老人的手机软件里,有钱,但是不知道如何取出来,也不能花钱。还得等儿子、儿媳来处理。至于钱是否能全部归老人,就另当别论了。

最后,老人因为不能用智能手机,导致买卖的速度很慢,而城市的各种检查或者其他规则,导致老人频繁更换地方。若是他一大早就把买卖的任务完成了,情况也许会改变。

看清了老人的“买卖”困难,你就会理解什么这年头,为什么还要雪中送炭了。

作为先富起来的你,有钱,也在花钱,但是底层的人,难以受益。

你在高端店铺消费,在大型广场花钱——金钱流入富人的口袋,而不是穷人的口袋。

钱给了不缺钱的人,厄运却专找苦命人。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一幕。

人这一生,与其趾高气扬地做善事,不如默默无闻地帮助身边困难的老人,带着小钱出门,每天都可以有举手之劳。

03

在这里,也分享几个带钱出门的小窍门,让你我都能不动声色地帮助现实版的“卖炭翁”。

第一,遇到做买卖的老人,你确实没有带现金,那就去附近的店铺里,用手机扫一扫,然后让店铺里的好心老板,拿点零钱。过程麻烦了一些,但是很有必要。

第二,遇到没有吃早饭的老人,你也没有带现金。可以拿走他的一些青菜等,然后帮他去店铺里,买早餐。虽然你花的钱,超过了青菜的价格,但是会很快乐。

第三,遇到带着现金的老人,但是不懂得“智能化”的金钱支付、办事流程。你可以帮他代办事情,然后收起老人的现金,并保留各种证据。这一点,对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应该很管用。

第四,带现金出门,尽量带一点零钱,避免老人找零不成的问题。并且,一定不要带假币,避免误伤老人。

《光明日报》有一句话说得好:“老年人过得体面,生活得便捷,是社会正义的一部分。”

终于懂得,善虽小,也是人间的一盏灯,是时代的一抹亮光。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标签: 白居易

更多文章

  • 她是唐朝名妓,才貌双全,曾得白居易称赞,也因白居易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菲哥侃娱乐标签:白居易

    妓女,就是以出卖色艺为生的女子,在古代非常常见,而民国时期仍然存在,地位非常低。靠谄媚一些达官贵人换取钱财,而最幸运地也莫过于被赎身,之后被纳入后房为妾。她们大都是可怜的女子,也许是被拐卖,也许是因为家里太穷,这些女子不得已流落风尘。而唐朝有个名妓在丈夫去世后,守寡15年,始终洁身自好,她就是关盼盼

  • 小诗人写庐山瀑布,白居易夸赞超越李白,苏轼:我不服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白居易

    在中国诗坛上,李白的艺术成就几乎是无可匹敌的。唯一能与之相提并论的,恐怕也就是生前默默无闻,死后才大放异彩的杜甫。关于李白的诗歌,许多都是耳熟能详的,想必这首《望庐山瀑布》更是脍炙人口: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典型风格,它将瑰丽神奇的

  •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这么推崇白居易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白居易

    因为相对来说,白居易的诗跟这些人比起来,明显更浅白通俗呗。不是说白居易的诗不好,意境啊艺术性啊很多都是上品,但白居易的诗确实有这个特点,他早期的诗犯过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毛病被友人批评过,打那以后他幡然悔悟力避此病甚至有点矫枉过正了。他写诗据说有个特点要作到老妪都解,就是说没文化的老婆婆都能理解看懂。

  • 以为白居易为例了解唐代文人造园风气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白居易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园林业的高峰期。与汉魏时代不同,皇家园林之外,私家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的繁荣,是唐代园林业的重要特点。唐代的文人园林在魏晋时代私家园林的基础上,又有极大的跃进。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学艺术发展迅猛,文人山水诗画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诗、画巨匠。文

  • 学生“课本涂鸦”走红,杜甫“穿越”到现代,老师气的眼冒金星

    历史人物编辑:雅儿教育标签:杜甫

    教材是学生们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的学习工具,新学期的到来,学生们也能拿到崭新的教材,但当整个学期结束之后,教材却变得失去了本来的面目。随着学生们的翻看频次的增加,教师由新变旧,经历了岁月的沉淀,白色的纸张也略显陈旧。当老师翻开学生们的教科书之后,站在原地目瞪口呆,可傻眼了。学生们总是能给老师带去

  • 学生课本涂鸦,杜甫被李白“开飞机”,法拉第秒变“美少女”!

    历史人物编辑:小娜搞笑家标签:杜甫

    学生课本涂鸦,杜甫被李白“开飞机”,法拉第秒变“美少女”!这李白杜甫俩基友玩的不过瘾,还找来白居易玩三人的,这有点重口了噢。这日天日地日空气的,李白的居心何在?是不是杜甫不行,想和白居易耍朋友?那也不能这么对可爱的杜甫吧。这位苏联的红军同志,你这样做真的好吗?小朋友都头冒火光了,你怕是要完了?网友们

  • 杜甫:被埋没的才子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杜甫

    相信提起杜甫大家都很清楚,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我们对于他的诗实在不陌生,那一篇篇流传了上千年的诗篇迷倒了无数人,也让人从他的作品里看到了一个忧思国家的有才之人,然而,杜甫在他那个时代的故事,以及社会经历,又有多少人了解呢?繁华渐远,衰凉寂寂杜甫出生在一个大动荡、大改变的时代,他是唐朝人,是那个繁华而

  • 杜甫真的很穷吗?他的工资收入相当于现在月薪多少?

    历史人物编辑:瞳眼天下标签:杜甫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在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有着困难和贫穷的生活,只能依靠官职的薪酬度日。那么,杜甫这位著名诗人在唐代的官职是什么呢?他的工资收入相当于现在月薪多少呢?这些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杜甫的官职。公元757年,杜甫参加了科举考试并获得了进士称号,由此

  • 杜甫为什么非常仰慕李白?因为杜甫根本就不了解李白!

    历史人物编辑:小迪逗你笑标签:杜甫

    杜甫和李白都是华夏历史上最为璀璨的明星之一,杜甫作诗忧国忧民被人尊为诗圣,李白作诗飘逸绝群,卓然洒脱,被人尊为诗仙。虽然说两人作诗风格截然不同,但是杜甫一直非常敬仰李白。杜甫年龄比李白小11岁,可以说是李白的小迷弟。据典籍记载,杜甫与李白在这一生中只相遇过寥寥几次。在古代车马慢,疫病多,这寥寥的几次

  • BBC推出杜甫纪录片 伊恩·麦克莱恩读杜甫英译诗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的小土豆标签:杜甫

    BBC推出杜甫纪录片迈克尔·伍德在成都杜甫草堂在东方,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是不朽的;在西方,却很少有人听过他的名字。4月6日,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了时长将近一小时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以下简称《杜甫》)。杜甫其人其诗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被详细介绍给西方世界。片中,BBC最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