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承皇位,为何仅8个月又把皇位让给儿子?

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承皇位,为何仅8个月又把皇位让给儿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徐晓林 访问量:3435 更新时间:2024/1/31 13:58:17

封建帝制下,为维护皇帝的统治地位,从朝堂到民间常常都会推广忠君、爱君的思想。在这样的封闭环境里,皇帝,或者说天子,作为第一人掌握着世间最高的权力。可以说,生死、赏罚,常在其一念之间。

功名利禄动人心。无数人盼望着通过造反、继承坐上这样的高位,而成为皇帝之后,又少有人能够忍受失去权力的滋味。这也是古代君臣相疑和“天家无父子”的说法的由来。

只是,这种情况好似在唐顺宗李诵身上成了例外。

李诵是唐朝作为储君时间最长的太子,在等待26年后,公元805年,他终于等到了唐德宗驾崩、自己继承皇位,是为唐顺宗。

然而,8个月后,他又把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成了为数不多的“短命”的皇帝。

唐顺宗为何“让”出可等二十多年的皇位呢?更为唏嘘的是,他或许是不得不让。

漫长的太子生涯

“太子被废”在古代多有案例。但李诵的太子生涯,虽有惊有险,最后却也平安度过。

公元761年,李诵出生在唐朝的皇城——长安。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李适还没有坐上皇帝的位置,甚至,那个时候,李适还不是太子,在继承皇位上不具备绝对优势。

因此,即便是李适的嫡子,李诵最早的封号也只是宣城郡王。

李诵成为太子,是在779年唐代宗病逝,皇太子李适登基成为唐德宗之后。当时,唐德宗即位不久,就把嫡子李诵立为了太子。从此,李诵就开始了他的太子生涯。这一年,他19岁,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

作为太子,作为大唐帝国未来最可能的继承人,李诵身上凝聚着皇帝和众多朝臣的目光。但在当下时局,这份“职业”却更多是表面风光。李诵成为太子时,大唐已经不复往前的荣光。

这个时候的大唐综合国力严重下降,对外界的威慑减弱,面临着不小的安全危机,而内部,朝臣相互倾轧攻讦,藩镇割据一方威胁中央成了常态,不管是皇帝还是太子都要在这种复杂环境下艰难求存、求发展。

李诵也因此备受煎熬,又被推动着在艰辛中不断走向成熟。

作为太子,“能文”是一个常规要求。李诵在日复一日的练习里,练就了一手漂亮的隶书,经常能够在父亲唐德宗作诗赐给大臣和节度使的时候,获得代笔书写的资格。这让李诵有更多的机会去加深自己在朝臣心目中的“善文”的印象。

除了练字,作为储君,李诵也要接受各方面技艺学术的学习,不断精进自己的学识。甚至,因为种种原因,他还涉猎了佛教经典,在佛法佛学上有一定的理解和造诣。

这样一来,他也就能够经营起聪慧、仁慈的太子形象。

在习文之外,作为太子,李诵也要掌握一定的打仗本领。而他本人也颇具将才,曾在一次藩镇叛乱中,执剑殿后,为唐德宗转移争取了时间。而在后来的保卫战里,他也披坚执锐,带领官兵成功保卫了奉天。

这些事迹传出后,李诵在朝堂和民间的声誉也随之壮大,只要不引起皇帝的猜疑和警惕,他的太子之位就能坐得稳当。

只是,天家无父子,在太子面前,唐德宗更多考虑的还是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利益。因此,即便李诵在这些兵变中有不错的表现,唐德宗也出于种种考虑,没有对他做出大的奖赏。

相反,他还因此产生了急迫感,萌生过改立太子的想法,要不是宰相李泌劝说唐德宗放弃了这个念头,也许李诵的储君之路就会就此止步。

艰难继位

有过险些被废的经历,李诵变得更加低调了起来。

事实是,在他当太子的26年间,他也很少当面反对过唐德宗的意见,甚至,他很少当众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他仅有一次冒险发声,却着实挽救了天下苍生。

当时,裴延龄、韦渠牟等奸臣佞子有意经过运作,竞争宰相之位,而唐德宗非但没有制止,反而隐隐有纵容、默认之意。

这个时候,考虑到唐朝的发展,作为太子,李诵难得地“胆肥”了一起。最终,他成功了,也因此被不少朝臣在暗地里多番夸赞。

只是,长期居于储君之位,李诵承受了来自太多方面的压力,这让他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到了后来,甚至因为中风躺倒在了病床上。

幸亏有太医及时介入治疗,李诵才不至于落到最糟糕的地步。但他尽管摆脱了肢体僵硬、嘴斜眼歪的危机,却也因为失去言语功能、身体机能下降,不得不卧床静养,以至于后来唐德宗病倒、病危,李诵都不能侍奉在其身前。

等到唐德宗病逝的时候,父子俩也没能够见上一面。唐德宗驾崩前,秉承着一颗慈父心,立遗诏传位于太子李诵,李诵也就摆脱了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成为了唐顺宗。

这个时候,李诵在做太子期间暗中培养的一股政治势力,也就是东宫政治小集团,就被正式摆到了台面。

其中,翰林待诏王伾和王叔文成了这个集团的核心,刘禹锡柳宗元等年富力强又具有共同政治理想的知名人士也被吸引而来。

在唐顺宗的示意下,他们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一方面反对藩镇割据,另一方面反对宦官专权,可以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权,他们做了大量的努力。

“让位”其子

王伾、王叔文、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在唐顺宗李诵的支持下,不断收拢着皇帝的权力、中央的权力。这样一来,宦官和地方诸侯的利益也就被严重触动了。动了宦官的“蛋糕”之后,唐顺宗注定不得安宁。

在后者还在审慎筹谋的时候,宦官仗着多年的钻营和积累,开始了强势的反扑。宦官集团多年中掌握的权力极大,竟连天子也不值一提。

公元805年3月,也就是李诵即位的2个月后,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一手操办,将李诵的长子李淳立为了太子。

值得一提的是,李诵被立为太子,也是在父亲李治登上皇位的不久后。

只是,不同于李治稳坐皇位的好运气,李诵在即位第7个月就被宦官集团架空了权力,转而由儿子李淳主持起了军国政事。

而即位第8个月后,宦官集团再度发力,李诵被迫退位,将皇位让给了儿子李淳。

就这样,短短8个月间,李诵实现了从太子到皇帝再到太上皇的身份的转变。有如此遭遇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极少数。

只是,即便李诵一退再退,成了无实权的太上皇,宦官集团和受益者李淳也没有打算放过他。

公元806年正月十八日,早已从“李淳”更名为“李纯”的唐宪宗对外放出李诵病重的消息,而不待其他人反应过来,短短一天后,李诵就“被病逝”了。

李诵在即位第8个月就把皇位让给了儿子,但这种“让”不是在方方面面考虑了之后主动做出的决定,而是被儿子和宦官集团联合施压、胁迫,在无法反抗中被迫为之。

这样一来,李诵很快“病死”就是很容易能够预见的事情。

可惜一代君王,最终却被宦官拖下了水。昔日能力极强的唐太宗无人敢动,而羸弱唐顺宗则是令人宰割。

触及利益时,君王有心改革却无能力守住计划,才有了李诵如此的短命皇帝,甚是唏嘘!

标签: 唐德宗

更多文章

  • 历史故事唐德宗想把绿衣琵琶女婚配大唐琵琶王,却发现是和尚

    历史人物编辑:宋尚标签:唐德宗

    大唐贞元年间,长安城内繁花似锦,而且在街的两侧,还新搭了两座彩楼。原来是唐德宗下旨,举办一次琵琶大赛。并令宫廷乐师,康昆仑,总督所有事宜。康昆仑自小学习琵琶。十五岁那年独身来到长安,被宫廷首席乐师收为了关门弟子。几年后在新皇帝唐德宗的一次宴会上,康昆仑一曲《羽调录要》,弹得是技惊四座,从此被赞为大唐

  • 唐德宗时期国力强盛为何不仅没有平定藩镇,反而导致了奉天之难?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历史标签:唐德宗

    安史之乱后,最先尝试恢复大唐盛世的皇帝是唐德宗李适。经过代宗几十年的忍辱发展,无论是府库钱财还是军队器械都已达到开元时期的水平,武将中虽没有郭子仪、李光弼那样的帅才,但马燧、李晟、李怀光都是实力战将。德宗更是在位二十余年,按照历史的潮流,中兴大唐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惜的是历史只是给这位志大才疏的皇帝

  • 唐朝头号藩镇请求归降,唐德宗误信太监之言一口回绝:不准接纳

    历史人物编辑:朱朋标签:唐德宗

    《孙子兵法》有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就是尽量不通过交战,减少己方损失,迫使敌人屈服是最好的作战方法。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些例外的情况,防守方想投降,进攻方却始终不肯接受,这一般是因为进攻方的将领想要通过战争换取军功,当然不愿意敌人投降。有些皇帝也干过类似的事情,唐德宗就曾拒绝过一个大的

  • 泾原兵变看藩镇之祸:唐德宗意图削藩,却为何打得一手烂牌?

    历史人物编辑:张丽萌标签:唐德宗

    导语:泾原兵变是唐朝政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后,河朔藩镇处于半独立状态,致使中央集权受到破坏。代宗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政府无力解决,唐德宗上台后锐意进取,着手打击跋雇的藩镇。于是在建中年间对开始对河北藩镇大规模用兵。但是由于用兵策略的失误,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削藩效果,反而引起了泾原兵变。泾原兵变

  • 安史之乱后唐德宗发明茶税,利用《茶经》带货卖茶,为唐续命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西瓜唠车标签:唐德宗

    茶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饮品,中国人可能有不怎么喝茶的,但几乎没有从来没喝过茶的。那么茶作为中国人的全民饮料,它对历史的发展有哪些推动作用呢?饮茶之风的全民盛行,除了改变了人的生活习惯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王朝的命运。一、唐王朝增收茶税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摧毁了大唐王朝自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以来的百

  • 唐朝中后期,宦官为何敢废立皇帝,囚禁天子?这事要怪唐德宗

    历史人物编辑:念寒尘缘标签:唐德宗

    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奴仆,但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宦官专权的情况。其中最强大的是唐朝!到了唐朝中后期,宦官几乎完全掌握了国政,他们可以废黜皇帝,监禁皇帝,甚至杀害皇帝!唐宪宗李纯、唐敬宗李湛被宦官直接杀害,唐文宗李昂入狱后郁郁寡欢。那么唐朝宦官为什么这么嚣张呢?唐显宗统治后期,宦官全权情况已经开始出现,例如

  • 唐德宗囚杀郜国公主,真的因为她私生活不检点?又为何要废掉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德宗

    大唐贞元三年(787年)的一天,宰相张延赏向唐德宗告状:“李昇老是往郜国公主府上跑,寡妇门前是非多,不太好。”唐德宗瞄了一眼张延赏,皱皱眉头没吱声。不久,又有人向唐德宗举报:郜国公主越来越不像话了,李昇、萧鼎、李万、韦恪组团出入公主府,嘿嘿,太乱了,对皇家声誉不好啊。公主府成了娱乐场所,这种事放在别

  • 唐德宗李适三十八岁才当上皇帝,经历了“安史之乱”和战争洗礼的德宗

    历史人物编辑:一堂历史标签:唐德宗

    唐德宗李适三十八岁才当上皇帝,经历了“安史之乱”和战争洗礼的德宗对宦官参政深恶痛绝,所以继位后就严禁宦官干政。这一年朝廷在京城举行科举会试考试。为了严肃考场纪律,德宗任命侍御史杜黄裳为主考官。杜黄裳是个西北汉子,为人正直,他对唐科举的考试弊端十分熟悉。历次科考朝中权贵都插手,走后门透题、找门路占了上

  • 唐德宗冤杀一位大臣,导致国家穷困,皇帝不顾脸面四处索拿卡要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德宗

    刘晏遇害,天下冤之。他的死引发了党争之祸,也导致藩镇愤怒,加剧了他们与朝廷的离心离德。刘晏是大唐的钱袋子、财神爷,是那个多灾多难时期的巧媳妇。金章宗完颜璟曾经说:“能做到使国家富裕,同时老百姓又不受困的理财大臣,自唐朝以来唯有刘晏一人。”司马光、欧阳修也持相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刘晏理财以养民为先,国家

  • 唐德宗悲催史,连续三次被救命恩人反叛,唐德宗:我要宠信宦官!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侃历史标签:唐德宗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不可一世的大唐帝国经历了一次生死浩劫,虽然国家保住了,但这次事件之后,唐朝的政治体制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皇权至上集于一人之手,唐廷为了防止安史之乱之事再发,于是广封节度使赐以藩镇把守,期望以藩镇之力镇压叛乱,杀叛乱于萌芽中,但殊不知藩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