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德宗囚杀郜国公主,真的因为她私生活不检点?又为何要废掉太子

唐德宗囚杀郜国公主,真的因为她私生活不检点?又为何要废掉太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寻根拜祖 访问量:529 更新时间:2024/1/20 6:41:53

大唐贞元三年(787年)的一天,宰相张延赏唐德宗告状:“李昇老是往郜国公主府上跑,寡妇门前是非多,不太好。”

唐德宗瞄了一眼张延赏,皱皱眉头没吱声。

不久,又有人向唐德宗举报:郜国公主越来越不像话了,李昇、萧鼎、李万、韦恪组团出入公主府,嘿嘿,太乱了,对皇家声誉不好啊。

公主府成了娱乐场所,这种事放在别的朝代确实很丢人,但在唐朝其实不值得大惊小怪,那是一个开化得有点过分的时代,对男女之事相当宽容。你扒拉扒拉唐朝的历史就会发现,一半以上的公主都有改嫁的经历,各种花边新闻满天飞。

郜国公主早就守寡,自由人一个,虽然做得有点过火,但也不值得计较,您就当饭后茶余的消遣呗,堂堂宰相何必操心太宽?

然而,唐德宗却怒了,他下旨将郜国公主囚禁于皇宫,又杖杀李万、流放李昇、萧鼎、韦恪,其它遭流放、贬黜的官员及其家属不计其数。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唐德宗因此将太子李诵叫过来大骂一顿,并着手准备更换太子。

一场不起眼的风月案为何牵连这么多人?太子李诵又为何卷入其中呢?

☞一场风月案差点掀翻太子

我们先揪住第一个问题刨根问底:张延赏为何关注花边新闻?

张延赏不是一个低级趣味的人,他的小心思没能逃过一个人的眼睛,此人就是“白衣宰相”李泌

张延赏离开后,唐德宗立刻召来李泌:“郜国公主已经年老,李昇青春年少,他们搞到一起肯定不简单,爱卿帮我留意一下。”

李泌眉头紧锁:“这话一定是张延赏跟你说的吧?”唐德宗尴尬地挠挠头,这个李泌太鬼了,什么都瞒不住他。

李泌说:“陛下有所不知,张延赏跟李昇的父亲李叔明有宿怨,很显然他这是在打击报复,陛下不可轻信。”

唐德宗会因为李泌的话就放下戒备了吗?不能,因为李昇的身份有点特殊,他是禁卫军将领。一个负责皇宫安保的将军,整天跟贵戚混在一起,啥意思?

说起来郜国公主很不一般,她是唐肃宗的女儿,第一任丈夫裴徽,是杨贵妃的三姐虢国夫人的儿子。第二任丈夫萧升,出身兰陵萧氏,一门三宰相,婆媳皆公主。

这种人有足够的能量形成政治集团,唐德宗能放得心吗?

除了李昇,围绕在郜国公主身边的其他几位也都不是凡人:萧鼎是郜国公主的小叔子,李万是宗室子弟,韦恪出身京兆豪门韦氏,此外还有禁军将领李建徽的妻子柳氏。

告状的人除了说郜国公主“淫邪”外,还举报了一个杀伤力极大的罪行:厌祷。

“厌祷”就是指压胜、巫蛊诅咒之类的巫术,古人屡试无效,偏又深信不疑的游戏。这东西在皇家就是高压线,让无数人丢了脑袋。

一群身份尊贵,还占据关键工作岗位的人频繁聚会,又搞出“厌祷”之类的事,这是要干嘛?嫌我这个皇帝活得太久了呗?

郜国公主真的这么不检点吗?为何有这么多人告她的状呢?

我个人认为根本不存在风月案,至少这事被放大了。推算郜国公主时年至少五十多岁了,哪来这么大魅力吸引一帮小青年?萧鼎更不可能了,他是郜国公主的小叔子。

所以,风月案只是别人扳倒郜国公主的借口,他们利用了唐德宗的一个弱点——忌惮心里极强。

郜国公主之所以遭人嫉恨,是因为唐德宗对她太好了:“上恩礼甚厚,主常直乘肩舆抵东宫,宗戚皆疾之。”

唐德宗为何对姑姑特别关爱呢?因为郜国公主还有一个身份,她是太子李诵的岳母,唐德宗的亲家母。

正因为这层关系,案发后唐德宗将儿子李诵叫过来臭骂一顿,并准备废掉他的太子之位。

事情闹大了!

☞太子李诵为何无辜躺枪

您可能很奇怪:就算郜国公主做了不法的事,跟李诵有什么关系?丈母娘作恶,女婿背锅,这是什么道理?

这种事如果放在别人身上或许就不会如此麻烦,但唐德宗的忌惮心理太强,他产生了不必要的联想。

郜国公主一个女人家结交这么大臣干嘛?还不是为他女婿服务嘛,说不定这一切都是李诵在幕后操纵的。

想到这儿,唐德宗怒了:李诵啊李诵,朕立你为太子,你却迫不及待地巴望着我早点死,把手都伸到我的禁军里来了。如果厌祷不起作用,你是不是想再搞一次“玄武门之变”?再来一次“神龙革命”?

李唐皇宫里的刀枪剑影是“特色产品”,隔几年就要来一次,皇帝们都被吓出杯弓蛇影来了。

李诵太倒霉了,这是一位相当谨慎的太子,他深知父亲“看谁都不像好人”的弱点,因此一向深居简出,闷头在东宫读书,从不结交外臣。躲来躲去,却依然躲不过祸从天降。

怎么办呢?李诵惊恐之下偷师曾祖唐肃宗——请求与太子妃萧氏离婚。

即便如此,唐德宗依然无法原谅李诵,他动了更换太子的程序,继任储君都选好了——舒王李谊。

李诵眼看无法挽回,连自杀的毒药都准备好了。

李诵很明智,他知道,自古太子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顺利接班,要么被杀,被废的太子从来没有安度余生的可能。

一场人伦悲剧即将上演,危急时刻李泌再度出手。

☞白衣宰相拼死化解皇家恩怨

李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人物,他自幼被称为神童,成年后却热衷于修道。可每当朝廷危难之际,他总会出现在皇帝身边,服务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代皇帝。

张延赏状告李昇时,李泌就敏感地意识到此事会危及太子,一场足以卷起惊涛骇浪的地震即将拉开。

好在唐德宗还算谨慎,在废黜李诵的行动前,他决定先试探一下李泌的口气。

“舒王已经长大成人,他为人恭谨孝顺,品行端庄正派,性情温和谦仁。”唐德宗来了一段铺垫,却被李泌打断:“陛下有儿子,为何因为猜忌,想废了儿子立侄子呢?”

唐德宗脸色都变了:“你怎么离间我父子情?谁告诉你舒王是我的侄子?”

李唐皇室有个怪现象,皇帝喜欢收养宗子,经常过继侄子,甚至孙子,当儿子养。除了侄子李谊外,唐德宗还收养了一个孙子李謜,说起来你都不敢相信,李謜其实是李诵的儿子,这会儿爷俩都管唐德宗叫爹。

只是这种事很隐秘,外人极少知道。

李泌说:“早年您亲口告诉我的呀,陛下连自己的儿子都不信任,又怎么能真正相信侄子呢?”

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李泌敢这么对唐德宗说话,即便如此唐德宗也变了脸,他恶狠狠地威胁李泌道:“你难道不爱惜族人的性命吗?”

李泌叹口气说:“正因为臣爱惜家族,才不敢不说真话。假如臣因为畏惧不敢说,导致陛下一怒杀子,将来您后悔了,一定会说,李泌当初不能进忠言,导致我误杀太子,我必须杀了他的儿子以泄愤。到那时,我依然保不住家族子弟的命。臣老了,没几年活头了,假如陛下非要冤杀臣以及臣的儿子们,那就请过继一个侄子给我,别让我闻不到祭祀的香味啊。”

说罢李泌涕泪横流。

李泌太熟悉唐德宗了,他猜忌心强,但心肠也软。果然唐德宗被李泌营造出来的气氛打动了,他也哭了:“事已至此,朕该怎么办?”

李泌正色道:“自古父子相疑没有不亡国覆家的,陛下还记得建宁王的旧事吗?”

唐德宗一脸惋惜地说:“建宁叔是被冤枉的,当初都怪皇爷爷太心急,以至于留下人伦悲剧。”

李泌顺着话头说:“臣这么多年一直为不能阻止悲剧而懊悔,肃宗也为此常常悔恨痛哭,臣请陛下不要轻易下结论,留几日时间冷静思考。”

离开皇宫,李泌又前往东宫劝慰李诵:“什么都不要想,只要做到儿子该尽的孝道就行。”那段时间,李泌不停地穿梭于父子之间,苦口婆心地调解矛盾。

可是一离开李泌,唐德宗又纠结于对太子的忌惮,反反复复,搞得李泌焦头烂额。

某一天,李泌干脆跟唐德宗摆起了龙门,从唐太宗时期的李承乾谋反案,到唐玄宗时期的李瑛谋反案,一一剖析真相,并向唐德宗立下重誓:“臣以全族性命打包票,太子肯定不知道郜国公主的事。”

唐德宗感慨:“这是朕的家事,你何必干预,力争如此?过几天朕会给你一个说法。”

李泌叩首道:“请陛下千万要保密,一旦流露出半点想法,身边一定会有一群小人闻风而动,到时候不光太子难保,就怕舒王也会深受其害。”

那两天,唐德宗下足了调研、考察的功夫,终于他再次召见李泌。双方刚一见面唐德宗就哭花了脸:“如果不是爱卿,朕将悔之无及了,太子果真是个好孩子,朕冤枉他了。从此,朝中军国大事,朕一律委托于爱卿了。”

李泌长舒一口气:“陛下圣明,察太子无罪,臣报国毕矣。臣前日惊悸亡魂,不可复用,愿乞骸骨。”

不是李泌摆架子,干涉皇家事务这种事犹如走钢丝,一言不慎就是杀身之祸,何况唐德宗本就是个小心眼的人。

李泌后来对身边的人说,那段时间,自己常常一身冷汗,惊悸过度,早就伤了魂魄。他本就不是个追求名利富贵的人,如今心愿已了,怎么会贪恋权位?

就这样李泌又走了,给李唐皇室留下一段父子和解的佳话,为大唐帝国的稳定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则千古传奇。

标签: 唐德宗

更多文章

  • 唐德宗李适三十八岁才当上皇帝,经历了“安史之乱”和战争洗礼的德宗

    历史人物编辑:一堂历史标签:唐德宗

    唐德宗李适三十八岁才当上皇帝,经历了“安史之乱”和战争洗礼的德宗对宦官参政深恶痛绝,所以继位后就严禁宦官干政。这一年朝廷在京城举行科举会试考试。为了严肃考场纪律,德宗任命侍御史杜黄裳为主考官。杜黄裳是个西北汉子,为人正直,他对唐科举的考试弊端十分熟悉。历次科考朝中权贵都插手,走后门透题、找门路占了上

  • 唐德宗冤杀一位大臣,导致国家穷困,皇帝不顾脸面四处索拿卡要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德宗

    刘晏遇害,天下冤之。他的死引发了党争之祸,也导致藩镇愤怒,加剧了他们与朝廷的离心离德。刘晏是大唐的钱袋子、财神爷,是那个多灾多难时期的巧媳妇。金章宗完颜璟曾经说:“能做到使国家富裕,同时老百姓又不受困的理财大臣,自唐朝以来唯有刘晏一人。”司马光、欧阳修也持相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刘晏理财以养民为先,国家

  • 唐德宗悲催史,连续三次被救命恩人反叛,唐德宗:我要宠信宦官!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侃历史标签:唐德宗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不可一世的大唐帝国经历了一次生死浩劫,虽然国家保住了,但这次事件之后,唐朝的政治体制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皇权至上集于一人之手,唐廷为了防止安史之乱之事再发,于是广封节度使赐以藩镇把守,期望以藩镇之力镇压叛乱,杀叛乱于萌芽中,但殊不知藩镇

  • 唐德宗为何直到王淑妃临终才册封她为皇后?皇帝的爱情有多少水分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德宗

    唐德宗的昭德皇后王氏保持了一项记录,她被封后当日就去世了,成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按照史书记载,唐德宗对王氏“宠异”,让她以淑妃身份掌管六宫。既然如此,唐德宗为何拖了七年,直到钟爱的女人快不行了才册封她为皇后呢?更诡异的是,八个月后,唐德宗就张罗着废黜王皇后的儿子李诵,准备改立次子舒王李谊为太

  • 唐德宗一生简朴,为削藩差点丢了性命,为何还有人骂他是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德宗

    唐德宗很会做买卖,他发明的“宫市”每年可以带来数千万钱的收益。以前,宫中的采办都由官府承担,但唐德宗觉得官员们贪腐严重,半数采购费用都被贪了,于是便将这项工作移交给宫里的太监。此举果然奏效,太监们到底是贴心人,宫中的采购费用直线下降。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其实太监们的贪腐比官员们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节

  • 奥斯卡影帝唐顺宗:装傻36年,口吃斜眼泡过茅厕,竟成一代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汪锦标签:唐顺宗

    唐朝皇帝众多,奇葩的也不少,一共活了50年,装傻充愣就占了36年,别人上位靠遗传靠能力,他上位纯靠口歪眼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口歪眼斜的皇帝其实这个皇帝就是唐朝的唐宣宗,原名李忱,作为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李忱最初并没有成为太子,在他之前,有三个侄子连续成为皇帝,而李忱只能做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叔。因为

  • 唐顺宗当太子26年,刚登基8月却被迫禅位,成了传位最快的太上皇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似人间标签:唐顺宗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匹夫一怒,血溅三尺。”天子的威严至高无上,谁胆敢触怒,遭殃的岂止是一个人?说百万枯骨有些夸张,但是皇帝一怒,动辄株连九族,万余人是绰绰有余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人生杀掠夺的权利。他既可以让人一夜富贵、权势滔天,也可以让人一夜之间落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试问有谁不想当皇帝

  • 奇葩皇帝唐顺宗:严重中风却有37个子女,在位8个月即死

    历史人物编辑:徐玉婷标签:唐顺宗

    中国历史上,总共有400多位皇帝(含南明、北元、李自成、张献忠和袁世凯等称过帝的),奇葩皇帝不少,唐顺宗绝对是其中一个。奇葩一:做了26年太子,做了不到一年皇帝唐顺宗叫李诵(761年―806年),是唐德宗李适的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公元779年,李诵被立为太子,成为唐帝国的二把手,皇位唯一合法的继承

  • 唐顺宗在位8个月就把皇位传给儿子李纯,其中原因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唐顺宗

    唐顺宗在位8个月把皇位传给儿子李纯是逼不得已的做法,是因为他触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引起的。身体有恙李诵是德宗李适的长子,自从19岁被立为皇太子后,他坐了二十五的太子之位。他在太子之位上目睹了大唐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乱权,民不聊生的景象,所以他自幼就胸怀大志,认真学习治国安邦之道,要治理好国

  • 宫廷悬案,悲催的短命天子,唐顺宗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唐顺宗

    唐朝是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然而唐朝也是历史上政局最动荡的王朝,无论是它强盛的时候,还是后来衰败,内部的宫廷斗争都一直存在。从立国开始就爆发玄武门之变,到后面死得不明不白,这就是唐顺宗,他绝对是历史上最为悲催的皇帝。他继位之后一不到一年就退位了,甚至还来不及改自己父亲的年号,而顺宗随后不久就离奇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