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德宗李适三十八岁才当上皇帝,经历了“安史之乱”和战争洗礼的德宗

唐德宗李适三十八岁才当上皇帝,经历了“安史之乱”和战争洗礼的德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堂历史 访问量:2730 更新时间:2024/1/21 12:00:27

唐德宗适三十八岁才当上皇帝,经历了“安史之乱”和战争洗礼的德宗对宦官参政深恶痛绝,所以继位后就严禁宦官干政。

这一年朝廷在京城举行科举会试考试。为了严肃考场纪律,德宗任命侍御史杜黄裳为主考官。杜黄裳是个西北汉子,为人正直,他对唐科举的考试弊端十分熟悉。历次科考朝中权贵都插手,走后门透题、找门路占了上风,很难选出真正的人才。

为此,杜黄裳接到皇帝任命之后,便吩咐差役,把大门紧锁,任来访的客人,概不接待。为躲避外人,他自己早早就离开家,住进了主考官的小院,关闭大门,让军兵在外把守。

然而,任凭杜黄裳怎样防范,这些走后门的权贵还是无孔不入,一封封书信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送到他的面前。信中都是要求杜黄裳对某某考生照顾的话。这些写信的人不是皇族国戚,就是朝中大员,手握大权,是谁也得罪不起的。

杜黄裳为此伤透了脑筋,他就把这些权贵的来信,要推荐的考生名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一查足有一百多人。

唐朝的科举考试按规定要举行三场考试,杜黄裳亲自主持两场。等两场考试结束后,杜黄裳先按小本子上的名单检视了一下这些人的考卷,一看这些所推荐的考生不是卷子雷同,就是才低劣,没有一个真正有学问和才能的人。

按照唐朝录取进士的名额规定,每届考试录取进士基本上都在三十名左右,而现在光推荐名单就有一百多人,就是再增加一百个名额也无法满足这些走后门权贵的要求,但是若对权贵的要求置之不理,按真才实学录取、杜黄裳明白自己的乌纱帽,考试后就会被摘掉,而且后果不堪设想,因为权贵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杜黄裳愁眉苦脸,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思想斗争了一天,思虑再三,最后决定把情况所有考生摊牌。

第三场考试前,杜黄裳把所有的考生在院内统一集合起来,然后对全体考生直接说:“各位考生,前两场考卷本考官已阅完,现在是第三场考试,按朝廷规定,考试阅完卷子,就该宣布录取名单和名次了,但是,大家知道队列中有很多都是皇亲望族和朝中的大臣所推荐的人选,现在总共被推荐的人有一百多人,本官无法决定这个名单和人选,因此,本官决定,由各位举子公开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才子出来判分,考试结束后,大家监督,然后当场评点,大家投票,确定录取人和名次。大家公认的人选确定后,每个人要签字。

主考官本来是考试录取的决策者,但今天主考官当众让考生推荐考生来判卷,这太不可思议。一时间考场躁动,乱成一锅粥,有哭的,有骂的,有叹气的,有发呆的,有冷笑的,有讥讽的,什么人都有,有人干脆要回考场收拾文房四宝准备退场。

正当考生六神无主,一片混乱时,忽听从队列后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这人走出人群大声说:“如果大人信得过,晚生愿意协助判卷,保证做到以文衡才,公平录取,让大家心服口服。”

杜黄裳朝这人一看,见是位白发苍苍,年已古稀的老考生。

这位老考生姓尹,名枢,不但文才好,而且为人正直,乐于助人。他从青年时就赴靠,考了几十次,但每次都被走门路的考生挤掉,因而他还坚持不懈继续奋斗。

众考生一看是尹枢,是位德高望重的老秀才,都拍手同意,给予支持,那些走门路的举子虽然不乐意,但事已如此,也都赞成这样评选。

主考官杜黄裳见绝大多数举子都同意这个办法,微微一笑。

等三场考试结束后,尹枢当众评卷,评出了从第二名到第三十名的考卷,然后让大家传阅,有不服的就偷偷把自己的文章与评选出来的文章一对比,当时就觉得自己比人家差一块。这样下来,所有的考生都心里有数,心服口服,一致公认考卷评得公平、公正。

杜黄裳仔细阅读后,也挑不出病,点头称赞,然后让大家签字,表示认可。等程序都履行完后,杜黄裳问尹枢:

“你评选出二十九位进士,大家都认可,但还有个状元,你怎么没评出来?”

尹枢却笑道:“这个状元是留给晚生自己的,晚生从二十岁就开始考,考了几十次,都被顶替下来。那么,众人的卷子大家已经传阅过了,现在请大人和大家过目晚生的考卷吧!”

杜黄裳看了尹枢的考卷,大为惊叹,文章诗赋要比第二、三名高出许多,就正式决定将尹枢为状元。然后把评选出的前三十名的考卷和名单送给德宗审阅,德宗大悦,很是佩服杜黄裳的才智。就批复了这个进士名单。

这次破天荒的考生自己评卷,轰动了京城,那些皇亲国戚和朝中大员一个个目瞪口呆,但看了试卷,都是全体考试签字认可的,挑不出杜黄裳的任何毛病,只好作罢。事后,这三十名真才实学的新进士集体叩拜杜黄裳时,杜黄裳却先从座位走下来,迎着尹枢说:“要感谢的是先辈!若这次没有您的鼎力相助,我今天就难过这一关了,也不能站在这里了!”

标签: 唐德宗

更多文章

  • 唐德宗冤杀一位大臣,导致国家穷困,皇帝不顾脸面四处索拿卡要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德宗

    刘晏遇害,天下冤之。他的死引发了党争之祸,也导致藩镇愤怒,加剧了他们与朝廷的离心离德。刘晏是大唐的钱袋子、财神爷,是那个多灾多难时期的巧媳妇。金章宗完颜璟曾经说:“能做到使国家富裕,同时老百姓又不受困的理财大臣,自唐朝以来唯有刘晏一人。”司马光、欧阳修也持相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刘晏理财以养民为先,国家

  • 唐德宗悲催史,连续三次被救命恩人反叛,唐德宗:我要宠信宦官!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侃历史标签:唐德宗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不可一世的大唐帝国经历了一次生死浩劫,虽然国家保住了,但这次事件之后,唐朝的政治体制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皇权至上集于一人之手,唐廷为了防止安史之乱之事再发,于是广封节度使赐以藩镇把守,期望以藩镇之力镇压叛乱,杀叛乱于萌芽中,但殊不知藩镇

  • 唐德宗为何直到王淑妃临终才册封她为皇后?皇帝的爱情有多少水分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德宗

    唐德宗的昭德皇后王氏保持了一项记录,她被封后当日就去世了,成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按照史书记载,唐德宗对王氏“宠异”,让她以淑妃身份掌管六宫。既然如此,唐德宗为何拖了七年,直到钟爱的女人快不行了才册封她为皇后呢?更诡异的是,八个月后,唐德宗就张罗着废黜王皇后的儿子李诵,准备改立次子舒王李谊为太

  • 唐德宗一生简朴,为削藩差点丢了性命,为何还有人骂他是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唐德宗

    唐德宗很会做买卖,他发明的“宫市”每年可以带来数千万钱的收益。以前,宫中的采办都由官府承担,但唐德宗觉得官员们贪腐严重,半数采购费用都被贪了,于是便将这项工作移交给宫里的太监。此举果然奏效,太监们到底是贴心人,宫中的采购费用直线下降。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其实太监们的贪腐比官员们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节

  • 奥斯卡影帝唐顺宗:装傻36年,口吃斜眼泡过茅厕,竟成一代明君

    历史人物编辑:汪锦标签:唐顺宗

    唐朝皇帝众多,奇葩的也不少,一共活了50年,装傻充愣就占了36年,别人上位靠遗传靠能力,他上位纯靠口歪眼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口歪眼斜的皇帝其实这个皇帝就是唐朝的唐宣宗,原名李忱,作为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李忱最初并没有成为太子,在他之前,有三个侄子连续成为皇帝,而李忱只能做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叔。因为

  • 唐顺宗当太子26年,刚登基8月却被迫禅位,成了传位最快的太上皇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似人间标签:唐顺宗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匹夫一怒,血溅三尺。”天子的威严至高无上,谁胆敢触怒,遭殃的岂止是一个人?说百万枯骨有些夸张,但是皇帝一怒,动辄株连九族,万余人是绰绰有余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人生杀掠夺的权利。他既可以让人一夜富贵、权势滔天,也可以让人一夜之间落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试问有谁不想当皇帝

  • 奇葩皇帝唐顺宗:严重中风却有37个子女,在位8个月即死

    历史人物编辑:徐玉婷标签:唐顺宗

    中国历史上,总共有400多位皇帝(含南明、北元、李自成、张献忠和袁世凯等称过帝的),奇葩皇帝不少,唐顺宗绝对是其中一个。奇葩一:做了26年太子,做了不到一年皇帝唐顺宗叫李诵(761年―806年),是唐德宗李适的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公元779年,李诵被立为太子,成为唐帝国的二把手,皇位唯一合法的继承

  • 唐顺宗在位8个月就把皇位传给儿子李纯,其中原因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唐顺宗

    唐顺宗在位8个月把皇位传给儿子李纯是逼不得已的做法,是因为他触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引起的。身体有恙李诵是德宗李适的长子,自从19岁被立为皇太子后,他坐了二十五的太子之位。他在太子之位上目睹了大唐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乱权,民不聊生的景象,所以他自幼就胸怀大志,认真学习治国安邦之道,要治理好国

  • 宫廷悬案,悲催的短命天子,唐顺宗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唐顺宗

    唐朝是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然而唐朝也是历史上政局最动荡的王朝,无论是它强盛的时候,还是后来衰败,内部的宫廷斗争都一直存在。从立国开始就爆发玄武门之变,到后面死得不明不白,这就是唐顺宗,他绝对是历史上最为悲催的皇帝。他继位之后一不到一年就退位了,甚至还来不及改自己父亲的年号,而顺宗随后不久就离奇去世

  • 萧妃:唐顺宗李诵的原配,为何被唐德宗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月月烧川菜标签:唐顺宗

    贞元六年(790年)八月辛丑,唐朝发生了一件荒唐事,唐德宗李适以为生病的太子李诵厌灾为由,赐死了太子妃萧氏。这件事背后蕴藏着一场皇室自相残杀的丑事,萧妃只不过是受到牵连的政治牺牲品。萧氏出身南朝名族兰陵萧氏,是昭明太子萧统的九世孙,她的曾祖父萧嵩、伯祖父萧华、伯父萧复都曾担任宰相,父祖叔兄也都在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