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贞观之治,李世民的“两个魏征”,一内一外,缺一不可

贞观之治,李世民的“两个魏征”,一内一外,缺一不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甲午敲钟人 访问量:338 更新时间:2024/4/7 3:22:31

魏征是一个谏臣,在朝堂上直言敢谏,纠正了李世民的许多错误,为盛世贞观之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魏征死后,李世民为其留下了千古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但是,李世民还有一个“魏征”你知道是谁吗?

这个“魏征”叫徐惠,她是后宫的妃子,是李世民的充容。之所以称她为“魏征”,是因为他在后宫所起到的作用堪比在魏征,不过她并不像魏征那样直谏,而是利用自己的才华写文章和诗词来劝谏李世民。

说起来,徐惠在十一岁的时,就被李世民召入宫中封为才人,当时的李世民已经40岁了。这个年纪的李世民为什么会将只有十一岁的徐惠召入宫中做妾呢?

别想歪了,一代圣君的唐太宗没有那个癖好,之所以会召徐惠入宫,是因为她的才华,徐惠四岁能背《论语》,八岁能做很工整的诗,而且还生的美貌异常,又是官宦之家,才名远扬,传到唐太宗的耳中,唐太宗也是个爱才的人,于是就召徐惠入宫了。

唐太宗虽然是一代明君,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但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个凡人,当他取的好成绩的时候,也不免会骄傲自满,魏征在时,经常劝谏。

但在魏征死后,也就是唐太宗后期,这种情绪就变得更加的旺盛,征战高句丽,大兴土木,结果引起了百姓的不满,这个时候徐惠就接过了劝谏唐太宗的重担,使得贞观之治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徐惠最有名的一片谏文,是在太宗游玉华宫是所谏的一片千字文,明确地指出了:地广者,非长安之术;人劳者,为易乱之符。看见这篇文章,唐太宗也是个明白人,知道徐惠这是在劝谏他,减少征战,于民休息,于是对徐惠很赞赏。

唐太宗很喜欢看徐惠写的文章,而徐惠也很擅长写诗词文章,徐惠就经常利用这个方法。每当唐太宗有不当的地方,徐惠就会写诗文来劝谏,作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看完诗文之后,就会忍下一时的冲动,听从劝谏。

可以说唐太宗造就贞观之治这一盛世,跟他身边贤明的妃子和大臣有很大关系,他先是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褚遂良等良臣,后宫有长孙皇后这一代贤后,长孙皇后去世后又有徐惠来时时劝谏。

徐惠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刚入宫的她年纪还小,后宫又很无聊,读书就成了她的乐趣,要知道皇宫的藏书量是非常的大,对于爱读书的她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而且还因为她喜欢读书,她的身份地位在宫中越来越高,最终提升为充容,为九嫔之一,可见唐太宗对她的多么的喜爱。

唐太宗对她的喜爱,是徐惠能够劝谏唐太宗的重要原因之一,你想想,要是换个不喜欢的人去劝谏皇帝,皇帝会怎么想,就算不被打死,冷宫也会是其不错的归宿。

唐太宗对于徐惠的喜爱,武则天都比不上,在唐太宗死后,太宗遗诏上规定,所有没有子女的后宫妃子都要到感业寺出家为尼,为太宗守灵,就连后来威名赫赫的武才人,武则天都没有逃过这一段,但是唐太宗却特赦徐惠不用出家为尼,这就可以想象唐太宗对于徐惠是多么的喜爱。

据《全唐书》记载,徐惠忧思成疾在太宗去世一年后也追随太宗而去,时年23岁。

你觉得,徐惠算得上女版“魏征”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名臣魏征,后代家道中落,唐宪宗看不下去了:由朝廷接济一下吧

    历史人物编辑:高迪标签:魏征

    请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贞观十七年,唐庭重臣魏征卧病在床,恐不久于人世,唐太宗李世民闻讯后,当即从宫中赶往魏征的府邸前去探视。魏征见太宗皇帝亲临府中探视自己,十分感动,拖着病体,穿

  • 魏征当初差点害死李世民,为何李世民偏偏独信此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侃影标签:魏征

    魏征,唐初著名宰相,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个正直的大臣,经常为皇帝献计献策,辅佐唐太宗建立贞观之治。魏征先后在李密、王世充、李建成手下工作。为什么直到李世民创造出这个千里马,才得到真正的重用。617年,魏征在舞阳县做官,元宝手下,元宝被李弥迟造反。元宝给李密的密信是魏征写的,所以召见了

  • 唐太宗能虚怀纳谏,魏征敢于直言,才有了贞观之治

    历史人物编辑:李晋霞标签:魏征

    我们都是通过别人的评价和态度,来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所以如果有一天别人的评价都变得不客观了,我们可能会对真实情况失去判断的准确。对于皇帝来说,顺从他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有的是畏惧皇帝的生杀大权,有什么想法也不敢真的说出口,有的是盼望通过谄媚的方式对待皇帝,以便自己能讨皇帝的欢心,得到更多的

  • 太宗陛下和魏征的联合计谋,一个明君、一个铮臣?

    历史人物编辑:汉江忆史标签:魏征

    宗陛下和魏征的联合计谋,一个明君、一个铮臣?魏征也是多面的。什么刚正不阿都是后人把自己对官员的美好希望加上去的,举个例子唐太宗修改史书,就是魏征力倡的,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魏征是为了提升地位之后更好地提意见。李世民啥时候修改史书了?皇帝频繁的看史书甚至隐晦地提出对实录的修改意见,主流观点都认为是从太宗

  • 魏征作为唐朝一个凡人臣子,为何有资格斩首泾河龙王?

    历史人物编辑:留名青史标签:魏征

    历史上的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御前一名敢于直言进谏的诤臣,曾被李世民喻为自己明得失,识对错的镜子。魏征很优秀,可他也就是大唐的一名凡人臣子罢了。但在《西游记》中,魏征却可以梦斩位列仙班的泾河龙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可是一场大阴谋呀,主要和南海的观音菩萨,以及天庭的玉帝有关。当时,泾河龙王手下的一名巡

  • 明末士人为了美化投降,以魏征自居,将李自成比作唐太宗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斋标签:魏征

    清顺治二年,龚鼎孳在朝堂上指责大学士冯铨明朝时是阉党,冯铨反唇相讥,说龚鼎孳曾投降过李自成。摄政王多尔衮对此满脸惊讶。多尔衮问龚鼎孳这件事是真的吗?龚鼎孳则理直气壮地答道:“是真的。岂止是鼎孳一人,何人不曾归顺过?魏征亦曾归顺过唐太宗。”多尔衮错愕无语。阉党指明天启年间投靠司礼监太监魏忠贤的一派,与

  • 饺子的来源,魏征被唐玄宗放鸽子意外发现饺子并推广

    历史人物编辑:小旭爱旅游标签:魏征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一则故事是关于唐朝时期的一位宰相——魏征的。据传说,唐玄宗在位期间,曾多次招募有才干的人才来辅佐他的政治事业。有一天,他听说了一位名叫魏征的人才很有能力,于是他决定将他召见。但当魏征到达长安时,唐玄宗却因为事情繁忙而无法会见他。魏征只好在酒楼中等待,等了很久也没等

  • 一代谏臣魏征最重要的官职“侍中”,相当于今天什么职位?

    历史人物编辑:元历史标签:魏征

    魏征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之一,他在太宗朝的最重要官职“侍中”,相当于最高监督长,多数人印象模糊,分不清职责;本文尝试从唐朝职官制度出发,结合我国2018年新强调的监察系统,来谈谈这一古代官职。魏征生于隋末乱世,命运非常坎坷,在李世民之前跟过五位主人,“元宝藏→李密→李渊→窦建德→李建成”;到玄

  • 都想不到魏征的聪明,他多次顶撞唐太宗,竟然主要在于会拍马屁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原上的雪标签:魏征

    自古以来,奸臣能够得到皇帝的宠幸,是因为会拍马屁。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当皇帝的,无论多么伟大,或者多么暴政,听到这些马屁话,基本上都会龙颜大悦。所以韦小宝深得拍马屁的精髓。即使说出几句粗话,康熙也不以为意,反而哈哈大笑。但既会拍马屁,又能做忠臣的,纵观史册,其实也就魏征一个人。都知道魏征是个

  • 宋太祖为什么说他得寇准好比唐太宗得魏征呢?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魏征

    作者:赵心放在中国历史上,寇准算得上是一代名相,给历代后世人留下的印象是刚直、清正、善断大事,但他在仕途上却是屡进屡退,最后竟客死于偏远的雷州。是啥原因呢?本文专门聊聊他的故事。(一)勤奋好学入仕为官寇准出生于名门望族,远祖苏忿生曾在西周武王朝任司寇,因多次立大功,遂以官职为姓。曾祖父、祖父因逢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