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夏真正的奠基人,李继迁究竟为西夏的建立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西夏真正的奠基人,李继迁究竟为西夏的建立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徐鹏元 访问量:2095 更新时间:2024/1/6 17:40:22

引言

在两宋时汉族政权的相对疲弱导致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都取得不错的发展并相继建立起强大的王朝与两宋政权处于对立状态。与此同时中国西北方的党项民族也在北宋时建立起了自己的西夏王朝,并在多个政权的攻击之下存续了很久,成为两宋历史上的重要角色。虽然西夏建国的皇帝为李元昊,但真正为西夏王朝完成奠基工作的却是他的前任李继迁

在北宋刚刚建立的时候,为了保持党项人在夏州地区的统治,当时的夏州节度使都主动向北宋政权示好,并且在几次北宋进攻北汉的战争中都主动出兵支援。但是北宋政府依然担心党项人会对中原政权产生影响,因此借着党项族内乱的机会剥夺了李氏对于夏州的统治权。

但是李继迁却不甘心将党项人多年建立的基业拱手送人,于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斗争之后,终于在契丹人的帮助下夺回了夏州的统治权。这样的成绩在当时已经满足不了李继迁的雄心了,之后他又夺下了军事重镇灵州,并将都城迁移至此,为之后西夏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党项人对于北宋的示好以及李继捧的失势

在五代时期,党项人一直占据着夏州并在这里稳定地发展着,为了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政治纠纷之中,党项人对于中原政权一直抱着臣服的态度,但是并不会刻意讨好,更不会为了中原王朝的利益出兵来影响自己的实力。

但是这样的情况到了北宋时出现了转变,这主要是因为在赵匡胤称帝的时候,中国的局势基本已经十分明朗了,当时其他的割据政权明显都不能与北宋相抗衡,北宋统一中国只是时间问题了,党项一族的首领夏州节度使李彝殷担心自己的夏州也要遭受攻击,于是很早就向宋太祖称臣,并且为了避太祖父亲的名讳,主动改名为李彝兴,得到了太祖的嘉奖,他在夏州的统治也得到了稳定。

为了讨好北宋政府,李彝兴还曾主动出兵帮助北宋防御北汉的进攻,这样的事情在五代时期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李彝兴还会向北宋进贡马匹和牦牛,鉴于他的表现,宋太祖也赐予了他玉带,来笼络其感情。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宋初,加太尉。北汉刘钧结代北诸部来寇麟州,彝兴遣部将李彝玉会诸镇兵御之,钧众遂引去。建隆初,献马三百匹,太祖大喜,亲视攻玉为带,且召使问曰:'汝帅腹围几何?'使言:'彝兴腰复甚大。'太祖曰:'汝帅真福人也。'遂遣使以带赐之。"

在李彝兴去世之后,其子李光睿接替了他的位置,他延续了其父亲对于北宋政府的态度,在宋太宗进行北伐的时候,他也积极出兵响应,并且也改名李克睿来避太宗的名讳。在李克睿去世之后,其子李继筠继位,也在北宋讨伐北汉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时的党项人与北宋政府的关系还一直很融洽。

但是在李继筠去世之后,其并没有子嗣,于是其弟李继捧成为了继任的夏州节度使。此时的夏州刚好因为继承问题发生了内讧,银州刺史李克远等人发动了叛乱,想要夺权,最终被李继捧平定,并将其处死。不过这个时候李继捧的从父李克文却上疏朝廷,认为应该让李继捧入朝以免发生变乱。北宋政府认为这是削弱夏州割据势力的大好机会,因此答应了李克文的请求,李继捧被迫进京,将银、夏、绥、宥、静五洲之地献给了北宋政府。

至此,从晚唐开始便一直处于党项一族拓跋氏领导的夏州极其周边地区终于回到了中央政权的控制之下,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党项一族已经在这个地方扎下了根,人民对于这里的归属感十分强烈,因此北宋想要在这里进行长期稳定的统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党项一族中还有李继迁这样的有能力的人才一直抱着收复失地的决心。

李继迁恢复失地的尝试以及其与契丹的结盟

在李继捧入朝的时候,其族弟李继迁时任定难军都知蕃落使,因为之前他就与李克文不和,因此其带领自己的部下居住在银州。在他得知五洲之地已经归北宋所有的时候,他立即召集了自己的弟弟李继冲和亲信张浦等人一起商量对策,最后他们定下了先远遁漠北,积蓄力量,再卷土重来的策略。

于是李继带领数十人离开银州城,来到了夏州东北方向的地斤泽,在此出示其曾祖拓跋思忠的画像,吸引党项拓跋氏的参拜,以此来聚集势力。在不久之后,李继迁自地斤泽进攻夏州,但是在听闻北宋援军来到的时候就撤兵了,当时其谋士张浦建议他袭取宥州来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但是李继迁拒绝了他的建议再次回到了地斤泽等待时机。

在雍熙元年的时候李继迁再次向夏州发起进攻并攻下了其西北的王庭镇,俘获了万余名宋军,取得了首胜。但是之后他的驻地却遭遇了北宋将领的偷袭并因此大败。在这次失利之后李继迁及其党项部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之后他又进行了多次进攻,但都遭遇大败,李继迁只能选择与契丹人结盟。

当时的辽国与北宋正处在长期的战争之中,两国的矛盾十分尖锐,因此在辽圣宗听说李继迁前来归附的时候立即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授予其定难军节度使的职位。之后李继迁又迎娶了辽国的义成公主,夏辽联盟正式成立。

在夏辽联盟成立之后,北宋开始重视起对于夏州的防守,北宋朝廷采纳了宰相赵普"以夷制夷"的策略,重新起用李继捧作为定难军节度使负责夏州地区的防务。李继迁在后面的战斗中虽然也曾经攻下了夏州,但是并不能稳定占据这些地方,最终在几次大败之后只得再次逃回地斤泽。

但是与此同时李继捧也开始与辽国进行接触并且同意归附,李继捧与李继迁便开始相互勾结,但是两者之后还是爆发了大规模的冲突,发生了火并,在这次战斗后李继捧被北宋囚禁,而李继迁再次逃走,但是依然频繁对夏州等地进行攻击。北宋为了遏制李继迁的进攻,对其实施了禁售青白盐的经济封锁政策,但是这个政策对于边境上的宋民造成的影响却远远超过对于李继迁的影响,北宋只好撤销了禁令。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行之数月,犯者益众。戎人乏食,相率寇边,屠小康堡。内属万余帐亦叛。商人贩两池盐少利,多取他径出唐、邓、襄、汝间邀善价,吏不能禁。关、陇民无盐以食,境上骚扰。上知其事,遣知制诰钱若水驰传视之,悉除其禁,召诸族抚谕之,乃定。"

此时的李继迁依然在对北宋政府进行干扰,他打探到北宋将运送四十万石粮草到灵州,于是他带兵截取了这批粮草并且围困了灵州城。北宋出兵五路前来救援,但是依然没能解了灵州之围。于是在宋真宗即位的时候为了解决李继迁的问题他只能答应李继迁的请求,封其为夏州刺史以及定难军节度使,党项一族丢失了十五年的故土也再次回到了李氏的统治之下,但是此时的李继迁已经不满足于此了。

李继迁的征伐与西夏的迁都

李继迁在重新夺回夏州等根据地之后他却没有满足,因为他发现夏州的地理位置并不足以自保,而之前他攻击的灵州则倚靠着贺兰山,带引黄河,地理形势十分重要,是北宋西北方向的重要屏障,而且在灵州以西就是河西走廊,聚居着回鹘,吐蕃等部落,如果能够整合这些人民,那么实力将得到不小的提升,因此李继迁就确定了攻占灵州的目标。

李继迁在初期进攻灵州的时候受到了北宋政府的顽强抵抗,并没有取得实际的战果。之后他派士兵在灵州附近开垦田地,对灵州进行长期围困,并派人潜入灵州附近的城镇,使灵州成为孤城。在长期围困之后,灵州终于陷落,北宋的知州裴济战死。

在夺取灵州之后,李继迁便打算迁都于此,当时其他人都不同意他的想法,认为党项人已经在夏州银州一带经营许久,这样贸然迁都恐怕不得人心,然而李继迁力排众议完成了迁都,由此可见李继迁的雄图大志。李继迁劝导众人的话语在《西夏书事》中有如下记载:

"从古成大事者,不计苟安;立大功者,不徇庸众。西平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守西陲要害。若缮城浚濠,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出,关中将莫知所备。且其人习化风,尚礼好学,我将藉此为进取之资,成霸王之业,岂平夏偏隅可限哉!"

在攻占灵州之后,李继迁立即按照既定的目标开始攻击河西走廊,并很快攻占了西凉府,西夏国的雏形也逐渐出现,成为了中国西北的庞然大物。但在这个时候李继迁却轻信了吐蕃人的归降,中了埋伏,在战斗中,身中流矢,伤重去世,这位为西夏奠定了建国基础的一代枭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李继迁与之前的吐蕃领袖相比,有着更大的野心。之前的吐蕃领导者只想着偏安于夏州地区,为吐蕃人留下一块稳定的根据地。而李继迁则有着更长远的打算,他看到了夏州在战略地位上的不足,并敏锐发现了灵州的重要性,主动出击攻占灵州,并迁都于此,为西夏之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结语

西夏作为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很长的割据地方政权,在中国历史上也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曾经的一个军镇,西夏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国家还是经过了许多曲折的发展路程的。在其中做出最大贡献的就是李继迁,他不仅带领着党项人民夺回了失去已久的夏州根据地,更将目光放到了更远的地方,攻取了灵州作为党项人的新根据地,让西夏有了自保以及持续发展的资本。

李继迁之所以能够为西夏做出如此大的贡献,与其出众的政治智慧是分不开的。他不仅有着出色的战略眼光,能够跳出传统的思维看到夏州地区的缺陷,更能在多个政治势力之间进行斡旋。在夺回失地的过程中他虽然投靠了辽国,但与此同时他也保持着与北宋政府的联系,多次欺骗这两个大国的领导者并坐收渔翁之利,这也是他能够在不利情况下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可以说如果没有李继迁的努力,那么不仅西夏国不会建立,甚至连党项一族的存续都会出现问题,因此李继迁也称得上西夏建国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参考文献

1《宋史》

2《西夏书事》

3《宋会要辑稿》

4《旧五代史》

标签: 李继迁

更多文章

  • 李继迁攻下灵州,北宋丧失这一西北军事重镇

    历史人物编辑:唐明爱标签:李继迁

    西夏其实很有趣儿——正说西夏史系列连载NO.7 灵州!灵州!宋咸平三年(1000)九月,庆州发兵押送军粮到灵州,新任灵州知州李守恩随同运粮队伍到灵州上任。李继迁又瞅上了这个机会,率兵在半路打埋伏。我相信这次战斗应该会很有故事的,无奈史料十分缺乏,已无从知道这次战斗的过程了,我只好直接儿说结果了:此一

  • 宋初,党项李继迁祖孙三代为何坚决要建立西夏?宋朝又为何妥协?

    历史人物编辑:秦汉历史号标签:李继迁

    宁夏银川附近的贺兰山下,分布着一片高低不同的黄色土丘。民间不知其为何物,只是奇怪其寸草不生,也从来没有见到过鸟落在土台上。史学界和考古界称其为‘唐墓”,但也不清楚何以如此气势雄伟,恢宏壮观。终于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段被黄沙掩埋了数百年的历史和古迹再次浮现,让世人知其为何物。1972年,我军某部

  • 揭秘李继迁最后一战:声东击西巧取凉州,受降轻敌英雄殒命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李继迁

    导读西夏民族英雄李继迁,从19岁时竖起反宋大旗,以地斤泽为第一个根据地,转战于黄土高原的大山沟壑,先后取得银州、夏州、灵州等地,极大的拓展了党项人的生存空间,笔者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介绍了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读者可自行查阅前面的几篇文章。今天要介绍的是西夏太祖皇帝李继迁生平最后一战,夺取凉州之战,

  • 无名小卒李继迁的野望,终成大宋朝之患

    历史人物编辑:杜健标签:李继迁

    在李继捧献地归宋的时候,大宋天子赵炅根本不知道李继迁是谁,怎么去重视他?知道李继迁还是在他叛走之后。做为李继捧直系的亲属们都乖乖的打包行李去东京,身为旁支的李继迁却奔走地斤泽拒绝归宋,这一切都只源于李继迁的野心,如果不是嫡系内迁,怎么也轮不到李继迁这个旁系出头,但是,历史就是给了李继迁这个机会。李继

  • 少年英才李继迁,西夏政权真正的功勋!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李继迁

    在我国历史上,少数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是两种不同的政权体系,双方有时候时以敌人的形式存在的,有时候也是以盟友的形式存在的,政治身份与历史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五胡乱华、五代十国等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当时诸多的少数民族逐鹿中原,基本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这些政权虽然存世的时间非常短暂,可都在我国历史

  • 郭虾蟆:他为一个王朝划上了最后的句号,一段英雄的悲歌响彻云霄

    历史人物编辑:记史惜今标签:郭虾蟆

    郭虾蟆:焚身报国志,秦腔颂英雄我是很喜欢看戏剧的,特别喜欢昆曲,感觉那剧中的唱腔就是一首首的诗,而通过唱则更有助于记忆,所以,如牡丹亭中的很多优美唱段,那诗般的句子,我都能记得,尽管我荒腔走板,唱得是“呕哑嘲哳难为听”。有一阵子又喜欢上了秦腔,原因听了华阴老腔,感觉好极了,那十分接地气的高亢,彻云裂

  • 《陆判》:一个失败的批判故事,一个秀才的幻想,一个作者的自传

    历史人物编辑:醉轻弦V标签:陆判

    一个失败的批判故事《陆判》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系列”中较为经典的一个故事情节,但可惜我没有看懂。之所谓“不懂”,也许是我带着这样一种期待去读这个故事的,我以为蒲松龄会在这个故事中继续沿袭他“以阴照阳”的手法批判现实世界。但通篇读下来发现《陆判》的故事情节非但没有丝毫的批判色彩,反而有一种“黑白颠倒”的

  • 如果完颜宗望不死,金朝会成为第一个少数民族创立的大一统王朝?

    历史人物编辑:刘欢说历史标签:完颜宗望

    公元1127年,汴京破,北宋灭亡,徽钦二宗被金兵所俘,史称靖康之变。徽宗第九子赵构在李纲等人的支持下,同年于应天称帝,改元建炎,是为南宋第一任皇帝。中原沦陷之后,金太宗多次命大军南下,意欲一举灭亡偏安一隅的南宋皇廷。然而在南宋军民的殊死抵抗下,灭辽伐宋的大金铁骑节节败退,全然已无当年逐鹿中原的无敌气

  • 宋钦宗手下没有猛将吗?完颜宗望南下时,为何宋朝军队如此溃败

    历史人物编辑:李晋霞标签:完颜宗望

    靖康之耻发生前,是有一个过程的。辽国尚未灭亡,在童贯的建议下,北宋与金人合谋,一起灭亡了辽国。可是宋朝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差,连当时辽国的南京燕京都打不下来。整场战争,都是在看金国人表演。原本承诺给宋朝的燕云十六州,其实也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毕竟仗都是人家打的,而且完颜阿骨打期间还去世了,金太宗不能完

  • 赵构主动提出去金国当人质,完颜宗望用射箭为难他,结果反被打脸

    历史人物编辑:倚梦倾城标签:完颜宗望

    完颜宗望和赵构比箭术,他射出了三个十环,但是赵构一出手,完颜宗望才知道技不如人,后又怀疑他是冒牌皇子。1126年正月,汴京危在旦夕,金人大肆攻城,宋军在李纲将军的率领下死守城门,滚木礌石,火油箭矢一起招呼完颜宗望的兵将,打得他们抱头鼠窜,一天下来损失了几千兵力。 眼看打不下,完颜宗望提出议和条件,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