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士大夫们,他们既能够吟风咏月,又是身居高位的官员。诸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等。在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他们都曾悉数出现。
不过在剧中还有一位和所有人对着干的人物,名为夏竦。他在剧中的形象,偏向于负面,欧阳修等人不断的对其口诛笔伐。但电视剧不能当作历史,夏竦在历史上并非那么不堪,具体可以参考《宋史》还有描述比较全面的《夏文庄公竦神道碑》。
(一)、少年英才搏大志,却破道统万人嫌渡口人稀黯翠烟,登临犹喜夕阳天",这首《放宫人赋》,乃是其十二岁所作。就连王辟之都称赞,在题诗方面无人可出其右。他的父亲夏承皓在与契丹人作战中,不幸身亡,而夏竦得起蒙荫,朝廷象征性的赏给了他个小武官当。
要知道武将在宋朝根本混不出名堂,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还是要成为文官。
1. 天资英才报家国,政绩斐然惹祸来
北宋的可圈可点之处,就是对文人的包容和提携。只要足够有才华,自然能够得到大家的赏识。年仅二十岁的夏竦,在老辣世故的杨徽之面前对答如流。一句"横落笔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让其不禁感叹道"真乃宰相器也"。
自那以后,夏竦从一个小小的武官正式跻身朝堂。而朝中的官员们,都是喜好吟诗作对之辈,他们见夏竦年轻有为,便不断的提拔他。早在真宗天禧年间,夏竦就当上了知州。可谓是前途不可限量之辈。又徙襄州,属岁大饥,百姓流亡,盗贼相乘,公既发公廪,又募富人出粟十余万斛以赈救之,其全活者四十六万余口"。他在任上是很有作为的,官声也极佳。不过,他却得罪了宋朝重新建立起来的道统社会。北宋键盘侠组队打boss,而夏竦就是一个被吐沫星子淹死的男人。
2.口诛笔伐纷至沓来,唇枪舌剑"遗臭万年在《清平乐》中经常出现臣子们引经据典,巧言论断,怼的仁宗皇帝无话可说的景象。其实这一点还是比较符合史实的,因为北宋重文抑武,文人的地位很高。当然,这也为党争的出现,滋生了沃土。
以欧阳修等人为代表的"清流党",一直与夏竦不和。甚至,还把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归咎在夏竦身上。其实那和夏竦关系很小,失败主要还是因为王拱辰作为监察负责人发动进奏院事件导致的。而夏竦,因为和王拱辰走的很近,所以就背上了这个黑锅。
欧阳修和石介还有蔡襄等人,在庆历年间,的确有结盟的事实。但这些"酸腐文人",很擅长颠倒黑白,同时又非常固执,他们可以滔滔不绝的宣传夏竦等人的坏处,而丝毫不提自己的过失。
以至于夏竦在公元壹零伍零年去世以后,欧阳修仍然在造谣污蔑夏竦。
而欧阳修门生学子颇多,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很高,以至于宋朝以后以欧阳修为标准的文人们,都主观臆断的为夏竦打上了"奸臣"的标签。
那么,真实的夏竦究竟是什么样子?
(二)、在其位谋其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夏竦的这首《鹧鸪天》,乃其年近六旬所作,情真意切,打动人心。他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人物。
不过他跟欧阳修等人还有着很大的不同,夏竦他不是那种巧言善辩之辈,也不属于文人骚客之徒。他是一个实干家,不擅长发牢骚,所以总是不能掌握话语权。
1. 受到百姓爱戴的父母官
上文提到夏竦在任襄州时,恰逢百年难遇的大饥荒。他开仓放粮,又公开募集善款,四十多万人幸免于难。"后民思其惠,以其所赐诏书作金石刻焉",如若他真的同欧阳修等人描述的那么不堪,大家就不会以各种方式纪念他。
其秉承的原则就是造福乡里,既然作为一方的父母官,就要尽好自己的责任。天圣元年,夏竦调任三州知事。他发现当地的百姓为巫蛊所害,大家对此迷信不已。"夏公索其部中,凡得千九百余家,妖符、怪籙、神衣、鬼帽之类以万计,悉令燔毁之"。
其实他担心的不仅仅是百姓的迷信,更担心会因此发生政变。就像当年东汉的黄巾军起义还有晋朝的孙恩起义,都是打着鬼神的旗号,兴风作浪。幸亏夏竦眼疾手快,而又高瞻远瞩,才避免了这一场危机。
而且,夏竦也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物。当时仁宗与辽国修好,欲派遣夏竦前往。但他的父亲就是死在了辽国人的手里,他又怎么能够忍受这不共戴天之仇。
以前夏承皓死,是因为北宋要打辽国,现在两国要和睦相处,又让夏竦去出使,不禁让他心意难平。
乃上表"父殁王事,身丁母忧。义不戴天,难下穹庐之拜;礼当枕块,忍闻夷乐之声"。抛却其他,单论其文学性那都是对偶中的绝句。
2. 意见相左,惨遭同僚排斥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秋思》,乃当时与夏竦还有韩琦一起出任陕西时所做。夏竦在未上任之前,就提出了抗敌计策"愿下令诸将,敌即入寇,毋得与战,彼既绝中原赐予,又丧其缘边和市,可坐待其斃也"。
他的意思是,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坚守好阵地,同时断绝与西夏的朝贡贸易,到时候他们自己就崩溃了。可是韩琦急功冒进,他认为小小的党项,怎能与大宋天兵相匹敌。
急忙的派出心腹大将任福,主动出击,而夏竦竭力阻止,仍然未果。最后,任福父子中了敌人的埋伏,命殒当场,而随其一同出征的将士近乎全部被杀。
夏竦是一个光明磊落之人,他发现了任福身上带着的韩琦的嘱托信件,并且上书为韩琦辩解。"英公此事贤矣,而后来士大夫未必知也,予是以表出之",这件事足以证明夏竦并不是什么奸佞小人。
倘若当真如此,他不会为韩琦开脱。当然,好心没有好报,文官们并不会因为这件事就轻易的放过他。
(三)、忠贞之心日月鉴,岂是他人乱苟言
文人士大夫地位过高,出现党争,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几乎每个朝代,都会有这种情况发生。而夏竦,只能说是落难的那方。不过并不能以此的得失,来抹杀他整个人的功绩。不论是处理内政,还是边疆策略,夏竦都是很有想法的高手。
1. 一心保境安民,并非懦弱求和
夏竦在文官集团的眼中,做什么都是错的。当初他的《陈边事十策》,主张以守为攻,其实是很好的策略,可以兵不血刃的让西夏土崩瓦解。但文臣们认为这是懦弱怯战,参夏竦的奏折,如雪片般的飞向仁宗的几案。
可最终,还是韩琦失败了,就连仁宗都说"且言为時谤伤者甚众,而朕独知卿也"。皇帝亲自用飞白书写下忠信二字,这才让夏竦得到了一点点的慰藉。他必须小心翼翼,稍微有点不慎,就会被文人们抓住把柄,小题大做。就算皇帝再信任自己,也不得已屈服。
2. 帝王无奈迫受屈,英公享年六十七召入为宰相,制下外廷矣。而议者诋公終不已,乃复以为枢密使,进爵英国公"。仁宗知道早该重用夏竦,因此将其提拔为枢密使。不过言官们认为如果夏竦进京,那将是最大的威胁。
所以,他们纷纷上书弹劾夏竦,阻止夏竦入京,竟然成了汴梁文官们的共识。
这其中什么借口都有,甚至还把元昊悬赏夏竦拿出来说事。认为他"为贼轻侮如此。今复用之,边将体解矣"。仁宗也是无奈,总不能为了夏竦得罪整个朝堂。身为枢密使的夏竦,却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
其实他结怨文官,是因为石介的一篇《庆历圣德颂》。其中将夏竦形容的体无完肤,所以在石介去世以后,夏竦还要求要打开他的棺材板验尸。而欧阳修和蔡襄,与其是同年的进士,出于同学同党之谊,他们决心要为石介讨回公道。
因此,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朝堂上败坏夏竦,让满朝文武都将其视作敌人。同时,还炒作他生活奢靡,不知节俭。而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既然得罪了欧阳修这些文人墨客,即使夏竦死了,也得不到好的名声。
面对众人的责难,他孤身一人,毫无招架之力,只能任由后人将其丑化。
结语:
夏竦他虽算不得直臣,但的确是能臣。在处理政务以及抵御外侮方面,绝对是一把好手。不过他得罪文臣在先,以至于在大家眼中,他做什么都是错的。
他说又说不过人家,又不能大打出手,所以只能任由别人贬低。后世的文人很多以欧阳修为榜样的,他们就顺着欧阳修的话,将夏竦描述成了奸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