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朝历代名人对冯道的评价,久居茅厕不知其臭?

历朝历代名人对冯道的评价,久居茅厕不知其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游戏分享人小云 访问量:3275 更新时间:2024/1/24 19:02:46

历朝历代名人对冯道的评价,久居茅厕不知其臭?

冯道晚年,自命为“长乐老”,作《长乐老自序》,历数自己在唐、晋、汉、周四朝,以及在契丹时所担任的官职和所获得的爵位、荣誉和赏赐。他对自己有很高的评价,说自己一生所愿,就是“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无论何时,都以这“三不欺”为根本。

他还说,因为上天的脊佑,他才能够“累经难。而获多福”。他当然也有一些自谦的话,说自己比不上古人,又说自己对国家只有“微益”。对于究竟是“知”他的人多,还是“罪”他的人多,他表示无足多虑。他不无得意地谈到自己“有庄、有宅、有群书,有二子可以袭其业”。说自己无亏于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之道,而且有子,有倒,有孙,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缺憾了。

他还蜻蜓点水般地讲到他唯一有愧的,就是不能辅助皇帝统一天下,安定百姓,以报答上天的恩惠;却又忍不住炫耀起自己“时开一卷,时饮一杯”的闲情逸致,说自己到老都能享受口腹耳目的生人乐趣。情不能已,他不禁自问:“老而自乐,何乐如之!”

冯道自认为“虎狼丛中也立身”,其实也不过是苟活。但是,冯道死时,官场人物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说他与孔子一样都享年七十三岁。这种极不得体,也极其肉麻的比附,说明了当时官场之人对于道德问题的普遍麻木。

北宋初,薛居正作《旧五代史》,对冯道也是极为称赞,说他“有古人之风,深得大臣之体”;惟对冯道的气节稍有微词,说他历事四朝,于做臣子应有的忠诚毕竟有所亏欠。欧阳修作《新五代史》,其《冯道传》上来就说,礼、义、廉、耻,是立国最重要的法度;这四个方面如果得不到确立,国家就要灭亡一了。他指责冯道在《长乐老自序》中对自己历事四朝而洋洋得意,是真正的不知廉耻;说由此也可以想见当时的天下国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他为冯道作传,并没有忽略冯道的小善小德,却极为鄙视他对“丧君亡国”的无动于衷,以及于“天下大乱,戎夷交侵,生民之命倒悬”之际,津津自称为“长乐老”行为,认为他已完全丧失做人的气节。

司马光则说,冯道与所侍奉的皇帝,“朝为仇敌,暮为君臣”,不断地改变着嘴脸和话语,却一点都不感到羞愧;这样一个没气节的人,虽然也会行一些小善,又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他还说,如果能够“全身远害”就是贤者,孔子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话又如何说!

宋朝的前几个皇帝,锐意从制度上解决五代以来武夫专政的问题;同时也十分注重涵养士人的气节,以纠正寡廉鲜耻的风气。欧阳修和司马光对冯道的不屑,都是当时重视气节的土风使然。即便如此,也有人欣赏冯道。如王安石就认为冯道历事五代诸帝,与历史上伊尹往返于商汤、夏集之间,意义是一样的但也有人反问王安石,说冯道难道也有伊尹之志吗?这样的反驳,的确也击中要害。

冯道虽然也做过一些好事,在当时已属难能可贵;而且,如果可能,他也是尽量做好事,但是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做官和保全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说冯道当年向刘守光讲谏,虽然被下狱,总算没有丢掉性命,就是他并没有“力争得失”;他的进谏言语一定是很恭逊的,他的为人也一定是柔媚的,从来为刘守光所轻忽,所以,刘守光身边的那些宵小对他向来没有什么猜忌,他才能保全自己。王夫之还说,刘守光“四父杀兄”,冯道一句劝谏的话都没有;他要说什么,也都是避开要害问题不谈,讲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既给自己留有余地,又可以避免人家指责他不进忠言。王夫之陈义不高,但对冯道的刻画,的确入木三分。

清人阎若璩对冯道的评判,陈义虽高,却也非常落实。冯道的廉,不仅有公论,他自己也非常得意,说自己家里没有不义之财。阎若璩说,知道廉容易,知道耻就难了;汉代的公孙弘盖布被子吃粗碾的粟,不可以说不廉,但他曲学阿世,那又是何等的无耻;冯道刻苦俭约,廉固然是廉,但历事四朝十君,真正是无耻之尤。阎若璩最后说:廉不过是立身的一个方面,知耻才关乎为人的根本大德;人固可以用廉来矫饰自己,是否知耻却是难以伪装的。

根据冯道在《长乐老自序》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让人难以忍受的自我炫耀的意态,说他不知耻,的确并不过分。范文澜先生说:“哀莫大于心死,冯道就是心死透了的人。”这一点,是很中肯的。在冯道看来,这世界仍将如此继续下去,人们将永远是在“虎狼丛中”。既然如此,无耻就应该是常态,所谓久居茅厕不知其臭。

标签: 冯道

更多文章

  • 冯道作为“十朝元老”,真如欧阳修评价的“不知廉耻”吗?

    历史人物编辑:崔雷标签:冯道

    #朝代说#序言:说起冯道这个人,可能大多数读者都不太熟悉。这是一位古代奇人,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在他死后的一个半世纪里都被人歌功颂德的,甚至被他人视为楷模。但是,自北宋欧阳修出版《新五代史》,将冯道列入《杂传》,此后冯道竟开始被人批判!尴尬的是,为冯道所作的少数申辩,皆因为资料零碎,散布各籍,不

  • 冯道: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官场不倒翁(一)

    历史人物编辑:六度问科技标签:冯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历代文人所崇尚,作为毕生的追求。古人,尤其是古代的文人,是极其注重法统、道统和气节的,所谓“忠臣不事二主”就是这个意思。而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位堪称官场奇葩式的人物,从政为官五十年,曾经侍奉五朝、八姓(八个家族)、十二帝,“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被称作“中国史上最

  • 五代十帝元老重臣的冯道,凭什么可以纵横官场三十多年?

    历史人物编辑:樊亚茹标签:冯道

    冯道可以在官场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因为处事圆滑、遇事沉稳之外,最主要的是狼虎丛中也能立身,身上忠恳而无私,待下谦和而心宽,对于君主采取“中庸”之道,能够以退为进,保持平和的心态,造成了传奇色彩的一生。冯道有自已的当官之道,懂得找靠山让自已处于不败之地聪明的人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要懂得灵活变通,一旦投靠

  • 《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中冯道形象差异很大,哪个才是真的?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冯道

    冯道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从刘守光起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最后在后周时期去世,去世时追封瀛王,赐谥文懿。他主要生活在五代十国,这是一个大乱世,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大乱世,他在大乱世中毫无损伤,而且担任高官,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传奇。传奇的第二点在于他的出身普通,就是一个耕读之家,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一个中产

  • 冯道:历仕四个王朝,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却有个不爱读书爱弹琵琶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闲言碎语说历史标签:冯道

    历史上活得久,官也当的久的常被称为元老,恰巧碰上皇帝短命,就成了前朝元老。古装剧中也时有“三朝元老”的提法出现。而论元老之级别,侍奉帝王之多数,那是谁也无法与他相比较了。此人就是五代时最著名的宰相冯道。五代五个中原王朝,他一人就历仕了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四个朝廷,且朝朝是高官,从宰相到太师,次次位

  • 历经四朝十代君王的冯道,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冯道

    历经四朝十代君王的冯道,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一般说到当官久的人,我们都会说几朝元老。但这位竟然历经四朝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他算是比较奇葩了。冯道出身于耕读之家,年轻时品行淳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且能安于清贫。天祐年间,冯道被幽州节度使刘守光辟为掾属。这也是他官宦生

  • 无条件地服务人民,有原则地忠于皇帝,冯道并非“不知廉耻”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冯道

    冯导生活在五朝十国战火纷飞的时代。他们都在朝中,侍奉皇帝。用现代人的话说,冯道是江湖常青树,永不倒下。观察冯导的一生,可归纳为以下三点,姑且称之为冯导的官场本领吧。一、冯导的官场技巧第一点:当今皇帝刚刚下台,篡位者还在城门外。冯道将不顾旧朝,携文武百官拥护新帝登基。第二点:不管新皇帝是谁,冯导都会送

  • 历史异数、乱世奇人,五代名臣冯道毁誉参差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小境界大天下标签:冯道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河北沧州人。仕四朝,事十帝,三入中书,为相二十余年,位极人臣,号称“十朝元老”。生荣死衰,享年七十三,追赠瀛王,谥号“文懿”。五代十国,纷争扰攘,五十三年之间,历五朝、易八姓、历十三帝,如此乱世,冯道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与虎狼为伍,独善其身,保全功

  • 五代史的全程经历者:传奇宰相冯道

    历史人物编辑:西窗夜话标签:冯道

    在中国历史上,人生最为传奇的宰相,莫过于冯道。冯道的传奇之处在于,在五代十国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如同吃饭喝水一样频繁的年代里,冯道居然能长期做宰相,即便是契丹灭亡后晋以后,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也颇为欣赏冯道。冯道去世的时候,已经是后周柴荣做皇帝的光景了。而柴荣在冯道去世后,也给了冯道一定的追封。接下来

  • 若是职场太艰难,不妨看看“十朝元老”冯道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冯道

    ′′说起“三朝元老”,人们首先会想到那些资格老,声望高的人。比如西汉的霍光,唐朝的徐茂公,宋朝的李纲,明朝的叶向高,清朝的张廷玉等。但如果再说起“十朝元老”,人们一定会瞠目结舌:伴君如伴虎,能被十个皇帝重用的,又该有着怎样的本事和能耐!但历史上确有这么一个人,他历经五朝,从桀燕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