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太宗画功臣画像挂阁表彰,可后来为什么会有朱温和三名宦官像?

唐太宗画功臣画像挂阁表彰,可后来为什么会有朱温和三名宦官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扇新说史 访问量:1748 更新时间:2024/1/17 8:54:17

唐太宗李世民为千古明君的楷模,他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未诛杀功臣的开国君主。不但如此,他还对这些开国功臣的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贞观17年(642年)2月28日,唐太宗下令将功劳最大的24位开国功臣画像,并陈列于凌烟阁,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太宗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这24位开国功臣,对于唐王朝建立所做出贡献的肯定,是一种表彰行为。同时,也保住了这些大功臣在唐朝的历史地位,对于唐朝的君臣无疑也是起到了一个激励作用,对于“贞观之治”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当然,对于唐王朝能够延续很长时间,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事实上,唐太宗的这种做法,对于后世帝王的影响也非常大,尽管有很多王朝在效仿,但却不是唐太宗的猜中独创。中国历史上有5次纪念功臣的画像奉阁活动,分别是西汉麒麟阁、东汉云台阁、唐代凌烟阁、南宋昭勋阁和清朝紫光阁。其中知名度最高的首推唐朝凌烟阁,而让人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二十四功臣”,因为他们中间有太多的隋唐英雄。那么,这“二十四功臣”都有谁?他们是怎么排序的呢?

贞观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叔宝。

其中文臣12位,包括杜如晦、魏征、房玄龄、虞世南、张亮等,除张亮外那都是大唐赫有名的人物,在历史上也都是有相当的知名度的。武将也有12位,包括尉迟敬德、李勣、秦叔宝等,个个也是隋唐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

其实,唐太宗的这个排名,多少还是带有亲疏、远近的味道,并没有跳出一个封建帝王的思想圈子。靠前的文官如:长孙无忌乃是国舅,河间王李孝恭是皇族,高士廉是长孙皇后的舅父,柴绍是李渊女婿),长孙顺德是长孙皇后族兄。武将排在第一的尉迟敬德,曾多次救过李世民的命,且战功卓著,而且在玄武门之变时也是立过大功的。至于最后的李勣、秦叔宝,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没有参加玄武门事变。

然而,尽管唐太宗以其非凡的气度,在刻意保全二十四功臣的地位,还是有人晚节不保,最终落得个凄惨的下场,他们是侯君集和张亮。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侯君集是李世民的藩邸老臣,可谓是亲信中的亲信了,后来他的女儿还成了太子妃,在玄武门之变中,他的建议发挥了重要作用。唐朝立国后,他率兵远征西域,平定高昌国和西突厥,为唐朝经营西域作出重大贡献。

但是,侯君集是行伍出身,向来不读书,个人修为极差。在平定高昌国后他私分战利品,擅自发配无罪之人,回京后被弹劾下狱论罪,后经岑文本说情才被释放。侯君集从此开始抱怨,种下了图谋不轨的种子。

贞观十七年初,就在太宗议定凌烟阁功臣的前夕,侯君集向张亮抱怨,在言语中透露出要造反的意思。张亮随即向太宗告发。太宗对侯君集的心思很了解,认为他只是发发牢骚,于是并没有追究,仍把他列入凌烟阁功臣之列。

但侯君集并没有珍惜机会。当时太子李承乾地位不保,因此与侯君集联合,企图密谋刺杀太宗,提前夺取帝位。事情不久败露,太宗震怒之余,亲自审问侯君集,他当时是坦然不辩,最后被处斩首,籍没全部家产。

张亮军本来就没有什么军事素养,行军打仗非其所长,所以我们将他列入了文臣之列。张亮在镇守相州时,有人诬告他收养了500个干儿子,图谋不轨。由于唐太宗晚年对功臣多少有些猜忌,闻知此事后,也就没有详细审问便处决了张亮。

我们说,功臣画像奉阁不是唐太宗首创,即是在大唐也不是头一份,如果非要这样认为,那肯定是大错而特错了。事实上,唐朝就有有五次凌烟阁图绘功臣像的行动,分别在太宗朝、代宗朝、德宗朝、宣宗朝、昭宗朝。当然后面的也只是狗尾续貂罢了。

在代宗时期,为了纪念安史之乱,表彰平叛功臣,就有过一次画像奉阁之事,当然郭子仪肯定是榜上有名。德宗时追思开国以来历代功臣,都重新描绘了一批功臣像。宣宗时为了激励臣子们又把开国以来臣子画像于凌烟阁。而昭宗时期,唐朝风雨飘摇,朱温篡位在即,后又在其逼迫下,在洛阳天佑阁画了朱温和与朱温有关的三名宦官的像。

然而不论生前身后如何,唐太宗以宽广的胸怀,保全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历史地位。这不仅是对各位功臣的褒奖,更是为全体臣僚树起了崇尚实绩的政治导向,贞观群臣能够奋发进取、精诚为国,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凌烟阁画像的激励。

标签: 朱温

更多文章

  • 实力远不如朱温的李克用,为什么敢背水一战,他可以凭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邵仁贵标签:朱温

    伴随着唐朝的衰败,地方割据势力纷纷招兵买马壮大自己。后唐应运而生,建立后唐的人本是沙陀将领部首,名唤朱邪赤心。元和三年唐宪宗赐姓李,自改名国昌,而他的儿子在后唐太祖在平叛黄巢义军中由于屡立神功,被封晋王。在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后唐太祖与自己的死对头朱温初次碰面,这也拉开了此后至死也没能比出高低的战斗

  • 细看枭雄朱温的另一面孔,一个没有脾气、非常恭顺的小弟弟

    历史人物编辑:茶小姐说历史标签:朱温

    在后世文人的口诛笔伐之中,后梁皇帝朱温作为一个嗜杀、昏聩、荒淫的昏君形象被后人所流传认知,而作为一个如此暴躁的昏君,《五代史阙文》里却有着这么一段有意思的记载:全昱,梁祖之兄也。既受禅,宫中开宴,惟亲王得与。因为博戏,全昱酒酣,忽起取骰子击盆迸散,大呼梁祖曰:“硃三,汝砀山一民,因天下饥荒,入黄巢作

  • 朱温有多荒唐,不仅和大臣妻子、儿媳等有染,连自己儿媳都不放过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朱温

    公元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开始称帝,建国号梁,开创了五代十国时代。可以说朱温在当时的成功是非常励志的,他出身贫寒,通过自己的打拼最终掌握大权。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少见的。按理说,出身贫寒的人当了皇帝,应该知道民间疾苦。不过朱温并不是这样,尤其是到了晚年,朱温可以说非常荒唐。他

  • 历史上的朱温作恶多端,是大唐王朝的掘墓人,最后也遭到了报应

    历史人物编辑:高丙坤标签:朱温

    朱温作恶多端,是大唐王朝的掘墓人。朱温(852~912)后梁太祖。五代时期梁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07年~912年在位。朱温是宋州砀山人,小名朱三。他出身贫寒,却从小游手好闲,像是个泼皮无赖。公元877,参加了黄巢起义的队伍。起义军占领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他担任了黄巢的同州(今山西大荔)防御使。后来

  • 朱温亲手灭亡了唐朝,但是晚年因为霸占儿媳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赵玉平标签:朱温

    唐朝时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耀眼的朝代,它曾开创了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但是因为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后就开始日益衰落,经过黄巢起义后唐朝的统治已经被动摇。直到朱温篡唐,直接灭亡唐朝,中国也进入五代十国的乱世。朱温出生在学术家庭,他的父亲祖父都是教师,所以朱温能和当地官员家族通婚。因为当时关东发生了

  • 后梁皇帝朱温做了5年皇帝,便被亲儿子杀死,世人为何拍手叫好?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漫过今生标签:朱温

    后梁皇帝朱温在907年称帝,在912年被亲儿子杀死,在位时间只有五年,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比较少的皇帝之一。而他之所以会被亲儿子杀死,主要是因为在立储问题上戳到了亲儿子的“痛点”。朱温死后,世人纷纷拍手叫好。毕竟像朱温这种卖主求荣、为臣不忠、荒淫无道和禽兽不如的人死了,可谓罪有应得。后梁皇帝朱温只做了5

  • 朱温认为此人可平定天下,但此人却在一场战争惨败,导致后梁衰亡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历史标签:朱温

    在历史上,很多有才能的人往往因为遇不到明主而得不到重用,最终抱憾终身。正因明主贤臣风云际会难能可贵,所以才让人赞赏不已,历代明主都不遗余力四处搜寻贤臣,比如周文王求得姜子牙而成就周朝八百年、燕昭王设下黄金台求来了乐毅帮助复仇,刘备三请诸葛亮更是留下了三顾茅庐的美谈。不过即使明主求得贤臣,结局也不总是

  • 后梁的悲剧,倘若朱温长子不死,兄弟阋墙、父子相弑或许不会发生

    历史人物编辑:侍雅丽标签:朱温

    五代时期,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下场比较悲催,在朱温年老病重之时,太子之位始终虚悬,而朱温的儿子们此刻对这个位置的争夺也进入了白热阶段,一旦朱温去世,皇位落实,那么昔日明争暗斗的兄弟,便只能俯首称臣,落败的一方,难逃死亡的厄运。在这种生死压力之下,朱温的的儿子朱友珪最终沉不住气,冒险率军攻入皇宫,命人用

  • 五代中的枭雄争霸,朱温VS李克用,到底谁更胜一筹?

    历史人物编辑:观心铭史标签:朱温

    如果问五代十国时期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是谁,答案一定属于朱温和李克用这对棋逢对手的“绝代双雄”。两人曾经是相互帮助的亲密战友,但最后却变为不共戴天的死敌,相互之间你打我、我打你地斗个不停,可谁也没能把对方吃掉。这场由二人所引发的梁晋争锋的大戏,也几乎成为了五代前期的主旋律。那么,这对一生的夙敌究竟谁

  • 野心家朱温,给我们演义什么是狡兔死,走狗烹;什么是有悖人伦

    历史人物编辑:金冠华标签:朱温

    朱温,五代时期后梁创建者。907年,他威逼胁迫被他杀害的唐暄宗的儿子昭宣帝禅让皇位于他,建立梁。这下他手下的将帅们心想,想必荣华富贵指日可待。可这个人却真实的可怕,让人大跌眼镜。朱温手下大将除了葛从周和杨师厚算是善终,其他不是被他杀了就是被安排死在了战场上。前期手下两大将朱珍和李唐宾内讧,李唐宾被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