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去世,长子赵德昭为何自刎而死,赵光义只评价了6个字

赵匡胤去世,长子赵德昭为何自刎而死,赵光义只评价了6个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蒋雅各 访问量:787 更新时间:2023/12/5 2:49:59

赵匡胤在发动“陈桥兵变”之后,紧急回到开封城,控制了后周幼主和大臣,从而开了宋朝的天下,在整个政变过程中,有两个人是赵匡胤最得力的助手,一人是心腹赵普,此人后来被封为宰相,权倾一时。另一人是弟弟赵光义,此人后来接替赵匡胤,成为宋朝第一任皇帝,庙号宋太宗。然而,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之间,却有说不完的纠葛,赵匡胤去世后,长子赵德昭最后被逼得自刎而死,小编来说一下这段历史。

公平的认为,赵匡胤虽然窃取旧主的皇位,但他也算是个英主,在位17年间,并没有什么过失,而且以“仁”为本,没有滥杀功臣。公元976年,赵匡胤身体渐衰,弟弟赵光义和哥哥一起饮酒,当天夜里赵光义并没有出宫,第二日赵匡胤离奇病逝,赵光义宣布继位,成为了宋太宗(史称烛影斧声)。

赵匡胤去世前,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弟弟,长子赵德昭、次子赵德芳,二弟赵光义、三弟赵廷美,根据传统的皇位传承方式,赵德昭无疑是最有可能继位的,但赵光义借口当年太后有“金匮之盟”之说,意思是赵匡胤要传给弟弟赵光义,然后再传赵廷美,这一辈人都去世了,再传给赵德昭。这种说法引起了历史上的广泛质疑,金匮之盟到底是不是赵光义编造的,无法考证了。

赵匡胤去世后,赵德昭26岁,他的日子还算好过,赵光义为了体现他得位的“合法性”,不仅封侄子赵德昭为“皇子”,而且封他为武功郡王,在上朝时,赵德昭和三叔赵廷美一起,列在宰相之上,地位也算尊崇。但赵光义对侄子处处提防,4年后,北宋和辽国发生了著名的高粱河之战,这一仗宋朝先小胜,然后大败,赵光义还被敌人射中一箭,他急于逃命,竟然和大军走散,以至于群龙无首。

赵光义失踪了好几天,期间有大臣推举赵德昭继位,因为赵德昭为人仁厚,而且是赵匡胤长子。没曾想赵光义却平安地回来了,听闻有人盼着自己死,而且推举侄子继位,于是迁怒于侄子,但又不好发作。高粱河之战后,宋朝虽然损兵折将,但将士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赵德昭建议对将士们例行封赏,这个建议让赵光义极其不爽。他认为,侄子赵德昭要么是想收买人心,要么是在看自己兵败的笑话,于是对赵德昭说:等你当了皇帝,再封赏他们吧!

赵德昭听出了皇帝叔叔话里的杀机,他回去彻夜难眠,天一亮就去祭拜赵匡胤陵墓,回家后挥剑自尽。毫无疑问,赵德昭的去世,对宋朝的影响很大,如果处理不好,天下百姓皆迁怒于赵光义。

赵光义听闻侄子去世,带着护卫来到侄子家,抱着侄子大哭不已,他哭声震天,并且说了6个字:“痴儿何至此邪?”但赵光义哭声虽大,却没有掉一滴眼泪。赵德昭的家人若想靠近赵光义,赵光义的侍卫连忙保护,生怕家人太“冲动”,做出不该做的事情来。

小编一直认为:赵光义的继位疑云,虽然经过各种美化,但是仍旧疑点重重。赵匡胤长子赵德昭自刎而死时,不知赵光义是什么心情,是觉得终于除去隐患,还是觉得要背上一辈子骂名呢?我想,这两种心情应该都有吧。所以,侄子去世时,他只顾表演,未来得及流泪。

标签: 赵德昭

更多文章

  • 兄终弟及,赵匡胤为何不传位给儿子赵德昭,却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历史人物编辑:清宫史说标签:赵德昭

    先不说斧声烛影这事究竟是真是假,先说说“兄终弟及”有没有必要,也就是说赵匡胤到底有没有必要传位给赵光义。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武将,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之后夺走了柴荣的儿子的江山,坐上了皇位。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些复杂,武将篡位几乎可以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哪个武将手里要是有了足够篡位的兵权却不篡位的话,可

  • 赵德昭是否存在翻盘的可能性?答案是否定的

    历史人物编辑:西窗夜话标签:赵德昭

    很多历史爱好者对于北宋初年的兄终弟及表示纠结:有人认为赵光义在高粱河一战的表现实在丢人,所以认为赵二当皇帝实在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但也有人认为赵二登基在当时是最优解:毕竟论势力发展,赵大在世的时候,赵二就已经发展了一定的势力。而且当时刚刚距离五代十国结束不久(按:严格来说,十国时期的彻底结束其实是赵二

  • 赵匡胤是不是弟弟赵光义害死的?赵匡胤为何不将赵德昭立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咸说历史V标签:赵德昭

    公元960年,身在陈桥驿的赵匡胤被手下拥立,黄袍加身,自此大宋王朝建立。虽然大宋是我国历史中的正统王朝,但它所处的时代,却依然属于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是一个麾下有军队,就能称王的时代。赵匡胤之所以能成功篡位,还是占了后周皇帝柴宗训年幼(七岁)的光。称帝后的赵匡胤也面临着相同的窘境,长子赵德昭

  • 张先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写下了最得意的词句,后人评价:精神!

    历史人物编辑:钟秋艳标签:张先

    《古今诗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有个人对张先说,人们给你起了个雅号,叫“张三中”,因为“心中事、眼

  • 张先好色,80大寿迎娶小姑娘,好友赠诗调侃“一树梨花压海棠”

    历史人物编辑:彭虎标签:张先

    文/曲小花本文原创发表于百家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常言道,“自古文人多风流”。今天要介绍的就是一位风流成性的花花公子,他做了许多男人一生想做却没做成的事,他就是北宋词人——张先。张先年轻时,长得风流倜傥加之才华出众便使得他养成了风流的习惯。一日,他四处游玩来到了一座尼姑庵,在这里他邂逅了一个小尼姑,

  • 风流词人张先:20岁“偷”尼姑,80岁“压”海棠

    历史人物编辑:泪落红妆残标签:张先

    文/林岩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张先一生创作颇丰,著有《张子野词》,收录词作一百八十余首。张先的诗词作品大多反映花前月下的男欢女爱,《古今诗话》记载:有个客人对张先说:“人家都说先生叫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啊!”张先不以为然地说:“为啥不叫我张三影呢?”客人莫名其糊涂,张先解释说:“‘云破月来花

  • 张先所作一首词,意境亦真亦幻,富有神韵!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张先

    张先的词作以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居多。《醉垂鞭》是他首创的词调,全词塑造了一个别具风姿的舞伎形象。《醉垂鞭·双蝶绣罗裙》宋代:张先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开场便是一个特写的镜头,使读者目光迅速聚焦于所写主人公身

  • 张先的一首词,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堪称神来之笔!

    历史人物编辑:巴梓美标签:张先

    《青门引》,词牌名,调见《乐府雅词》及《天机余锦》词。属于小令,双调五十二个字,上片五句,下片四句。《青门引·春思》宋代:张先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本篇以春日怀人为词旨,上片写词人由暮春季节物象变迁衍

  • 宋人张先笔下的歌妓,艳丽无比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张先

    宋代词人张先有一首描写歌妓的词,将筵席当中歌妓的美描写地恰到好处。在张先《醉垂鞭》词中,张先以写歌妓的妆束开头,但只写了一半,即她穿的裙子。但由歌妓的裙子,写出了歌妓漂亮。全词曰“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开篇两句,张

  • 张先在酒宴和佳人一见倾心,作了首肉麻词,兼具水平与胆量

    历史人物编辑:嘟嘟说电影标签:张先

    导言:张先在酒宴和佳人一见倾心,作了首肉麻词,兼具水平与胆量。唐诗宋词,词在宋代非常流行,一代婉约词宗李清照,豪放派词人苏轼等闪耀宋代文坛,留下了永恒的经典。不管是诗还是词,都是古人用来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每首词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宋朝的诗歌大都是以苏轼为主导,他的文学成就大家都是有所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