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太祖赵匡胤为何不立赵德昭立为太子,只能说没有时间了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不立赵德昭立为太子,只能说没有时间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直爽侃历史 访问量:1317 更新时间:2023/12/15 14:29:19

实际上这也延伸出一个问题,赵匡胤为何不立儿子为太子,以及赵光义是不是篡位登基,所谓烛影斧声到底是真是假。这件事情如果用简练的话来推理的话,赵匡胤最初确实立的是弟弟赵光义为继承人(开封府尹)。而随着地位的稳固,和儿子的长大成人,赵匡胤却有改立儿子赵德昭为太子的意图,不过此时赵光义的利益集团已经形成,赵匡胤一时难以拔除,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又加上自己突然驾崩。这才使得赵光义登基继位。

赵匡胤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滕王德秀,次子燕王德昭,三子舒王德林,四子秦王德芳。赵德秀和赵德林都早夭,实际上赵匡胤就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赵德昭,母亲是贺皇后,对于赵德昭的官职,赵匡胤是逐步加封的,从防御使、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但基本上都是有名无实,但赵匡胤在位期间,始终没有封赵德昭为王。直到赵光义即位以后,才封为武功郡王,位列于当朝宰相之上,从这点上来看,赵匡胤真的没有封儿子为王的意思。当然这也和赵匡胤突然驾崩有关,如果赵匡胤多活几年,赵德昭分封王也不是不可能。当时赵德昭25岁,赵德芳都17岁。

赵匡胤之所以不敢立儿子为太子,就是因为五代乱世,而且自己还是陈桥兵变夺取孤儿寡母的天下,为此赵匡胤不得不防。五代十国称王称帝犹如儿戏,在五代宋初这样动乱的年代,赵匡胤认为,自己这两个儿子的能力,资质,以及年龄都不足以驾驭大宋王朝,国赖长君,赵德昭虽然年龄符合,但他资历差得远,尤其是军中,其实并无威信,赵匡胤不敢冒险,在当时的条件下,赵光义确实是最合适的皇储。赵匡胤最初也一直培养着这个弟弟,赵匡胤亲征李重进,赵光义是大内都部署,赵匡胤亲征太原,赵光义是东都留守,这跟皇帝出巡太子监国是一个道理。

还有就是赵匡胤篡位登基有两个重要功臣,一个是赵光义、一个是赵普。也就是说,赵光义的有“股权”的,如果赵匡胤传位给赵德昭,赵光义真的有可能篡位登基的。赵光义比赵匡胤小12岁,真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赵德昭能否坐稳这个位置真的不敢说。梁唐晋汉周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篡位登基,二代基本上以太子开封尹为合法继承人。柴荣以晋王开封尹即位,赵匡胤如果没有传位给赵光义的想法,为何把晋王开封尹给赵光义,赵光义登基后,再也没有晋王开封尹这个职务了。还有就是太子这给名位不值拥有,在五代没有任何意义,从824年唐敬宗即位到997年宋真宗即位之前,这整整173年间,没有一个太子能成功即位。

五代经历五朝八姓五十六年,谁也不能保证宋朝会不会是六代。高梁河之战,赵光义坐驴车失踪。群臣于是就要立赵德昭为帝,赵光义对此十分忌惮。最后用言语刺激赵德昭。吓得赵德昭自杀。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当时大宋基本上已经统一天下了,而五代遗风没散,换个天子还是很容易的。所以这也是最初赵匡胤不敢立儿子为太子的原因,但晚年开始培养儿子,消除赵光义的影响也一直在进行。迁都洛阳就是一个证明,只不过是没有成功罢了。至于说烛影斧声历代史家争了千年都没个实据,已经是千古之谜了。大概率是假的。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标签: 赵德昭

更多文章

  • 赵匡胤去世,长子赵德昭为何自刎而死,赵光义只评价了6个字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赵德昭

    赵匡胤在发动“陈桥兵变”之后,紧急回到开封城,控制了后周幼主和大臣,从而开启了宋朝的天下,在整个政变过程中,有两个人是赵匡胤最得力的助手,一人是心腹赵普,此人后来被封为宰相,权倾一时。另一人是弟弟赵光义,此人后来接替赵匡胤,成为宋朝第一任皇帝,庙号宋太宗。然而,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之间,却有说不完的纠

  • 兄终弟及,赵匡胤为何不传位给儿子赵德昭,却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历史人物编辑:清宫史说标签:赵德昭

    先不说斧声烛影这事究竟是真是假,先说说“兄终弟及”有没有必要,也就是说赵匡胤到底有没有必要传位给赵光义。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武将,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之后夺走了柴荣的儿子的江山,坐上了皇位。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些复杂,武将篡位几乎可以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哪个武将手里要是有了足够篡位的兵权却不篡位的话,可

  • 赵德昭是否存在翻盘的可能性?答案是否定的

    历史人物编辑:西窗夜话标签:赵德昭

    很多历史爱好者对于北宋初年的兄终弟及表示纠结:有人认为赵光义在高粱河一战的表现实在丢人,所以认为赵二当皇帝实在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但也有人认为赵二登基在当时是最优解:毕竟论势力发展,赵大在世的时候,赵二就已经发展了一定的势力。而且当时刚刚距离五代十国结束不久(按:严格来说,十国时期的彻底结束其实是赵二

  • 赵匡胤是不是弟弟赵光义害死的?赵匡胤为何不将赵德昭立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咸说历史V标签:赵德昭

    公元960年,身在陈桥驿的赵匡胤被手下拥立,黄袍加身,自此大宋王朝建立。虽然大宋是我国历史中的正统王朝,但它所处的时代,却依然属于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是一个麾下有军队,就能称王的时代。赵匡胤之所以能成功篡位,还是占了后周皇帝柴宗训年幼(七岁)的光。称帝后的赵匡胤也面临着相同的窘境,长子赵德昭

  • 张先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写下了最得意的词句,后人评价:精神!

    历史人物编辑:钟秋艳标签:张先

    《古今诗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有个人对张先说,人们给你起了个雅号,叫“张三中”,因为“心中事、眼

  • 张先好色,80大寿迎娶小姑娘,好友赠诗调侃“一树梨花压海棠”

    历史人物编辑:彭虎标签:张先

    文/曲小花本文原创发表于百家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常言道,“自古文人多风流”。今天要介绍的就是一位风流成性的花花公子,他做了许多男人一生想做却没做成的事,他就是北宋词人——张先。张先年轻时,长得风流倜傥加之才华出众便使得他养成了风流的习惯。一日,他四处游玩来到了一座尼姑庵,在这里他邂逅了一个小尼姑,

  • 风流词人张先:20岁“偷”尼姑,80岁“压”海棠

    历史人物编辑:泪落红妆残标签:张先

    文/林岩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张先一生创作颇丰,著有《张子野词》,收录词作一百八十余首。张先的诗词作品大多反映花前月下的男欢女爱,《古今诗话》记载:有个客人对张先说:“人家都说先生叫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啊!”张先不以为然地说:“为啥不叫我张三影呢?”客人莫名其糊涂,张先解释说:“‘云破月来花

  • 张先所作一首词,意境亦真亦幻,富有神韵!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张先

    张先的词作以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居多。《醉垂鞭》是他首创的词调,全词塑造了一个别具风姿的舞伎形象。《醉垂鞭·双蝶绣罗裙》宋代:张先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开场便是一个特写的镜头,使读者目光迅速聚焦于所写主人公身

  • 张先的一首词,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堪称神来之笔!

    历史人物编辑:巴梓美标签:张先

    《青门引》,词牌名,调见《乐府雅词》及《天机余锦》词。属于小令,双调五十二个字,上片五句,下片四句。《青门引·春思》宋代:张先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本篇以春日怀人为词旨,上片写词人由暮春季节物象变迁衍

  • 宋人张先笔下的歌妓,艳丽无比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张先

    宋代词人张先有一首描写歌妓的词,将筵席当中歌妓的美描写地恰到好处。在张先《醉垂鞭》词中,张先以写歌妓的妆束开头,但只写了一半,即她穿的裙子。但由歌妓的裙子,写出了歌妓漂亮。全词曰“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开篇两句,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