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你知道石敬瑭误我华夏多少年吗?

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你知道石敬瑭误我华夏多少年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冯嘉慧 访问量:1146 更新时间:2023/12/20 21:32:00

编者按:网络上有一句影响深远的流言,那就是“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这话有道理吗?我认为很显然说得有点过了,终清一朝虽有剃发令、文字狱和割地赔款等系列罄竹难书的罪行耻辱,然而,客观来看待,它却给留下了后世广袤的疆域、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三项历史功绩,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不能说清朝一无是处。

相比较于网络对清朝的疯狂叫骂,真正让华夏文明开万劫不复深渊的罪魁祸首石敬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痛斥,比起那句“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石敬瑭出卖燕云十六州的恶行,直接导致了中原汉地430年的胡化,华夏文明在这长达430年的时间里遭到了严重侵蚀,由此,石敬瑭拱手葬送燕云十六州衍生的另一个恶果就是打开了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潘多拉魔盒。华夏文明在契丹、女真和蒙古的先后席卷下几乎体无完肤、伤痕累累,客观来说,这一切皆拜石敬瑭所赐。

罪恶的石敬瑭

石敬瑭,山西太原人氏,沙陀族,这沙陀族原本是突厥别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爆发,藩镇势力尾大不掉,唐中央政府无力应对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在这种情况下,唐僖宗只能号召天下藩镇勤王,而就是在这个时候,沙陀族作为一支割据地方的武装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作为当时拥兵一方逐鹿中原的藩镇势力,汉族的朱温和沙陀族的李克用先后对中原开始了激烈的角逐,晋王李克用病逝后,其子李存勖灭后梁、平前蜀、破南平、克南楚,以席卷八荒之势一统中原建立后唐,史载“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五代史略》)。

沙陀人李存勖创立后唐不久,重用伶人、屠戮功臣招致百姓困苦、人心离散,石敬瑭借辽兵攻入洛阳,后唐灭亡。

燕云十六州

那么,石敬瑭是凭什么借来辽兵的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

燕云十六州的大致范围囊括今天的北京、天津以北,河北北部的大片区域,以太行山脉为界线,将山西与华北平原天然切割成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而自东北至西南延绵400余公里的龙盘虎踞之势成为了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雄关险隘。

故此,古人有“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 的高度评价,可见,燕云十六州在古代地缘战略位置上的险要作用。

从中国特有的地理战略格局来看,西高东西、北高南低,自西向东,封建王朝的军队很容易碾压东部政权,譬如,秦灭六国之战,而由北及南,高度机动灵活的游牧骑兵,只要突破山势险要的太行山脉,就可以洞入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再顺江而下,则荡平江南指日可待。

因此,无论是从历史地缘战略格局还是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燕云十六州于中原王朝来说,绝对是抗住游牧民族的最后的一道防线,倘若此防线落入游牧民族之手,中原王朝门户大开必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但石敬瑭却为了自身利益,居然向契丹许诺割让燕云十六州,并每年纳岁绢三十万匹,辽太宗耶律德光喜出望外,对于他们来说,得到了燕云十六州就意味着契丹的势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从漠北草原延伸到中原的长城一带,日后逐鹿中原问鼎天下更是十拿九稳。

于是,耶律德光答应了石敬瑭的出兵的条件,公元936年9月,耶律德光自雁门关出兵南下救石敬瑭,后唐在契丹和石敬瑭的夹击下溃不成军,石敬瑭趁势攻破洛阳灭亡后唐,后晋在契丹的扶植下建立。

“儿皇帝石敬瑭”跪拜耶律德光

同年11月,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契丹国主耶律德光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跪伏于地山呼万岁,史载:“敬瑭夜出北门见耶律德光,约为父子”(《新五代史 卷八 晋本纪第八》)。

对于石敬瑭自贬身价以“儿皇帝”侍奉小自己10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就连石敬瑭的亲信刘志远实在都看不过去,刘知远看到石敬瑭那副奴颜婢膝的嘴脸,史料记载:“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新五代史》) 。

在刘知远看来,称臣还算说得过去,但是将整个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日后必将成为中国的大患,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

然而,石敬瑭却没有听从刘知远的建议,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将中原王朝的北方屏障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了耶律德光。

石敬瑭祸我华夏430年

1.战略位置的葬送

石敬瑭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后世子孙将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了契丹人,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自此,中原北部门户洞开,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轻松跨过燕云十六州的防线,直抵广袤无垠的华北平原,然后再突破长江天险,深入江南腹地,中原王朝遭受到游牧民族军事的严重威胁。

这从后来接踵而至的辽、金、元三股游牧政权的疯狂南下就可窥见端倪,中原王朝面对来去如风的游牧民族骑兵毫无还手之力,原本汉唐时期积累起来的依靠农耕民族骑兵对抗游牧民族骑兵的追杀优势,瞬间烟消云散,中原王朝的北宋、南宋先后只能扼守蜀地和长江流域等关键险隘来阻挡游牧骑兵的南下。

游牧骑兵

汉家铁血男儿只能以血肉之躯抵挡雷霆万钧的游牧骑兵的冲锋,尤其是南宋年间金军重装骑甲兵将南宋前线杀得大败而归时,名将岳飞为了挽回败局,以血肉之躯制定了大胆的破敌之计,根据《宋史》记载:“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扎刀入阵,勿仰视,第砍马足”。

从《宋史》的记载情况来看,宋人面对隆隆震天的金军重骑兵不得不以步兵为人肉城墙,采取先绊马足,再砍马脚的方式来实现“以步制骑”的目的,而产生这种奇特的战场现象无疑皆拜石敬瑭所赐。

2.养马场的丧失

而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拱手相送给契丹还带来一个更恶劣的后果,那就是中原王朝丧失了大量的养马场地。中国古代北方关内(山海关)的重要养马场地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养马场就是西北产马区,范围涵盖现今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由于这些地方处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过渡地带,马市贸易较为兴旺,且亚洲内陆性气候又给当地带来了一望无际的丰沛草场,因此,自古以来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例如,《诗经·秦风》中就有:“驷驖孔阜,六辔在手”的描述,说的就是以陕西为立国基地的,秦国优厚的养马先天条件,而《战国策》里以:“战车万乘,夺击百万,天下之雄国也”来形容秦地雄厚的产马实力。

第二个重要的养马场就是中原产马区。其范围囊括现今的华北平原地区和淮北平原。在原始时代华北平原和淮北平原都是广袤无垠的草原,后来伴随着汉民族的发展壮大,华北和淮北等地逐渐变成了农耕区。

而华北由于北接塞外草原,自汉代以来就有多个游牧民族的迁入和优秀马种的引入,且华北、淮北一带在古代地势平坦、草木旺盛,因此,极适合养马。

游牧骑兵

但伴随着燕云十六州的丧失,大量游牧民族先后入主中原地区,原本的汉地草场尽皆被游牧民族控制,偏安江南的两宋失去了宝贵的养马场,其骑兵质量可想而知了。

3. 汉人胡化的开启

相比较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主动融入汉文明的节奏,尤其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整个南北朝史几乎可以说是“胡人汉化”的历史,比之于后来满清入主中原的历史进程,汉文明将原本不愿融入的满族也来了个底朝天的汉化。

自契丹入主中原到元朝一统天下的430年间,汉民族却开启了别样“汉人胡化”的演变,具体表现在服饰、语言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

契丹于公元947年率军南下攻占汴梁后,辽太宗耶律德光根据“因俗而治”的原则设置了南北面官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可以说,当时“髡发左衽”的契丹人并没有强推“剃发易服”,而辽国境内的汉人在由汉族人担任的南面官制度的治理下基本上保持着本民族的衣冠发饰,不过,由于契丹人是统治民族,当时汉人在潜移默化作用的影响下,也出现了部分“髡发左衽”的现象,但整体上还是维持着汉民族的衣冠发饰。

而当金朝入主中原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金太宗完颜晟一路南下的过程中,根据《靖康遗录》记载:“贼【金军】之来,虽有少钞掠而不杀害人民。比去,所过皆残破,其所得汉人并削发,使控马荷担,得妇女好者掠去,老丑者杀之。”

契丹人发式

另据《大金吊伐录》记述:“既归本朝,宜同风俗,亦仰削去头发,短巾左衽,敢有违犯,即是犹怀旧国,当正典刑,不得错失”。

从种种文献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金朝初年在汉地实施了“剃发易服”的胡化政策,甚至非常血腥残暴的提出:“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法者死”(《三朝北盟会编》)的主张,由于金太宗这种不得人心的暴政,汉地爆发了大规模激烈反抗运动,金人见“剃发易服”难以全面实施,只好“诏河南民,衣冠许从其便”(《金史》)。

虽然,金朝统治者“剃发易服”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汉民族的强烈反弹,并导致了这种政策的流产,但由于金朝统治中原地区长达120年,大量的汉人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髡发左衽”,及至南宋使臣范成大出使金国到达昔日的故都汴京发现,“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揽辔录》)。

到了元朝“汉人胡化”的现象更为严重了。根据《明太祖实录》载:“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士庶咸辫发垂髻,深襜胡俗。衣服则为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易其姓氏,为胡名,习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

从朱元璋所说的情况来看,元朝年间,汉人在蒙古人的影响下,穿胡服、说胡语,甚至连将汉族姓名都改成了蒙古族名字,“汉人胡化”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作为汉族建立的大明王朝,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颁布了《洪武正韵》和《衣冠复古诏》,以“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等措施扭转了蒙古人胡化的风气,可以说,从这层意义上来讲,说朱元璋是汉民族的挽救者确实不为过。

明朝衣冠

从公元938年,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拱手相送给了外族契丹,到1368年元王朝的灭亡,中原大地先后在契丹、女真和蒙古的统治下,衣冠服饰、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胡化,汉文明在430年游牧文明的侵蚀下早已面目全非,而这一切皆是来源于“儿皇帝”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葬送异族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辽史》、《金史》、《元史》等

标签: 石敬瑭

更多文章

  • 儿皇帝石敬瑭,乱世中厚道英雄,他一举动加速中华民族融合进程!

    历史人物编辑:张祥说历史标签:石敬瑭

    我们今天要了解的皇帝,他叫石敬瑭,五代第三个王朝——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作为皇帝并不出名,却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他身上有几个挥之不去的耻辱的标签。第一标签“儿皇帝”,石敬瑭认比他小十几岁的契丹首领耶律德光为父亲。第二个标签“汉奸”,引契丹入中原,使他成为比肩吴三桂的大汉奸。第三个标签“割让

  • 此人丢失幽云十六州,抢着给辽朝当儿子,比石敬瑭还无耻

    历史人物编辑:明明说历史标签:石敬瑭

    幽云十六州,这五个字在宋朝以后的历史中,每每提到此处,往往代表着中原文明的痛苦。作为中原腹地的北方门户,是极其重要的天然军事屏障。自从幽云十六州从汉人手中丢失以后,中原地区开始进入水深火热中。因为游牧民族的弯刀快马从此可以长驱直入,随时都可以来中原进行“打草谷”等非友好访问。历史中的“幽云十六州”往

  • 石敬瑭是怎样当上皇帝的?得到了谁的一臂之力?在位多长时间?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石敬瑭

    石敬瑭算起来也是沙陀人。沙陀是后唐北方的一个武力强悍的部落。石敬瑭原是李存勖手下的大将,是个少言语而喜欢动脑筋的人,他自幼好武,喜学兵法,尤其练就了一手好箭法,用俗话来说,就是有百步穿杨的功夫。石敬瑭功夫好,在战场上也表现得十分勇猛。据说他解过唐庄宗李存勖的围,也救过唐明宗李嗣源的命。因此,石敬瑭在

  • 石敬瑭臭名昭著,他做过哪些荒唐事,为何后人说他是千古罪人?

    历史人物编辑:曹娜说历史标签:石敬瑭

    石敬瑭之所以被世人称为“儿皇帝”,是因为他曾经为了攀附契丹人,称呼比自己小十几岁的耶律德光为父亲。这还不算,为了能够得到契丹人的支持,他还把幽云十六州送给了契丹人,导致中原地区失去了最好的关隘,致使中原人民长期生活在契丹人的“铁蹄”之下,苦不堪言,而这是他被后人认定为“千古罪人”的原因。石敬瑭骁勇善

  • 不良人第六季:石敬瑭才是“无间道”,OP两个版本,他竟然是镜心魔

    历史人物编辑:陌蚁动漫标签:石敬瑭

    第四话和第三话一样,依旧是让人耐以寻味的文戏剧情。唯一的打斗来自奥姑,她的实力很强,仅仅一招就抢走了三千院手指上的扳指。最让人心惊动魄的一幕莫过于三千院身份被拆穿。在张子凡的帮助之下,王后已经提前知晓了“假尧光”的身份,而后李存礼突然出现,感觉三千院的头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刀 ”字。因为稍微说错一句

  • 不良人4:巫王野心膨胀,和李嗣源决裂,石敬瑭登场

    历史人物编辑:无梦为安无畏标签:石敬瑭

    不良人4:巫王野心膨胀,和李嗣源决裂,石敬瑭登场我们知道,在最新的《画江湖之不良人》剧情中,若森官方已经说明,曾几何时,巫王也是忠心耿耿的不良人,对不良帅的命令坚决执行。然而,随着万毒窟的壮大以及手握“兵神怪坛”,巫王的野心开始膨胀,他极力怂恿蛊王交出“兵神怪坛”的另一部分,使“兵神怪坛”出世。在蛊

  • 石敬瑭抛弃了落难的皇帝,沙陀建立的后唐帝国被汉人篡夺!

    历史人物编辑:小丽搞笑说标签:石敬瑭

    应顺元年(公元934年)四月初一,后唐大将石敬瑭建议逃出京城的闵帝前去卫州,和卫州州长(刺史)王宏贽共商复兴大计。他替闵帝打前站,一路狂奔到卫州,先找到王宏贽询问对策:“自凤翔到陕州,沿途各镇诸侯全部投降了潞王,西征大军也已倒戈,陛下准备逃往邺都……我是国戚,如何才能保全自己?”王宏贽和石敬瑭是贫贱

  • 为什么石敬瑭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一定要割让幽云十六州?

    历史人物编辑:追溯历史传奇标签:石敬瑭

    石敬出生于太原汾阳里,从小沉默寡言,不喜言笑,性格稳重,十分喜爱研习兵书,更是将战国时期的名将李牧和汉朝时期的大将周亚夫视为自己的偶像。这样一个自小便品学兼优的人后来为何会背负上这千古骂名呢?梁晋争霸时期战功赫赫崭露头角当时还是代州刺史的李嗣源对石敬很是喜爱,不仅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还向李存瑁举

  • 不良人翻车,张子凡先出卖三千院再勾结石敬瑭,想救只有一个办法

    历史人物编辑:神猪说动漫标签:石敬瑭

    画江湖之不良人第六季现在可以说非常火,更被很多人誉为国漫之光,我也相信这部动漫能够做好。但是没有想到,第四集一出却遭一众网友群嘲,很多人议论纷纷并开始批判官方,不良人这部动漫也随之翻车。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就在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子凡,看看张子凡做了什么就知道了。一,张子凡先出卖三千院再勾结石敬

  • 五代后晋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奇界标签:石敬瑭

    石敬瑭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开国皇帝,就是晋高祖,出生在892年。也是原来后唐皇帝的女婿,手下拥有自己的军队,最终是借助了契丹的军事力量,让自己坐上了皇位,成立后晋。因为得到契丹的军队,一度把他视为汉奸,称作是儿皇帝,被后人唾骂。年轻时候的石敬瑭朴实稳重,他在家里面排行老二,从小比较沉默寡言,喜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