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大方也不是不可以,因为当时燕云十六州确实不是石敬瑭的地盘。彼时的石敬瑭陷入了穷途末路,不仅被后唐朝廷免除了一切的官职,还被皇帝李从珂派兵攻打他当时驻扎的太原,随着太原城里的粮食越来越少,石敬瑭被击败是迟早的事情。
所以这时候石敬瑭为了自保,便将燕云十六州作为交换条件请求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出兵援助自己,承诺自己称帝以后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石敬瑭为什么要割让燕云十六州的经过石敬瑭是后唐大臣,早年代州刺史李嗣源很欣赏他,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另外李存瑁也很欣赏石敬瑭,他作战勇猛,多次救过李嗣源和李存瑁,因此赢得这两人的信任和器重。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以后,石敬瑭因此成为后唐最重要的大臣之一。
后来他帮助李嗣源夺得帝位,其地位更加受到器重。此后李嗣源去世后,石敬瑭又帮助李从珂推翻了李从厚,所以李从珂就加封石敬瑭为太原节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
可以说集各种权力于一身,不过渐渐的由于李从珂感到石敬瑭的权力过大,因此逐渐开始防备其石敬瑭来,两人因此慢慢失和,说来说去还是功高震主那一套。石敬瑭为了试探李从珂对自己的态度,于是就上奏说让李从珂免去自己马步兵总管的职务,调去其它地方当节度使。
李从珂因此同意了,将他改任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石敬瑭于是意识到李从珂在防备自己。后唐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觉得自己的政治前途无望,又担忧自己总有一天会被李从珂杀死,于是石敬瑭试图用逼宫的方式迫使李从珂下台。
他要求李从珂退位,因为他不是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所以应该把皇位让给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李从益。李从珂大怒,免去了石敬瑭的一切官职,石敬瑭只得逃往太原,随后李从珂派人攻打太原。
向契丹求援虽然凭借着顽强的抵抗和出色的指挥,石敬瑭将朝廷派来的军队挡在了城池外面。但是随着城里的粮食越来越少,石敬瑭知道迟早会有失败的那一天。慌不择路的他因此想出一个损招儿,那就是寻求契丹人的支援。
他派出使者到契丹向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并允诺事成之后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对方,每年向契丹进贡布帛30万匹,并以儿皇帝自居。耶律德光见后唐大乱,又有出兵的借口,此外还有巨大的好处,自然就同意了石敬瑭的请求。
当时石敬瑭的下属刘知远(后汉开国皇帝)也觉得这个交换条件太过分,因此建议他说:
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但是石敬瑭不听,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以此条件向耶律德光求救。
后者出兵雁门关偷袭了后唐,并协助石敬瑭灭亡了后唐。石敬瑭得以称帝建立后晋,称帝以后的石敬瑭也确实树立了一个孝顺的儿皇帝的形象。每次和契丹通信都在奏表上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称自己为臣或者“儿皇帝”。
而且非常遵守信用的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每年向契丹输送大量的财物和布帛。终石敬瑭一朝都对契丹保持着非常乖顺的态度,石敬瑭去世以后,他的侄子石重贵继位,并试图摆脱契丹的控制,但也很奇葩的称“孙”不称臣。
因此和契丹打了很多场仗,多是败多胜少,947年契丹三征后晋,这一年后晋的重臣杜重威带着十万兵马向契丹投降,后晋主力尽失,由此灭亡。这时,担任河东节度使兼北平王的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刘知远去世后,杜重威被杀。
以上就是关于燕云十六州这一段历史的资料了,燕云十六州的地盘相当于今天的:
幽州(今北京市区)、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区)、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区)、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妫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市东)、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
也就是北京、天津全境,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区,可以说是很大一块领土。
亲,对这个答案满意的话,点赞关注鼓励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