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后唐末帝李从珂一出哭戏策反大军,得了皇帝位后,石敬瑭因在河东节度使任上手握兵权且不服朝廷政令,引起末帝的猜忌。
936年石敬瑭造反,但苦于实力不够,听从大臣桑维翰的建议,向契丹(938年契丹改国号"大辽")皇帝耶律德光求助,以三个厚颜无耻的条件,换取契丹出兵助战:
石敬瑭的出价
1、割让幽云十六州的国土;
2、每年进贡大批财帛30万;
3、以“儿国”自称,尊称辽主为父。
有了契丹大军的帮助,加上带路党石敬瑭的内应, 后唐末帝李从珂兵败,自焚于洛阳。936年11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皇帝,定都汴梁,史称后晋。
五代十国是历史上中国诸侯割据最严重的时期之一,中原各地方军事势力比起辽国铁骑差距甚远。后世总觉得契丹能平白捡到燕云十六州这样的大便宜,就是因为碰上了石敬瑭这个厚颜无耻“卖国贼 ” 。
实际上,当时的局势对契丹太有利了,后唐包括末帝在内的三方势力竞相讨好契丹,只是出价高低各不相同而已。
后唐末帝的出价
《资治通鉴》:琦曰:“河东若有异谋,必结契丹为援。契丹母以赞华在中国,屡求和亲,但求荝剌等未获,故和未成耳。今诚归荝刺等与之和,岁以礼币约直十馀万缗遗之,彼必欢然承命。”帝大喜,称其忠,私草《遗契丹书》以俟命。
对战前占优势的后唐皇帝李从珂来说,只要契丹保持中立就可以了,所以开价相对来说并不高:
1、岁(每年)贡十几万财帛;
2、释放被俘的荝剌(契丹的将领);
3、用皇帝女儿和亲。
可是此事被“ 正直不阿”的枢密直学士薛文遇知晓了,一通慷慨激昂的大道理“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把自认明主的李从珂说的下不来台,所以直到石敬瑭和契丹联军攻到国都,原本求和的文书也没有送出去。最后,李从珂带着全家老小一起自焚的时候,会不会想到那句大道理呢。
幽州北平王的出价
正在辽主耶律德光是否答应石敬瑭开出条件的关键时刻,另一个后唐野心家——诸道行营都统镇幽州的北平王赵德钧派遣了使者,向辽主开出了自己的条件:
初,赵德钧阴蓄异志,欲因乱取中原,其实别为密书,厚以金帛赂契丹主,云:“若立己为帝,请即以见兵南平洛阳,与契丹为兄弟之国;仍许石氏常镇河东。”
1、财帛若干,总之不会低于后唐末帝一方;
2、结拜兄弟之国,辽为兄;
3、河东地区归属辽国(割让)。
对契丹来说,这个卖国力度虽然没有石敬瑭大,但是风险小得多啊。幽州兵直接从敌人变盟友,契丹联军实力大增,同时李从珂损失惨重,后面还用打吗?耶律德光综合考虑了风险和收益,觉得赵德钧的开价很合适。
竞相卖国,丑剧上演
关键的时刻,石敬瑭的属臣桑维翰力挽狂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辽主帐前从早上跪到晚上,声泪俱下,终于感动了辽主的心。
跪于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争之。契丹主乃从之,指帐前石谓德钧使者曰:“我已许石郎,此石烂,可改矣!”
可见,就石敬瑭如此奴颜婢膝、毫无底线的开价,都差点没有竞争过赵德钧,否则耶律德光就不会如此纠结了。
后面的局势发展,让李从珂悔得肠子都青了,可惜没有后悔药卖。幸亏李嵩机灵,让薛文遇早点跑了,要不早被怒火攻心的皇帝剁了喂狗。
薛文遇不知而继至,唐主怒,变色;嵩蹑文遇足,文遇乃去。唐主曰:“我见此物肉颤,适几欲抽佩刀刺之。”
石敬瑭对辽国毫无廉耻的态度,是整个汉民族的耻辱,割让燕云十六州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内外,结果就是中原屏障尽失,北方蛮族铁骑可以毫无阻碍的寇边劫掠。宋朝统一中原后,北方边患也一直肆虐了数百年,而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燕云地区直到明朝初年才被朱元璋派大军收复。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旧五代史·唐末帝纪》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