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古代,对于中华民族,总体上是辉煌的,当然,最为耀眼的要数汉、唐。而最上不了台面的就要数宋朝和清朝了,这两个朝代可以说是丢尽了中国人的脸,尤其清朝,差点就将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搞了个“万劫不复“。清朝的原因,在于满人数量少,根基不稳或者说是没有根基,总害怕汉人造反,采取了奴化和闭关自锁政策,想将汉人的意志消磨殆尽,最后落得个国贫民弱,临了尽干些卖国的勾当。而宋朝其实也不算太差,尽管军事上差一点,但总还有个繁荣的经济和商贸来弥补。宋朝军事上的失败,至少有一半的原因,是让后晋的石敬瑭给卖了。#历史那些事#
石敬瑭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物。“汉奸”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在此也不做考究,如果在五代时有汉奸,石敬瑭定可排第一。其实,如果我们抛开了“民族”这个概念的局限性,单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评价,石敬瑭其实也不错,此人有政治头脑,有军事能力,也做过皇帝。只是他的这个皇帝实不该做,因为他是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换来的。
其实,石敬瑭称帝之后,也有过正名的机会,他曾经一度想与辽人绝交,只是不知他若真的下了决心,这“燕云十六州”是否还能回来就不知道了。后来听取了他的汉奸宰相桑维翰的建议,竟死心塌地地做起了“儿皇帝”,过起了醉生梦死的帝王生活。要说中国古代,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者也是大有人在,汉高祖“白登之围”,唐太宗“便桥之盟”,那都是力量的悬殊不得而为之,但为的是后来积蓄力量‘’反戈一击,一雪前耻。而石敬瑭若真的能够翻盘洗白,后世的名声想来也是不差的。但他没有这个勇气,更重要的是没有气节。倒是他的养子石重贵,虽为亡国之君,但也不失时机地火了一把,也差点洗白了后晋那段耻辱的历史。
石敬瑭死后,他的义子石重贵继位,时称“孙皇帝”。说来也是滑稽的很,若是按照辈分,石敬瑭对辽帝称“儿”,石重贵称“孙”倒也是顺理成章,但却是大将景延广提出来的。景延广说,先帝对辽称臣是不利己而为之,如今咱们强大了,再不能自取其辱,“先皇称儿,新称孙即可”。这意思非常明确,也就是说这“辈分”还是不能乱,至于石敬瑭之前定的一切也就都不认了。
也许是长期被谑,或者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之故,这石重贵居然听了。辽太宗耶律德光闻讯很不高兴,即遣使前来问罪。景延广又煽动石重贵扣押了辽使,为了与辽彻底决裂,还在城中大肆捕杀契丹人。好歹在大臣的劝说下,才放了契丹使者,但临走时景延广又将其一通教训。大意是说,如果的大晋是不害怕辽了,如果想打就放马过来,晋有百万雄兵在等着;可如果辽让孙子打败了名声不好听。那契丹使臣也许是由于害怕,死活记不住,就让景延广写下来,然后带回去复命了。
辽太宗听了勃然大怒,果然亲自提兵而来,要教训一下孙子。石重贵没有想到辽军来的会如此之快,他们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又想故伎重演,接着称臣求和,可辽太宗坚持要施行“家法”。没有办法,石重贵也只好硬着头皮,以景延广为大将,御驾亲征,双方对峙于黄河边上的马家口。当时,辽军已经部分渡河,正在构筑营垒,后晋军中有个将军叫李守贞,此人勇而有谋,瞅准时机来了一个突袭,辽军由于轻敌措手不及,立时溃败,掉入河中淹死者不计其数,隔岸辽军也只能是望河兴叹。
第一场后晋胜了,顿时觉得辽军也不过如此。之后,双方在戚城展开了决战,双方激战一天余互有伤亡,基本未分出胜负,辽军遂后撤,双方又进入对峙状态。但让人想不到的是,那景延广最初叫嚣最凶,在武打的时候却畏敌如虎,根本不敢正面接战,大将高行周被围他见死不救,还是石重贵亲自去解的围。最后石重贵恼怒,将其贬到了地方,以其姑夫杜生威执掌兵权。
那杜重威也是晋的老臣,曾多有战功,但却惧怕出家人,但这次一开始还是有点作为的。辽太宗因速战不决,遂无意进取带主力北归。于是后晋军渡河展开反攻,攻城拔营,势如破竹。辽太宗遂率兵开始反击,而杜重威却不敢接战,率军拔腿就往回跑,无奈两条腿总是跑不过四条腿,后晋军被围于阳城的白团卫村,只好以拒马桩结营固守。也许是老天眷顾,突然刮起了大风,只见飞沙走石,什么也看不见。又是李守贞,他觉得这是个机会,可以突袭,但杜重威不许。最后众将也不听号令,纷纷出战,结果又给辽军来了个猝不及防,也不知晋军有多少人,只得四散逃命,连辽太宗耶律德光也是骑了骆驼才捡了一条命。
这次后晋虽未得一寸地、一座城,但却是完胜,从此君臣上下便觉得可以高枕无忧了,便又开始了醉生梦死的生活。一年后,辽军经过休整、积蓄力量,复又南下。这次还是那个杜重威率兵出征,他本有可能拒辽后于黄河之北,可他却整天在盘算如何投降。杜重威投降后,石重贵即使再想战,也是无兵可派了,也只得投降,后晋就些灭亡。
从后晋与辽此战来看,也真就了那句话:将怂怂一窝!他们也并非不能战,而是奴才当惯了的,根本就不想战。只是害苦了后世中原王朝,从此没有了北边屏障,北方放牧民族的骑兵更是朝发昔至,瞬间就可打到黄河。在其后的三百多年中,每个中原王朝都将收复燕云之地,视为己任,直到明朝的建立,才完成了这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