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明成都有兵,谯周为什么劝刘禅,投降邓艾?

明明成都有兵,谯周为什么劝刘禅,投降邓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新移说娱乐 访问量:1384 更新时间:2023/12/15 2:43:54

在《三国演义》第117回,邓艾偷渡阴平。阴平是一处险隘,只要有一千人把守,就能守住这里。诸葛亮曾派一千军士把守,刘禅不知道是为了省口粮,还是怕他们受苦,后来把一千军撤回了。

撤回了一千守军,成就了邓艾。

邓艾渡过阴平,很快又打败诸葛瞻诸葛尚,占领了绵竹。绵竹离成都很近,邓艾每天还派几百骑兵去巡视,一方面是给刘禅压力,一方面也是准备攻打成都。最后在谯周的建议下,刘禅不战而降。

至此,蜀国灭亡,刘禅此举也饱受争议。

不过,根据当时的形势,成都还有几万兵,姜维大军在剑阁,邓艾大军人数不算太多。若是蜀国拼死抵抗,似乎不怕邓艾。刘禅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刘谌,也这么劝谏刘禅,但是刘禅还是采纳了谯周的建议,选择了投降。

谯周自然也知道形势,为何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他要劝刘禅投降呢?

原因很复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其一:谯周知道形势紧迫

邓艾打下绵竹后,等于打到了蜀国大门口,当时成都的百姓都慌乱了。

近臣奏曰:“城外百姓,扶老携幼,哭声大震,各逃生命。”

连老百姓都开始逃命了,显然情势迫在眉睫了。

而且,当时君臣商议时,很多官员认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兵微将寡,难以迎敌”。只不过,他们没有要投降,只说去投奔南蛮或者吴国。

只是,谯周认为去南蛮或者吴国都不行。

因为南蛮喜欢造反,平时也没多少恩惠,刚稳定就去投奔,说不定会被他们出卖。而吴国虽然是盟国,但是吴国也撑不了多久,迟早被魏国吞并。屈身吴国是辱,到时候吴国灭亡,难不成还要再屈身魏国,两度受辱?

周又谏曰:“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臣料魏能吞吴,吴不能吞魏。若称臣于吴,是一辱也;若吴被魏所吞,陛下再称臣于魏,是两番之辱矣。

所以,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投降魏国,起码还可以保护宗庙,不伤害百姓。

从这一点来看,蜀国君臣当时已经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蜀国保不住了,只能投降,这是大势所趋。

所以,后面北地王刘谌痛骂谯周贪生怕死时,刘禅还批评他,

后主叱之曰:“汝小儿岂识天时!”谌叩头哭曰:“若势穷力极,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

刘禅当然不听,还说刘谌是“不懂天时”,这就说明,刘禅也觉得蜀国不行了,要投降了。的那个人,这里的“天时”是指大势所趋。

其二:谯周善于分析大势

你可能不知道,谯周其实是掌管天文台的官员。在古代,看天象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古人信奉鬼神,敬畏自然。

比如朱元璋建阅江楼,遇到太阳黑子活动,以为老天要惩罚他,吓得赶紧停了,阅江楼也就没能建起来。当然,对外面他只说费用不足。直到六百年后,遗址上才重新建起阅江楼。

其实,从诸葛亮北伐时,谯周就阻止过。当时,他说“奎星躔于太白之分,盛气在北,不利伐”,加上一些奇异的现象比如“群鸟数万,自南飞来,投于汉水而死”“成都人民,皆闻柏树夜哭”,他认为北伐不利。

当然,诸葛亮一心要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还是出师北伐了。其实诸葛亮也知道自己不可能逆天改命,只是尽力做而已。

事实证明,谯周说得没错,诸葛亮北伐确实没有成功。

这样的例子,不止一次。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做了个噩梦,他梦到成都锦屏山崩倒,然后吓醒了,一直到天亮都没睡。上朝的时候,他把梦中之事跟大臣说了。

此时,谯周发言了。

谯周曰:“臣昨夜仰观天文,见一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落于西南,主丞相有大凶之事。今陛下梦山崩,正应此兆。”

谯周夜观天象,看到红色星星落到西南地方,认为诸葛亮有大凶。当时群臣不信,没多久,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来了。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续北伐,当时谯周也是从天象方面分析,阻止姜维。

谯周出班奏曰:“臣夜观天文,见西蜀分野,将星暗而不明。今大将军又欲出师,此行甚是不利。陛下可降诏止之。”

后来大家也都知道,姜维九次北伐也只是空劬劳而已。

从这些来看,谯周看天象很准确,对时势看得也很透彻。

所以,当他看到百姓逃散,大臣要逃时,才建议刘禅投降。刘禅也就同意了,儿子劝阻,他甚至还骂儿子不识天时。对于刘禅而言,谯周的话是正确的。

其实谯周这个人不是奸臣,也不算是坏人,他只是意识到了天下大势,尤其是会根据天象来分析事情。事实上,他分析得不错,做得也正确。

正因如此,所以罗贯中虽然高度赞美北地王刘禅宁死不降,但是也没有去批判谯周。

标签: 谯周

更多文章

  • 可悲!刘禅被谯周用一首童谣忽悠到投降

    历史人物编辑:李伟侃车标签:谯周

    邓艾偷袭阴平小道,直抵成都,刘禅在蜀国领土尚基本保持完整,姜维驻兵在剑阁抵抗魏军主力的情况下,献城投降,令人万分惋惜,世人皆认为刘禅确实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胆小惜命,没有殊死一搏的勇气!此评语“虽不中亦不远矣”!刘禅当邓艾军偷袭成功,长驱直入之时,刘禅就早已六神无主,进退失据,于是紧急召集群臣商议,最

  • 谯周装神弄鬼阻挠北伐,为何诸葛亮没有办他?

    历史人物编辑:付柳红标签:谯周

    文/寂寞的红酒谯周是三国时期蜀国(蜀汉)的名人,是蜀国益州士族的首领,是蜀国投降派的头子。谯周从刘备入蜀到蜀国灭亡,一直在和朝廷唱反调,和蜀国的北伐方针相对抗。诸葛亮上台后,他更是装神弄鬼,到处煽风点火,公开阻挠北伐大计,让蜀国高层非常窝火。一定程度上讲,蜀国的灭亡就和他有关,正是他瞎忽悠让刘禅开城

  • 三国最草包的诸侯韩馥,拱手让冀州给袁绍,在厕所里用刻刀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安安哥在深圳标签:韩馥

    汉末三国是一个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的时代,群雄逐鹿中原上演了一幕幕大戏。有英雄,自然也有草包,今天就来说说汉末最草包的诸侯——韩馥。坐拥冀州却拱手让给韩馥,在厕所里用刻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韩馥的出身经历韩馥字文节,颍川郡人,从史书记载来看,韩馥出身颍川豪族,得到汝南袁氏(袁绍家族)的举荐,仕途很顺利。

  • 先兼并韩馥,再兄弟相残 袁绍带头火并,他又在策划什么大项目?

    历史人物编辑:朱朋标签:韩馥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袁绍(八)上期讲到,董卓刚给袁绍封了个渤海太守的官儿,就听说袁绍在山东起兵,还当了个关东联军盟主,而联盟里的多数义军的头目也都是他亲自封的官儿,董卓哪受得了这种侮辱,先把推荐他们当官的的周毖和伍琼杀掉,还嫌不解恨,又接着把袁绍的叔父也是他的老上司袁隗以及在京师的所有袁氏宗

  • 三国此人名气不亚张辽,曾是韩馥麾下最强战将?他和黄巾军势不两立!

    历史人物编辑:憨豆侃影标签:韩馥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东汉末年,风起云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黄巾军起义,席卷华夏大地,地处中原的冀州河间国首当其冲。生于河间长于河间的张郃(位列曹魏五子良将,同张辽、徐晃等名将齐名),同样被战乱所裹挟,投身到镇压黄巾军的行列之中。张郃紧跟时代潮流,投身到镇压黄巾军行列中,在《三国志》

  • 韩馥:最窝囊的诸侯,无偿赞助袁绍起家

    历史人物编辑:星君读史标签:韩馥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一把大火,把王朝烧得千疮百孔,只剩下苟延残喘;早已窥得天下大势的宗室刘焉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改刺史为州牧,又让天下提前进入诸侯割据时代。这时的王朝已是摇摇欲坠、大厦将倾,董卓又从遥远的西凉赶过来踩上了最后一脚。俗话说不破不立,尤其是东汉这条大船,在风雨飘摇中渡过近两个世纪之后,早已残破

  • 曹操为何不喜欢战功赫赫的朱灵,还让于禁夺了他的兵权?原因有三

    历史人物编辑:姜亮亮标签:朱灵

    看到我这个标题,可能很多朋友们好奇了,朱灵不就是《三国演义》里打了个酱油,和刘备一起去拦截袁术,结果被刘备忽悠自己回去了。朱灵怎么还成了战功赫赫了,曹操怎么又不喜欢朱灵呢?战功赫赫的朱灵为什么说朱灵战功赫赫呢?史书记载为证,朱灵初为袁绍部将,曹操征讨陶谦时,袁绍派朱灵统率三个营援助曹操,作战有功。袁

  • 虎将朱灵实力究竟有多强?战斗力直逼徐晃,曾替曹操祖孙三代卖命!

    历史人物编辑:骑着毛驴游山涧标签:朱灵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弃袁投曹后,在曹操阵营中,朱灵的事迹鲜见史书,特别是在《三国志》里,都是一笔带过。《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是这样交待朱灵:灵后遂为好将,名亚晃等,至后将军,封高唐亭侯。十九个字带四个标点符号就将名气仅次于徐晃的朱灵遗忘在东汉三国的历史里。朱灵,虽然在曹操

  • 母亲被敌人绑在城头,袁将朱灵忍痛攻城,曹操断言:此人不可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朱灵

    有一句成语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以此说明中国的一句古话:“忠孝两难全。”选择如何,如何选择,自在人心,因社会大背景和自身情况不同而改变选择。 自古忠孝两难全,看似矛盾的一句话,在我看来,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舍弃任何一方面,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曹操夺了朱灵兵权后,朱灵已无作用,为何曹丕升他为官?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草人标签:朱灵

    在曹操时期的将领中,朱玲是一个谜:首先,他是较早在曹操手下服役的将军,他也有过一些军事功绩,但他的地位和声誉不如五好将领;其次,朱玲不知道。曹操居然派他去禁军,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直到曹操病逝,朱玲才有机会翻身。最后,朱玲的仕途是这样,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曹丕却让人疑惑。登上王位后,他被提升为官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