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最草包的诸侯韩馥,拱手让冀州给袁绍,在厕所里用刻刀自杀

三国最草包的诸侯韩馥,拱手让冀州给袁绍,在厕所里用刻刀自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安安哥在深圳 访问量:2881 更新时间:2024/1/15 20:54:00

汉末三国是一个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的时代,群雄逐鹿中原上演了一幕幕大戏。有英雄,自然也有草包,今天就来说说汉末最草包的诸侯——韩馥。坐拥冀州却拱手让给韩馥,在厕所里用刻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韩馥的出身经历

韩馥字文节,颍川郡人,从史书记载来看,韩馥出身颍川豪族,得到汝南袁氏(袁绍家族)的举荐,仕途很顺利。担任过东汉的御史中丞,之后被董卓举荐为冀州牧。在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韩馥也是其中一名参与者。韩馥与袁绍还曾有意立刘虞为皇帝。

“汝颍多奇士”是汉末魏晋之人的共识,由于汝南郡、颍川郡靠近东汉首都洛阳,所以文化鼎盛,经济繁荣,自然人才也就多。比如袁绍、袁术、韩馥、荀彧、荀攸、陈群钟繇等等都是活跃在汉末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虽然韩馥出身好,仕途也不错,但性格却有些问题。《后汉书》中记载“馥素性恇怯”,意思是说韩馥这个人,性格素来有些惊慌、胆怯。董卓擅行废立和种种暴行,引起了官僚士大夫的愤恨,东郡太守桥瑁假作三公文书给州郡,诉说董卓的罪恶,天子受到威逼,处境危险,踮着脚跟盼望义兵来消除国家灾难。

韩馥接到信件,召集部属商议,问大家说:“如今应当助袁氏呢,还是助董氏呢?”治中从事刘子惠严肃地说:“兴兵是为国家,如何说什么袁氏、董氏!”韩馥语塞,脸有愧色。从韩馥问出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他是个犹疑不定,又没有主见的人。

袁绍夺冀州始末

189年董卓入京,要废立皇帝,袁绍不同意和董卓拔刀相对,然后连夜逃往冀州。在伍琼等人的劝说下,董卓举荐袁绍为渤海太守,渤海正好在冀州牧韩馥治下。袁绍出逃后,天下很多士人纷纷前往依附,韩馥看见不太舒服,于是派人看着袁绍,后来不得已之下,与袁绍联合一起起兵讨董。

关东联军各怀鬼胎,都不愿意出兵进攻董卓,一段时间之后各自散去,并且开始内讧。兖州刺史刘岱杀了东郡太守桥瑁,举荐自己的心腹王肱为东郡太守;河内太守王匡,在曹操和胡母班家属的联合下被杀,然后就是袁绍夺韩馥的冀州了。

袁绍自己军队从河内撤到孟津,在谋士逄纪的建议下,袁绍联络幽州公孙瓒,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进攻冀州,结果韩馥接战不利。早先,韩馥手下有个叫麴义的将领反叛,韩馥又被麴义击败,袁绍于是和麴义联合。

然后,袁绍派出高干、荀谌等人赴邺县游说韩馥,劝其投降。荀谌是荀彧的弟弟,和韩馥是同乡,同时也是好友。首先荀谌摆明了韩馥面临的局面:北有公孙瓒,东有袁绍,连战失利;然后他问了韩馥三个问题,一是号召力和袁绍比怎么样,二是临危决断智勇过人和袁绍比怎么样,三是家世和袁绍比怎么样?韩馥回答“不如也”。

荀谌接着说,如果袁绍、公孙瓒联手,冀州很难抵挡。袁绍是将军的故旧,并且又是同盟。眼下的办法,不如将整个冀州让给袁绍,袁绍必然对您非常感恩戴德,公孙瓒就不可能再同您相争了。这样将军有让贤的名声,自身地位比泰山还要稳固。希望您不要有疑虑。”韩馥素来性情怯懦,因而就同意出让冀州。

厕所中自杀落幕

韩馥的属下耿武、沮授等劝阻韩馥说:“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以一个外来人和正处穷困的军队,仰我鼻息,好比婴儿在大人的股掌上面,不给他喂奶,立刻可以将其饿死。为什么要把冀州送给他呢?”

韩馥说:“我过去是袁氏的属吏,而且才能比不上袁绍。估量自己的德行而谦让,这是古人所看重的。各位为什么觉得不好呢?”接着韩馥让出官位,搬出官邸到中常侍赵忠的旧宅居住,派其子给袁绍送去印绶从而让位。袁绍接管冀州后,封韩馥为奋武将军,但既没有兵,也没有官属。

袁绍又任命河内人朱汉为都官从事。朱汉原先曾被韩馥轻慢,这时又想迎合袁绍的心意,便擅自发兵包围韩的住宅,拔刀登屋。韩馥逃上楼去,朱汉捉到韩馥的大儿子,将他的两只脚打断。袁绍假惺惺的立即逮捕朱汉,将他处死。

后绍遣使诣邈,有所计议,与邈耳语;在座上,谓为见图,无何,起至溷,以书刀自杀。——《资治通鉴》

但是韩馥仍然优虑惊恐,请求袁绍让他离去,袁绍同意,于是韩馥就去投奔陈留郡太守张邈。后来袁绍派使者去见张邈,商议机密时,使者在张邈耳边悄声细语。韩馥当时在座,以为是在算计自己,惊惧不已,他起身走进厕所,用在竹简上刻字的刻刀自杀了。

冀州在汉末三国是相当富庶、人口众多的大洲,沮授等人“带甲百万,谷支十年”或许多少有些夸张,但韩馥手下绝对也是兵强马壮,居然被荀谌等人一番劝说,就吓得拱手让出冀州;最后更是因为惧怕,在厕所中用刻刀自杀,实在是汉末三国最窝囊、最草包的诸侯!

参考文献:《三国志》裴松之注、司马光《资治通鉴》

标签: 韩馥

更多文章

  • 先兼并韩馥,再兄弟相残 袁绍带头火并,他又在策划什么大项目?

    历史人物编辑:朱朋标签:韩馥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袁绍(八)上期讲到,董卓刚给袁绍封了个渤海太守的官儿,就听说袁绍在山东起兵,还当了个关东联军盟主,而联盟里的多数义军的头目也都是他亲自封的官儿,董卓哪受得了这种侮辱,先把推荐他们当官的的周毖和伍琼杀掉,还嫌不解恨,又接着把袁绍的叔父也是他的老上司袁隗以及在京师的所有袁氏宗

  • 三国此人名气不亚张辽,曾是韩馥麾下最强战将?他和黄巾军势不两立!

    历史人物编辑:憨豆侃影标签:韩馥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东汉末年,风起云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黄巾军起义,席卷华夏大地,地处中原的冀州河间国首当其冲。生于河间长于河间的张郃(位列曹魏五子良将,同张辽、徐晃等名将齐名),同样被战乱所裹挟,投身到镇压黄巾军的行列之中。张郃紧跟时代潮流,投身到镇压黄巾军行列中,在《三国志》

  • 韩馥:最窝囊的诸侯,无偿赞助袁绍起家

    历史人物编辑:星君读史标签:韩馥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一把大火,把王朝烧得千疮百孔,只剩下苟延残喘;早已窥得天下大势的宗室刘焉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改刺史为州牧,又让天下提前进入诸侯割据时代。这时的王朝已是摇摇欲坠、大厦将倾,董卓又从遥远的西凉赶过来踩上了最后一脚。俗话说不破不立,尤其是东汉这条大船,在风雨飘摇中渡过近两个世纪之后,早已残破

  • 曹操为何不喜欢战功赫赫的朱灵,还让于禁夺了他的兵权?原因有三

    历史人物编辑:姜亮亮标签:朱灵

    看到我这个标题,可能很多朋友们好奇了,朱灵不就是《三国演义》里打了个酱油,和刘备一起去拦截袁术,结果被刘备忽悠自己回去了。朱灵怎么还成了战功赫赫了,曹操怎么又不喜欢朱灵呢?战功赫赫的朱灵为什么说朱灵战功赫赫呢?史书记载为证,朱灵初为袁绍部将,曹操征讨陶谦时,袁绍派朱灵统率三个营援助曹操,作战有功。袁

  • 虎将朱灵实力究竟有多强?战斗力直逼徐晃,曾替曹操祖孙三代卖命!

    历史人物编辑:骑着毛驴游山涧标签:朱灵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弃袁投曹后,在曹操阵营中,朱灵的事迹鲜见史书,特别是在《三国志》里,都是一笔带过。《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是这样交待朱灵:灵后遂为好将,名亚晃等,至后将军,封高唐亭侯。十九个字带四个标点符号就将名气仅次于徐晃的朱灵遗忘在东汉三国的历史里。朱灵,虽然在曹操

  • 母亲被敌人绑在城头,袁将朱灵忍痛攻城,曹操断言:此人不可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朱灵

    有一句成语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以此说明中国的一句古话:“忠孝两难全。”选择如何,如何选择,自在人心,因社会大背景和自身情况不同而改变选择。 自古忠孝两难全,看似矛盾的一句话,在我看来,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舍弃任何一方面,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曹操夺了朱灵兵权后,朱灵已无作用,为何曹丕升他为官?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草人标签:朱灵

    在曹操时期的将领中,朱玲是一个谜:首先,他是较早在曹操手下服役的将军,他也有过一些军事功绩,但他的地位和声誉不如五好将领;其次,朱玲不知道。曹操居然派他去禁军,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直到曹操病逝,朱玲才有机会翻身。最后,朱玲的仕途是这样,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曹丕却让人疑惑。登上王位后,他被提升为官阶。

  • 袁绍麾下名将朱灵,实力堪比张辽徐晃,缘何却投奔曹操阵营?

    历史人物编辑:契机电视君标签:朱灵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朱灵,在东汉末年,先投身于袁绍为将,后转投于曹操为好将。在《三国志》中,朱灵是曹操阵营之中的好将,名声仅次于张辽、徐晃等五子良将。朱灵督三营将士助曹操二征徐州凯旋而归,回到兖州。本属袁绍的三营人马按理应直接回到冀州归建。可是朱灵因仰慕曹操,认为曹操是明主,就毅然决

  • 朱灵实力直逼曹魏五子良将,曹操曹丕缘何对他态度截然相反?

    历史人物编辑:动鉴历史标签:朱灵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朱灵,尽管跟随曹操二十七年都不尽人意,被怨恨,被解除兵权;可是追随曹丕七载反尽如人意,被拜将,被封改爵位。不同人,不等年,对朱灵的命运也尽不同。在曹丕即王位登帝位的七年里,朱灵可谓顺风顺水,一切皆如意如愿。特别是在封爵,改爵一事上,更是随心所意,近乎随性随意。朱灵

  • 吕布败亡后,曹操为什么处死高顺,却留用了张辽

    历史人物编辑:张旭阳标签:高顺

    吕布麾下主将高顺,吕布知其忠而不用,而当吕布败亡后,曹操为什么处死高顺,却留用了张辽。吕布手下高顺,张辽,臧霸,都是大将之才,高顺击败关张夏侯惇,张辽日后威震逍遥津,臧霸之勇与乐进相似。均可独领一军独当一面。而吕布勇而无谋,有这样大将的不会用,最后殒命白门楼也是不冤。历史上关于高顺记载的不多,正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