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偷袭阴平小道,直抵成都,刘禅在蜀国领土尚基本保持完整,姜维驻兵在剑阁抵抗魏军主力的情况下,献城投降,令人万分惋惜,世人皆认为刘禅确实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胆小惜命,没有殊死一搏的勇气!此评语“虽不中亦不远矣”!
刘禅
当邓艾军偷袭成功,长驱直入之时,刘禅就早已六神无主,进退失据,于是紧急召集群臣商议,最后想出两个办法,一是投奔东吴,因为东吴是盟友,或许可以收留自己;二是逃亡蜀国南部,然后据“南中七郡,易以自守”,或许可以东山再起。
究竟是“投吴”还是“逃南”,大臣们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刘禅也没有个准主意,但刘禅内心深处应该还是倾向于“逃南”,刘禅也不傻,毕竟外有姜维,内有西南半壁,蜀国还有那么一丝机会。
刘禅与群臣商议
正在群臣争执不下之时,本文的主人公之一谯周站出来一锤定音:
既不能“投吴”也不能“逃南”,而是“投靠”魏国!
谯周既然如此主张,必有一番说辞,我们先来看谯周是如何“忽悠”刘禅的。
谯周首先否定“投吴”,谯周说,自古以来,从来就没有到了别的国家,还可以再当天子的,“无寄他国为天子者”,既然同样是称臣,为何不选一个大国称臣呢?“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等到魏灭吴,我们难道再投降一次不成?“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谯周劝降
对于“逃南”,谯周更是不以为然,谯周说,魏军还未兵临城下,百姓就已“皆进山野,不可禁制”,而兵卒、小吏皆“惊慌失措,或藏、或逃”,他们的心思,没有一个是靠得住的,“群小之心,无一可保”。只怕我们一走,他们就动手了,“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哪里还到得了南方?“何至南之有乎”,而且南方少数民族原本就不服“以为仇怨”,落魄之时去,则必反。
谯周的这一番理论有一定道理,所以群臣皆无一言以对。“众人无以易周之理”。
但关键的一点还是“投降”,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就算刘禅也不会轻易被说服。万一蜀国还能东山再起,或者东吴鸿运当头灭亡魏国,刘禅岂非大错特错,还要再投降一次?
刘禅
所以谯周适时地抛出了那句流传甚广的童谣——“代汉者,当涂高”。
此为一句谶语,也是自有汉以来流传甚广的一句童谣。
既然是谶语,就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不信者,怎样解读都会漏洞百出,信其者,只要稍一解释,则深信不疑。
所以当权者经常把它拿来制造舆论,为自己造势。比如袁术就把“代汉者,当涂高”中的涂(通假字,相当于途)解做“道路”,而袁术中的“术”字在古文中就是“城邑中的道路”,而袁术字公路,与道路的关系就更明显了,所以袁术借此称帝,以愚万民,最后袁术身死,证明这完全是穿凿附会,子虚乌有之事。
袁术
但谯周的解释,刘禅就信了。
谯周是这样解释这句谶语的。谯周首先说,“当涂高者,魏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涂者,泥土也”,泥土垒高就是宫殿,而“魏者,阙、观也”,阙、观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天子、诸侯的宫门外、路两边的高大建筑物,又叫“魏阙”。
经谯周这么一“侃”,小编都觉得甚有道理,这时的刘禅早已被谯周折服,于是当即决定“降魏”,还生怕落于人后。
诸葛若在必气吐血
所以刘禅投降魏国,完全是被谯周的一番言辞劝降的,如果没有谯周,刘禅最大可能是逃亡南方。
谯周身为蜀臣,为何要这么做呢,难道谯周就是一个无耻小人?卖国贼?
答案完全相反,谯周非但不是一小人,还比较正直,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常常游山玩水,不务正业,而且日渐奢侈,当时官居太子家令的谯周便上疏力谏,希望刘禅“奉修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一个直言敢谏的人可能是一个小人吗?
刘禅
谯周既然不是“小人”,为什么又要“投降卖国”呢?只有一种可能,谯周不认为蜀国是“国”,最起码不是他所想象的国,首先谯周是一个“天下统一论”者,希望天下统一,不希望持续分裂,也不认为魏蜀吴三国之间有所谓的国界,当蜀国完成统一的希望丧失以后,更希望魏国能够兵不血刃的完成统一,毕竟作为蜀人并不希望蜀国的臣民生灵涂炭,就像现在的岛内如果有人回归祖国,你能认为他是叛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