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可悲!刘禅被谯周用一首童谣忽悠到投降

可悲!刘禅被谯周用一首童谣忽悠到投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李伟侃车 访问量:2613 更新时间:2024/1/19 21:34:53

邓艾偷袭阴平小道,直抵成都,刘禅在蜀国领土尚基本保持完整,姜维驻兵在剑阁抵抗魏军主力的情况下,献城投降,令人万分惋惜,世人皆认为刘禅确实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胆小惜命,没有殊死一搏的勇气!此评语“虽不中亦不远矣”!

刘禅

当邓艾军偷袭成功,长驱直入之时,刘禅就早已六神无主,进退失据,于是紧急召集群臣商议,最后想出两个办法,一是投奔东吴,因为东吴是盟友,或许可以收留自己;二是逃亡蜀国南部,然后据“南中七郡,易以自守”,或许可以东山再起。

究竟是“投吴”还是“逃南”,大臣们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刘禅也没有个准主意,但刘禅内心深处应该还是倾向于“逃南”,刘禅也不傻,毕竟外有姜维,内有西南半壁,蜀国还有那么一丝机会。

刘禅与群臣商议

正在群臣争执不下之时,本文的主人公之一谯周站出来一锤定音:

既不能“投吴”也不能“逃南”,而是“投靠”魏国!

谯周既然如此主张,必有一番说辞,我们先来看谯周是如何“忽悠”刘禅的。

谯周首先否定“投吴”,谯周说,自古以来,从来就没有到了别的国家,还可以再当天子的,“无寄他国为天子者”,既然同样是称臣,为何不选一个大国称臣呢?“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等到魏灭吴,我们难道再投降一次不成?“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谯周劝降

对于“逃南”,谯周更是不以为然,谯周说,魏军还未兵临城下,百姓就已“皆进山野,不可禁制”,而兵卒、小吏皆“惊慌失措,或藏、或逃”,他们的心思,没有一个是靠得住的,“群小之心,无一可保”。只怕我们一走,他们就动手了,“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哪里还到得了南方?“何至南之有乎”,而且南方少数民族原本就不服“以为仇怨”,落魄之时去,则必反。

谯周的这一番理论有一定道理,所以群臣皆无一言以对。“众人无以易周之理”。

但关键的一点还是“投降”,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就算刘禅也不会轻易被说服。万一蜀国还能东山再起,或者东吴鸿运当头灭亡魏国,刘禅岂非大错特错,还要再投降一次?

刘禅

所以谯周适时地抛出了那句流传甚广的童谣——“代汉者,当涂高”。

此为一句谶语,也是自有汉以来流传甚广的一句童谣。

既然是谶语,就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不信者,怎样解读都会漏洞百出,信其者,只要稍一解释,则深信不疑。

所以当权者经常把它拿来制造舆论,为自己造势。比如袁术就把“代汉者,当涂高”中的涂(通假字,相当于途)解做“道路”,而袁术中的“术”字在古文中就是“城邑中的道路”,而袁术字公路,与道路的关系就更明显了,所以袁术借此称帝,以愚万民,最后袁术身死,证明这完全是穿凿附会,子虚乌有之事。

袁术

但谯周的解释,刘禅就信了。

谯周是这样解释这句谶语的。谯周首先说,“当涂高者,魏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涂者,泥土也”,泥土垒高就是宫殿,而“魏者,阙、观也”,阙、观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天子、诸侯的宫门外、路两边的高大建筑物,又叫“魏阙”。

经谯周这么一“侃”,小编都觉得甚有道理,这时的刘禅早已被谯周折服,于是当即决定“降魏”,还生怕落于人后。

诸葛若在必气吐血

所以刘禅投降魏国,完全是被谯周的一番言辞劝降的,如果没有谯周,刘禅最大可能是逃亡南方。

谯周身为蜀臣,为何要这么做呢,难道谯周就是一个无耻小人?卖国贼?

答案完全相反,谯周非但不是一小人,还比较正直,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常常游山玩水,不务正业,而且日渐奢侈,当时官居太子家令的谯周便上疏力谏,希望刘禅“奉修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一个直言敢谏的人可能是一个小人吗?

刘禅

谯周既然不是“小人”,为什么又要“投降卖国”呢?只有一种可能,谯周不认为蜀国是“国”,最起码不是他所想象的国,首先谯周是一个“天下统一论”者,希望天下统一,不希望持续分裂,也不认为魏蜀吴三国之间有所谓的国界,当蜀国完成统一的希望丧失以后,更希望魏国能够兵不血刃的完成统一,毕竟作为蜀人并不希望蜀国的臣民生灵涂炭,就像现在的岛内如果有人回归祖国,你能认为他是叛国吗?

标签: 谯周

更多文章

  • 谯周装神弄鬼阻挠北伐,为何诸葛亮没有办他?

    历史人物编辑:付柳红标签:谯周

    文/寂寞的红酒谯周是三国时期蜀国(蜀汉)的名人,是蜀国益州士族的首领,是蜀国投降派的头子。谯周从刘备入蜀到蜀国灭亡,一直在和朝廷唱反调,和蜀国的北伐方针相对抗。诸葛亮上台后,他更是装神弄鬼,到处煽风点火,公开阻挠北伐大计,让蜀国高层非常窝火。一定程度上讲,蜀国的灭亡就和他有关,正是他瞎忽悠让刘禅开城

  • 三国最草包的诸侯韩馥,拱手让冀州给袁绍,在厕所里用刻刀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安安哥在深圳标签:韩馥

    汉末三国是一个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的时代,群雄逐鹿中原上演了一幕幕大戏。有英雄,自然也有草包,今天就来说说汉末最草包的诸侯——韩馥。坐拥冀州却拱手让给韩馥,在厕所里用刻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韩馥的出身经历韩馥字文节,颍川郡人,从史书记载来看,韩馥出身颍川豪族,得到汝南袁氏(袁绍家族)的举荐,仕途很顺利。

  • 先兼并韩馥,再兄弟相残 袁绍带头火并,他又在策划什么大项目?

    历史人物编辑:朱朋标签:韩馥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袁绍(八)上期讲到,董卓刚给袁绍封了个渤海太守的官儿,就听说袁绍在山东起兵,还当了个关东联军盟主,而联盟里的多数义军的头目也都是他亲自封的官儿,董卓哪受得了这种侮辱,先把推荐他们当官的的周毖和伍琼杀掉,还嫌不解恨,又接着把袁绍的叔父也是他的老上司袁隗以及在京师的所有袁氏宗

  • 三国此人名气不亚张辽,曾是韩馥麾下最强战将?他和黄巾军势不两立!

    历史人物编辑:憨豆侃影标签:韩馥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东汉末年,风起云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黄巾军起义,席卷华夏大地,地处中原的冀州河间国首当其冲。生于河间长于河间的张郃(位列曹魏五子良将,同张辽、徐晃等名将齐名),同样被战乱所裹挟,投身到镇压黄巾军的行列之中。张郃紧跟时代潮流,投身到镇压黄巾军行列中,在《三国志》

  • 韩馥:最窝囊的诸侯,无偿赞助袁绍起家

    历史人物编辑:星君读史标签:韩馥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一把大火,把王朝烧得千疮百孔,只剩下苟延残喘;早已窥得天下大势的宗室刘焉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改刺史为州牧,又让天下提前进入诸侯割据时代。这时的王朝已是摇摇欲坠、大厦将倾,董卓又从遥远的西凉赶过来踩上了最后一脚。俗话说不破不立,尤其是东汉这条大船,在风雨飘摇中渡过近两个世纪之后,早已残破

  • 曹操为何不喜欢战功赫赫的朱灵,还让于禁夺了他的兵权?原因有三

    历史人物编辑:姜亮亮标签:朱灵

    看到我这个标题,可能很多朋友们好奇了,朱灵不就是《三国演义》里打了个酱油,和刘备一起去拦截袁术,结果被刘备忽悠自己回去了。朱灵怎么还成了战功赫赫了,曹操怎么又不喜欢朱灵呢?战功赫赫的朱灵为什么说朱灵战功赫赫呢?史书记载为证,朱灵初为袁绍部将,曹操征讨陶谦时,袁绍派朱灵统率三个营援助曹操,作战有功。袁

  • 虎将朱灵实力究竟有多强?战斗力直逼徐晃,曾替曹操祖孙三代卖命!

    历史人物编辑:骑着毛驴游山涧标签:朱灵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弃袁投曹后,在曹操阵营中,朱灵的事迹鲜见史书,特别是在《三国志》里,都是一笔带过。《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是这样交待朱灵:灵后遂为好将,名亚晃等,至后将军,封高唐亭侯。十九个字带四个标点符号就将名气仅次于徐晃的朱灵遗忘在东汉三国的历史里。朱灵,虽然在曹操

  • 母亲被敌人绑在城头,袁将朱灵忍痛攻城,曹操断言:此人不可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朱灵

    有一句成语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以此说明中国的一句古话:“忠孝两难全。”选择如何,如何选择,自在人心,因社会大背景和自身情况不同而改变选择。 自古忠孝两难全,看似矛盾的一句话,在我看来,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舍弃任何一方面,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曹操夺了朱灵兵权后,朱灵已无作用,为何曹丕升他为官?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草人标签:朱灵

    在曹操时期的将领中,朱玲是一个谜:首先,他是较早在曹操手下服役的将军,他也有过一些军事功绩,但他的地位和声誉不如五好将领;其次,朱玲不知道。曹操居然派他去禁军,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直到曹操病逝,朱玲才有机会翻身。最后,朱玲的仕途是这样,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曹丕却让人疑惑。登上王位后,他被提升为官阶。

  • 袁绍麾下名将朱灵,实力堪比张辽徐晃,缘何却投奔曹操阵营?

    历史人物编辑:契机电视君标签:朱灵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朱灵,在东汉末年,先投身于袁绍为将,后转投于曹操为好将。在《三国志》中,朱灵是曹操阵营之中的好将,名声仅次于张辽、徐晃等五子良将。朱灵督三营将士助曹操二征徐州凯旋而归,回到兖州。本属袁绍的三营人马按理应直接回到冀州归建。可是朱灵因仰慕曹操,认为曹操是明主,就毅然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