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作为三国后期的第一战神,文鸯有哪些战绩,他又是如何被杀的?

作为三国后期的第一战神,文鸯有哪些战绩,他又是如何被杀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戴从鑫 访问量:1061 更新时间:2024/2/1 4:27:07

文鸯是一个悲剧人物。

虽然他的勇武已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但他平生最值得称赞的一战却少为人知。

虽然他立有大功,却仍然不被朝廷重用。

最终,他更是莫名其妙死于权力内斗。

真正的“七进七出”

常山赵子龙的“七进七出”是一个文学篇章。

而文鸯却把“七进七出”搬到了正史。

255年,文鸯随其父在寿春骑兵,反对司马师

司马师率大军急行而近,文钦大惊。

文鸯建议趁敌立足未稳,挫其气势。遂与其父兵分两路,夹击司马师。

文鸯鼓噪而进,大呼司马师的名字,司马师全军震惊!

当时,司马师眼睛刚割了瘤,一惊之下,带伤的眼珠自瘤创迸出,疼痛不已。司马师为安定军心,咬被头强忍,连被头都咬烂了。

可惜文钦迟迟不至,文鸯鼓噪一夜,遂引军先退。

“一鼓作气,再而衰,现在是三而竭”的时候,司马昭遂发兵追击,企图“击其暮归”。

文鸯以大军先退,自率十余骁骑反冲,所向披靡,击退追兵后再撤。

此时,司马班率八千翼(数千精骑)追来。

文鸯单枪匹马,返身杀入,迅速杀伤百余人,杀出后,又再杀入,“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出”。

这才是真正的“七进七出”!

此战,文钦虽然仍然失败,但司马师受惊,不久去世。

因内乱而不得志,被迫降司马

不久,淮南第三叛,已经投入东吴的文钦再率军来寿春,支援诸葛诞。

可惜,文钦与诸葛诞不合,诸葛诞杀掉了文钦。

文鸯兄弟当时正驻小城,闻讯欲杀入寿春,但军士不从。

无奈之下,文鸯只得只身穿墙,投靠司马昭。

司马昭力排众议,接收文鸯,并以之为瓦解寿春叛军的“心理战武器”。

果然,叛军见文鸯都能“不追究”,军心涣散。

不久,叛变平定。

史书都称赞司马昭“大度”、“大局观”,可是,谁又在意文鸯呢?

文鸯,何尝不想随其父建功立业?何尝甘心投敌?

而且,作为叛变“首恶分子”之一文钦之子,其本人又与司马师之死有关(至少有间接关系),前去投靠司马昭可谓“生死未卜”。

内乱之下,文鸯不但再无法随父建功立业,甚至要冒死投奔原先的死敌,可谓悲哀!

或许,当时的文鸯想不到:还有更大的内乱在等着他!

最辉煌一战,却“语焉不详”

投晋后,文鸯为平虏护军。

不久,秃发树机能叛乱,来势汹汹。

秦州刺史胡烈(灭蜀时为钟会大将)、凉州刺史牵弘(灭蜀时为邓艾大将)、凉州刺史苏榆先后被杀。

无奈之下,晋只得搬出文鸯出战。

文鸯督凉、秦、雍三州之军,进驻险要,大败秃发树机能。

树机能只得遣二十部弹勃“面缚军门”,各遣子为质。而胡人部落归顺者“二十万口”。

比之当年在寿春的“七进七出”,这才是文鸯最辉煌的一战。

督三州之军,威服悍敌,收“二十余万口”,这些都不是仅仅靠个人勇武所能作战的。

显然,此战,文鸯表现出的军事才能是更为全面的。

遗憾的是,史书对此却“语焉不详”,未对战事作任何描述,直接“上结果”。

要知道,晋代战事,史书虽继承“极简”之风,但对作战过程,将领方略多少是有些记载的。

后来马隆平定秃发树机能之变,史书对其用兵更是不惜笔墨。

文鸯此战的记载不详,只能说:很遗憾···

立功却通不过“面试”

文鸯立有大功,为朝廷任命为东夷校尉、假节。

这是一个靠谱的任命。

西晋的东夷校尉,负责统领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由于西晋的民族政策,各地少数民族已经蠢蠢欲动。

素有勇名的文鸯自然是担任这种工作的最佳人选。

可是,文鸯上任前,与晋武帝见面后,不喜欢文鸯,遂不任用。

或许,晋武帝喜欢的是士族们那种“风流”,而勇武的文鸯不入其类吧。

总之,已经证明自己才具的文鸯,终究因为一次“面试”被刷了。

莫名其妙死于内乱

悲剧还未结束。

晋惠帝时,朝廷内乱,杨骏被诛。

政变后,司马亮司马繇专权。

司马繇是诸葛诞的外孙。

当初,文钦正是被诸葛诞所杀,因此,司马繇一直担心文鸯复仇。

于是,司马繇也将文鸯打入杨骏一党,夷三族!

其实,杨骏确实喜欢拉拢党羽。

但是,早在晋武帝后期,杨骏的亲信、党羽就纷纷被委以重任了。

文鸯,一个挂名的东夷校尉,无权无势,算哪门子党羽呢?

总之,勇武的文鸯,就这样莫名其妙死于内乱。

文鸯的遭遇,反应了西晋的盛衰。

早年,他的勇武,间接导致了司马师死亡。

司马昭尤能以大局为重,接收他的归顺。

可是,进入西晋后,文鸯虽立大功,展现其杰出才能,却因西晋“优容士族”,使其始终不能得到长期任用,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到晋惠帝时,莫名其妙之间,名将就会在既无罪证,更没有任何威胁、权力的情况下被杀死!

司马家的统治者,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文鸯,也就悲剧了!

标签: 文鸯

更多文章

  • 文鸯和赵云谁更厉害?他最后为何会惨遭灭族?

    历史人物编辑:土话汽车标签:文鸯

    如果要说起三国时期的武勇之人,必定有赵云在其中,赵云的威名早已流传许久了,在魏末晋初时期有这样一员武将武勇堪比赵云,但却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他就是文鸯,也曾经在大军之中杀他个七进七出,文鸯之武勇比于赵云如何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文鸯个人简介:文鸯,字次骞,小名阿鸯,世称文鸯,谯郡人。魏末晋初名将,

  • 三国后期猛将如云,文鸯单骑退百敌,邓艾奇袭绵竹逼刘禅投降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文鸯

    说起《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很受大家喜爱,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和熟悉的英雄人物,多次被拍成电视剧和电影。我们中学的语文课本里面也曾经有过三国演义的选段,最经典的就是赤壁之战里的草船借箭了,我们都十分钦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三国演义》中,力敌千军和冲锋陷阵的猛将有哪些,大家可能会如数家珍,曹魏的徐晃

  • 《三国演义》中的勇将文鸯,和五虎将相比哪个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袁军标签:文鸯

    在《三国演义》后期,文鸯是屈指可数的猛将之一。他最出名的一战是乐嘉城夜袭司马师大营。此战文鸯率军冲入司马师大营以后左冲右突,无人能挡,敢来战者都被枪搠鞭打,死于非命。司马师重病无法行动,只能躲在中军,全靠弓弩手将文鸯挡住。后来杀到天明,邓艾率援军赶来。文鸯又和邓艾大战五十合不分胜负,最后因为手下兵马

  • 为什么说吕布不是三国第一猛将,而文鸯是,那文鸯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小黄瓜标签:文鸯

    到底有多厉害呢?他是怎样的一个真正的英雄?蜀国五虎将才是真正的英雄。不行的话,还有魏五良将,东吴十二虎臣。三国初期,形形色色的英雄已经出现。如果他那个时候出现,谁也不会把他放在眼里。可惜的是,这些英雄最后都死了。他现在很年轻。光也很强大,但是跟这些英雄比起来,实在是没法比。只是他的运气很好,因为这些

  • 文鸯在司马师军中七进七出,恍入无人之境

    历史人物编辑:扬生侃史标签:文鸯

    细数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猛将,三国时期肯定可以找出不少。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诞生那么多的人才充分印证这句话。可以这么说,三国的武将配置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那说到三国第一强大的武将,我们首先就会想到吕布。想当年,吕布一个人战刘关张三人尚处于不败之地,而且一生单挑没有敌手,被称为三国第一人。但是

  • 赵云单骑救阿斗,文鸯劫营吓死司马师,谁才是三国第一孤胆战神?

    历史人物编辑:情歌王子标签:文鸯

    一、引言据《西园闻见录》载:赵云、文鸯,出入万众,单枪匹马,所向无前……这妥妥是在说,赵云和文鸯是三国两大孤胆战神。那么若是用这两人比较,谁又会更胜一筹呢?也就是说,赵云和文鸯,谁才是三国第一孤胆战神?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先说说赵云了。因为赵云可分为“演义赵云”和“正史赵云”这两种形象。而文鸯

  • 司马昭为什么会接纳叛逃吴国的文鸯

    历史人物编辑:肖邦青史谈标签:文鸯

    文鸯知道的人不多,他是三国时期,魏国和吴国的名将。文鸯的经历很奇特,他是文钦的儿子,因此他开始是魏国的将军,但是司马氏篡权后,文鸯投奔了吴国。在吴国不久,文钦被诸葛诞所害,因此文鸯又向司马昭投降,那么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司马昭为什么会接纳他呢?其原因有两点。1、相信文鸯司马昭相信文鸯投降的诚意,因

  • 文鸯是三国时期武力天花板,终其一生都是司马师畏惧的武将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文鸯

    文鸯是后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安徽亳州人,曹操正宗的同乡,是曹魏扬州刺史文钦的儿子,赵子龙的七进七出是虚构的,他文鸯七进七出那可是真的,文鸯因为是曹操老家的人,所以而得到曹爽的厚待,曹爽被司马懿诛灭后,在公元255年,文钦和文鸯父子联合毌丘俭起兵反对司马师,这就是淮南三叛中的第二叛。公元251年,司马懿

  • 三国杀:阻拦诸葛亮北伐的谯周登场,果然是个只会蛊惑人心的货色

    历史人物编辑:求知问史标签:谯周

    千百年来蜀川之地人杰地灵,出了非常多的能人异士,其中以三国时代为最。内政达人黄权、射杀庞统的张任、天辩秦宓等等都是有名的人物,但在这种大潮流之下难免也会出几个“南郭先生”,今天要谈的谯周就是其中一位。很多朋友或许会有疑问,作为蜀国的大儒,同时还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怎么可能是名不副实之辈呢?结

  • 三国人物中数谯周难以评价,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至今难有定论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访谈录标签:谯周

    有一副流传很广的对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大意是说,历史人物的正邪是非,后世自会做出公正评价。然而这副对联也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有的历史人物的性格和经历相对单纯简单,是正是邪一目了然。然而也有一些人物,性格复杂多变,经历好坏参半,使得千载之后人们仍然难以对他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