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昭为什么会接纳叛逃吴国的文鸯

司马昭为什么会接纳叛逃吴国的文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肖邦青史谈 访问量:2766 更新时间:2024/2/1 7:24:03

鸯知道的人不多,他是三国时期,魏国和吴国的名将。文鸯的经历很奇特,他是文钦的儿子,因此他开始是魏国的将军,但是司马氏篡权后,文鸯投奔了吴国。

在吴国不久,文钦被诸葛诞所害,因此文鸯又司马昭投降,那么这样一个反复无的人,司马昭为什么会接纳他呢?其原因有两点。

1、相信文鸯

司马昭相信文鸯投降的诚意,因此司马昭很放心地接纳了文鸯。那么司马昭为什么相信文鸯呢?

因为东吴当时是诸葛诞掌权,他专横跋扈,杀害了文鸯的父亲文钦,这让文鸯无法接受。

如果文鸯在东吴继续待下去,很有可能也被诸葛诞陷害,而且从情感上文鸯对诸葛诞痛恨至极,不可能再与诸葛诞共事。

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来看,文鸯是诚心投降司马昭的,因为他没有后路可走了。

2、攻城

文鸯投降司马昭时,司马昭正率军攻打寿春城,如果司马昭不接纳文鸯,那么寿春城的吴军就会顽强抵抗,那么司马昭拿下寿春的难度就会加大了。

考虑到这些,司马昭接纳了文鸯,然后派文鸯去劝说城中的吴军,使得吴军士气低落,这样司马昭的军队很快就攻下了寿春城。

文鸯能够再次回到魏国,主要还是时机抓得很准,他因为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取得了司马昭的信任,又在司马昭攻城的时候,起到了辅助作用,所以司马昭接纳了他。

文鸯成功地回到魏国,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做事能否成功,与时机有直接的关系。

参考文献:

《太平御览·卷二百七十五》

《资治通鉴·卷七十六》

《晋书·帝纪二》

作者介绍:

肖邦:喜欢中国历史,对历史人物、事件有独到见解。希望通过文字还原历史的真相,揭开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秘密。了解历史,掌握现在,拥有生活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链接:

乾隆的大将有很多,为什么派富康安去平定廓尔喀的入侵

标签: 文鸯

更多文章

  • 文鸯是三国时期武力天花板,终其一生都是司马师畏惧的武将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文鸯

    文鸯是后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安徽亳州人,曹操正宗的同乡,是曹魏扬州刺史文钦的儿子,赵子龙的七进七出是虚构的,他文鸯七进七出那可是真的,文鸯因为是曹操老家的人,所以而得到曹爽的厚待,曹爽被司马懿诛灭后,在公元255年,文钦和文鸯父子联合毌丘俭起兵反对司马师,这就是淮南三叛中的第二叛。公元251年,司马懿

  • 三国杀:阻拦诸葛亮北伐的谯周登场,果然是个只会蛊惑人心的货色

    历史人物编辑:求知问史标签:谯周

    千百年来蜀川之地人杰地灵,出了非常多的能人异士,其中以三国时代为最。内政达人黄权、射杀庞统的张任、天辩秦宓等等都是有名的人物,但在这种大潮流之下难免也会出几个“南郭先生”,今天要谈的谯周就是其中一位。很多朋友或许会有疑问,作为蜀国的大儒,同时还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怎么可能是名不副实之辈呢?结

  • 三国人物中数谯周难以评价,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至今难有定论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访谈录标签:谯周

    有一副流传很广的对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大意是说,历史人物的正邪是非,后世自会做出公正评价。然而这副对联也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有的历史人物的性格和经历相对单纯简单,是正是邪一目了然。然而也有一些人物,性格复杂多变,经历好坏参半,使得千载之后人们仍然难以对他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

  • 刘禅为何听谯周建议投降曹魏,谯周的这个身份,让刘禅不得不重视

    历史人物编辑:韦超标签:谯周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两人进攻蜀汉。姜维虽然告诉刘禅派重兵把守险要关卡,但由于宦官黄皓的干预,刘禅并没有听从。后来邓艾大军直接进攻到绵竹,打败了蜀汉的军队,蜀汉首都成都成为了魏国囊中之物。面对魏国的大军,刘禅召开会议,商议如何应对。最后一个人的建议得到了刘禅的采纳,这个人就是谯周,他的建议

  • 谯周是怎么样考量的,为什么他要劝说刘禅不战而降呢?

    历史人物编辑:张祥说历史标签:谯周

    孔子盛名之下,后世大儒者,时人也常以孔子称之,比如“关西孔子”杨震,“蜀中孔子”谯周等。(谯周剧照)杨震(?——124年),陕西弘农人,东汉前期大儒,官至三公之太尉,为官清正,为人刚直,不畏权贵,后被冤贬,饮鸩而死。后世子孙多有大才者,如汉末太尉杨彪,被曹操所杀的狂士杨修,乃至隋文帝杨坚等,“弘农杨

  • 《资治通鉴》279:邓艾接受蜀汉投降,针对谯周的分析,思考三点

    历史人物编辑:庆红日常美食标签:谯周

    学习内容:邓艾大破蜀军,蜀国灭亡【原文华译】邓艾进军到阴平,简选精锐,想与诸葛绪经江油进攻成都。诸葛绪认为,他接到的任务是阻截姜维,没有诏命让他进军成都,于是引军向白水,与钟会会合。钟会想专揽军事大权,秘密告发说诸葛绪畏敌不前,朝廷下令将诸葛绪用槛车押送回京,钟会得以独揽军权。姜维列营守险,钟会不能

  • 邓艾兵临城下,谯周为什么要劝刘禅不战而降

    历史人物编辑:孙婷婷标签:谯周

    公元263年,执掌魏国军政大权的司马昭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抵消弑君带来的负面影响,决定大举伐蜀。司马昭为这次战争准备非常充分,他先命邓艾率三万大军去牵制在沓中姜维统帅的蜀军主力,再命诸葛绪率三万大军进驻阴平、桥头一线,切断姜维退往汉中的退路,然后钟会率十万大军直扑防务空虚的汉中。所以在战争

  • 司马炎对力劝刘禅投降的谯周,进行了怎样的安置?其结局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刘明毅标签:谯周

    三国这样的乱世之中。出了很多英雄,有的人拥有无双的计谋,有的人拥有绝世的武功,这样一个时代,只要有才华就不会缺乏表现的机会。今天我们来说的是刘备旗下的谋士谯周,他对蜀国的君主一直是忠心耿耿的,但是说到蜀国后期走向覆灭的原因,谯周一定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当时他在朝堂上大肆宣传投降的好处,让不少朝臣惊

  • 明明成都有兵,谯周为什么劝刘禅,投降邓艾?

    历史人物编辑:新移说娱乐标签:谯周

    在《三国演义》第117回,邓艾偷渡阴平。阴平是一处险隘,只要有一千人把守,就能守住这里。诸葛亮曾派一千军士把守,刘禅不知道是为了省口粮,还是怕他们受苦,后来把一千军撤回了。撤回了一千守军,成就了邓艾。邓艾渡过阴平,很快又打败诸葛瞻和诸葛尚,占领了绵竹。绵竹离成都很近,邓艾每天还派几百骑兵去巡视,一方

  • 可悲!刘禅被谯周用一首童谣忽悠到投降

    历史人物编辑:李伟侃车标签:谯周

    邓艾偷袭阴平小道,直抵成都,刘禅在蜀国领土尚基本保持完整,姜维驻兵在剑阁抵抗魏军主力的情况下,献城投降,令人万分惋惜,世人皆认为刘禅确实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胆小惜命,没有殊死一搏的勇气!此评语“虽不中亦不远矣”!刘禅当邓艾军偷袭成功,长驱直入之时,刘禅就早已六神无主,进退失据,于是紧急召集群臣商议,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