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云单骑救阿斗,文鸯劫营吓死司马师,谁才是三国第一孤胆战神?

赵云单骑救阿斗,文鸯劫营吓死司马师,谁才是三国第一孤胆战神?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情歌王子 访问量:3295 更新时间:2024/1/20 13:37:25

一、引言

据《西园闻见录》载:赵云、文鸯,出入万众,单枪匹马,所向无前……

这妥妥是在说,赵云和文鸯是三国两大孤胆战神。那么若是用这两人比较,谁又会更胜一筹呢?也就是说,赵云和文鸯,谁才是三国第一孤胆战神?

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先说说赵云了。因为赵云可分为“演义赵云”和“正史赵云”这两种形象。

而文鸯由于是三国末期才横空出世的名将,因此没有被《三国演义》进行“神化”,只存在“正史形象”这一种。

所以,若笔者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开始对比两人,小编也害怕文鸯突然杀来,指着我鼻子索要公平。

须知这位“文大爷”都能一战吓死司马师,笔者这种凡夫俗子,如何消受得住?闲话少说,咱文入正题,先从赵云谈起……

二、云从龙

首先要说,赵云这个名字起得太霸气了,所谓云从龙,赵云字子龙。因此无论《三国演义》还是正史,赵云总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

尤其表现在“长坂坡单骑救阿斗”中,这是赵云最著名的一战,同时也是赵云最能拿得出手的功劳。

长坂坡之战,本来是刘备输掉底裤的一战,他的两女儿,都被虎豹骑给活捉了,还差点全伙被歼灭。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妙笔一摇,竟成了虽败犹荣的一战,并产生出两大神话。

一个是史册实锤的张飞据水断桥,一个是半真半假的赵云单骑救阿斗。

正史中,仅有“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这聊聊几个字。

而《云别传》中,又增加了一笔: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

也就是说,从正史中就可以看出,赵云的长坂坡之战有点云山雾罩,神龙见首不见尾。倘若仔细分析,则会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其一:赵云的机警和狠辣,无人能出其右。曹操是派精锐的虎豹骑追击刘备的,当时场面异常混乱,而赵云之所以能保护着阿斗和甘夫人逃脱,必然是东躲西藏,避免跟曹军交战。

从追击角度来言,虎豹骑冲散了刘备大军,此后必然就开始小股部队,进行追击和扫荡,不可能还是那么一大堆人在一起。因此,难免有小股部队跟赵云相撞,此刻对赵云来言是一大挑战。

因此,赵云在保护阿斗和甘夫人逃脱时,倘若遇到小股曹兵,眼见躲不过时,必然是出手狠辣,以最快的时间解决战斗。这些说着简单,做着却太难了。好在赵云成功了,可见其机警和狠辣。

其二:刘备和赵云的相知。刘备和赵云是在公孙瓒那里相逢的。刘备慧眼识人,赵云对刘备也是心有所属,故而赵云的一句“终不背德”,也就有点云山雾罩了。是说赵云绝不放弃对美好品德的坚守?还是说,赵云绝不会背叛刘玄德?

怎么看怎么像“生子当如孙仲谋”,就看你怎么去理解了。不过从结果来看,显然刘备给予了赵云无限的信任,且还不允许有人诋毁赵云,因此做出了“以手戟擿之”的动作,并吼出“子龙不弃我走也”。相知若此,堪为君臣佳话。同时,也给“云从龙”做出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注解。

总之,分析正史中的赵云在长坂坡的表现,赞其为“孤单战神”不为过,带着襁褓中的阿斗和甘夫人,自万马军中逃出,实为奇迹!

至于《三国演义》中,赵云在长坂坡的表现,就不需要笔者复述和分析了,因为精彩得直接“封神”了。所谓:七进七出,白马如电,征袍染血,银枪如龙……最后一盘点,赵云一人就干掉了曹营五十余员名将,堪为“云龙下凡的天神”。

三、虎从风

倘若说结合正史和《三国演义》之后,赵云被定格为“云从龙”,也就是“云龙下凡的天神”的话,那么文鸯则妥妥是“虎从风”的“飞雄”了。

文鸯成名很早,据《晋书》载:(文)钦子(文)鸯,年十八,勇冠三军。而《魏氏春秋》中的记载,则更厉害,写道:钦中子小名鸯,年尚幼,勇力绝人。

完全给人一种虎威凛凛的感觉,恐怕也只有少年时的马超,能跟文鸯有一比了,他是“腾子超亦号为健”。不过最终文鸯却没有跟马超相提并论,而是直接对标赵云了,为何如此?就在于他劫营吓死司马师的那一战。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便接过大权,掌控了曹魏。结果引发了淮南三叛中的第二叛:文钦毌丘俭之叛。司马师得知后二话没说,就带兵前去征讨。由此文鸯一鸣惊人。

据《资治通鉴》记载,文鸯和父亲文钦,决定夜劫司马师大营。两人分为两队,文鸯率敢死队率先扑来,摸到司马师大营前时,突然鼓声大作,文鸯带头冲杀而入,顿时司马师大营一片慌乱。

司马师当时患有眼疾,被吓得一跃而起。由于不知外面啥情况,不敢乱动,结果“所病目突出,恐众知之,啮被皆破”。意思就是说,司马师被吓得眼珠子真给掉出眼眶了,却不敢声张,疼得只能咬着被子强撑,以至于那被子都被他咬破了……

文鸯冲杀一通后,却发现老爸率领的后队,不知何故并未接应杀入,只得退出司马师大营。司马师这才缓过神来,狂怒之下,命“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干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干骑中,辄杀伤百余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即:司马班奉司马师之命,率领八千铁骑追击。哪料文鸯却怒了,单枪匹马掉头杀回,一口气杀伤百人后杀出。可文鸯却还不解气,再次杀入,如此单骑反复冲杀了六七次后,这才心满意足,优哉游哉的离开。而那八千追兵,都吓得不敢动了。

结果这一战,直接导致了司马师随后病死,把大权交给了司马昭——哪是病死的,分明是被吓死的。瞅瞅文鸯劫营吓死司马师这一战,是不是“虎入羔羊”的感觉?所以称之为“孤单战神”不为过。

四、谁是三国第一孤胆战神?

如今自然就要问了:赵云和文鸯,谁才是三国第一“孤胆战神”?笔者认为:当属赵云,赵子龙!理由有三条。

其一:赵云在长坂坡时,完全是身处绝境,既无外援,还要保护阿斗和甘夫人,难度堪称地狱级别。而文鸯这一战虽虎威凛凛,霸气外泄,却终究有接应,有援兵。也就说,在难度上文鸯远小于赵云。

其二:长坂坡之战时,曹操的虎豹骑大破刘备,士气正盛,堪称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哪料,却愣是被赵云给突击而出了。反观司马师的大军,由于刚被劫了营,包括司马师在内都被打蒙,被“夺气”了。

也就是说,赵云面对的是虎狼之师,文鸯面对的是丢了魂的大军,显然对手的战斗力上,完全不在一个等级。

其三:若把文鸯跟赵云对换,显然文鸯无法完成赵云的任务。而赵云却能轻松做到文鸯的战绩,甚至更牛到爆——这就是汉水之战时,赵云空营败敌兵,如下。

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出自《云别传》)

也就是说在个人能力上,赵云碾压了文鸯。故而综合以上三条,赵云才是三国第一孤胆战神!当然,这仅是笔者个人见解,权当抛砖引玉……

标签: 文鸯

更多文章

  • 司马昭为什么会接纳叛逃吴国的文鸯

    历史人物编辑:肖邦青史谈标签:文鸯

    文鸯知道的人不多,他是三国时期,魏国和吴国的名将。文鸯的经历很奇特,他是文钦的儿子,因此他开始是魏国的将军,但是司马氏篡权后,文鸯投奔了吴国。在吴国不久,文钦被诸葛诞所害,因此文鸯又向司马昭投降,那么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司马昭为什么会接纳他呢?其原因有两点。1、相信文鸯司马昭相信文鸯投降的诚意,因

  • 文鸯是三国时期武力天花板,终其一生都是司马师畏惧的武将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文鸯

    文鸯是后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安徽亳州人,曹操正宗的同乡,是曹魏扬州刺史文钦的儿子,赵子龙的七进七出是虚构的,他文鸯七进七出那可是真的,文鸯因为是曹操老家的人,所以而得到曹爽的厚待,曹爽被司马懿诛灭后,在公元255年,文钦和文鸯父子联合毌丘俭起兵反对司马师,这就是淮南三叛中的第二叛。公元251年,司马懿

  • 三国杀:阻拦诸葛亮北伐的谯周登场,果然是个只会蛊惑人心的货色

    历史人物编辑:求知问史标签:谯周

    千百年来蜀川之地人杰地灵,出了非常多的能人异士,其中以三国时代为最。内政达人黄权、射杀庞统的张任、天辩秦宓等等都是有名的人物,但在这种大潮流之下难免也会出几个“南郭先生”,今天要谈的谯周就是其中一位。很多朋友或许会有疑问,作为蜀国的大儒,同时还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怎么可能是名不副实之辈呢?结

  • 三国人物中数谯周难以评价,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至今难有定论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访谈录标签:谯周

    有一副流传很广的对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大意是说,历史人物的正邪是非,后世自会做出公正评价。然而这副对联也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有的历史人物的性格和经历相对单纯简单,是正是邪一目了然。然而也有一些人物,性格复杂多变,经历好坏参半,使得千载之后人们仍然难以对他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

  • 刘禅为何听谯周建议投降曹魏,谯周的这个身份,让刘禅不得不重视

    历史人物编辑:韦超标签:谯周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两人进攻蜀汉。姜维虽然告诉刘禅派重兵把守险要关卡,但由于宦官黄皓的干预,刘禅并没有听从。后来邓艾大军直接进攻到绵竹,打败了蜀汉的军队,蜀汉首都成都成为了魏国囊中之物。面对魏国的大军,刘禅召开会议,商议如何应对。最后一个人的建议得到了刘禅的采纳,这个人就是谯周,他的建议

  • 谯周是怎么样考量的,为什么他要劝说刘禅不战而降呢?

    历史人物编辑:张祥说历史标签:谯周

    孔子盛名之下,后世大儒者,时人也常以孔子称之,比如“关西孔子”杨震,“蜀中孔子”谯周等。(谯周剧照)杨震(?——124年),陕西弘农人,东汉前期大儒,官至三公之太尉,为官清正,为人刚直,不畏权贵,后被冤贬,饮鸩而死。后世子孙多有大才者,如汉末太尉杨彪,被曹操所杀的狂士杨修,乃至隋文帝杨坚等,“弘农杨

  • 《资治通鉴》279:邓艾接受蜀汉投降,针对谯周的分析,思考三点

    历史人物编辑:庆红日常美食标签:谯周

    学习内容:邓艾大破蜀军,蜀国灭亡【原文华译】邓艾进军到阴平,简选精锐,想与诸葛绪经江油进攻成都。诸葛绪认为,他接到的任务是阻截姜维,没有诏命让他进军成都,于是引军向白水,与钟会会合。钟会想专揽军事大权,秘密告发说诸葛绪畏敌不前,朝廷下令将诸葛绪用槛车押送回京,钟会得以独揽军权。姜维列营守险,钟会不能

  • 邓艾兵临城下,谯周为什么要劝刘禅不战而降

    历史人物编辑:孙婷婷标签:谯周

    公元263年,执掌魏国军政大权的司马昭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抵消弑君带来的负面影响,决定大举伐蜀。司马昭为这次战争准备非常充分,他先命邓艾率三万大军去牵制在沓中姜维统帅的蜀军主力,再命诸葛绪率三万大军进驻阴平、桥头一线,切断姜维退往汉中的退路,然后钟会率十万大军直扑防务空虚的汉中。所以在战争

  • 司马炎对力劝刘禅投降的谯周,进行了怎样的安置?其结局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刘明毅标签:谯周

    三国这样的乱世之中。出了很多英雄,有的人拥有无双的计谋,有的人拥有绝世的武功,这样一个时代,只要有才华就不会缺乏表现的机会。今天我们来说的是刘备旗下的谋士谯周,他对蜀国的君主一直是忠心耿耿的,但是说到蜀国后期走向覆灭的原因,谯周一定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当时他在朝堂上大肆宣传投降的好处,让不少朝臣惊

  • 明明成都有兵,谯周为什么劝刘禅,投降邓艾?

    历史人物编辑:新移说娱乐标签:谯周

    在《三国演义》第117回,邓艾偷渡阴平。阴平是一处险隘,只要有一千人把守,就能守住这里。诸葛亮曾派一千军士把守,刘禅不知道是为了省口粮,还是怕他们受苦,后来把一千军撤回了。撤回了一千守军,成就了邓艾。邓艾渡过阴平,很快又打败诸葛瞻和诸葛尚,占领了绵竹。绵竹离成都很近,邓艾每天还派几百骑兵去巡视,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