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崔琰之死的真相:夺嫡之争的旧怨,与曹操封魏王之后的心态变化

崔琰之死的真相:夺嫡之争的旧怨,与曹操封魏王之后的心态变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申伟 访问量:3979 更新时间:2023/12/7 18:59:20

崔琰之死,堪称三国第一冤案。因为大家都认为,崔琰道德高尚,为人正直,天下知名,仅仅因为一句话就被曹操杀了,实在太过冤枉。易中天曾评价说:“崔琰用死证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证明自己是奸雄!”

本文试图分析崔琰之死背后的隐情,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狱”那么简单,全文2421字,阅读时间5分钟。

一、崔琰之死的直接诱因

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三国志·崔琰传》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杨训上表称赞曹操的功绩,夸述曹操的盛德。当时有人讥笑杨训虚伪地迎合权势,认为崔琰荐人不当。崔琰从杨训那里取来表文的草稿一看,写信给杨训说:“读了你的表文,事情做得很好罢了!时间啊时间,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也一定会发生变化的!”

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在陈寿看来,崔琰给杨训的信是安慰杨训,而他的本意是讽刺那些批评者,好谴责呵斥而不寻求合于情理。有人(丁仪)却报告说崔琰是傲世不满怨恨咒骂,曹操发怒说:“谚语说‘不过生了个女儿耳’。‘耳’不是个好词。‘会有变的时候’,意思很不恭顺。”以此罚崔琰为徒隶,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谈表情一点也没有屈服的意思。

曹操的令文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忿。”于是赐死崔琰。表面看来,曹操赐死崔琰:第一,是因为曹操认为崔琰“意指不逊”;第二,在曹操对崔琰小惩大诫(罚为徒隶)之后,崔琰仍然没有屈服的意思。

二、崔琰之死背后的隐情

曹操虽然有时残忍好杀,但由于崔琰实在比较特殊,所以绝不会仅仅因为一两句话就杀人。崔琰是冀州名士,为曹操典选举十余年,其所选都是“清正高尚之士”,而且崔琰的政治立场和曹操并没有多大的冲突。我们如果仔细翻阅史书,就会发现崔琰之死背后另有隐情。

其一,曹魏夺嫡之争时的旧怨。

公元213年,曹操晋封魏公,魏公国建立,但是当时曹操没有立太子。由于曹昂早年战死,曹冲病死,所以曹丕、曹植成了太子之位的候选人,本来曹丕作为长子没什么争议,但曹操喜欢曹植的才华,所以犹豫不决。

当时曹操秘密写信给属下征求他们的意见,曹操秘密的问了贾诩、邢颙、崔琰、丁仪等人。这些人都秘密给曹操回复了自己的建议,只有崔琰信不封口答复说

(露板答曰):“我知道《春秋》有长子当立的大义,并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应当承继大统。崔琰将用死来坚守这个原则。”

其实,曹植娶得是崔琰哥哥的女儿,因此曹植应当算作崔琰的侄女婿,但由于崔琰为人刚正不阿,一心为公,所以才会公开表态支持曹丕。

曹操十分赞赏崔琰的大公无私和高风亮节,喟然叹息

,调其职为中尉。虽然曹操欣赏崔琰的人品,但他心里其实很不舒服,因为他之所以秘密征求意见,就是不想让夺嫡之争公开化,这样会有许多麻烦。

《三国志·崔琰传》中裴松之注引了一段《世语》的记载,很能说明曹操对崔琰公开表态支持曹丕的不舒服:

世语曰: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这段记载是说,曹植的妻子

崔氏的衣装过于华美,曹操登台看到后,认为她违反了穿着华丽的禁令,回家后崔氏就被赐死了。是不是有些目瞪口呆,就因为衣服穿得过于华丽,曹操就赐死了自己的儿媳妇。虽然曹操崇尚节俭,自己和后宫都不穿华丽衣服,但你训斥一顿不就可以了吗,至于赐死吗?只能说明,这是曹操在发泄自己的不满。

其二,曹操作魏王之后的心态变化。

一般都认为曹魏夺嫡之争主要集中在公元213年-公元217年,而崔琰因为在这期间公开表态支持曹丕,得罪了一个小人——丁仪。所以才有了文章开头所说,崔琰因为给杨训写了一封信,被丁仪告发后就被曹操罚作徒隶(服劳役的犯人)。

丁仪是沛国丁氏的后代,其父丁冲和曹操关系密切,曾表态支持曹操迎汉献帝。同为沛国大族,曹家、丁家、夏侯家都有联姻关系,曹操的原配妻子就是丁氏女子,所以后来曹操准备把自己的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丁仪,但曹丕却说丁仪眼睛有病,于是曹操把清河公主嫁给了夏侯惇之子夏侯楙

没能娶到公主,丁仪自然恨透了曹丕,所以夺嫡之争时,丁仪坚定地站在了曹植一边,而崔琰既然支持曹丕,那么丁仪自然也要想方设法打击崔琰。所以丁仪的告发,是崔琰被曹操问罪的导火索,但小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关键还是曹操自己的心态。

这里又要从头说起,崔琰出身清河崔氏,是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人。所以,作为冀州名士,早年间崔琰是在袁绍麾下的。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打败袁氏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任别驾从事,对崔琰说:“过去查核户籍,可以达到三十万之多,冀州可称得上是大州了。”

崔琰回答说:“如今汉家天下分崩,九州分裂,袁氏兄弟同室操戈,冀州百姓露尸荒野。王师驾到,没听说先传布仁声,反而以扩充实力为当务之急,这难道是敝州男女老少寄希望于明公的吗?”曹操肃然动容,向他表示歉意,当时在座的都大惊失色。这件事展现了崔琰的刚直,曹操的礼贤下士,但也埋下了崔琰被杀的伏笔。

胡三省对此评论说:“此(曹)操之所以重崔琰,而亦不能不害崔琰也。”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冀州为主的河北士人进入曹操政权后,是较难驾驭的一个政治群体。曹操曾经针对冀州风俗“阿党比周”,专门发布《整齐风俗令》。尽管如此,他们仍然顽强地表现出独特的个性。

邴原名重天下,即便在官府任职。依然我行我素。曹操因此感叹邴原“不为孤用”。田畴从征柳城有功,却再三辞让封爵,搞得曹操十分难堪,几乎要加罪于他。把这些事情联系起来看,崔琰作为冀州士人的领袖级人物,曹操之所以除掉崔琰,不仅仅是针对崔琰一个人,而是在打压整个冀州士人团体。

公元213年曹操晋封魏公,前一年(公元212年)曹操逼死了荀彧;公元216年曹操晋封魏王,崔琰被赐死,毛玠被废黜。要知道荀彧、崔琰、毛玠不但是天下名士,也是曹魏非常重量级的元老功勋,但不是被杀就是被废,只能说此时曹操的心态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简单总结就是八个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柳春心《崔琰之死与毛玠之废》

标签: 崔琰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三大神准预言:崔琰论司马懿、隆中对、匈奴使者论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刘玲爱历史标签:崔琰

    想必大家都知道,在我国三国历史时期之中能人辈出,其中不乏可料定先机者,而在这其中一些人事前的一些话,更是神准的被后人津津乐道。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三国时期三大神准预言:崔琰不光能冒充曹操,自己也是个全挂子本事,看人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有个人叫司马朗,这个人老是自以为是成天是吟诗作对,名气不小,但是眼里没有

  • 崔琰为人正直、受人尊重,曹操究竟为何要杀他?有可能是因为嫉妒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崔琰

    文/元哥说历史前言【毫无疑问,曹操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他既有宽宏大量的一面,又有心胸狭隘的一面,既有真实可爱的一面,又有阴险狡诈的一面,有时深信不疑,有时却又疑神疑鬼。比如,有人多次背叛他,他却选择原谅,照样封官进爵,比如张绣;很多人吃里扒外,暗地里跟袁绍互通书信,他却选择将书信全部烧毁,一概不

  • 三国帅哥崔琰的颜值,曹操都自比不如!看他家族700年有多显赫

    历史人物编辑:美丽萌宠故事标签:崔琰

    电视剧《军师联盟》崔琰维护嫡长子继承制,他用性命换曹丕上位。历史上他和后代多显赫!崔琰是帅哥,他的颜值曹操都拿出来冒充自己充当门面,说他“体态雄伟,相貌俊美,美须髯”。匈奴使者来拜见大汉丞相曹操,曹操对自己矮黑的颜值,拿出来做外交工作很不自信,就后崔琰来冒充自己接待使者。过后派人见打听使者对自己的印

  • 曹操想称王,连皇帝都不反对,崔琰却有意见,真是不自量力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崔琰

    刘邦建立汉朝后,就定下了个规矩,就是只有姓刘的,有皇家血脉的人才可封王,异性是不能封王的。但是曹操偏要打破这个规矩。随着曹操势力的强大,文武众官要求将曹操立为魏王。当然了,曹操做梦都想当王呢,现在百官都拥戴他,那么他自然不会推脱,要把握住这个大好的机会了。可是朝廷之中偏有不识时务的人。崔琰对官员们说

  • 崔琰为人正直,受人尊重,曹操究竟为何要把他置于死地而后快

    历史人物编辑:苏小米观影标签:崔琰

    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是的,在东汉末年的群雄纷争中,曹氏异军突起,虎踞北方而雄视天下,为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霸业的兴建过程中,曹操曾旗帜鲜明地主张“唯才是举”。这充分说明,曹氏是非常重视人才的。确实,曹操发现、招聚了如荀彧、郭嘉、程昱、荀攸等不少人才,并且都能

  • 荀彧、崔琰、杨修,其实都死于一种共同的身份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崔琰

    汉献帝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于官渡大败袁绍,而后两年,袁绍忧郁而死。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曹操以少胜多的光荣战例,进而完成统一中国北方的宏图大业,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以曹操为代表的非世家大族打败了以袁绍为代表的世家大族。曹操是个什么出身呢?曹操之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本

  • 三国第一冤案——曹操称魏王后赐死崔琰!

    历史人物编辑:陈春红标签:崔琰

    公元216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崔琰因为说了一句话,被曹操赐死,这堪称是三国第一冤案!易中天先生对此评价:崔琰是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远见卓识,仪表堂堂,凛然于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气所慑服。崔琰用死证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证明自己是奸雄!崔琰,大家看这个名字可能有些陌

  • 曹操处死曹植之妻崔氏,是为了打击崔琰的势力吗?

    历史人物编辑:减压历史标签:崔琰

    曹操下令赐死曹植的妻子,出自郭颁《魏晋世语》,原文是:(曹)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曹植的妻子也是崔琰的侄女,人物关系图如下:就这件事,曹植之妻崔氏之死,罪由是违背了曹操定下的制度:曹家的夫人、女儿、媳妇不得穿锦绣衣服。这个制度并不是曹操临时杀人找的借口,在《魏书》中是有记载的,

  • 诸葛亮重用王平的后果?想知道真相吗,我们一起往下读

    历史人物编辑:王蓓蓓标签:王平

    诸葛亮开始北伐,兵出祁山。派参军马谡去把守战略要地街亭,而王平为马谡先锋。马谡察看地形后,决定舍水上山。王平一再劝阻,马谡不听。后蜀军水源被断,大败,士卒离散。唯王平领本部千余人虚张声势,断后,收拾败军徐徐而退。 事后,因功破例升为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可见,王平将军的特点与名

  • 王平获得诸葛亮器重,不仅仅是劝说马谡,还有一个重大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澄丹彤标签:王平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发生在街亭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司马懿、马谡、张郃与王平。原文如下:(司马懿)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