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中姜维劝钟会谋反时是怎么说的?钟会计划怎么做?

三国中姜维劝钟会谋反时是怎么说的?钟会计划怎么做?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舞养生息 访问量:3703 更新时间:2023/12/17 3:46:09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钟会及邓艾伐蜀成功后就处于这样的境地,如何抉择,确实令人费神。而钟会选择了谋反,那么钟会为什么要谋反呢?

其实钟会忠心的是曹氏,钟会之父钟繇在曹魏期间历任相国、廷尉、太尉、太傅等职,更是在曹丕和曹叡时期位列三公,而司马昭之父司马懿在曹叡死后才位列三公。因此,钟家父子更忠于曹氏。

高平陵政变发起的原因其实就是清君侧,因为当时曹爽已经把曹操的后代曹芳架空,有僭越之心。因此,司马家族起兵之初也是正义的。后期平叛文钦、毋丘俭、王凌、诸葛诞等人的叛变,钟会都深度参与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人都和曹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钟会表现尚佳,人称小张良

后来,蜀国国政内乱,姜维滞留沓中,朝中黄皓专政,有机可乘。这时司马昭制定伐蜀大计,没有人同意这项计划,只有钟会赞成。于是钟会成为伐蜀主力,邓艾和诸葛绪负责牵制姜维。

等到伐蜀成功后,态势发生了变化。此时钟会因为伐蜀有功而被封为司徒。司徒相当于丞相,位极人臣。丞相之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司马昭,一个是皇帝曹奂。而曹奂被司马昭架空,因此,实际上钟会之上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司马昭。这就叫高处不胜寒。

而司马昭当时的所做作为明显是为了取代魏氏政权,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钟会在帮助司马家族清理完曹爽余党后其实还是心向曹魏政权的。因此钟会就开始有了反叛之心,这是内因。

恰恰在此时,姜维看透了钟会的心思,于是姜维试探性的询问钟会的志向,看他是否会谋反: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

大意是说:你自助力司马氏以来,算无遗策,居功至伟。有当年张良匡扶汉室之功。现如今又伐蜀成功,位极人臣。已经走到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地步。当年韩信没有背叛刘邦尚且遭到怀疑,跟你现在的情况是一样的。因此,你何不学张良,做个闲游之人,躲避是非之争呢?

钟会的回答是: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於此也。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言之过早,我不同意。现在的形势,世事难料,不一定非待如此。那么不学张良归隐,又不愿回去当司徒,那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谋反。

于是钟会和姜维开始穿一条裤子,蓄意谋反。钟会认为依靠自己的兵权,再加上姜维的辅佐,自已一定可以依仗川蜀的基业而平定天下。钟会的计划是这样的: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

想的挺周到,可惜他看错了姜维。姜维劝钟会谋反不是为了钟会而是为了自己。姜维的打算是劝钟会起兵,然后杀了钟会取而代之,复国蜀汉。所以姜维才给刘禅偷偷写信,告诉刘禅要忍耐,等待好消息。

密书与后主曰: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两人想的都挺美,可惜一个是为了保卫魏氏政权,一个是为了复兴蜀汉政权,心思根本不在一条道上,因此钟会谋反注定会失败。

果然,在姜维的建议下,钟会密令幽禁了牙门将以上的魏国军事将领,然后准备坑杀所有不服从命令的将领。中间由于消息泄露,这些将领纷纷逃出叛变,围攻钟会的府邸。最后在乱军中,钟会仓促宣布起兵,带兵攻打叛军,被乱军击败。姜维和钟会都死于乱战之中。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钟会谋反的内因是钟氏父子钟繇和钟会都受魏国恩泽,因此忠于曹氏天下。而高平陵政变和后期的平定叛乱其实都是清除曹爽的势力。但是后期司马师和司马昭肆意以郭太后的名义废立皇帝,僭越之心人所共知,因此继曹爽之后,司马昭成为了佞臣。因此,钟会在伐蜀成功后,有了反叛的实力,于是他开始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动叛乱,口号也是清君侧,罢免司马昭的兵权。

他所思所想被姜维所看穿,于是两人联合起兵。可惜的是钟会掌握的军队是邓艾之魏军,川蜀之降兵,还有初次被自己统领的一部分魏军。成分太复杂,钟会在短时期内无法掌握。因此,在司马昭兵临长安的情况下仓促起兵,致使发生内乱,自己也在内乱中丧生。

标签: 钟会

更多文章

  • 钟会带兵出征,有人告状钟会必反,司马昭笑道:就怕他不反

    历史人物编辑:张世界标签:钟会

    公元262年,司马昭自感时日无多,儿子司马炎又大不成器,只好抓紧时间为他扫平篡位障碍。篡位得一步步来,需要先称公、再称王,然后名正言顺接受禅让,这也是曹操当年的办法。要想称王,就得有拿得出手的战功,要拿战功,就得灭蜀或灭吴。司马昭认真分析一番,认为蜀汉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于是决定先

  • 钟会灭蜀后拥重兵造反,又有姜维辅佐,却为何被司马昭迅速镇压?

    历史人物编辑:老张聊史标签:钟会

    钟会是不是大魏忠臣很难说,不过谋反的事确实疑点重重,从头到尾就很仓促更像闹剧,姜维更像是一个背锅的。感觉钟会想谋反,最多是从收到司马昭相见在近的信开始,知道司马昭开始怀疑自己了才有的应激反应。后面追杀邓艾灭口,连一起上告邓艾谋反的师篡一起杀了,灭口的意图就真的明显了。钟会谋反本来就是异想天开,他在魏

  • 钟会要扳倒司马昭,为什么不联合像诸葛诞那样的人呢?原因何在?

    历史人物编辑:瞿凯明标签:钟会

    钟会伐蜀,先后除掉了诸葛绪和邓艾,又加上收降了姜维,威震西土,几支部队加在一起,兵力将近三十万,军事实力大增,达到了顶峰。也因为手握这样一支大军,几乎是魏国一大半的家底,因此,钟会志得意满,觉得属于他的时代来临了,于是,想做大做强,讨伐司马昭,夺取天下。连最强劲的对手邓艾,都被他除掉了,还有谁能与他

  • 灭亡了蜀汉,钟会与邓艾即使回到魏国,司马昭也容不下他们

    历史人物编辑:瞿凯明标签:钟会

    公元263年,邓艾和钟会一起灭亡了蜀汉,解决了曹魏几十年,历经几代帝王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说,邓艾和钟会立下了盖世奇功,尤其是邓艾,他是直接灭亡蜀汉的第一功臣。邓艾能成功灭亡蜀汉,其实,也和钟会有很大关系。如果不是钟会率主力在剑阁,将姜维缠住,邓艾偷渡阴平,也很难成功,因为,姜维一心抵挡钟会的十万

  • 钟会明知道魏国强大,以他的才智,不难决断,为什么还要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瞿凯明标签:钟会

    公元263年,魏国司马昭派钟会、邓艾和诸葛绪,兵分三路,进攻蜀汉,最终,在钟会率主力,在剑阁与姜维主力相持不下的情况下,邓艾偷渡阴平,捡漏了,灭亡了蜀汉。后主刘禅投降之后,被送往洛阳,实际上被控制起来,以免再生事端。魏国三路大军,以镇西将军钟会率兵十万,兵力最多,妥妥的是主力,而征西将军邓艾和诸葛绪

  • 明明有着大好未来的钟会,为什么要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钟会

    钟会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自幼才华横溢,精通玄学。弱冠入仕,历任要职。深得魏帝和群臣赏识。后来曹魏的政权掌握在了司马家的手里,不过钟会到没有受什么影响。因为他早年间受到司马师的赏识,是司马氏的重要幕僚。司马师征讨毌丘俭期间,钟会负责机密事务,又为司马昭献策,阻止了魏帝曹髦的夺权企图。钟会大力支持司马昭

  • 钟会伐蜀之后,手握重兵,功高震主,他如何才能自保?

    历史人物编辑:瞿凯明标签:钟会

    钟会是魏国太傅钟繇的小儿子,从小就绝顶聪明,中护军蒋济曾一眼就看出时年只有五岁的钟会是非常之人,大加赞赏,可见,钟会非常引人注目。钟会四岁的时候,就能背孝经,七岁就能背论语,十岁能背尚书,十五岁进入太学,可以说是神童,一点也不为过,钟会的聪明才智,也为他日后为司马氏效力,立下赫赫功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钟会若是灭了蜀汉后,成功取代刘禅,三国格局会有如何改变?

    历史人物编辑:夏目历史君标签:钟会

    公元260年6月2日,曹魏少帝曹髦玉碎九重,而司马昭当街刺杀皇帝留下千古骂名。——是时,司马昭三辞、三受之礼尚未彻底完成,然而禅让之路却就此断绝,司马集团迎来了空前之危机。众所周知,大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究其根本离不开“三辞三让”,如若不然,将会为天下耻笑,将失去天下之人心和正统......一、司马

  • 钟会为什么要杀掉许褚之子?

    历史人物编辑:刘帅说历史标签:钟会

    许褚之子名为许仪,算是将门虎子,因为他的父亲跟随魏武帝曹操,征战沙场,几次把曹操愣是从阎王爷手里夺了回来,功勋显著,许褚的儿子因此也继承了当时许褚的爵位,享受先父应有的待遇,跟随钟会伐蜀期间,许仪被任命为钟会的先锋大将。许褚这么德高望重,许仪也是名门之后了,这种人讲道理地位应该很高的,为什么钟会说把

  • 钟会、邓艾虽然重兵在握,又足智多谋,但都被此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钟会

    魏国后期,钟会和邓艾双剑合璧,如同当年的张良、韩信一般,平灭蜀国,《军师联盟》也有他们的剧情。他们名气虽然很大,功劳也很显著,最后却栽在同一个人手上。此人名声不显,却间接影响了魏国甚至中华的走势,他就是卫瓘。卫瓘出生于儒学官宦世家,他最为人称道的是秉公办事,不亲不疏,因此在曹魏时期就受到重用。邓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