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河北多英豪-田豫

河北多英豪-田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趣趣大盘点 访问量:2896 更新时间:2023/12/30 13:25:07

说起来三国时期的河北,其实囊括了很大的范围,到后来袁绍麾下四州皆称河北之地,因此是人才众多,但是四州也是袁绍一步一步打下来的,自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他麾下效命,有的早年入朝为官,后来跟随天子;有的投奔曹操,有的看好其他诸侯,林林总总,也有一大堆人才,而其中扬名天下的也不在少数,就有渔阳田国让,这个在后世声名不显,却曾为曹操镇守边疆,北却匈奴,南拒孙权,端的上一位良将,只是因为某些个人原因而后世声名不显,不过河北英豪,当之无愧。

田豫,字国让,早年在刘备投奔公孙瓒的时候,他就认为刘备是明主,而跟随刘备。刘备被任命为豫州刺史的时候,田豫因为要回去尽孝而拜别刘备,后来田豫也就跟随公孙瓒,公孙瓒也很看重他,任命他做了东州县令,当时公孙瓒的部将王门背叛了公孙瓒,做了带路党,带着袁绍一万多人来突袭东州,一个小县城自然没能力阻挡这么多敌军,众人准备投降而田豫有话说,他登上城门斥责王门,你投降可以说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可以理解,但是你带着人来攻打旧主,就有些说不过去了,一番话把王门说的愧疚,带兵离去。可惜公孙瓒的兵败不是人力可以扭转的,后来公孙瓒失败后,田豫在鲜于辅麾下任职,因为鲜于辅被推举,认为其德高望重而代行太守职责,当时天下群雄并起,鲜于辅不知何去何从,而田豫敏锐的看出曹操的优势,他能够重用寒门士子,又能后奉天子以讨不臣,日后夺取天下的一定是此人,于是劝说鲜于辅投奔曹操,因此得到了曹操的重用,而田豫也被任命为丞相府缘属,担任颖阴,郎陵令,后来又去弋阳当太守,所到之处,都能够治理的很好,而为百姓称赞,因此得曹操赏识。之后就是征战了,毕竟是当年公孙瓒的部下,在幽州边境多年经验丰富,218年乌恒再次叛乱之时,田豫跟随鄢陵侯曹彰出征,作为其副手,当时在易水北岸,乌恒有骑兵设下伏击突袭,让曹军将士们陷入混乱,这时候田豫根据地形用战车围绕成圆形壁垒,弓箭手在上面射箭而威慑敌军,稳固军心,很快曹军恢复了阵型而乌恒见冲杀不进去就撤军,结果被曹军掩杀而大败而归,之后田豫又挥师击溃了前来支援的鲜卑轲比能部,敌酋逃亡塞北,代郡随之安定,田豫跟随曹彰班师回朝。之后升为南阳太守,南阳在上一任太守在位时,曾有侯音带数千人叛乱被抓,前任太守将其中五百人下狱并请求诛杀,田豫到任后到牢狱和他们谈心,并且为他们指出一条明路,打开刑具将他们全部释放,那些人都跪拜田豫表示感谢,发誓日后再不反叛,随后将郡里其他的反叛组织也给劝没了,南阳至此匪患平息,田豫如实向曹操汇报,得到曹操的夸奖。

之后是曹操病故,曹丕登基,北方的游牧民族再次寇边,田豫因为经验丰富被委以重任,任命为持节,护乌丸校尉,带着人马前去平定那里,在高柳以东,有一些部落相互之间结为盟友,约定不把马匹卖给中原,田豫决定离间他们再逐个击破,果然有部落贪图利益而卖给朝廷一千多匹马,因此轲比能兴兵讨伐,这个部落向田豫求救,虽然实力处于劣势,但是田豫认为应该救,就带着部下出发,用疑兵之计多次迷惑敌军,随后在马城之战声东击西,再次击破轲比能部。乌丸王对朝廷不尊敬,田豫带着数百人到乌丸营帐,将乌丸王诛杀并当众宣布其罪状,随后扶持其弟为新王而震慑诸多部落,人人都畏惧田豫。还有山贼高艾领着数千人在这里为寇,劫掠商队,被田豫调动鲜卑诛杀,送往京师因此得朝廷封赏为长乐亭侯,他担任护乌丸校尉九年而能够恩威并济,对于强大的部落予以打击,平衡各地实力,可惜他的计划还没完全实现就被人诬陷,幽州刺史王雄想自己当这个校尉,就诬陷田豫,他因此被调到汝南当太守,升官为殄夷将军。232年,公孙渊起兵反叛,曹叡一时想不到人去平叛,田豫被推荐,带领青州兵马平叛,当时孙吴派出周贺和公孙渊联合,共同对抗曹魏,曹叡认为敌军众多而下诏让田豫停止进军,田豫认为敌军今年定要回师,成山是设伏的好地方,遂带兵设伏于此,果然不出他所料,周贺回去是遇到风浪,被迫停靠成山,被他俘虏了很多人,加上有人对他不满,再次上书诬陷他,于是他这次运筹帷幄没有得到任何奖励。234年,“孙十万”再次兴兵十万进攻合肥,满宠听说这个消息后决定带兵救援,而田豫建议到,敌军大举出动不是为了蝇头小利,而是为了把我们大军引出去歼灭,我们不应该如他们所愿,应该让他们攻城,消磨他们的锐气,之后乘他们疲惫之时出兵,就能轻易获胜了,之后又能多次预料吴国的想法,因此孙权多次兴兵只能无功而返,而田豫每次都能镇定自若,甚至夜间吴军侵扰,士兵们慌乱之时,田豫都能临危不乱,安定部下,从而发现问题,原来是疑兵之计。因为屡次立功,到239年,长乐亭侯已经食邑五百户,240到249年十年,以振威将军,并州刺史,持节护匈奴中郎将的身份镇守边疆,而胡人听闻他的名声大多望风归附,并州因此安定,之后他请求辞官而被太傅司马懿所拒绝,但是他坚持辞官,因此被拜太中大夫,领取九卿俸禄。252年病故,其子袭爵长乐亭侯。

可以说田豫的一生不擅长和其他人辩论,被诬陷也不多辩解,而在民族问题上能够挺身而出,当年曹操首次北征乌恒,就是田豫为向导,才有了白狼山大胜,后来又辅助曹彰北伐,安定代郡,历经三朝而不衰,可惜后来司马懿发动政变,这位老臣也心灰意冷,明白大势已去,只想回家养老了。

标签: 田豫

更多文章

  • 威震鲜卑的田豫和牵招,因与刘备交好而不得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韩铮铮标签:牵招

    自曹丕登基之后,三国时代正式形成。在曹魏一方就基本形成了由宗室率军节制地方军政的传统,换句话说就是,大军区的高级军事主官必须出自曹魏宗亲,当时曹魏主要有四大地方军事集团,第一以长安为中心兼领雍凉的西路军事集团,这一路是预防西蜀,是由安西将军夏侯楙驻守长安。第二是以宛城为中心兼领樊城和襄阳的中路军事集

  • 曹魏三大名将,张辽田豫和牵招,为何从未参与对刘备和蜀汉作战?

    历史人物编辑:嘟嘟说电影标签:牵招

    吴蜀魏三国属曹魏实力最强,不过曹魏地处北方面对的敌人也更多,除了传统的荆襄南线、合肥东线、汉中西线三大主战区之外,在幽州、冀州、并州等地还需要和游牧民族作战,所以曹魏很多大将都有过多线作战的经历,比如张郃虽然长期在西线和蜀汉作战,但也曾参与过曹丕三路伐吴之战,徐晃则是南线和西线两边跑,此外夏侯尚虽长

  • 三国人物志:刘备之刎颈之交,曹魏之北疆宿将——牵招

    历史人物编辑:古文解读V标签:牵招

    刘备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人们对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得人心。事实也正是如此。刘备在前期功业未成的时候,结识不少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与这些人才或擦身而过,或有缘无分。小编下面要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名字叫做牵招。牵招和刘备的关系匪浅,甚至达到“刎颈之交”的程度。刎颈之交现在一提到刘备同生共死的兄弟,大多

  • 魏延、姜维,两人谁的军事能力更强?(魏延是如何大破郭淮的?)

    历史人物编辑:超人做菜标签:郭淮

    蜀汉后期,大家有没有一个明显的感受:缺乏将才!咱们举一个战例来感受下。公元230年7月,秋七月,曹睿诏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懿伐蜀。堂堂大魏连续被蜀汉袭扰,面子下不来啊,再加上东线石亭之战的失利,魏国急需通过一场胜利来找回自己的军事自信(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一年时间里,丞相对

  • 诸葛亮如何把士气调动起来 不战而吓走郭淮军团

    历史人物编辑:眼猫摄影标签:郭淮

    士气旺盛,就会英勇杀敌,乘胜追击,战而胜之。诸葛亮善于总结经验,鼓舞士气。连续两次无功而返,诸葛亮痛下决心:全盘检讨自己在战略和战术上运用的得失。前两次都是直攻敌人军事要害。第一次虽获得相当的成功,但由于深人敌境,补给线不够稳固,在街亭战败后,有被切断后路之虞,不得不仓促撤军。第二次因一开始情报判断

  • 三国时期郭淮军队大本营辨析

    历史人物编辑:洪莉标签:郭淮

    文/郭汉彪通渭县郭芳全写的《郭家岔郭氏探源》对三国时期郭淮在今宝鸡至临洮一带驻守40年进行了详细描述,笔者对其赞同之外,进一步探讨一下郭家军大本营所在位置。一、曹魏时期郭家军的形成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族曾祖父郭遵,东汉兖州刺史,曾任守光禄大夫,奉命巡行天下。祖父郭全,东汉大司农。

  • 风起陇西:一张竹片暴露冯膺“惊天算计”,郭淮的两句评语应验了

    历史人物编辑:时代E科技标签:郭淮

    一开始看《风起陇西》,就像是走进了一团迷雾里,人物关系捋不清,剧情冲突更是捋不清。细节太多,节奏太快。怎么看,都觉得这剧追得有点吃力。不过随着镜头切换到曹魏,这些乱成一团的剧情,才渐渐有了明朗的痕迹。曹魏和蜀汉在打情报战,曹魏有烛龙,蜀汉有白帝。但很明显,潜伏在蜀汉的烛龙更胜一筹。不仅截了街亭情报,

  • 郭淮、诸葛亮、司马懿,他们中谁的军事能力更强?

    历史人物编辑:陈帅说历史标签:郭淮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之时,司马懿曾言:“诸葛亮如果是勇敢的人,应该率军出武功依托山势向东进攻长安,假如他西上五丈原,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最终诸葛亮选择的是西上五丈原而不是东出武功,那么诸葛亮这样做的考量是什么呢?诸葛亮选择西上五丈原,司马懿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么?在第四次北伐以后,司马懿曾经对部将说诸

  • 司马懿诛灭桓范三族,唯独漏杀一人,150年后其子孙灭了司马王朝

    历史人物编辑:老挝红梅标签:桓范

    一提到三国里有勇有谋的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诸葛亮、曹操、周瑜、刘备等,而司马懿一直被忽视。但是大伙儿只知诸葛亮用计炉火纯青,却不清楚不张扬的司马懿才是最终胜利的那一个,可以说,后来西晋的建立,离不开司马懿打下的坚固基础。司马懿出生于世族大伙儿,家里祖先老人基本上各代从官,为国效力。来到司马懿这儿,

  • 三国:曹爽若采纳桓范建议,可以击败司马懿,也能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阿斗爱标签:桓范

    249年,曹爽丢掉佩剑,直言:“就算投降司马懿,也能衣食无忧,有什么可怕的。”桓范怒斥:“曹真英明,却生了三个没用的儿子,身家性命不保了。”曹爽再次犯下错误,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曹爽,曹魏宗室大臣,大将军曹真的儿子。三国时期,曹真是魏国首席名将,辅佐曹丕、曹叡,还是辅政大臣。演义中的曹真,碌碌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