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曹爽若采纳桓范建议,可以击败司马懿,也能称帝

三国:曹爽若采纳桓范建议,可以击败司马懿,也能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阿斗爱 访问量:3904 更新时间:2023/12/21 6:41:48

249年,曹爽丢掉佩剑,直言:“就算投降司马懿,也能衣食无忧,有什么可怕的。”桓范怒斥:“曹真英明,却生了三个没用的儿子,身家性命不保了。”曹爽再次犯下错误,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曹爽,曹魏宗室大臣,大将军曹真的儿子。三国时期,曹真是魏国首席名将,辅佐曹丕、曹叡,还是辅政大臣。

演义中的曹真,碌碌无为,被诸葛亮耍得团团转。实则不然,曹真善于用兵,屡次击败吴国,孙权不敢轻易北上。

诸葛亮前几次北伐,都是曹真挂帅出征,镇守雍州、凉州,“汉军”不能占到什么便宜。此外,曹真建议突袭汉中,主动出击,削弱蜀汉的力量。

客观看待,曹真能力强悍,与司马懿并列。可惜,曹魏名将、能人大多都是英年早逝,子孙“青黄不接”,才让一向“低调”的司马懿有可乘之机。

曹爽、曹羲、曹训三兄弟,若是有父亲曹真一半的才能,也不至于被司马懿诛灭三族,还可以取代曹芳,成为曹魏的皇帝。

曹爽被夷灭三族,从巅峰跌落谷底,主要是自己太无能,连续犯了四个错,被司马懿逆袭成功,着实可悲、可叹。

239年,曹叡病逝,曹爽、司马懿辅政,辅佐曹芳处理政务。曹爽有宗室身份的优势,凌驾于司马懿之上,丝毫不把他放在眼里。

曹爽让司马懿担任太傅,“明升暗降”,剥夺了他的兵权。此外,曹训、曹羲分管京师南北禁军,洛阳掌握在曹爽兄弟手中。

为了大权独揽,曹爽将郭太后移居永宁宫,将其软禁起来。朝中要职,大多安插亲信,排除异己,曹爽一时风光无限。

出行的礼仪,曹爽与皇帝没啥区别,皇帝的后宫,曹爽也经常出入。此外,曹爽还占用曹睿的九位妃嫔,丝毫不给这位已故兄弟面子。

曹爽掌握大权,司马懿决定称病,观察动向,不与他正面硬刚。司马懿主动“示弱”,曹爽更加嚣张,也肆无忌惮起来,但防备也松懈了。

曹爽“三兄弟”喜欢外出打猎,一起去一起回来,在京城中炫耀一把。桓范跟曹爽关系很好,建议他不要这么做,至少留下一人在洛阳,否则大事不妙。

桓范暗示曹爽:“司马懿有动作,在朝中、军中的威望都很高;一旦你们都出去打猎,京师有变动,就为时晚矣。”

桓范苦口婆心地劝说,曹爽不当回事,直言:“京师都在我手中,谁人敢闹事,岂不是自找死路。”

曹爽一意孤行,结果裁了跟头。249年的“高平陵之变”,曹爽、曹羲、曹训三兄弟一起离开,带着曹芳去祭祀曹叡,被司马懿逆袭。

247年,司马懿已经年逾古稀,桓范也不放心,让曹爽注意提防。曹爽派李胜前去探望,看到司马懿“口吐白沫”,神志不清,他也就放心了。

何晏、丁谧等人喜欢招摇过市,喜欢搞排场,还喜欢“化妆”,根本不是做大事的料。曹爽将他们视为亲信,重点培养,岂能不失败。

相信司马懿奄奄一息,不久于人世,是曹爽的第二大错误。第三大错,则是祭祀高平陵时,“三兄弟”全部出动,洛阳大本营没人看守,被司马懿逆袭了。

249年,曹爽“三兄弟”带着曹芳去祭祀曹叡。司马懿、蒋济联手,让郭太后发布“懿旨”,斥责曹爽专权跋扈,目无君王,理应清君侧。

司马懿在军中威望很高,他让高柔等人接管禁军,很少人反抗。接着,司马懿派人送去“懿旨”,让曹爽自己前来“认错”,否则就是抗旨。

曹爽得到“懿旨”后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好,也不敢将事情告诉曹芳,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桓范从洛阳离开,带着大司农印章,来到曹爽的营垒。得知桓范离开,司马懿心灰意冷,直言:“我们准备失败了,等着被处死吧。”

蒋济很镇定,直言:“桓范有谋略,但曹爽碌碌无为,舍不得荣华富贵,不愿意冒险,他不会采纳桓范的意见。”

桓范告知曹爽:“火速前往许昌,以皇帝的名义号召天下兵马,讨伐司马懿。我手中有大司农印章,可以征集粮草,不愁大事不成。”

曹爽手中的王牌,就是曹芳、大司农印章。如果曹爽有曹真的能力,火速前往许昌,召集兵马,“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懿只有死路一条。

可惜,曹爽不是做大事的料,得到蒋济送来“不杀”的承诺后,“驽马恋栈”。曹爽丢下手中的佩剑,直言:“就算让出权力,也能确保荣华富贵,不再折腾了。”

桓范怒斥:“曹真是名将,却生了你们三个无能之人,着实可笑,可悲。我们就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曹爽主动“认错”,司马懿也没放过他,找个理由见他夷灭三族。蒋济是“四朝元老”,觉得对不住曹爽,郁郁而终。

桓范也被夷灭三族,其后人对司马懿家族充满仇恨。403年,桓氏家族崛起,桓玄取代东晋,让司马家族退位,交出江山。

249年曹爽被处死,251年司马懿病逝,也就2年时间。如果曹爽足够英明,跟着司马懿耗时间,也会是赢家,毕竟自己还年轻。

参考书目:《三国志》

标签: 桓范

更多文章

  • 曹魏大司农桓范与东晋权臣桓温是什么关系,桓玄篡晋是替祖先报仇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文史标签:桓范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太和六年(371年),东晋权臣桓温废皇帝司马奕,立晋简文帝,企图篡晋自立,但未成身死。随后在元兴二年(403年),桓温之子桓玄控制建康,逼迫晋安帝禅位,建立了桓楚。那桓温、桓玄与曹魏的桓范是什么关系,真是为了替先祖保仇而篡晋吗,船长

  • 高平陵之变中的曹爽如何翻盘?桓范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曹真却怕了

    历史人物编辑:郭飞龙标签:桓范

    文|米君,专栏原创作者、自由撰稿人未经授权请勿复制粘贴和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三国时代是很多国人向往和崇拜的年代。诸葛亮智近乎妖,曹操的奸诈与豪情,关羽的义薄云天和自负都令人神往。然而三国也有令人非常痛恨的家族,那就是司马懿家族。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篡夺了曹魏政权,这也意味着三国归晋拉开了序幕。而在

  • 高平陵之变中,假如曹爽听从桓范的计谋,那么三国将改写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桓范

    三国时期是后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出现了很多武将、谋士。历史上很多有名的谋士都是出自三国时期,比如说诸葛亮、陆逊、司马懿等等,这些人都是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他们各自辅佐君主。魏蜀吴三国征战不休,为得就是能够一统天下。不过魏蜀吴三国中,无论是哪一位君主的后人,都没有一统天下,反倒是

  • 高平陵之变是曹爽改革与司马懿矛盾激化的结果,桓范的建议不可行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奇界标签:桓范

    《三国志》记载:正始十年(249)正月,皇帝离开京都前往高平陵,曹爽兄弟跟随一起。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然后向魏帝禀奏曹爽的罪恶,要求曹爽尽早归降认罪;并指着洛水发了誓,只是免去曹爽的官职而已。曹爽投降,被司马懿灭掉三族。此后,曹魏宗室再也没

  • 高平陵之变中,若曹爽听从桓范的建议前往许昌,能否战胜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活史仁穆标签:桓范

    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氏取代曹氏的转折点,从此之后,司马氏掌控了曹魏的大权。虽然在中枢有李丰、夏侯玄等人挑战司马师,外镇先后有淮南三叛,但都无力对抗司马氏,惨遭失败。最终司马氏成功篡位,建立晋朝。在高平陵之变时,曹爽兄弟党羽都随少帝拜谒魏明帝曹睿之墓,在洛阳城中的太傅司马懿、司徒高柔、太尉蒋济等人趁机发动

  • 高平陵之变后,曹爽如果听从桓范的计策退守许昌,司马懿会败吗?

    历史人物编辑:李韶彬标签:桓范

    三国时期,看似强大无比的司马懿也有着自己难以抗衡的对手——曹爽。不过,在曹爽与司马懿的争斗当中,精通人性弱点的司马懿还是凭借谋略取胜。后世有人分析,如果曹爽能够听从自己的属下桓范的计策逃去许昌,然后昭告天下兵马勤王,也许结局会有所不同。但事实上,在权谋的斗争当中,曹爽和司马懿都不属于善类。两人在实力

  • 如果钟会侥幸谋反成功,三国的后续的历史会怎么样发展?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钟会

    钟会侥幸谋反成功也只是暂时的,不会影响历史走向,最后还是会走向失败,因为他不得人心。钟会出师伐蜀,司马昭的谋臣邵悌就担心钟会谋反,对司马昭说:“钟会志大心高,让他独掌大权,灭蜀成功后,他有可能拥兵自立,应该找一个人制约钟会。”司马昭对此早有防备,他对邵悌说:“让钟会伐蜀是因为他有这个胆量和能力,去了

  • 魏济解密:三国钟会和邓艾谋反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钟会

    公元263年,西蜀大乱!曹魏征西将军邓艾孤军行险,偷渡阴平,逼降江油,大破诸葛瞻,军临雒城下,刘禅遣使投诚,历时四十三年的蜀汉亡国!没等邓艾兴奋的心情平复下来,就旋以谋反之罪,被槛车囚回,于途中遇害!邓艾之事未息,与邓艾一同受命伐蜀的镇西将军钟会,紧继其后,被控谋反,殒命成都。然而,邓艾、钟会真的谋

  • 邓艾钟会灭蜀有功,为何被司马昭斩杀

    历史人物编辑:大肥肥文史标签:钟会

    降阿斗,看三分渐统,一祚堪成。司马昭字子上,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他也是西晋王朝奠基人之一。他自幼聪慧,能文善武,善于谋略,也是当时出色的谋略家,早年就跟随司马懿南征北战,功劳卓著。景元四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攻打蜀国,邓艾引军三万,为西路军进攻沓中屯田的姜维,诸葛绪引军三万为中路军,钟会引兵十万为东路

  • 聪明一世的钟会,最终因糊涂一时命丧巴蜀

    历史人物编辑:古藤枯树小桥标签:钟会

    钟会,字世极,因迷惑而生于颍川长社。是曹魏后期三国重要名将。他自幼才华横溢,长大后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伐蜀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可惜钟会就是那种军事天才和政治白痴。他缺乏政治头脑,看似聪明绝顶,却以悲剧告终。钟会出身名门望族,是太傅仲佑之子,青州刺史钟珙之弟。优越的家境、良好的教育、聪慧的才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