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气旺盛,就会英勇杀敌,乘胜追击,战而胜之。诸葛亮善于总结经验,鼓舞士气。
连续两次无功而返,诸葛亮痛下决心:全盘检讨自己在战略和战术上运用的得失。
前两次都是直攻敌人军事要害。第一次虽获得相当的成功,但由于深人敌境,补给线不够稳固,在街亭战败后,有被切断后路之虞,不得不仓促撤军。
第二次因一开始情报判断便有错误,而无法发挥奇兵战术的应有功能。
这两次的失败,均在于求功心切。彻底检讨之后,诸葛亮决定采行更务实的方法,先建立进攻的桥头堡,以作搜集情报的中心,缩短战线,使补给不致发生困难,彻底了解敌情后,再作进一步计划,换句话说,诸葛亮有意采取长期作战的方针。
前面两次都在于敌方发生剧变,一次是曹丕新逝,另一次是曹休新败,但继承人魏主曹叡表现极佳,在政治上对方已无可乘之隙,现在只有靠己方逐步努力累积的力量了。
建兴七年春天,诸葛亮发动第三次的北伐,这次完全采行近取固本的策略,只要获取小成绩即可。
进军的目标是祁山之南的武都及阴平,这两个地方都在魏蜀的边界上,虽是军事重镇,却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离凉州尚有一段距离,即使被攻占了,对曹魏政权来说只是“小皮肤病”而已,应不致有太大的反应。
但为了重振两次失败的蜀军士气,诸葛亮仍决定全力以赴。这次动用的北征军和第二次北伐相同,大约只有两万余兵力。第一波,由将军陈式率领(《资治通鉴》上作陈戒),由武兴出发,直接攻打武都郡及阴平郡。
第二波,诸葛亮亲率万余主力部队,暗中西向,随时准备接应陈式。
武都(今甘肃成县)及阴平(今甘肃文县)两郡,当时都属于雍州管辖,因此曹魏的雍州太守郭淮,亲自率军南下,准备狙击陈式的前锋军团。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汉中战役时,任夏侯渊的司马。天荡山之战前夕,郭淮重病,未曾参与规划。夏侯渊战死,曹军陷人危急中,郭淮抱病复出,收集散兵,共同拥立张郃为军队的主帅,稳住曹军的士气,也有效地阻断刘备的攻势。因此深得曹操欣赏。曹丕登上帝位后,赐爵关内侯,迁升为镇西长史。
街亭战役时,郭淮攻占了高详所据守的列柳城,阻断诸葛亮退路,逼得蜀军不得不紧急大撤退,郭淮亦以军功迁升为雍州刺史。
由此可见,郭淮是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并不容易对付。因此,诸葛亮的二波部署,隐藏主力军团实力;暗中行动,也有他用心之处。
果然郭淮并未发现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只全力迎击陈式军团的攻势,双方在武都郡展开数度接触战。
正当郭淮的部队逐渐掌握优势时,诸葛亮的主力军却突然出现在武都西北的建成郡,有可能再出祁山,攻向西县及街亭。郭淮闻讯大惊,没时间详作思考,便下令放弃武都、阴平,即刻退回街亭,重行部署防线。
诸葛亮这次行动,不战而吓走郭淮军团。诸葛亮留下陈式军驻守此地,并对当地少数民族氐、羌做了完善的安抚后,便又收军退回汉中,进行组训军队的工作。从此,武都和阴平正式归入蜀汉政权的版图,并纳人管辖之下。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