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风起陇西:一张竹片暴露冯膺“惊天算计”,郭淮的两句评语应验了

风起陇西:一张竹片暴露冯膺“惊天算计”,郭淮的两句评语应验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时代E科技 访问量:3139 更新时间:2023/12/22 0:09:25

一开始看《风起陇西》,就像是走进了一团迷雾里,人物关系捋不清,剧情冲突更是捋不清。

细节太多,节奏太快。

怎么看,都觉得这剧追得有点吃力。

不过随着镜头切换到曹魏,这些乱成一团的剧情,才渐渐有了明朗的痕迹。

曹魏和蜀汉在打情报战,曹魏有烛龙,蜀汉有白帝。但很明显,潜伏在蜀汉的烛龙更胜一筹。

不仅截了街亭情报,整个过程还毫无破绽。烛龙到底是谁,是贯穿了十几集的核心问题。

但高堂秉烛龙身份的暴露,不仅没让观众豁然开朗,反倒还陷入了更迷惑的境地。

搅得蜀汉天翻地覆的烛龙,真就是高堂秉这么一个小小军谋司司尉?

军技司地图和布防,以及装有弓弩的密室钥匙,又岂是他一个小小司尉能拿到的?

另外,谷正这条线,高堂秉又是从何得知的?

陈恭的“反水”,冯膺的反常。

一切的一切,一环紧扣一环,就像是一张铺得极密,又极其完美的“网”。而李严郭淮,就是这网中的猎物。

重刷以往的剧情,才发现不少惊天细节。而这些细节,无一例外都指向了一个人,那就是冯膺。

郭淮、李严都自诩为执棋人,殊不知一直跳跃在棋盘上的冯膺,才是真正主导棋局走向的关键人物。

冯膺这人,够狠,也够豁得出去。

看懂那些细节才知,冯膺以身为饵,为棋,携手陈恭、杨仪谋划了一场惊心动魄,又堪称完美的局中局。

01:一根竹片,暴露冯膺的算计

在荀诩怀疑冯膺透露情报给郭淮时,曾说过,自己无意中在冯膺的案桌上看到过郭淮的字迹。

一个是曹魏的刺史,一个是蜀汉司闻曹的一把手,俩人有书信往来。

除了情报透露,还能有什么?

但就是这个镜头,暴露了一个惊天细节。

郭淮字迹的后面,还夹着一条竹片。

这竹片上赫然写着:“白帝叛互通”。

而陈恭以白帝身份打入曹魏,是发生在三年前。他潜伏没多久,白帝的身份就被郭淮识破了。

但既然知情,为什么后面还会继续委以重任?

在陈恭擒获烛龙回归后,又怎会作出托付司闻曹的表态?

结合冯膺和杨仪的那次谈话来看,俩人的计划,陈恭算是里面关键的一环。

但冯膺顾及到十年前陈恭父亲的死,可能会让陈恭有些变数。

种种迹象,都表明了陈恭的“反水”,不过就是冯膺等人事先谋划好的一环。

陈恭和冯膺十年前的杀父纠葛,是冯膺选派陈恭前往曹魏潜伏的重要原因。

是杀父仇人,自然就有切入口。

虚虚实实地把这个“破绽”递到了郭淮手里。擅长打情报战的郭淮,能不上钩?

郭淮自诩完美的反间计,不过就是顺着冯膺的饵,钻进了他的圈套里。

曹魏的青萍计划,就是想渗透蜀汉的高层。殊不知这计划,竟然被冯膺反向渗透了。

明白了这一层,再来看陈恭身份的暴露,真是被郭淮识破的么,怕是陈恭和冯膺故意暴露的吧?

冯膺的“恶”,是陈恭反水的关键。

而冯膺的“恶”里,又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十年前陈恭父亲的死,另一部分,就是冯膺故意透露蜀汉外线游枭的身份。

冯膺越是“恶”,陈恭就越反水得令郭淮信服,也更顺理成章。

回过头再看谷正那条线为什么会暴露,除了冯膺,还会有谁?

另外,高堂秉为什么能拿到军技司的图纸和布防,还有钥匙,恐怕也跟冯膺脱不开关系。

军技司是诸葛亮创立的,这图纸、布防,还有钥匙,自然在丞相府会有备份。

而身为诸葛亮左膀右臂的杨仪,自然能轻而易举就拿到这些东西。

为了将陈恭这把利刃插入曹魏的心脏,冯膺可谓是算计深远。

02:李汉南的死,还有李严的密旨,皆是冯膺的算计。

在冯膺、杨仪和陈恭的逆向“青萍计划”里,大概包括两个目标。

对外,反向渗透进曹魏的高层。

这个自然是由陈恭独挑大梁。

对内,就是一步步铲除诸葛亮北伐障碍李严了。

对付李严,冯膺走了三步棋。

第一个就是把自己“送到”李严跟前,由诸葛亮的门生,变成李严的“狗腿子”。

为走这一步,冯膺算是煞费苦心。在司闻曹做一把手这么多年,亲手把它发展成今天的规模。

李邈的那点小算计,他能不识破?

冯膺大概率知道,明知是计却还要主动钻,为什么,恐怕为的就是把自己逼到绝路上。

只有逼到绝路上,再去投靠李严,才能更让对方毫无挂碍的接受,并深深信服。

成了李严面前的“红人”,冯膺还走了一步,那就是借高堂秉之手,把李邈除了。

仔细看高堂秉给李邈下毒的手法,是不是像极了当初冯膺给荀诩喝“践行茶”的样子?

高堂秉没有杀李邈的动机。

但冯膺有。

李邈一死,他冯膺就成了司闻曹李严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这地位,肉眼可见地进了一步。

把自己送到李严跟前,是冯膺第一步棋。他走这步棋,既是为了便于诱导李严走进局里。

也是为了让自己,变成扳倒李严的一大利器,这个我们可以后面说。

冯膺走的第二步棋,就是柳莹了。

冯膺只要把柳莹,成功送到了李严身边,成了他的“枕边人”,冯膺的计划,就完成了一半。

为什么这么说?

只能是他早已洞悉了柳莹的身份。

柳莹身上的破绽太多,她越是说自己命运凄苦,可她的才情与谋略,通通都成了她的破绽。

荀诩都能看出来的疑虑,冯膺又怎会轻易被迷惑。

另一方面,柳莹潜伏蜀汉,大概率就是为了“策反”李严。她魏谍的身份,是策反李严的一大利器。

冯膺走的第三步棋,极有可能就是那道密旨。

前面李严就曾说过,冯膺“经营”甚广,手都伸到了宫里。那有没有可能,李严倚仗的密旨,根本就是冯膺伪造的。

如果这么解释,冯膺和杨仪的计划,就真的豁然开朗了。

伪造密旨,让李严“出师有名”地除掉诸葛亮,甚至不惜借曹魏的手。

在冯膺提议的计划里,就暗藏了一步杀棋,让李严和曹魏“透气”,以此诛杀诸葛亮。

有密旨,李严这步险棋虽然险,但有蜀汉皇帝兜底,即便失败,也不至于丢官丢脑袋。

到时候李严,怕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摆在他面前的,不是投魏,恐怕就是引颈自戮了。

03:把自己当成了扳倒李严的“祭品”

冯膺真正狠,真正有格局的地方,不在于算计别人,而是他连自己,也算计得死死的。

冯膺向李严提议那个毒辣的诛杀计划,他已经也把自己套进去了。

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变成了给李严定罪的“砝码”。

冯膺的狠,就体现在这里。

甚至将谷正这条线,透露给曹魏的这些行为,都会被冯膺故意“抖落”出来吧?

细思极恐的是,荀诩自以为抓住的那些蛛丝马迹,实际都是冯膺一步步“露”出来的。

荀诩办案的方向,一直都是被冯膺牵着鼻子走,这才是冯膺最厉害的地方啊。

(今天更新的剧情里,就有荀诩开始查十年前的资中疑点,这肯定就是冯膺故意引导的)

捋清了所有头绪,才发现,所有的这一切,实际都是冯膺以身入局,自导自演的一场惊天密谋。

这份气魄,谁人不惊叹啊!

标签: 郭淮

更多文章

  • 郭淮、诸葛亮、司马懿,他们中谁的军事能力更强?

    历史人物编辑:陈帅说历史标签:郭淮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之时,司马懿曾言:“诸葛亮如果是勇敢的人,应该率军出武功依托山势向东进攻长安,假如他西上五丈原,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最终诸葛亮选择的是西上五丈原而不是东出武功,那么诸葛亮这样做的考量是什么呢?诸葛亮选择西上五丈原,司马懿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么?在第四次北伐以后,司马懿曾经对部将说诸

  • 司马懿诛灭桓范三族,唯独漏杀一人,150年后其子孙灭了司马王朝

    历史人物编辑:老挝红梅标签:桓范

    一提到三国里有勇有谋的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诸葛亮、曹操、周瑜、刘备等,而司马懿一直被忽视。但是大伙儿只知诸葛亮用计炉火纯青,却不清楚不张扬的司马懿才是最终胜利的那一个,可以说,后来西晋的建立,离不开司马懿打下的坚固基础。司马懿出生于世族大伙儿,家里祖先老人基本上各代从官,为国效力。来到司马懿这儿,

  • 三国:曹爽若采纳桓范建议,可以击败司马懿,也能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阿斗爱标签:桓范

    249年,曹爽丢掉佩剑,直言:“就算投降司马懿,也能衣食无忧,有什么可怕的。”桓范怒斥:“曹真英明,却生了三个没用的儿子,身家性命不保了。”曹爽再次犯下错误,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曹爽,曹魏宗室大臣,大将军曹真的儿子。三国时期,曹真是魏国首席名将,辅佐曹丕、曹叡,还是辅政大臣。演义中的曹真,碌碌无为,

  • 曹魏大司农桓范与东晋权臣桓温是什么关系,桓玄篡晋是替祖先报仇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文史标签:桓范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太和六年(371年),东晋权臣桓温废皇帝司马奕,立晋简文帝,企图篡晋自立,但未成身死。随后在元兴二年(403年),桓温之子桓玄控制建康,逼迫晋安帝禅位,建立了桓楚。那桓温、桓玄与曹魏的桓范是什么关系,真是为了替先祖保仇而篡晋吗,船长

  • 高平陵之变中的曹爽如何翻盘?桓范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曹真却怕了

    历史人物编辑:郭飞龙标签:桓范

    文|米君,专栏原创作者、自由撰稿人未经授权请勿复制粘贴和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三国时代是很多国人向往和崇拜的年代。诸葛亮智近乎妖,曹操的奸诈与豪情,关羽的义薄云天和自负都令人神往。然而三国也有令人非常痛恨的家族,那就是司马懿家族。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篡夺了曹魏政权,这也意味着三国归晋拉开了序幕。而在

  • 高平陵之变中,假如曹爽听从桓范的计谋,那么三国将改写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桓范

    三国时期是后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出现了很多武将、谋士。历史上很多有名的谋士都是出自三国时期,比如说诸葛亮、陆逊、司马懿等等,这些人都是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他们各自辅佐君主。魏蜀吴三国征战不休,为得就是能够一统天下。不过魏蜀吴三国中,无论是哪一位君主的后人,都没有一统天下,反倒是

  • 高平陵之变是曹爽改革与司马懿矛盾激化的结果,桓范的建议不可行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奇界标签:桓范

    《三国志》记载:正始十年(249)正月,皇帝离开京都前往高平陵,曹爽兄弟跟随一起。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然后向魏帝禀奏曹爽的罪恶,要求曹爽尽早归降认罪;并指着洛水发了誓,只是免去曹爽的官职而已。曹爽投降,被司马懿灭掉三族。此后,曹魏宗室再也没

  • 高平陵之变中,若曹爽听从桓范的建议前往许昌,能否战胜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活史仁穆标签:桓范

    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氏取代曹氏的转折点,从此之后,司马氏掌控了曹魏的大权。虽然在中枢有李丰、夏侯玄等人挑战司马师,外镇先后有淮南三叛,但都无力对抗司马氏,惨遭失败。最终司马氏成功篡位,建立晋朝。在高平陵之变时,曹爽兄弟党羽都随少帝拜谒魏明帝曹睿之墓,在洛阳城中的太傅司马懿、司徒高柔、太尉蒋济等人趁机发动

  • 高平陵之变后,曹爽如果听从桓范的计策退守许昌,司马懿会败吗?

    历史人物编辑:李韶彬标签:桓范

    三国时期,看似强大无比的司马懿也有着自己难以抗衡的对手——曹爽。不过,在曹爽与司马懿的争斗当中,精通人性弱点的司马懿还是凭借谋略取胜。后世有人分析,如果曹爽能够听从自己的属下桓范的计策逃去许昌,然后昭告天下兵马勤王,也许结局会有所不同。但事实上,在权谋的斗争当中,曹爽和司马懿都不属于善类。两人在实力

  • 如果钟会侥幸谋反成功,三国的后续的历史会怎么样发展?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钟会

    钟会侥幸谋反成功也只是暂时的,不会影响历史走向,最后还是会走向失败,因为他不得人心。钟会出师伐蜀,司马昭的谋臣邵悌就担心钟会谋反,对司马昭说:“钟会志大心高,让他独掌大权,灭蜀成功后,他有可能拥兵自立,应该找一个人制约钟会。”司马昭对此早有防备,他对邵悌说:“让钟会伐蜀是因为他有这个胆量和能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