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5年,蜀汉诸葛亮想要写信给叛将孟达互通消息,但是这个想法当庭就遭到了蜀汉大臣费诗的坚决反对,费诗据理力争地说道:孟达,这小子,昔日背叛刘璋,后来又背叛我主刘备,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不值得丞相写信给他,诸葛亮听后沉默不语!
费诗,南安县人,本是益州牧刘璋的下属,担任绵竹县县令。
公元212年,刘备与张松图谋西川之事暴露,益州牧刘璋与刘备彻底决裂,双方兵戎相见,刘备依靠强兵先后拿下益州多座城池,直逼益州军事重镇绵竹县,镇守绵竹县的费诗,见刘璋兵败已成定局,在加上他不忍生灵涂炭,最终选择了向刘备开城投降。
公元214年,刘备强势击败刘璋,成为益州新主,他任命费诗为督军从事,后续又将其提拔为牂柯郡太守,镇守一方。
费诗,为人坦坦荡荡,总是以大局为重,刘备进汉中王之后,对麾下的大将都进行了封赏,但时这个封赏却引起了不小的争端,当时,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的这个事情,触怒了镇守荆州的关羽,关羽认为将自己与黄忠这样的老兵并列在一起,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耻辱,因此他对于前将军的这个“封号”表示拒绝。
刘备知道这个事情之后,觉得很是为难,于是就派遣费诗去往荆州去劝说关羽,到了荆州之后,关羽一直在发牢骚,抱怨,费诗见此情形,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用萧何、曹参等名臣的事例来说服关羽,关羽一听,觉得费诗说得在理,便欣然接受了这个前将军的这个封号,而费诗在这件事情上,始终以大局为重,不偏不倚,化解了关羽对于老将黄忠不满的情绪和态度。
公元225年,魏国降将李鸿来到汉阳县拜会蜀汉丞相诸葛亮,将孟达想要重归蜀汉的心声透露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听后,觉的应该与孟达写信互通消息,争取他率部重归蜀汉,但是在场的费诗却发表了不同观点。
他认为孟达是一个典型的墙头草,两边倒,他先前背弃过刘璋,后来又背叛我主刘备,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下场绝对不好。
诸葛亮听取了费诗的意见之后,只是默不作声,并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但不久之后,诸葛亮仍然派出了信使前去联系孟达起兵反魏,孟达接到书信后,表示自己愿意听后调遣。但是这个事情最终被曹魏权臣司马懿知晓,司马懿首先稳住了孟达,然后快刀斩乱麻,将孟达的势力连根拔起,最终将孟达诛杀。
而这个事情,也充分证明了费诗是有先见之明的,他早就料想到孟达反复无常,必定会招致杀身之祸。
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后,蒋琬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和“意志”,成为蜀汉首席军政大臣,他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之后,就对费诗委以重任,任命其为谏议大夫,让其为蜀汉政权建言献策。
说实话,这个职务对于费诗来说,属实是有点屈才,虽然说费诗相对于诸葛亮,蒋琬等人在治国理政上尚有差距,但以费诗的能力来说,完全可以胜任尚书令等职务,但是因为其为人太过正直,说话直来直往,不太讲究,这就使得他与蜀汉的文武百官之间的关系处的并不融洽,因此这就使得蒋琬不敢将其安排在在一个重要的职务之上,以免引发不小的冲突和争端。
我们回顾费诗的仕途轨迹,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蜀主刘备在世,亦或者是诸葛亮执政蜀汉军政大权的时候,费诗的职务始终都没有进入到蜀汉权力的核心圈层之中,他担任的这些职务根本不足以让其施展才华。
费诗,这位蜀汉的大臣,可以说是蜀汉政权里被低估的一位文臣,他一辈子没有被重用,印证了这句“性格决定命运”的名言,如果他能够将自己的行为举止进行稍微的改进,或许他的仕途会更加好走,他也能够像蒋琬,费祎那样,成为被后世所传唱的蜀汉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