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弱小的燕国为何有胆量向齐国开战?齐宣王欺人太甚,忍无可忍!

弱小的燕国为何有胆量向齐国开战?齐宣王欺人太甚,忍无可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武家新 访问量:2422 更新时间:2024/1/23 3:58:05

弱小的燕国为何敢对强大的齐国开战,不仅仅只是胆量问题,而是燕国有必胜的理由,曹操打袁绍的时候郭嘉给他提出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今天就仿照郭嘉的思路,来说说燕国必胜的“三胜三败论”。

燕国师出有名,占据公道,此是其一何谓师出有名?

《礼记·檀弓下》如是阐述说:是夫也多言,盍尝问焉;师必有名,人之称斯师也者,则谓之何?《汉书·高帝》中有言: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简单来说,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合理的借口,就像前几天发生的美国发起的斩首行动,特朗普将这次行动表述为“打击恐怖主义头领”。大家当然都知道这是谎言,但美国人依然要为自己的行为编织一个合理的借口和理由,以表明这件事的正当性,

否则什么理由都没有,那就是侵略和挑衅了,在公道上就没有了优势,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齐国曾经对燕国做过什么不公道的事情呢?

就是在燕王哙时代,燕国内部发生了“子之之乱”,三年以后,将军市被与太子平(燕王长子)准备推翻子之的统治,寻求自己合法继承王位。这个时候齐国的君主是齐宣王,他看到燕国发生内乱,决定浑水摸鱼。

于是他派出使者到燕国对太子平说:

寡人闻太子将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虽小,唯太子所以令之——《资治通鉴》

表示愿意协助太子平继承王位,当时燕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已经进步白热化,后来市被还背叛了太子平,燕国大乱。

齐宣王派遣将军匡章帅兵十万进入燕国,当时燕国的士兵群龙无首,缺乏有效的领导,而且对国内的混乱十分反感,因此并没有阻拦齐军。

齐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众以伐燕。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人取子之,醢之,遂杀燕王哙——《资治通鉴》

在齐宣王的帮助下,太子平虽然从子之的手中夺回了权力。但是齐军却并没有撤退的意思,他们占领了燕国全境,似乎打算长期驻扎下去,并将燕国吞并。而且当时的将军匡章没有约束好部下,导致军纪混乱,在燕国内大肆劫掠财物,奸淫妇女,“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燕人无法忍受,太子平于是派人向其他诸侯国求救,当时赵、韩、秦、楚都不愿意看到齐国把燕国吞并后势力增强,因此向齐国施加政治压力,齐国这才被迫撤离燕国。太子平继位以后因此发誓说“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所以乐毅伐齐在公道上占据了优势,这次出征乃是一雪国耻,师出有名,是谓以“有道之师伐无义之国”,燕国在公道上就胜了;齐国无义,落井下石,它在公道上就败了,这是其一。

齐国霸道,诸侯惊恐,此是其二齐国和燕国之间的梁子乃是齐宣王时代的故事,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位,秦齐争霸进入白热化。周赧王中三十年(公元前285),齐湣王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灭亡宋国。后者势力在宋康王时代达到巅峰,走上了疯狂扩张的道路,是谓

“起兵灭滕;伐薛;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

在宋康王的带领下,宋国隐隐有取代周王室的野心。

为长夜之饮于室中,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天下之人谓之“宋”——《资治通鉴》

齐湣王自然不能忍受宋国的崛起,因此在这一年集结军队攻击宋国,并灭亡了后者,“齐湣王起兵伐之,民散,城不守。宋王奔魏,死于温”,齐国吞并宋国以后,势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齐湣王如同宋康王一样,随着国力的强盛,也开始走上四处扩张的道路。

齐湣王既灭宋而骄,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

这让齐国因此结怨于诸侯,因此在各诸侯之间已经失去了支持。确实,当时仅仅凭借燕国的实力如果和齐国单打独斗,燕国多半不是齐国的对手。因此燕昭王命令乐毅联合其它诸侯国一起攻打齐国,这就是“五国伐齐”。

燕国牵头攻击齐国,因此“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资治通鉴》)”,由此可见,齐国在天下形势中已经处于不利位置,结怨于诸侯,孤立于天下,这是齐国必败,而燕国必胜的理由之二。

齐王骄纵,得意忘形,此是其三齐湣王在灭亡宋国以后,日渐出现骄纵之心,主动破坏合纵之约,南面出兵攻打楚国,西面出兵攻打三晋(韩赵魏),其试图取代周王室的狼子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可谓是“齐湣王之心,路人皆知”。

这让齐湣王破坏了合纵之约,失去了楚国和三晋的支持,将自己曾经昔日的盟友推倒对面成为敌人,可谓是树敌于诸侯,自绝于天下。齐湣王当时的傲慢和骄纵可以从齐国战败以后他的态度来佐证,五国伐齐第一阶段取得胜利后,其余四国都撤兵回国。

只有乐毅当时决定继续深入,齐湣王不敌,逃出齐国,跑到了卫国避难。当时的卫国君主不仅把自己的宫殿让出来给齐湣王居住,而且还对这个狼狈不堪的君主俯首称臣。危难之间卫国还能接纳自己,齐湣王本该感恩戴德,可是却对卫国君主出言不逊,态度傲慢。

这招致卫国臣僚的反感,齐湣王因此被赶出了卫国。又流落到了邹国、鲁国,但依然不改之前的傲慢态度,依然对两国君主言辞傲慢,最终这位君主终于没有了立足之地,只好逃回齐国,躲藏在莒城,最终被楚将所杀。

齐王出亡之卫,卫君辟宫舍之,称臣而共具。齐王不逊,卫人侵之。齐王去奔邹、鲁,有骄色,邹、鲁弗内,遂走莒——《资治通鉴》

齐湣王的傲慢态度必然导致他在五国伐齐之前轻视敌人,误认为齐国军队天下无敌,结果因为指挥失当,强大的齐国军队兵败如山倒,在诸侯联军的攻击下溃不成军。这种轻视敌人的傲慢态度是齐国必败的原因之一,也是燕国必胜之三。

简单来说,看似难以与齐国抗衡的燕国之所以敢于发动这场战争,是因为它占据了三大优势:

兴兵问罪,师出有名,此次出战是为了一雪国耻,因此燕国士兵士气高昂,内部团结,凝聚力强。而且容易得到其它诸侯的同情和支持。齐国崛起,诸侯打压,五国伐齐也是各个诸侯在战略上遏止吞并宋国后,齐国的崛起,以免齐国的势力过大,最终损害各个诸侯的利益。齐国背叛,联盟瓦解,齐国攻打盟友楚国和三晋,破坏了合纵之约,让原来的敌人秦国变成了自己,失去了诸侯们的支持,因此各个诸侯和秦国一起联合起来攻打齐国。综上所述,燕国才敢于发动打击齐国的战争,可谓是计划周密,有备而来,不难怪齐国会被打败了。

亲,对这个回答满意的话,点赞关注喲~

标签: 齐宣王

更多文章

  • 古代四大丑女之无盐钟氏——齐宣王娶之,教你怎样逆袭做传奇王后

    历史人物编辑:炘然读历史标签:齐宣王

    钟离春,又名钟无艳、无艳女即丑娘娘。史书记载,她之所以叫无盐是因为她是无盐邑(今山东东平)人,她虽然丑却立志要嫁予王侯。历来并没有叫钟无艳的说法,这是前些年戏剧中给她起的外号。 钟离春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中的《辩通传》。她是齐国无盐县人,她德才兼备、却容颜丑陋

  • 转会窗延迟关闭,“齐宣王”开始登场,中超又提前大结局了?

    历史人物编辑:张吉祥标签:齐宣王

    按照原计划,中国足球2023年的第一个转会窗将在明天关闭——虽然习惯上应该将之称为“冬窗”,但看看现在的天气,这个“冬窗”实在有些名不副实。由于足协在“开窗”时加上了一个“通过准入后方可办理转会注册手续”,使得这个转会期有了一种“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感觉”。或许正是因为留给各俱乐部运作的时间实在太少

  • 《齐丑无艳》:也只有钟离无盐相信齐宣王的甜言蜜语

    历史人物编辑:小杰杰日常标签:齐宣王

    01钟离无盐是钟离村的一个丑女, 却也是能保齐国国运昌盛的人。齐宣王为了自己的国家,不得不娶了钟离无盐这个丑女人。齐宣王是齐国的王上,一国之主娶了一个丑女,他自然怕天下人耻笑,况且,谁说堂堂齐国需要一个女人来保护,更何况还是一个丑女?齐宣王心里膈应也在情理之中。齐国虽然是几个国家中实力稍微强点的,但

  • 齐宣王大摆筵席与美女畅饮狂欢,一丑女硬闯入宫,结果被封为王后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齐宣王

    自古以来,容貌都被人们颇为重视,毕竟长得美丽和长得丑陋之间的差别,这可不是嘴巴上说说而已,而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人们更是对自己的容貌格外在意,即便有人对外宣称自己不在乎容貌,或许也只是嘴巴上说说而已,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会对自己的容貌盲目自信,比如说那个红极一时的凤姐。不过

  • 《英烈春秋》齐宣王无奈和心酸

    历史人物编辑:婷艳读书标签:齐宣王

    齐宣王本为十二国的齐国之王,一生遇到丑娘娘钟无艳,充满了命运被仙人主宰的无奈和心酸。齐宣王即位十几年,面对强大的楚国忠孝王伍辛和山大王薛昆,也是相安无事,保国安民,没有突出成绩,也算守国有成的君主。他的将帅都是自己的田氏王族,和楚国的伍辛,秦国的白起,燕国的孙操等无比相比,保护齐国也是没有问题。国泰

  • 颜值很重要?丑女钟离春嫁齐宣王,事实证明:才华重于颜值

    历史人物编辑:追溯历史传奇标签:齐宣王

    在刘向的《列女传》里,记载了一项特别奇特的婚姻。齐宣王娶了一个丑女钟离春。钟离春是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那她到底有多丑呢?《辩通传》载:“其为人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长壮,大节,卬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一胸一,皮肤若漆。”按说丑女怎么也不可能嫁给一国之君,毕竟国君一向都是通过选美来扩充后宫,

  • 韩非子的说客之道:做好这三点,没有说服不了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卜彩霞标签:韩非子

    韩非,又称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宗室公子,与战国末年的秦国宰相李斯同为荀子高徒。韩非学成的虽是冷漠无情、趋利避害的法家学说,却没有奔赴当世最强的诸侯国秦国为官,而是回到生他养他的祖国韩国效力。当时的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中最弱小的国家,不仅被同为三晋的国家欺负,还遭到虎狼之国秦国的不断压迫,国作危在旦夕。韩

  • 为何领导都喜欢重用小人?韩非子这篇著作点明原因,教你应对之策

    历史人物编辑:宋晋凯标签:韩非子

    君子不常有,小人遍地走,这世间总是不缺乏小人的。小人心胸狭窄,容易被得罪,又睚眦必报,时刻想着算计人;人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小人往往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再阴险、再为人所不齿的招数,他们都使得出来。即便是遭人排斥,“失道寡助”处在危险境地的小人,往往也让人不得不防;那些获得领导器重的小人,则更是让人畏

  • 韩非子和孔子中,谁曾担任过古代“司寇”一职?蚂蚁新村今日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强悍的替补门将标签:韩非子

    “司寇”是我国古代一个主管刑罚、纠察等事务的官职,学者普遍认为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设置。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司寇”是辅佐周天子行使司法权的职位,地位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人们将司寇和司马、司徒、司空、司士并称为“五官”,“司寇”有大司寇和小司寇之分,小司寇隶属于大司寇,大、小司寇都有专门的司法属吏

  • 韩非子说:“舜逼尧,禹逼舜”,尧、舜“禅让”原来是不存在的!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韩非子

    比起墨家和《史记》中的“自愿禅让”观点,韩非子和出自魏国史官的《竹书纪年》更倾向于“逼迫禅让”一说,既然是逼迫,实与篡位无异。题目中的韩非子之说,出自“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这一句,在韩非子心目中,尧舜、舜禹、汤桀、周武王和商纣王,原本是同样的关系,都是以下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