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非子的说客之道:做好这三点,没有说服不了的人

韩非子的说客之道:做好这三点,没有说服不了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卜彩霞 访问量:4448 更新时间:2024/1/16 11:48:07

韩非,又称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宗室公子,与战国末年的秦国宰相李斯同为荀子高徒。韩非学成的虽是冷漠无情、趋利避害的法家学说,却没有奔赴当世最强的诸侯国秦国为官,而是回到生他养他的祖国韩国效力。当时的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中最弱小的国家,不仅被同为三晋的国家欺负,还遭到虎狼之国秦国的不断压迫,国作危在旦夕。韩非才能和学识均在李斯之上,这并不是韩非自夸或是李斯自谦,而是事实,不过韩非终究在心狠手辣和对人性人心的把握上比不过李斯。韩国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被迫交出被秦王政所赏识的韩非。

秦王政初闻韩非是在书中,看完全书不由感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好似天下绝色的美人,只有她才能配上自己,不得到她不行啊。秦王政便是如此心理。可是韩非入秦国,却不愿为秦王政效力,令其大为恼火。其实韩非入秦之前便与韩王打定“谋弱秦”保韩的主意。虽说是九死一生,但韩非还是寄希望于同门师兄弟的廷尉李斯,希望这段同学之谊能保护一下自己。奈何,正是这位同门师兄弟、这段同学之谊害死韩非的。

韩非虽死,留下不少物质精神遗产——一本本法家文章,《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合作为《韩非子》一书。韩非子是战国末年的法家集大成者:秦国商鞅的“法”,韩国申不害的“术”和赵国慎到的“势”。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主要是在帝王之术,可以为国为君效力的,他留下的游说之法,字字珠玑,无论是周旋于列国,还是混迹于商海,人际交往中均用得到。总结起来,韩非子的说客之道这两点至关重要:把握被游说人的心理活动、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和明白被游说之人的爱憎喜恶。

把握被游说人的心理活动

个人认为,韩非子《说难》一文是每一位外交家所必须看的,文章总结游说困难的三个方面:才智不足、口才不足和有顾虑地表达。被游说之人需要高名,你就不能用重利去劝说;被游说之人重利,你就不能用高名去劝说。一定要根据不同的人,深刻了解到被游说对象内心最需要的是什么,以此为筹码去劝说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某些事。还有很重要的一件事,那便是懂得推崇游说对象所喜爱的事物,掩饰游说对象厌恶的事物,总之就是只说好听的,让人家信任你,如此才能游说成功,达到目的。

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韩非子用了两个小故事来讲解这个道理。话说宋国有个富人,因为暴雨毁坏屋墙,富人儿子便说“不筑且有盗”,不马上修好就会被盗走财物啊,邻居的一位老人也赞同附和了这句话。夜里,富人家里果真被盗走了许多财物,找都找不回来。富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却深深怀疑邻居那位同说那话的老人。因此有感慨:其子邻父说皆当矣,而切见疑,非处知则难乎!明明两人说的同样的话,却有一人被怀疑,不是懂得道理和问题困难啊。

从前,郑武公意欲攻打胡国,却将自己的女儿推入火坑——郑国公主嫁给胡国君主。郑武公得意洋洋地问群臣:“我用兵的话能攻打谁?”一位被郑武公无比宠幸的大臣名叫关其思,他站出来表现:“可以攻打胡国啊。”郑武公选择将其杀害,头颅送给胡国君主,并有书信一封解释这事:“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国君主很开心,没有怀疑什么,举国上下放松了警惕,郑国趁机率领大军偷袭,一举攻占。韩非子言:此二说者,其知皆当矣,然而甚者为戮,薄者见疑。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矣。这两位说客的预见是正确的,结果却是一位被杀一位被怀疑,所以知道这些事情和问题不难,但解决这些事情就难了。尤其是第二个故事的关其思,自作聪明招来祸患,还差点坏了郑武公的大事。

明白被游说之人的爱憎喜恶

这个道理韩非子也是用两个小故事说出的。弥子瑕是卫国君主宠臣,弥子瑕因偷驾君车被卫君赞赏,也因尝到甜桃子主动献给卫君得到赞赏;可在弥子瑕得罪卫君之后,卫君翻旧账: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馀桃。治罪弥子瑕。龙是虫类,喉咙下端有尺倒鳞(即逆鳞),一旦有人触及,一定会被它暴起杀害。所以韩非子感慨万千: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前一件是说,同一件事在君主不同喜恶下结果不同;后一件是说,君主和龙一样有逆鳞,能不触及这逆鳞的说客,便算上等说客。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後说之矣。

总结

这三点,说着简单,实际运用中还是很难的,这只是理论知识。韩非将游说问题看的这么清楚,最终却落得个因游说君主而身死的灾祸,徒呼奈何。

参考文献:《说难》《史记》

标签: 韩非子

更多文章

  • 为何领导都喜欢重用小人?韩非子这篇著作点明原因,教你应对之策

    历史人物编辑:宋晋凯标签:韩非子

    君子不常有,小人遍地走,这世间总是不缺乏小人的。小人心胸狭窄,容易被得罪,又睚眦必报,时刻想着算计人;人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小人往往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再阴险、再为人所不齿的招数,他们都使得出来。即便是遭人排斥,“失道寡助”处在危险境地的小人,往往也让人不得不防;那些获得领导器重的小人,则更是让人畏

  • 韩非子和孔子中,谁曾担任过古代“司寇”一职?蚂蚁新村今日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强悍的替补门将标签:韩非子

    “司寇”是我国古代一个主管刑罚、纠察等事务的官职,学者普遍认为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设置。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司寇”是辅佐周天子行使司法权的职位,地位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人们将司寇和司马、司徒、司空、司士并称为“五官”,“司寇”有大司寇和小司寇之分,小司寇隶属于大司寇,大、小司寇都有专门的司法属吏

  • 韩非子说:“舜逼尧,禹逼舜”,尧、舜“禅让”原来是不存在的!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韩非子

    比起墨家和《史记》中的“自愿禅让”观点,韩非子和出自魏国史官的《竹书纪年》更倾向于“逼迫禅让”一说,既然是逼迫,实与篡位无异。题目中的韩非子之说,出自“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这一句,在韩非子心目中,尧舜、舜禹、汤桀、周武王和商纣王,原本是同样的关系,都是以下犯上、

  • “杠精”孟子,“故事大王”韩非子,这样的中国经典故事真有味道

    历史人物编辑:贾书杰标签:韩非子

    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的悠长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很多思想都在这一时期得以成熟发展,不少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后人,如法家、墨家、道家,更不要提占据中国封建社会将近两千年的儒家思想了。这一时期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如《孟子》《庄子》《左传》《吕氏春秋》《晏子春秋》等等

  • 韩非子的名著《说难》里的几句名言,一直沿用到商场上

    历史人物编辑:无忘心史标签:韩非子

    韩非子是春秋战国后期,一个悲情的人物。他有大才,却没有施展的地方;他满腹经纶,自己说话却结结巴巴;他好不容易受人赏识,却被嫉妒他的人暗自害死。他给后人留下的法家著作《说难》、《五蠹》、《说林》、《内储说》、《外储说》,却成为了法家著名的经典。在这些经典里,至今还有一些名句,沿用至今。“说之以名高,则

  •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韩非子的报国之情,献策于秦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王涛爱历史标签:韩非子

    秦一统六国的过程中,六国源源不断地发起了反抗。赵国的廉颇、李牧,楚国的项燕,燕国的太子丹,魏国的信陵君都是一时之英杰,而在七国之中有些小透明的韩国却只有一个人发起了另类的反抗,他的名字是韩非。历史恩怨,弱韩与强秦韩国在战国时期作为一个弱国一直小心谨慎,除了申不害变法时期一直都瑟瑟发抖,除了跟着乐毅联

  • 逐客令和陷害韩非子事件,李斯为何表现得那么双标?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韩非子

    青史留名,或是遗臭万年的历史人物,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经过惊险的波折和苦难。例如项羽,叔父项梁战死定陶之后,楚怀王便将本应该由项羽继承的权力和军队夺走己用,还被勒令不允许与独自西进的刘邦军竞争破关中入咸阳王关中,被逼无奈走上北战章邯军的路,期间破釜沉舟夺回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最终名震天下、威服诸侯。还

  • 李斯害死韩非子,秦始皇为何没有惩罚李斯?反而更加的信任他

    历史人物编辑:胡先生说史标签:韩非子

    都说同行是冤家,这句话不仅在现代是如此,在古代的时候更是如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纵横天下的谋士都有着同一个师傅,战国初期的孙膑和庞涓就是如此,他们虽然都跟随鬼谷子学习兵法,但是两个人却最终在战场上相见,庞涓更是被孙膑设计杀害。后来的苏秦和张仪也同样如此,他们跟随鬼谷子学习的是纵横术,两个人一个倡导合

  • 韩非子与李斯,到底谁更厉害?韩非之死是因为李斯的嫉妒吗?

    历史人物编辑:枕籍历史标签:韩非子

    用现在的话说,韩非与李斯有同窗之谊,韩非最后又是死于李斯之手,两人之间的感情往往被后人揣测,到底是惺惺相惜呢还是互存嫉妒之心,又或者说,都想将对方置之于死地。李斯比韩非厉害?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有很多人都对韩非的著书和理论持不赞同的看法,并且将韩非与李斯做对比,他们认为:与韩非相比,李斯出身不高,但

  • 李斯官场升职记:从小吏到名相,除掉韩非子却败给赵高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韩非子

    屠格涅夫在著作《罗亭》中说道:“世界上有三种利己主义者,第一种利己主义者是要自己活着,也要别人活下去;第二种是自己要活着,却不让别人活;最后一种利己主义者是自己不想活,也不让别人活……”而李斯恰恰就是利己主义者的显著代表,作为一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人生是怎样发展的?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又是什么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