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顿确实可以杀了刘邦,而刘邦一死,汉王朝99.9%的概率会四分五裂,以致灭亡。
从时局看,刘邦嫡长子刘盈其时已被立为太子(前202年),只要刘邦一死,刘盈就会在吕后的帮助下嗣位登基,是为汉惠帝,但刘盈能不能撑得起来,就是个大问题了。
首先是来自兄弟的竞争,比如齐王刘肥。
刘肥是刘邦“微时”与“酒巴女”曹氏“野合”而生,是其庶长子,但却地位低下。
刘邦迎娶吕雉之后,曹氏想“转正”就比较困难了,而长子刘肥就会比较“委屈”。对此,刘邦心中有愧。是以,为弥补曹氏母子,刘邦大笔一挥,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刘肥为齐王,“诸民能齐言者皆以与齐”,使之成为刘邦诸子孙中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
刘邦健在时,尚能“压一压”刘肥;倘若刘邦殒命,刘肥这个当哥哥的能不能服刘盈?就真的不好讲了。
其次是来自“异姓”诸侯王的竞争。
刘邦称帝前后分封了八个“异姓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死后其子张骜嗣位)、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以及韩王信。
“平城之围”前,这八大“异姓王”还一个都没死呢(韩信最早,死于前196年),你说你怎么对付他们?比如几年后发动叛乱的淮南王英布;再比如赵王张骜,他就曾在平城之围后意图“谋反”,将刘邦斩杀在赵之“柏人县”,只是未能遂行而已。
由此可见,要吕后刘盈母子面对这些手握兵权的“大佬”,绝非易事。
这大约就是刘邦死后的“残酷”局面,你说吕后刘盈(年10岁)母子能顶得住么?
顶不住,那汉王朝就只能是四分五裂,以致灭亡了。
但要注意的是,汉王朝的四分五裂,甚至灭亡,不一定对匈奴有利。
对此,匈奴是有过深刻的历史体验的:
比如前300年,燕国名将秦开大败东胡(后被匈奴合并),迫使东胡北退千余里;
又比如前244年,赵国边将李牧率军大举反击匈奴(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一战而歼灭匈奴十万骑兵;
再比如前215~213年,秦将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一战而收复“河南”之地:
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暴师于外十馀年,蒙恬常居上郡统治之;威振匈奴——《资治通鉴秦纪二》
……
就算是不打,秦赵燕等国在北防地区修筑长城阻挡匈奴南下,也能起到较好的防御作用。
是的,没错,分裂状态下的中国反倒于匈奴有大威胁。因为各个“王国”都会对你全力以赴,不然,就会被你亡国;而若是国家统一,反倒不是那么介怀,拿你当个“小寇”罢了。这样,匈奴反而能浑水摸鱼
——之后的汉王朝史也说明了这一点,除了武帝将匈奴打残打废以外,面对匈奴入寇,各个帝王要么是合亲给钱,要么便是无计可施、默默忍耐了。
冒顿身为优秀的匈奴领导人,肯定会对此有所洞悉,既然杀刘邦不一定有利,那又何必要杀他呢?
再者,冒顿发动“平城之围”的初衷,也不是要致死刘邦,而只是想从中获利罢了,比如粮草与女人。
公元前200年,刘邦领兵进击“叛王”“韩王信”,“破其军于铜鞮,斩其将王喜”。
于是韩信(注意,此非淮阴候韩信)不得不亡走匈奴,并与其谋画“攻汉”——“使左、右贤王将万馀骑……至晋阳。”
只可惜,匈奴的这次军事行动遭遇汉军打击而挫败,“辙败走”,而天公又不做美,“大寒,雨雪,士卒堕指者什二三”。
军事斗争的胜利,使得身在晋阳的刘邦有点飘飘然,直觉匈奴不过如此。之后听说冒顿“居代谷”(今山西繁峙及旧崞县一带),便想着给他来个“一锅端”,于是派出“十馀辈”使者前往匈奴,刺探军情。
说实话,你派个三四次,我还能理解,你一连派“十次”?我都想不出这些汉使们该如何圆场了。冒顿就算是个傻瓜,被你这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刺激,也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噢~,刘邦这是要来办我啊!
优秀的军事将领,总是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变被动为主动,而冒顿就是这么一位。
按理,匈奴刚遭战败,见汉势大,就应该“三十六计走为上”,带着自己的军队“挪挪窝”才是,可冒顿却从中发现了战机,遂“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于是汉使见此,便纷纷回报说匈奴“可击”。
既然“可击”,那咱就“开席”吧,于是32万汉军向北进击,“逾句注”。
刘邦速度快,大军未至,自己就已经到了平城——今山西代县西北,可以以此为依托北伐匈奴。你说你都到了平城了,那就进城吧?再说这天寒地冻的,城里也暖和些。
不,没有,不知道什么原因,刘邦带着陈平等随行部伍上了平城外的“白登山”高地。
或许,刘邦是想登高望远,一赏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吧?
可就在他兴致浓烈,准备赋诗一首:大风起兮云飞扬……突然,匈奴十万铁骑突至,将白登山围了“铁桶一般”。
“哎呦,我的娘!”刘邦一惊,差点没跌倒在地,好在陈平就在旁边,遂将起扶起,扶至帐下歇息……
接下来,史书开始“胡说八道”了:
……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资治通鉴汉纪三》
冒顿精兵40万?哪来那么多人?如果冒顿有40万精兵,汉兵32万显处劣势,那么刘邦凭什么就自信能战而胜之?再者,上边匈奴刚刚遭遇战败,战场上就没有损耗吗?
还有,如果真有40万精兵,即便其后汉军全部赶到,冒顿也不必撤兵,完全可以一战啊。
如此一想,便觉这里的“40万精兵”有些水分了。
案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考证,匈奴鼎盛时期,不过“控弦之士三十馀万”,也就是说,匈奴大军顶多顶多30多万。
所以,综合来看,此处匈奴大军应在10万左右为宜,而考虑汉军损员,也不太可能有32万之巨,二三十万倒是有的。
别管多少军队吧,现在刘邦被围,得想法自救才是,于是刘邦用陈平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
另一方面,冒顿与韩信军“叛将”王黄、赵利“有约”,要他们率军赶来而未来,也令到冒顿担忧,“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于是刘邦得出。
不过,这里却有三处疑问:
冒顿那么听阏氏的话吗?
如果冒顿是类似唐玄宗李隆基那般宠信杨贵妃的帝王,这没什么问题,但史实表明,冒顿并非这类人。
起初,冒顿未统一匈奴之前,东胡尚存,且比匈奴强盛,于是东胡使使谓莫顿曰:“欲得头曼(冒顿父)时千里马。”
冒顿问群臣,皆曰:“此匈奴宝马也,勿与!”可冒顿却说:“奈何与邻国而爱一马乎!”遂将此马给了东胡。
可东胡不知足,不久,又来要东西了,这一次直指他心爱的女人:“欲得单于一阏氏。”
冒顿又问群臣,皆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可冒顿却说:“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于是便将自己最爱的女人给了东胡……
由此看来,冒顿并不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不会对自己的女人有什么特别深厚的感情。是以,这里阏氏劝说冒顿放过刘邦,有可能是真事,但冒顿不太可能是因为她的意见而放弃刘邦的。
再者,如果冒顿是因为阏氏之言而放过刘邦,那么他的族人也会轻视于他!虑及此,冒顿就更不可能听阏氏的。
事实上,岂止冒顿,历史上那些有所成就的帝王,大多是不以女人为意的,比如汉武帝刘彻,他在准备策立刘弗陵为太子时,就直接赐死了其母钩弋夫人。须知道,刘彻也是十分宠爱她的呀!
冒顿为什么要等王黄赵利前来?以致“疑其与汉有谋”?
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王黄赵利叛军的人数不过“万馀人”!
如果史载属实,冒顿领40万精兵而围刘邦于白登的话,那么你觉得这区区1万人能对他有多大影响呢?专门等他们有意思吗?
即便冒顿仅有10万多人,与这1万多人“打配合”,也显得有点多余。
所以,这里所谓“疑其与汉有谋”,多少是有点假。
为何才“解围之一角”?
如据史书,阏氏之言起了作用,再加上王黄赵利未至,冒顿决定放过刘邦的话,那么冒顿是不是直接撤军就行,干吗只是“解围之一角”呢?不是多此一举吗?要么你就全解,要么你就不解,这是在干吗呢?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约在于两点:
一是冒顿并不清楚白登山上有多少汉军。如果冒顿知道其上有多少人(比如几十上百),那么冒顿就没必要围,更没必要围七天之久,直接攻上去就是了。当时天寒地冻,不说把汉军冻坏,自己这十多万大军就这么冻着,它也受不了啊!
如此一来,就算不把刘邦杀了,也可以将其俘虏,以做与汉“沟通”的筹码。
而冒顿选择了围,也就说明,他认为白登山上的汉军数量不下数万,如果硬攻,自己也会遭遇重大损失——尽管这种认识可能是错误的。
二是刘邦逃离白登时,给冒顿留了东西。如此一来,给包围圈开一个口子让刘邦撤离,就是合情合理的了。待其走后,匈奴即可进入其中拿东西。只开“一角”,也是方便匈奴在外观查,以防“受骗上当”。
那么,刘邦会在其中留什么东西呢?
有朋友以为是金银珠宝,其实不然。刘邦北征匈奴,没必要带那么多金银财宝——即便拿出一部分贿赂阏氏,想也不会太多。要知道,他是去打仗啊;二者平城地处汉匈交汇处,这里的人们经常遭遇匈奴袭扰,即便有财,估计也被虏略的差不多了,又或者将其大部转入了内地。
既非金银珠宝,又会是什么呢?
大概率是粮草和女人!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没有一种可能,汉军30万人的粮草就藏在这白登山上?无法证实,但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一般情况下,匈奴冬天出征都有为自己谋求粮草的意愿,不然,有吃有喝的话,谁愿意在大冬天发动战争呢?须知道,战争是会死人的。
如此一想,大家便知,冒顿肯定会要求汉军留下粮草,以解决自己十数万大军的吃饭问题;或者由刘邦一方主动提出,也是可行的。至于这粮草是就在山上,还是其后送入,都没关系。
如果说刘邦获救,仅仅是因为给匈奴提供了粮草,那么这个事儿本身也没有那么“耻”。毕竟,粮草这东西,没了再生产便是。
那为何后世的汉武帝刘彻会痛彻心扉地讲:“先帝遗朕平城之辱”呢?
而《史记陈丞相世家》评价陈平道:“其计秘,世莫能闻”;《汉书匈奴列传》载扬雄谏距单于朝书时也说:“卒其所以得脱者,世莫得而言也”。
由此看来,此次平城之围中,或许还藏有比给粮草更为恶劣的事件,比如将平城女子“打包”送入白登之中。
当然,这种将汉家女子主动“献祭”的事,实在是令人深恶痛绝,是不好意思往史书上捅的。
笔者这么说并非毫无根据,因为之前刘邦陈平君臣就这么干过一回。
公元前204年,楚汉双方对峙于荥阳一线——“楚围汉王于荥阳,急。”
怎么办?眼见汉王危在旦夕,将军纪信对刘邦说:“事情已经很紧急了,臣请诳楚,这样大王就有机会逃脱了。”
这个策略很好,而真正执行时,陈平又给他添了把火——“乃出女子东门二千馀人,楚因四面出之”。
没人说得清,陈平是怎么忽悠这两千多女子出城“诱敌”的了。只知道,楚军一见这些女子,眼都直了,“丢盔卸甲”…(此处省略一万字)…于是刘邦便找到机会开溜,“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去”。至于这些女子后来怎么样了,就只有天晓得了。
既然楚汉之争时,陈平可以对楚军用,那么为什么不能对匈奴用呢?只是这种事太过龌蹉,不好写入史书罢了。
又不好啥也不写,于是史学家们的文笔开始“别扭”起来……
行文至此,大家便知,冒顿已在平城之围中获得了足够的便宜,也就不必对刘邦下手了。
大家,以为然否?
参考:《资治通鉴》、《汉书》(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