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不要被“文”字给蒙蔽了,秦文公是个狠角色|史记秦次元009

不要被“文”字给蒙蔽了,秦文公是个狠角色|史记秦次元009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旭爱旅游 访问量:4881 更新时间:2023/12/25 13:11:24

秦文公二十年,一定发生过一件非常重大的危机。为了应对这个危机,他用了非常的手段。

秦国这个诸侯国建立和其他诸侯国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从一开始它就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周王朝的诸侯国。周王室已经衰败了,不会对诸侯国有任何的控制力。

秦国从一开始就少了更多的约束,它完全可以按照自己方式行事,他们拥有更多的自由。

009

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秦文公继位之后的最初十六年的时间里,他的主要心思是放在整理内政上。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诸侯国,如果按照一个国家来运行,在秦襄公的时候,应该还没有拥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再说,秦襄公那个时候正疲于奔命地应付各种战事,稳定疆域,为秦人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他即使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精力。更何况,他早早就死在了和西戎的战事中。他要做的事情未必来得及去做。

这一切都交到了他的儿子秦文公的手上。我们可以按照《史记》次元里的记录,看看在《秦本纪》里,秦文公做了些什么。

秦文公一继位,住在西垂旧都的时候,应该就在考虑迁都的事情了。新都位置的选择应该更有利于秦国未来的发展。最终,他们选择了汧河和渭水交汇的这个地方,兴建他们的新都。这意味着他们进一步向东方靠拢。

相应的,秦人的主力也因此向东方迁移。秦国的战略重点已经不是对抗西戎,从西戎手头上夺取地盘了。

向东谋求更好的机会。这也意味着,当周平王东迁的时候,把岐山以西的土地分封给他们,他们因此也拥有了一个资格,就是当他们把这片土地拿下来的时候,就是拿回本该属于他们的土地。

秦文公在继位后的第四年确定了新都的位置,开始兴建。这个过程应该花了六年的时间。

“十年,初为鄜畤,用三牢。”

这应该是正式的迁都仪式,在迁都的过程中,他受到过什么样的阻力吗?如果从《封禅书》的记录里看,应该是有的。不然秦文公也不会用那个缺乏说服力的梦来作为说辞,把祭祀天地这么重要的事情硬生生从西畤搬到了鄜畤。

这同时也是一个教化的过程。在这之前,秦人所面临的最终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征战。从秦文公这一代起,秦人开始有别于那些西戎势力,真正从政治和文化上区分开来。迁都是否还意味着秦人真正意义上定居下来了呢?我们大概可以看出,在此之前,秦人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都城。他们似乎也并不重视这件事。

当秦文公选择了秦非子当年牧马的地方,这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优势选择,对于秦人似乎更有精神文化层面的意义。通过这一点,秦文公把秦人凝聚在了一起。

“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

是不是可以说,秦文公花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次政治改革。在《秦本纪》里,突出的是文化层面的意义。“民多化者”算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它带来是什么呢?应该是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秦文公当然不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应该一直都在为击败西戎的最后一战做准备。为了这一战,他准备了十六年。

“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

从这句话里看,应该还可以看到一个变化。在此之前,秦人和西戎的战争更像是被动的,处于应战的局面。到了秦文公十六年的时候,秦国有了条件从容发动一场针对性的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也就是说,秦国凭自己的能力,兑现了周平王东迁时,给他们开出的空头支票。也就是拿下了岐、丰一带的土地。按照秦襄公受分封时的说法,岐山以西是应该属于秦国的。

“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这说明秦文公真的很会来事。通过这场战争,秦国不仅拿到了周平王当初许给他们的土地,而且还包括岐山以东的地区。也就是说,他们的实际控制力已经越过了岐山。接下来可能就意味着,继续往东就会和东方的诸侯发生冲突。

因此,秦文公把辛辛苦苦流血流汗打下来的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了周王室。他们还没有能力面对和东方的冲突。因此,把岐山以东献给周,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司马迁在记录这件事的时候,说得很有意思。他特别强调了“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这意思大概是说,在把土地名义上交给周王室的时候,他先把上面种的韭菜全都薅了。

此时的周王室哪还有什么能力管理这一片连人都没有的土地呢?

至于秦文公用了什么方式”收周余民有之”,并没有说。

秦文公的内部改革完成了。同时通过一场战争,似乎也真正打败了西戎势力,把这个几代人的威胁根本上解除了。

秦国作为周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名义上进一步向中心靠拢。实质上,当秦文公把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周王室的时候,还意味着从这时开始,和东方诸侯的利益冲突开始存在了。之前,他们之间似乎各过各的,并没有什么交集。

在新兴的秦国的内部呢?在《秦本纪》里,秦文公在位的这段不短的时间,似乎发生了一些非常奇怪的事情。比如之前我们所说的那个奇怪的梦。还有就是在他继位十九年的时候,“得陈宝”,还有在二十七年的时候,“伐南山大梓”。这些带着神奇传说性质的故事被特别记录下来,应该有很重要的意义才对。

或者这仅仅是说,秦文公其实是一个很迷信的君主。这让秦国的出现和不断强大多了一些神秘色彩,我们把这理解为,秦国未来的强大是一种天意。

好了,我们再看一句奇怪的话,这句话可以被理解为,在秦文公执政期间,曾经还有过一次司法上的改革。

“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

这句话可以平静地理解为,就在秦文公执政二十年的时候,秦国设立了诛灭三族的刑罚。这仅仅可以理解为,这是秦国实施严刑峻法的开始吗?这是秦国司法的变革吗?是的,也许不仅仅是这样。

这句话应该还有一个明确的意思,它记录着一个事实,就是在秦文公执政的第二十年,秦国曾经发生过一件非常重大的危机。这件事甚至让秦文公采取了诛灭三族的残酷惩罚手段。

看得出来,秦文公也是一个狠角色。我们参照后来历史上发生“族灭”的事件来看,大概可以猜测,应该是秦文公的地位在内部受到了挑战。从《史记》次元的记录里,我们无法知道在那一年,秦国发生过什么。

这是否还意味着,从那一年开始,秦文公本人也性情大变过一次呢?这一事件确定了,在秦国以后可以用诛灭三族的方式来惩处那些重大的罪行。这种罪行肯定是和威胁到秦国的统治本身是有关系的。

这或许表明了,就在秦国建立之初,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外部的威胁,还有内部的斗争。它们同样都是残酷的。

而秦文公在这个位子上似乎坐得太久了。他整整干了五十年。

标签: 秦文公

更多文章

  • 「春秋故事」迁都关中、收复西岐-秦文公继承父志

    历史人物编辑:奇妙旅途美景标签:秦文公

    在西周周孝王时期,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而获封秦地,非子也成为了秦国的建立者。西周灭亡之后,西戎占据了曾经西周的岐山之地。随后周平王东迁,并封秦襄公为侯,还做了个顺水人情,把西戎占领的岐山以西的土地都赐给了秦襄公。至于秦襄公能不能够得到这些土地,就要看秦襄公自己了。秦襄公最后死在了征讨西戎的路上,在秦襄公

  • 刘邦强占了魏王豹的女人,一时冲动,却造就了历史上帝王的榜样

    历史人物编辑:简史说标签:魏王豹

    历史上有很多事情,都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做评判,刘邦这个人贪财好色,这在普通人看来是完全就是道德上的缺陷。但这事儿对于刘邦来说,还真不是坏事,甚至他还因为自己的好色,为大汉朝保存了骨血,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帝王的楷模。这个故事看起来有点离奇,但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都知道,刘邦当年

  • 秦昭襄王使用反间计挑拨魏安釐王与信陵君的关系?他为什么能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玮聊娱乐标签:魏安釐王

    轶事典故:反间计信陵君,名无忌,战国时期魏国贵族,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为人仁爱忠厚,礼贤下士,因此天下士人都争相投到他的门下。信陵君的门客最多时多达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为魏国的信陵君贤德,连续十几年不敢派兵侵犯魏国。秦国在长平战役歼灭四十多万赵军之后,进而围攻赵国国都

  • 魏武侯:三家分晋后魏国第二任国君,将魏国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

    历史人物编辑:伊河史话标签:魏武侯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魏击是晋国魏氏大宗的宗子,也就是魏文侯的继承人。魏氏本是晋国六卿之一,魏氏的先辈们在残酷的卿族斗争中,深刻体会到继承人的重要性。魏文侯也不例外,希望子孙有能力继承自己的伟业。作为魏文侯的嫡长子,魏击自然成了魏文侯的重点关注对象。大约在小魏击还没有成年时,就安排田子方的儒家名流做他的老

  • 凭借天险是不能建立霸业的,吴起列举三个事例,让魏武侯折服了!

    历史人物编辑:玉玉爱狗狗标签:魏武侯

    吴起能够说服魏武侯,在于他成功的运用逻辑和列举事实的力量,让魏武侯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折服于吴起所讲的道理。在战国七雄中,魏国初期在初期的表现是可圈可点,到了魏武侯的时候,军力愈发的强盛,是七国中的大国。魏武侯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自然是意气风发。就是见到了祖国大好的河山,也是有感而发。就是魏武侯有感

  • 魏武侯在战略上过于盲目,魏国树立了多少敌人?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魏武侯

    轶事典故:四面树敌魏武侯的战略眼光没有父亲那么清晰,最大的表现莫过于战略上的盲目。魏文侯所体现的是总揽全局指挥若定,而魏武侯能做到的仅仅是独当一面,远不如父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在战国初期,魏武侯犯下了不少战略性错误,不仅仅是错误的放弃赵国的同盟可能性。秦国:秦国是魏国的宿敌,在魏氏家族还

  • 魏武侯时期魏国到底做了什么,竟然导致四面树敌

    历史人物编辑:顾维乾标签:魏武侯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继位不到一年,朝中元老李悝就不幸去世。魏武侯只能按照父亲、按照李悝制定的国策、国法执掌魏国朝政。好在他爹给他留下了强大的家底,经过了短暂的修整,魏武侯就开始了征战天下。当时有吴起和魏武卒,魏国雄霸中原。魏武侯先是号召韩国、赵国结成三晋同盟,当时三晋联军大败楚军大梁,向楚国的腹地挺进

  • 从魏武侯逼走吴起来看,魏国为何会变成秦国的人才储备库?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有故事标签:魏武侯

    吴起的离开,标志着魏国延续几十年的招贤纳才政策,出现了重大的变化。魏国开始重用王室、贵族,平民出身的士子很难有上升空间,于是纷纷选择离去。吴起被阴谋陷害吴起在魏国奋斗了20多年,一直当不了宰相,内心很崩溃,恰在此时,驸马爷公叔痤暗中射了一箭,吴起害怕性命不保,就逃到了楚国。公叔痤陷害吴起的过程很简单

  • 《资治通鉴》中魏文侯向李克询问如何选相,暗含领导者的管理逻辑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魏文侯

    在《资治通鉴》第一篇周纪中有这么一件事,当时魏文侯问李克对于魏成和翟璜这两个人我选择哪一个做魏国的丞相比较好。李克一开始是直接拒绝回答,理由是下属不参与尊长之事,如今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命令。魏文侯一再逼问要李克不能推脱选相这件事情。于是李克就和魏文侯说了选择下属的一个标准:看一个人,平常就看他和

  • 趣读《通鉴》:赵韩干架,魏国却成赢家,魏文侯:统一战线懂不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魏文侯

    趣读通鉴11:魏国霸业(2)在上篇中,经过一个营销广告故事,演绎了一个求贤若渴的明君形象,也诉说了人才的三大诉求。留人关键不过三点:一靠待遇,二靠前景,三靠态度,三者缺一可,缺二可,缺态度却不可!在如此营销广告天下皆知之后,魏国顿人才鼎盛,给霸业开了好头。可纵横捭阖的战国初期,仅有人才也是不够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