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大秦赋》,再一次点燃了国人对历史的热爱,尤其是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家最多,战乱最严重,思想碰撞最严重的时代。
这样一个跟现代社会完全不一样的社会,当他再一次被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人们被激起的那种惊叹与错愕,好奇与荣耀,都硬生生投射在对剧情的评点和解读上面。
尤其是大家似乎都甘罗的死感觉完全不能理解,好端端的甘罗领了大功回来,怎么就被嬴政一剑刺死了呢,这里面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但是跟书籍最大的区别就是,电视里人物是必须有名字的,而且来龙去脉你也必须把事件讲清楚,这是电视剧的基本要求。
但是古代写书可不一样,出现个什么人,可能就是个没有名字的,出现个什么事,可能就是一笔带过,前因后果都完全没有交代。
这样的史书,中国历来都是非常多的,可能是史书上记录的都是大事,某些人物的出场和离场,都不需要交代,你只知道他干了什么事儿就行了。
但电视剧可不能这样,对于某一个人物,关于他的,必须是有名字的,同时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必须说清楚,就散说不清楚起码也得给观众一个明确的暗示。
所以现在的很多历史剧出现了许多雷人的情节,有时候这些也是导演和编剧的无奈,有些我们很熟悉很知名的历史人物,但是在史书上可能就那几页纸。
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你要是认真考证起来,可能大部分都是假的,但观众不在乎这些,他们要的是更好的荧幕展现,也是关于历史的剧情,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许多书上没有的内容,有些甚至看起来有点雷人。
比如说《大秦赋》里出现的甘罗,他的确是在书里出现过,但书里记载关于他的事迹其实也就短短几句话,可靠的经历也就是出事赵国,最终说动赵王献出十几座城池。
而当时甘罗才12岁,回国之后被秦始皇加封为上卿,很多人都是甘罗12岁为相,这其实是个错误的说法,甘罗只是被授予了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实际上并不是秦国的丞相,当时的丞相是吕不韦,而且甘罗当时是吕不韦的门客。
说起来甘罗的身份,这里面可是藏着他之所以能够成功的秘密,甘罗当时是投奔在吕不韦门下的,被称之为吕不韦的客卿。
先秦之前的制度是逐级分封,每一级只效忠于自己的上级,用一句谚语说就是,我上级的上级不是我的上级,这种逐级效忠是当时与现在社会机构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这种逐级效忠的体制下,很容易造成叛乱或者是主君被架空的局面,因为你想吕不韦的可卿或者家臣,他们只听吕不韦的。
这就是逐级效忠的特点,所以甘罗出使赵国,本质上是吕不韦在后面出主意出力,甘罗的确有才能,但是他这个平台也是当时最一流的,借助平台的力量才最成就了自己。
而且这种绑定式的结构,注定了秦始皇对于甘罗的态度,那就是甘罗是吕不韦的人,如果与吕不韦争权,甘罗是必须要死的。
很多人都觉的甘罗之死很突兀,史书上的确没有记载,甘罗被封为上卿之后的事情,但按照历史上宫廷斗争的残酷性,甘罗被杀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很多时候,一个人突然就没了,只是大家心里是接受不了,但实际中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只可惜我们永远无法质疑真实性,但却可以质疑导演和编剧。
甘罗是个很有才能的小伙儿,选了一个大平台,正是这个平台成就了他,但同时也是平台害了他,这或许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好的注释了吧。
至于有观众说,情节太突兀的问题,这个那春申君就可以比较出来,春申君感觉也是突然就这么被砍死的,但春申君的这个结局,历史上就是这么记载的,就是这么突兀甚至还有点黑色幽默。
或许很多时候,历史和宫斗就是这么残酷,只不过很多过于残酷的事情,我们不愿意去接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