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秦赋》之荀子:战国最后的宗师,儒家的另类,帝王术的导师

《大秦赋》之荀子:战国最后的宗师,儒家的另类,帝王术的导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中郎将V 访问量:3769 更新时间:2024/1/16 9:53:36

近期《大秦赋》持续热播,这部剧给我们展现了战国末年各国之间相互征伐的画面。除此之外,齐国的稷下学宫让人眼前一亮。稷下学宫中出现了荀子、韩非、李斯等多位学派代表,给我们重现了战国末年中国文化的开放和鼎盛。

提起荀子,很多人都忘不了他那篇“青出于蓝”的《劝学》,作为战国末年的学派宗师,荀子的成就远不止如此。

荀子,本名荀况,字卿,因此又称荀卿,他本是赵国人,在齐国稷下学宫担任祭酒,后来死在了楚国。荀子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并且广收门徒,影响深远。

荀子最出名的徒弟有三个,分别是后来的秦国丞相李斯、法家著名代表人物韩非子、西汉初期丞相张苍。另外,荀子还有一位著名的徒孙,此人就是《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因为李斯和韩非子都是法家代表,因此后人曾认为荀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其实荀子主张的仍是儒家,毕竟,荀子说过“青出于蓝”嘛。司马迁也认为荀子是儒家代表,因此他把荀子和孟子并为一传,为《孟子荀卿列传》。

战国时期,荀子继承儒家思想,从赵国来到齐国,打算把自己的学术主张付诸实践。然而,当时齐国有邹衍、邹奭、淳于髡都是高谈阔论的名家,荀子并没有得到齐王的重用。当年齐国灭宋国,齐闵王骄傲自大,荀子上书大言“处胜之道”,却没被重视,荀子无奈,去了楚国。齐襄王登基后,荀子第二次来到齐国,直到齐襄王去世时,荀子因资历最老,被齐国补充为列大夫,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风俗通义·穷通》记载:

齐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孙卿(荀子)有秀才,年五十始来游学。”

此后数年,荀子三度担任祭酒,他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名震天下。与此同时,荀子广收门徒,李斯、韩非等人,皆拜于荀子门下。

《史记》记载,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荀子曾去过秦国,打算劝秦昭襄王以儒治国,但遭到了秦昭襄王和秦相范雎的反对,荀子无奈而去。

荀子在齐国待的时间最长,在稷下学宫扬名于天下,但到了晚年,齐王听信谗言,荀子被迫离开了齐国,来到了楚国,被楚王任命为兰陵县令。然而,楚国人认为荀卿的思想太危险,荀子又辞别了楚国,回到他的母国赵国。赵王久仰荀子大名,拜荀子为上卿,后来楚国回心转意,春申君黄歇亲自派人来接荀子回楚国,继续担任兰陵县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杀,荀子辞官,以老迈之年死在了楚国。

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荀子虽然集儒家之大成,但其地位在儒家学派中十分尴尬。自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以孔子、孟子为尊,孔门十哲为代表人物,却很少有人提及荀子,因为荀子在儒家学派中是一位“另类”,他发扬了儒家思想,却被后人否定,这可能是荀子的悲剧。

儒家思想中,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仁”,讲究相互仁爱,和谐相处;而孟子在“仁”的基础上增加了“义”“善”等内涵,讲究“民贵君轻”。荀子则主张“礼法并用”,让统治者以德服人的同时,用道德和法制来教化万民,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歧,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但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类很早就为了饱暖而相互争夺,“生而有好利焉”,因此,需要后天来感化,并用礼法制度来教育。

相比于孔孟,荀子的思想更偏现实主义,因为他除了重视道德教育,更强调法制的惩罚。这也是他在儒家中地位尴尬的原因。

荀子是战国时期最后的宗师,《史记·李斯列传》曾记载“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可见,李斯口口声声所说的“帝王之术”,其实是荀子倾囊相授的。然而,荀子一生颠沛,虽然留名于世,但却无力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他的弟子李斯却是“帝王之术”的真正实践家。

荀子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被冷落的儒家代表,直到近代,一些著名的学者开始研究荀子的思想,大家才发现荀子思想的真正价值。荀子的现实主义儒家思想,和现代的治国理论有许多契合之处,这也是荀子地位上升,但不管荀子的地位如何上升,都不能与战国末年同日而语了。

标签: 荀子

更多文章

  • 先秦的最后一位大儒却教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究竟是何方神圣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荀子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句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即“高徒出名师”,很多名师都是在自己的学生成了大牛之后,反过来不断的宣传自己的老师,最后老师也慢慢成了顶级牛人。名师与高徒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老师水平高自然能教出来好徒弟,徒弟成了大牛自然反过来证明了老师的水平之高,但是中国历史上就是有这么一个非常悲剧的老师

  • 审视先秦儒家底线思想的取向及特征,孔子、孟子、荀子有何看法?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荀子

    自孔子对先秦儒家底线思想的创始性贡献开始,后经孟子、荀子的发展,他们的底线思想互为补充,最终形成为一个比较系统的先秦儒家底线思想体系。先秦儒家的底线思想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价值取向和鲜明特征。审视先秦儒家底线思想的取向及特征,孔子、孟子、荀子有何看法?为人需知耻,以耻端其身为人需知耻是

  • 荀子不是儒家圣贤?被误解两千多年的大儒,只因思想太“前卫”

    历史人物编辑:刘申伟标签:荀子

    文/印象历史品读荀子不是儒家圣贤?被误解两千多年的大儒,只因思想太“前卫”孔子、孟子、荀子被称为儒家三大巨头,由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 虽然我们现在知道这三位先人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大人物,但在当时,儒家圣贤的名单上却始终没有记录荀子的名字。 荀子名况字卿,有时大

  • 秦始皇能接受儒家子弟李斯,为什么接受不了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荀子

    李斯和荀子的情况那可是完全不同的。秦始皇能接受李斯这个曾经的儒家子弟,但他绝对不可能接受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要知道秦始皇和儒家之间的恩怨纠葛可是很难化解的。儒家想要操控君王,以自己的理论思想去影响君王,去操控治理一个国家。但秦始皇却压根儿看不上儒家的那一套东西。秦始皇重视“法”。他很看重规矩。儒家的

  • 批判血缘制以求阶级自由流通的荀子思想浅析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荀子

    在《荀子》一书中提到最多的名词,很多人认为是“礼”,也有人认为是“道”或“法”或“德”,但笔者认为最多的词其实是“人”。因此《荀子》是一部“人道”之书,书中“人道”一词出现6次,“人之道”一词出现2次。其先讲个人君子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再讲君王或欲从政者的治国之法,最后讲圣人圣王天子所以能符合天

  • 《荀子》:一个人,若读懂四句话,必定否极泰来,步步高升!

    历史人物编辑:豁达漫漫长路标签:荀子

    “与高人共事”"与高人共事"。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和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有人在旁边指点一句两句,就会豁然开朗,顺利把问题解决掉;这人就是高人。“与高人共事”,不但能够得到他们的指点,提高我们的做事能力,并且能够学到他们高瞻远瞩看问题的方法,学到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对提高我们的格局

  • 尴尬搞笑经典冷笑话,搞笑荀子笑话!

    历史人物编辑:体育运动王标签:荀子

    1。令人尴尬的经典笑话,我住在公司,昨晚下楼取水时,看到一个保安从我身边跑过。我心想,糟糕,出事了。然后我放下热水瓶,跟在他身后。当我追上来时,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门卫说:太冷了,不能站岗,跑两圈取暖。2.在天天一笑笑网,女生说“大叔”指的是帅气、温柔、稳重、清爽、身体还好、帅气、事业有成、睿智、帅

  • 从荀子哲学中看古代封建君王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奇趣谈史标签:荀子

    先秦时期的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在形成自己的学派思想之时,借鉴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并走向了颇具特色的兼并融合之路。他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时也发展了儒家思想,其孕育着哲理的核心精神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其中对于君王之道又着独特的诠释。君王之道“醉卧美人膝

  • 《荀子》|修身安民,以礼为本

    历史人物编辑:原典纪古籍善本标签:荀子

    本文所介绍的中文古籍善本信息,由原典纪书局友情提供。 原典纪书籍原典纪书局(孔夫子旧书网上搜店铺:原典纪书局)此次推出的古籍善本《荀子》详细阐述了荀子的思想,荀子提出“礼”“义”“孝”“诚”的教育,深入分析荀子道德教育内容对当代树立“以礼为本,隆礼重法”“先义后利、义利兼顾”“从义从道、通权达变”“

  • 荀子每日经典劝学五

    历史人物编辑:三农生活阿远标签:荀子

    【荀子每日经典】——木白研修荀子《劝学》第五1.原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2.译文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3.木白分析《荀子》这句名言,继续加深学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