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荀子“王霸思想”、贾谊《过秦论》看秦朝二世而亡的必然!

从荀子“王霸思想”、贾谊《过秦论》看秦朝二世而亡的必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宪宪爱美食 访问量:4299 更新时间:2023/12/10 7:23:38

一、王霸思想

王霸思想是什么?王霸思想是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提出的重要思想。由于其处于战国末期,又是秦赵相争的赵国人,处在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其以《王制》、《王霸》两文来阐述了王霸思想,由于荀子是战国晚期的历史人物,是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大成者。儒家在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形成了完善的人物体系。但是,在战国末期,社会的动荡,各个学派都以变法为己任,只不过秦国之法是法家为主导,赵国变法是以胡服骑射为主导,韩国变法是以人治为主导,齐国变法是以兵变为主导,单纯的秦国是以军事、政治、体制为主导。

荀子的《王制》、《王霸》思想,其实是仁义为代表的儒家,所以会被划分为儒家大成者。但是,荀子的儒家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是以儒家仁义为出发点,以法家思想作为框架来阐述其认为的王霸之道。《王制》收于《礼记》,对封国、职管、刑法等等进行了阐述。《王霸》其中有言:“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其大意治理国家的人,确立公义的就是王者,确立诚信的就是霸者,确立权谋的就只有灭亡。这三者,是英明君主所要谨慎选择的,仁德君子所务必要明白的。探析秦二世而亡,是不是验证了荀子的王霸预言?

二、贾谊《过秦论》的继承关系

汉文帝时期(前180年~前157年在位),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过秦论》,对于秦朝的创立说出来个人的见解,其中:“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说明了,秦朝的国君是继承性制,秦的统一是奠定在历代功绩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实际上,秦统一华夏,是自秦君嬴渠梁重用商鞅,例行变法后,由秦惠文王两代国君奠定了秦法根本制度。最终到秦始皇时期由远交近攻的国策统一六国。在秦始皇时期,法家思想形成了秦朝政治思想,执政理念。

三、焚书坑儒的杀鸡儆猴,法家霸道演绎淋漓尽致!

秦统一六国以后,首要做的是法家制度为核心,形成了三公九卿制度,在全国实行郡守制度。思想层面,法家代表人物李斯提出焚书坑儒的思想,西汉刘向《战国策》记载:“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大意是秦时是以刑罚、律法为治世思想,相信权谋以为是自然规律。于是,烧毁《诗》、《书》,坑杀了儒士。这里的解析,可以归纳为秦时的法家思想盛行,其治理国家的首要是以刑法、律法来治理国家,强调的是权谋、利益至上的原则,嫣然是王霸治国;而民间杂说、江湖术士(礼制、音乐)等等都被杀,以此震慑天下,强调以法家思想为主。并非是将所有儒生斩杀,也并非将所有杂家杀完!是以杀鸡儆猴!

四、荀子“权谋立而亡”预判了秦二世而亡的必然性!

秦惠文王为了保证秦国的根基,暂时与保守派妥协,维系律法,将商鞅斩杀,而后控制氏族势力奠定商鞅之法为秦国治国之法。同时,逐渐形成了秦氏族为武将,山东诸国人才为丞相的传统。秦昭襄王赢稷为了保持秦国武将为秦氏族的传统,刺死武安君白起。在以利益至上的秦国朝局,直接导致了秦人以利益之上,无道德约束强调律法的行为,埋下了李斯保住个人利益与宦官合作导致了秦二世而亡的结局。

若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思想,李斯断不会篡改诏书,尊儒的扶苏必然能够成为秦朝二世的国君。若是实行的是儒家仁义为要、轻利益的思想,解决社会性的矛盾问题。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李斯为了个人的私利,断送了秦朝的天下,秦二世三年而亡。秦太子扶苏、秦将蒙毅,秦朝氏族但凡在秦朝权力中心的皆被胡亥赵高等屠戮殆尽(杀了22个兄弟,10个兄妹)。而后赵高指鹿为马,胡亥贪图享乐。后六国贵族再起,秦依赖的家族势力不在。最终楚汉之争,汉王刘邦一统天下,是为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享年210年。

标签: 荀子

更多文章

  • 《大秦赋》之荀子:战国最后的宗师,儒家的另类,帝王术的导师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中郎将V标签:荀子

    近期《大秦赋》持续热播,这部剧给我们展现了战国末年各国之间相互征伐的画面。除此之外,齐国的稷下学宫让人眼前一亮。稷下学宫中出现了荀子、韩非、李斯等多位学派代表,给我们重现了战国末年中国文化的开放和鼎盛。提起荀子,很多人都忘不了他那篇“青出于蓝”的《劝学》,作为战国末年的学派宗师,荀子的成就远不止如此

  • 先秦的最后一位大儒却教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究竟是何方神圣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荀子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句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即“高徒出名师”,很多名师都是在自己的学生成了大牛之后,反过来不断的宣传自己的老师,最后老师也慢慢成了顶级牛人。名师与高徒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老师水平高自然能教出来好徒弟,徒弟成了大牛自然反过来证明了老师的水平之高,但是中国历史上就是有这么一个非常悲剧的老师

  • 审视先秦儒家底线思想的取向及特征,孔子、孟子、荀子有何看法?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荀子

    自孔子对先秦儒家底线思想的创始性贡献开始,后经孟子、荀子的发展,他们的底线思想互为补充,最终形成为一个比较系统的先秦儒家底线思想体系。先秦儒家的底线思想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价值取向和鲜明特征。审视先秦儒家底线思想的取向及特征,孔子、孟子、荀子有何看法?为人需知耻,以耻端其身为人需知耻是

  • 荀子不是儒家圣贤?被误解两千多年的大儒,只因思想太“前卫”

    历史人物编辑:刘申伟标签:荀子

    文/印象历史品读荀子不是儒家圣贤?被误解两千多年的大儒,只因思想太“前卫”孔子、孟子、荀子被称为儒家三大巨头,由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 虽然我们现在知道这三位先人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大人物,但在当时,儒家圣贤的名单上却始终没有记录荀子的名字。 荀子名况字卿,有时大

  • 秦始皇能接受儒家子弟李斯,为什么接受不了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荀子

    李斯和荀子的情况那可是完全不同的。秦始皇能接受李斯这个曾经的儒家子弟,但他绝对不可能接受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要知道秦始皇和儒家之间的恩怨纠葛可是很难化解的。儒家想要操控君王,以自己的理论思想去影响君王,去操控治理一个国家。但秦始皇却压根儿看不上儒家的那一套东西。秦始皇重视“法”。他很看重规矩。儒家的

  • 批判血缘制以求阶级自由流通的荀子思想浅析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荀子

    在《荀子》一书中提到最多的名词,很多人认为是“礼”,也有人认为是“道”或“法”或“德”,但笔者认为最多的词其实是“人”。因此《荀子》是一部“人道”之书,书中“人道”一词出现6次,“人之道”一词出现2次。其先讲个人君子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再讲君王或欲从政者的治国之法,最后讲圣人圣王天子所以能符合天

  • 《荀子》:一个人,若读懂四句话,必定否极泰来,步步高升!

    历史人物编辑:豁达漫漫长路标签:荀子

    “与高人共事”"与高人共事"。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和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有人在旁边指点一句两句,就会豁然开朗,顺利把问题解决掉;这人就是高人。“与高人共事”,不但能够得到他们的指点,提高我们的做事能力,并且能够学到他们高瞻远瞩看问题的方法,学到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对提高我们的格局

  • 尴尬搞笑经典冷笑话,搞笑荀子笑话!

    历史人物编辑:体育运动王标签:荀子

    1。令人尴尬的经典笑话,我住在公司,昨晚下楼取水时,看到一个保安从我身边跑过。我心想,糟糕,出事了。然后我放下热水瓶,跟在他身后。当我追上来时,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门卫说:太冷了,不能站岗,跑两圈取暖。2.在天天一笑笑网,女生说“大叔”指的是帅气、温柔、稳重、清爽、身体还好、帅气、事业有成、睿智、帅

  • 从荀子哲学中看古代封建君王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奇趣谈史标签:荀子

    先秦时期的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在形成自己的学派思想之时,借鉴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并走向了颇具特色的兼并融合之路。他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时也发展了儒家思想,其孕育着哲理的核心精神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其中对于君王之道又着独特的诠释。君王之道“醉卧美人膝

  • 《荀子》|修身安民,以礼为本

    历史人物编辑:原典纪古籍善本标签:荀子

    本文所介绍的中文古籍善本信息,由原典纪书局友情提供。 原典纪书籍原典纪书局(孔夫子旧书网上搜店铺:原典纪书局)此次推出的古籍善本《荀子》详细阐述了荀子的思想,荀子提出“礼”“义”“孝”“诚”的教育,深入分析荀子道德教育内容对当代树立“以礼为本,隆礼重法”“先义后利、义利兼顾”“从义从道、通权达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