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霸思想
王霸思想是什么?王霸思想是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提出的重要思想。由于其处于战国末期,又是秦赵相争的赵国人,处在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其以《王制》、《王霸》两文来阐述了王霸思想,由于荀子是战国晚期的历史人物,是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大成者。儒家在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形成了完善的人物体系。但是,在战国末期,社会的动荡,各个学派都以变法为己任,只不过秦国之法是法家为主导,赵国变法是以胡服骑射为主导,韩国变法是以人治为主导,齐国变法是以兵变为主导,单纯的秦国是以军事、政治、体制为主导。
荀子的《王制》、《王霸》思想,其实是仁义为代表的儒家,所以会被划分为儒家大成者。但是,荀子的儒家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是以儒家仁义为出发点,以法家思想作为框架来阐述其认为的王霸之道。《王制》收于《礼记》,对封国、职管、刑法等等进行了阐述。《王霸》其中有言:“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其大意治理国家的人,确立公义的就是王者,确立诚信的就是霸者,确立权谋的就只有灭亡。这三者,是英明君主所要谨慎选择的,仁德君子所务必要明白的。探析秦二世而亡,是不是验证了荀子的王霸预言?
二、贾谊《过秦论》的继承关系
汉文帝时期(前180年~前157年在位),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过秦论》,对于秦朝的创立说出来个人的见解,其中:“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说明了,秦朝的国君是继承性制,秦的统一是奠定在历代功绩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实际上,秦统一华夏,是自秦君嬴渠梁重用商鞅,例行变法后,由秦惠文王两代国君奠定了秦法根本制度。最终到秦始皇时期由远交近攻的国策统一六国。在秦始皇时期,法家思想形成了秦朝政治思想,执政理念。
三、焚书坑儒的杀鸡儆猴,法家霸道演绎淋漓尽致!
秦统一六国以后,首要做的是法家制度为核心,形成了三公九卿制度,在全国实行郡守制度。思想层面,法家代表人物李斯提出焚书坑儒的思想,西汉刘向《战国策》记载:“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大意是秦时是以刑罚、律法为治世思想,相信权谋以为是自然规律。于是,烧毁《诗》、《书》,坑杀了儒士。这里的解析,可以归纳为秦时的法家思想盛行,其治理国家的首要是以刑法、律法来治理国家,强调的是权谋、利益至上的原则,嫣然是王霸治国;而民间杂说、江湖术士(礼制、音乐)等等都被杀,以此震慑天下,强调以法家思想为主。并非是将所有儒生斩杀,也并非将所有杂家杀完!是以杀鸡儆猴!
四、荀子“权谋立而亡”预判了秦二世而亡的必然性!
秦惠文王为了保证秦国的根基,暂时与保守派妥协,维系律法,将商鞅斩杀,而后控制氏族势力奠定商鞅之法为秦国治国之法。同时,逐渐形成了秦氏族为武将,山东诸国人才为丞相的传统。秦昭襄王赢稷为了保持秦国武将为秦氏族的传统,刺死武安君白起。在以利益至上的秦国朝局,直接导致了秦人以利益之上,无道德约束强调律法的行为,埋下了李斯保住个人利益与宦官合作导致了秦二世而亡的结局。
若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思想,李斯断不会篡改诏书,尊儒的扶苏必然能够成为秦朝二世的国君。若是实行的是儒家仁义为要、轻利益的思想,解决社会性的矛盾问题。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李斯为了个人的私利,断送了秦朝的天下,秦二世三年而亡。秦太子扶苏、秦将蒙毅,秦朝氏族但凡在秦朝权力中心的皆被胡亥及赵高等屠戮殆尽(杀了22个兄弟,10个兄妹)。而后赵高指鹿为马,胡亥贪图享乐。后六国贵族再起,秦依赖的家族势力不在。最终楚汉之争,汉王刘邦一统天下,是为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享年2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