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能接受儒家子弟李斯,为什么接受不了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

秦始皇能接受儒家子弟李斯,为什么接受不了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何露瑶 访问量:3529 更新时间:2024/1/16 20:43:23

李斯荀子的情况那可是完全不同的。秦始皇能接受李斯这个曾经的儒家子弟,但他绝对不可能接受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要知道秦始皇和儒家之间的恩怨纠葛可是很难化解的。儒家想要操控君王,以自己的理论思想去影响君王,去操控治理一个国家。但秦始皇却压根儿看不上儒家的那一套东西。秦始皇重视“法”。他很看重规矩。

儒家的那一套东西在秦始皇看来,早就应该扫到垃圾堆了。而荀子则对于孔子的思想倍加推崇,他认为孔子的思想是治国的最好理念。礼仪至上。从这一点来看就和秦始皇的治国理念格格不入。孔子讲究教化,秦始皇主张兵行伐谋。两者完全不搭嘎。这也是秦始皇重视李斯而不可能重用荀子的原因。

当年李斯虽然也曾拜在荀子门下学习,事实上不光李斯,韩非子这位法家大拿也曾是荀子的弟子。之所以他们会跟随荀子学习,主要是荀子的思想在儒家属于偏近于法家学说的一派。《史记》有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可见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

虽然看上去荀子和秦始皇应该很合拍。但是荀子在国家治理方面非常看重礼,荀子认为“礼法并举则可王霸统一”。但同时他还认为“礼高于法,礼为法之大本”。这就说明荀子的内心中,儒家礼制思想还是高于法制思想的。因此就可以判断他和秦始皇注定是陌路人。

历史上荀子也曾入秦国考察。他对于秦国的政治予以肯定,说“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但同时他又对秦国重视刑法吏治,轻视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为然,谓之“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这明显就是表明了对于秦国重法轻儒的不满。最后荀子也离开了秦国。但事实上秦国从未罢弃儒生。即使秦始皇对于儒家也是礼遇有加。反观儒家却处处想要压秦始皇一头。秦始皇和儒家有一方面非常的僵持。那就是关于秦朝的政治制度问题。秦始皇有鉴于历朝历代的灭亡经历,所以他听从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这就影响了儒家的利益。因此儒家大肆诋毁秦始皇。这也导致秦始皇和儒家之间矛盾激化。

李斯虽然身为荀子入室弟子,那也就证明他是儒家门生。但李斯所学之思想偏向于法学思想。这一点很受秦始皇的钟意。当然了,李斯的上位和李斯本身的能力也有直接的关系。但考虑实际操作能力的话,荀子就要远远不如李斯了。

荀子和孔子一样,都属于理论能力大于实践能力的人。他们的思想或许非常的超前,也非常的先进。但他们的具体工作能力却完全不行。你想想吧,一个整天研究思想文化的人,对于人情世故之类的完全陌生。他又怎能处理繁琐的政务呢?嘴上夸夸其谈的人也不是秦始皇的菜。因此在他们互相嫌弃的情况下,秦始皇是压根儿不可能用荀子的。

标签: 荀子

更多文章

  • 批判血缘制以求阶级自由流通的荀子思想浅析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荀子

    在《荀子》一书中提到最多的名词,很多人认为是“礼”,也有人认为是“道”或“法”或“德”,但笔者认为最多的词其实是“人”。因此《荀子》是一部“人道”之书,书中“人道”一词出现6次,“人之道”一词出现2次。其先讲个人君子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再讲君王或欲从政者的治国之法,最后讲圣人圣王天子所以能符合天

  • 《荀子》:一个人,若读懂四句话,必定否极泰来,步步高升!

    历史人物编辑:豁达漫漫长路标签:荀子

    “与高人共事”"与高人共事"。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和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有人在旁边指点一句两句,就会豁然开朗,顺利把问题解决掉;这人就是高人。“与高人共事”,不但能够得到他们的指点,提高我们的做事能力,并且能够学到他们高瞻远瞩看问题的方法,学到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对提高我们的格局

  • 尴尬搞笑经典冷笑话,搞笑荀子笑话!

    历史人物编辑:体育运动王标签:荀子

    1。令人尴尬的经典笑话,我住在公司,昨晚下楼取水时,看到一个保安从我身边跑过。我心想,糟糕,出事了。然后我放下热水瓶,跟在他身后。当我追上来时,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门卫说:太冷了,不能站岗,跑两圈取暖。2.在天天一笑笑网,女生说“大叔”指的是帅气、温柔、稳重、清爽、身体还好、帅气、事业有成、睿智、帅

  • 从荀子哲学中看古代封建君王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奇趣谈史标签:荀子

    先秦时期的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在形成自己的学派思想之时,借鉴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并走向了颇具特色的兼并融合之路。他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时也发展了儒家思想,其孕育着哲理的核心精神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其中对于君王之道又着独特的诠释。君王之道“醉卧美人膝

  • 《荀子》|修身安民,以礼为本

    历史人物编辑:原典纪古籍善本标签:荀子

    本文所介绍的中文古籍善本信息,由原典纪书局友情提供。 原典纪书籍原典纪书局(孔夫子旧书网上搜店铺:原典纪书局)此次推出的古籍善本《荀子》详细阐述了荀子的思想,荀子提出“礼”“义”“孝”“诚”的教育,深入分析荀子道德教育内容对当代树立“以礼为本,隆礼重法”“先义后利、义利兼顾”“从义从道、通权达变”“

  • 荀子每日经典劝学五

    历史人物编辑:三农生活阿远标签:荀子

    【荀子每日经典】——木白研修荀子《劝学》第五1.原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2.译文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3.木白分析《荀子》这句名言,继续加深学习的重要性。

  • 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八句至理名言!人生大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雪雪细说标签: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是先秦儒家哲学的最后一位大师,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也就是说,荀子主张后天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主张人要发明本心,一外一内构成了儒家哲学的灵魂。好玩的国

  • 荀子每日经典劝学八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荀子

    【荀子每日经典】——木白研修荀子《劝学》第八1.原文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yu)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ji)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译文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

  • 申不害的“术”是在执行法的前提下进行,其思想有道家痕迹

    历史人物编辑:青瑶书上标签:申不害

    申不害(前385年——前337年)亦称申子,战国时期人。战国时期韩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韩为相19年,使韩国走向国治兵强。作为法家人物,以“术”者称,是三晋时期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郑国灭国之时,申不害年岁约在20——30岁之间。作为一个亡国之贱臣,申不害可能杂学诸说。因为在他之前的管子、李悝、慎到的

  • 韩国申不害变法,与魏国一决高下,可能吗?影视剧都是假的!

    历史人物编辑:樊亚茹标签:申不害

    导语:韩国经历申不害变法后,为何还不能维持长久强国?能与魏国一决高下吗?地图给出答案。《大秦帝国之裂变》是一部主要讲述秦国、魏国和韩国之间变法故事的电视剧,它以秦国和韩国的变法作为两条线向我们叙述了两千多年前的那一段历史。在电视剧的叙述当中,韩国与秦国是同一时间进行变法的,韩国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在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