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荀子见秦王,为刚猛秦国添柔和;范雎荐蔡泽,功成名就全身退

荀子见秦王,为刚猛秦国添柔和;范雎荐蔡泽,功成名就全身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平华泛教育 访问量:1568 更新时间:2024/1/16 17:42:32

公元前257年,邯郸之战秦国失利,损失惨烈。

主将王龁败逃,副将郑安平率两万秦军投降赵国。

范雎想要建立不世之功的梦想成为泡影,曾经雄心壮志的他,遭受不可承受的打击。

郑安平的投降更是带给范雎无比的自责,郑安平是救他的救命恩人,因为报恩,他把郑安平推荐到这么高的职位,没想到郑安平却投敌了。

根据秦国法律,投敌的人父、母、妻三族被屠,举荐他的人也要被治同样的罪。

范雎自知罪责难逃,跪在草垫上请秦昭王治罪。

但是,秦昭王竟然为范雎破例,非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对他更加恩宠。

秦昭王和范雎

然而第二年,他生命中的另一个恩人王稽,曾被他举荐为河东郡守,竟然发现与其他诸侯暗中有勾结,秦昭王无比震怒,将王稽处以死刑,但仍然不治范雎的罪。

或许秦昭王认为这些小错和范雎的贡献比起来,微不足道、不足挂齿,自始至终对范雎信任和包容。

然而范雎却不这样想,他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一天比一天懊丧,宛若惊弓之鸟。

范雎

范雎患得患失,决定邀请一位名震天下的大学者来到咸阳,为自己指点迷途,破解困境。

此人正是荀况,也称荀卿,来自百家争鸣的圣地稷下学宫,时为稷下学士的祭酒,是学宫里最年高望重的宗师,也是战国末期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人们尊他为荀子

荀子被认为是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对道、儒、法、墨、名等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有分析和总结,认为各家的学说都有其利弊和好坏,该肯定的肯定,该批判的批判。

荀子

例如他批评墨子过分崇尚节俭,宣扬兼爱,这样做违背礼法,会招致天下纷争。

他批评庄子在一味屈从于上天,而不知道人的力量,那种人生虚无的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

他批评申不害过分迷信权势的力量,而不知才智的作用。

他批评惠施注重于言语狡辩,夸夸其谈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认为儒家思想才是治理社会最好的理念,因此,他注重广泛吸收各家的精华,结合自己的探索,用来丰富儒家思想的内容。

孔子

范雎问荀子:“先生入秦以后,所见如何,还请先生指教?”

荀子回答说:“一路行来,我看到秦国山川壮美物产丰富,可以说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地势险要。进入秦境后,我看到百姓质朴淳厚,官员光明正大,没有朋比结党互徇私情,没有勾勾搭搭迎来送往,都很明理通达,一心为公。我认为秦国已经达到了治国的最高境界,由此看来,秦国在最近“四世”(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不断取得胜利,并非来自侥幸,而是必然的结果啊。”

范雎频频点头,对荀子的见地非常赞同。

荀子

“然而!”荀子话锋一转说:“秦国虽然山河坚固、兵强马壮,虽然国家治理得很好,但还是有忧患的。因为严刑酷法太过暴烈,暴烈的东西怎么能使人真正幸福,暴烈的东西怎么能长存天地呢?因此,社会的安定幸福,最终还得依靠思想、文化、教化,要靠后天的教育学习,要靠儒家靠儒学,靠仁义礼的伦理价值来改变。”

范雎听后顿生惺惺相惜之感,对荀子更加尊敬,第二天就带他去见秦王,想请秦昭王重用荀子,在秦国刚猛的法家血脉里加入儒学的柔和。

老夫子品评荀子

秦昭王问荀子对秦国的看法和意见。

荀子把对范雎说过的再讲一遍,秦昭王很高兴,但仍然不解地问他:“秦国自商鞅后以法、兵立国,听说东方六国的儒家都不喜欢秦国,也都不肯来秦国游说。先生先生致力于儒学,以孔子为榜样,却对秦国赞赏有加,这是为何?”

荀子回答说:“曾经有圣人受天地的蒙,告知说天、人是相分的。天不能主宰人的命运,而人主动作为却可以改变不利的天命。因此秦地山川壮美,虽然蒙受上天的厚爱,但若没有几十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效。”

秦昭王和范雎听到荀子说“天不主宰人”时,惊讶得下巴都掉了。

待听到荀子对秦国久久为功的赞赏,又深有体会,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如果说“天人相分”的观点惊世骇俗,那接下来他们将听到更加震撼的言论。

荀子

“天不能主宰万物,人也不能坐等天的恩赐,因为人与生俱来就是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利益、满足欲望,得不到就相互争执,发生冲突,因此人天生就是恶人,人性天生就是恶的!”

说到这里,荀子已经看到了秦昭王和范雎的黑脸。

但这也不怪秦昭王和范雎,因为认同人性本恶,会直击人心深处的最弱点,因此谁都不愿承认,这套“性恶论”的观点不为大众接受,即使两千多年后的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依旧是“人之初,性本善”。

长期以来,荀子被认为儒家中的异类,甚至不被儒家所认同。

人之初性本善

但荀子不理会,继续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人性本恶,但人性的恶,是可以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和约束的。但是,法因为刚猛,有其先天缺陷,会对秦国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要想彻底根治它,非儒学不可,希望大王重视儒生,大兴儒学。”

范雎喟然长叹,心中略过一丝阴影,有意身退的他,原本想要向秦王举荐荀子接替自己的相位,想要为刚猛的帝国添加柔和的基因。

现在,他觉得自己的计划估计要泡汤,因为秦昭王对性恶论没有多少好感,这就注定了荀子不可能像自己一样得到秦王的宠信。

范雎

秦昭王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对荀子说:“秦国靠法学强盛,儒学对国家没有用!”

秦昭王的话硬的要噎死人,但荀子并不气馁,回应秦王道:“儒家倡导人们懂礼仪、重仁义,对君王忠厚,对百姓仁爱,不管居庙堂也好,处穷巷也罢,儒者都是这样的平和专一。所以一个国家拥有被儒学熏陶的人民,是国家的大幸,是成就万世基业的保证。大王怎么能够说儒学对国家没有用呢?”

这点秦昭王倒是认同,点头称善。

然而秦昭王口中虽然称好,却始终提不起丝毫兴趣,听得昏昏欲睡。

在他心中还是法、兵、谋更重要。

最终荀子离开秦国,临行前这个智者不无感慨地预言道:“秦国没有儒者,恐怕他的国运是不会长久的。”

秦昭王

秦昭王对儒学不感冒,让原本对儒学和荀子寄予厚望的范雎很无奈。

此时的他内心极为脆弱,一天比一天忧虑。

忽然有一天,一位叫蔡泽的客人来拜访他。

蔡泽善辩多智,见了范雎就说:“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各自完成了它的使命就自动退去,这叫顺天应时。而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功成名就却不离开官职,个个都遭受悲惨结局,近在身边的就是白起的例子。这就是所说的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的道理吧,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此话深得范雎认同,就对蔡泽说:“欲望不知满足,就会失去欲望;占有不知节制,就会丧失占有。承蒙先生教导,我恭听从命。”

蔡泽

于是范雎上朝,对秦昭王进言说:“有位从山东来的客人叫蔡泽,此人口才很好,能力很强,对三王的典事,五霸的业绩以及世俗的变迁都了如指掌,秦国的大政完全可以托付给他。我见到的人很多,还没有谁赶得上他,连我也不如。我冒昧地把这个人推荐给您。”

秦昭王召见了蔡泽,对他非常喜欢。

范雎趁机举荐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自己则辞职回到封地,秦昭王勉强答应了。

或许秦昭王还只是想让范雎好好休息一下,回来好继续辅佐自己。

可惜范雎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对他来说,这也算是功成名就、全身而退吧。

标签: 荀子

更多文章

  • 孟子的名句,墨子的名句,荀子的名句,古人的智慧,需要仔细体会

    历史人物编辑:平和怡标签:荀子

    各位诗友们,大家好,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孟子,墨子,荀子诗词里的名句,希望大家喜欢,闲话不多说,直奔主题吧!一、孟子,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 从荀子“王霸思想”、贾谊《过秦论》看秦朝二世而亡的必然!

    历史人物编辑:宪宪爱美食标签:荀子

    一、王霸思想王霸思想是什么?王霸思想是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提出的重要思想。由于其处于战国末期,又是秦赵相争的赵国人,处在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其以《王制》、《王霸》两文来阐述了王霸思想,由于荀子是战国晚期的历史人物,是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大成者。儒家在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形成

  • 《大秦赋》之荀子:战国最后的宗师,儒家的另类,帝王术的导师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中郎将V标签:荀子

    近期《大秦赋》持续热播,这部剧给我们展现了战国末年各国之间相互征伐的画面。除此之外,齐国的稷下学宫让人眼前一亮。稷下学宫中出现了荀子、韩非、李斯等多位学派代表,给我们重现了战国末年中国文化的开放和鼎盛。提起荀子,很多人都忘不了他那篇“青出于蓝”的《劝学》,作为战国末年的学派宗师,荀子的成就远不止如此

  • 先秦的最后一位大儒却教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究竟是何方神圣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荀子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句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即“高徒出名师”,很多名师都是在自己的学生成了大牛之后,反过来不断的宣传自己的老师,最后老师也慢慢成了顶级牛人。名师与高徒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老师水平高自然能教出来好徒弟,徒弟成了大牛自然反过来证明了老师的水平之高,但是中国历史上就是有这么一个非常悲剧的老师

  • 审视先秦儒家底线思想的取向及特征,孔子、孟子、荀子有何看法?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荀子

    自孔子对先秦儒家底线思想的创始性贡献开始,后经孟子、荀子的发展,他们的底线思想互为补充,最终形成为一个比较系统的先秦儒家底线思想体系。先秦儒家的底线思想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价值取向和鲜明特征。审视先秦儒家底线思想的取向及特征,孔子、孟子、荀子有何看法?为人需知耻,以耻端其身为人需知耻是

  • 荀子不是儒家圣贤?被误解两千多年的大儒,只因思想太“前卫”

    历史人物编辑:刘申伟标签:荀子

    文/印象历史品读荀子不是儒家圣贤?被误解两千多年的大儒,只因思想太“前卫”孔子、孟子、荀子被称为儒家三大巨头,由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 虽然我们现在知道这三位先人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大人物,但在当时,儒家圣贤的名单上却始终没有记录荀子的名字。 荀子名况字卿,有时大

  • 秦始皇能接受儒家子弟李斯,为什么接受不了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荀子

    李斯和荀子的情况那可是完全不同的。秦始皇能接受李斯这个曾经的儒家子弟,但他绝对不可能接受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要知道秦始皇和儒家之间的恩怨纠葛可是很难化解的。儒家想要操控君王,以自己的理论思想去影响君王,去操控治理一个国家。但秦始皇却压根儿看不上儒家的那一套东西。秦始皇重视“法”。他很看重规矩。儒家的

  • 批判血缘制以求阶级自由流通的荀子思想浅析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荀子

    在《荀子》一书中提到最多的名词,很多人认为是“礼”,也有人认为是“道”或“法”或“德”,但笔者认为最多的词其实是“人”。因此《荀子》是一部“人道”之书,书中“人道”一词出现6次,“人之道”一词出现2次。其先讲个人君子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再讲君王或欲从政者的治国之法,最后讲圣人圣王天子所以能符合天

  • 《荀子》:一个人,若读懂四句话,必定否极泰来,步步高升!

    历史人物编辑:豁达漫漫长路标签:荀子

    “与高人共事”"与高人共事"。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和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有人在旁边指点一句两句,就会豁然开朗,顺利把问题解决掉;这人就是高人。“与高人共事”,不但能够得到他们的指点,提高我们的做事能力,并且能够学到他们高瞻远瞩看问题的方法,学到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对提高我们的格局

  • 尴尬搞笑经典冷笑话,搞笑荀子笑话!

    历史人物编辑:体育运动王标签:荀子

    1。令人尴尬的经典笑话,我住在公司,昨晚下楼取水时,看到一个保安从我身边跑过。我心想,糟糕,出事了。然后我放下热水瓶,跟在他身后。当我追上来时,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门卫说:太冷了,不能站岗,跑两圈取暖。2.在天天一笑笑网,女生说“大叔”指的是帅气、温柔、稳重、清爽、身体还好、帅气、事业有成、睿智、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