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封建王朝沿用两千年的,不是孔子思想,而是荀子?礼法并施讲了啥

封建王朝沿用两千年的,不是孔子思想,而是荀子?礼法并施讲了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娱在笑牛 访问量:2781 更新时间:2024/1/4 3:43:19

孔子说,我是儒家的建立者,被称为圣人。孟子说,我是儒家的继承者,被称为亚圣。荀子说,妈卖批!好听的称呼都被你们俩给挑了,索性把儒家思想给颠覆了算了。

于是乎,一位旷世天才就此诞生,他所提出的礼法并施的思想,基本上就是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所奉行的思想。

别看孔圣人高悬于庙堂,其实后世王朝的统治者不信他那一套,而是信奉荀子的学说,也就是礼法并施。

01什么是礼法并施?

其实礼法并施也就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结合起来一起搞。荀子原来是正儿八经的儒家弟子,对孔孟之道也是十分欣赏的。

可是后来到了秦国以后,发现商鞅的法家思想,在这里搞得有声有色。荀子不仅有些怅然若失,他终于意识到了一点,儒家思想只能悬挂在庙堂之高,无法真正脚踏实地地拿来治国。

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史记》

在这期间,他陆续游历过齐国、秦国、楚国包括母国赵国,后来发现,儒家思想真的没有在哪一个国家普遍实行的。

这下子荀子的思想彻底被颠覆了,他开始质疑孔子孟子说的话。比如说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表示这不对,人之初性本恶才对,而且还说了一堆当代喷子一贯列举的例子。

从此以后,他开始发愤图强地研究法家思想,终于有所大成。他发现但凡是富强的国家,没有哪个不是用法家治国的,当然是要以法家思想作为主要手段。那么儒家思想就应该彻底抛弃吗?那当然不行。荀子表示,儒家思想是要用来禁锢普通人的大脑的,要是可以让你们天马行空地去思考,那你们这些韭菜岂不是很难割掉了?所以荀子首创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并行的治国理念,用法家思想阻止人们在行为上的过失,用儒家思想禁锢人们在思想上的奔放。双管齐下的治国理念,赢得了两千多年来封建王朝统治者们的一致的欢迎,但是没有哪个君王会愿意主动承认这一点。

多数都是把孔子地位抬得搞搞的,以儒家思想教化百姓。可是对于法家思想,君王是只字不提的,只用其手段,不提其思想。

02先秦时期,荀子礼法并施的思想可以实现吗?

先秦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好时候,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谁说错话都不会被屏蔽。思想的开发是因为各路诸侯国之间都有竞争,他们想要把有用的人才都弄到自己的国家来发展。

那么荀子的这种礼法并施的思想,能够被先秦这些诸侯国的君主们所接受吗?我觉得这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因为当时周天子还在的时候,儒家讲究的礼,是不是要让各路诸侯国,先忠心于周天子呢?如果周天子都失去了权威,那么谁还会讲究什么礼呢?

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剧子之言;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楚有尸子、长卢;阿之吁子焉。自如孟子至于吁子,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後。---《史记》

法家思想的确可以帮助国家发展壮大,比如说商鞅变法,就使得秦国变得强大。可是与此同时,法家思想还会得罪大量贵族集团。

不是所有诸侯国的君主,都会有秦孝公那种气魄的。所以法家思想想要在所有诸侯国推行,那也是很难行得通的。

为此不要说礼法并施了,就算是单一的儒家思想或者法家思想,都很难在先秦时期,得到所有诸侯国的认可。

如果当初真的有这么多人追捧这些思想的话,那么孔子也不会在游历各国的时候,被人赶出来,拥有韩非的韩国也不会第一个被秦国所灭了。

所有思想都有一个沉淀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同时也在不断让这些思想逐渐沉淀下来。这是一个互相作用的过程,时代和思想互相促进,互相打磨。

显然,先秦时代的各路诸侯国,还没有先进到可以做到兼容并包的地步。他们要么实行儒家,要么奉行法家,要么就是无为而治,总之不会什么都参考,没那么大本事。

03荀子的思想太直白,一语道破帝王心思,难怪不被人推荐。

荀子有两个很著名的弟子,一个是韩非子,一个是李斯。这两位恰好都是法家的著名人物,所以不少人认为荀子是个单纯的法家。

其实不能这么看,在唐朝唐宪宗时期,杨倞曾经给荀子的思想做注解,此后我们大家才对荀子的思想感兴趣。后来发现,原来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家大师。

公输不能加于绳墨,圣人不能加于礼。礼者,众人法而不知,圣人法而知之。---《荀子》

那么为什么这位儒家大师要到唐朝才那么出名呢?其实主要是因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将荀子的思想给雪藏了。

礼法并施当然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统治思想,但是统治者能直接这么告诉百姓们吗?当然不能,因为这就是窍门。

什么都跟百姓讲清楚了,那以后还愿意接受这种统治呢?法家思想本身是非常严格的,在商鞅时代,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大家一律平等。可是在大一统王朝,我们看到过这种平等吗?当然是没有看到过的。因为统治者必须要保护贵族体系,只有贵族集团享受到了足够的利益,他们才会拥护皇帝的统治。这么一来和最初法家思想可就相违背了,这个时候统治者又用儒家思想来教化大家,要大家懂得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大一统王朝,虽然实行了礼法并施,可是对儒家的礼一直过分强调,而对法家的法虽然使用,却大打折扣,至少没有用到贵族集团内部。

总结:先秦为何敢彻底使用法家思想?

说句不好听的,包括我们现在谁敢说彻底运用法家思想?贵族犯法真的可以与庶民同罪?某城的王老板几个月过去了,不还是杳无信息吗?许大小姐的事情,早晚也是会被淡忘的。这就是大一统时代大打折扣的法家思想。

那么先秦时期为什么敢彻头彻尾使用法家思想呢?因为秦国要争夺江山,它需要激励起老百姓为秦国卖命。秦孝公知道,光靠那帮猪头猪脑的贵族,怎么可能为秦国夺取天下呢?只有给足了老百姓公平公正,老百姓才会集中力量为秦国效力。

老百姓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因为人数众多。你让百姓感受到了国家法令的平等性,那么秦国国内的百姓才能够拧成一条绳。

所以商鞅时代,就算王族犯法,也必须要受到处罚,太子的师傅兼大伯嬴虔不就是被割掉了鼻子吗?相反,如果百姓们发现,法令是专门为普通人设立的,贵族们可以无视这些法令,那谁还肯为王朝卖命呢?人心自然也就散了。

参考资料:

《史记》

《荀子注》

标签: 荀子

更多文章

  • 荀子见秦王,为刚猛秦国添柔和;范雎荐蔡泽,功成名就全身退

    历史人物编辑:平华泛教育标签:荀子

    公元前257年,邯郸之战秦国失利,损失惨烈。主将王龁败逃,副将郑安平率两万秦军投降赵国。范雎想要建立不世之功的梦想成为泡影,曾经雄心壮志的他,遭受不可承受的打击。郑安平的投降更是带给范雎无比的自责,郑安平是救他的救命恩人,因为报恩,他把郑安平推荐到这么高的职位,没想到郑安平却投敌了。根据秦国法律,投

  • 孟子的名句,墨子的名句,荀子的名句,古人的智慧,需要仔细体会

    历史人物编辑:平和怡标签:荀子

    各位诗友们,大家好,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孟子,墨子,荀子诗词里的名句,希望大家喜欢,闲话不多说,直奔主题吧!一、孟子,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 从荀子“王霸思想”、贾谊《过秦论》看秦朝二世而亡的必然!

    历史人物编辑:宪宪爱美食标签:荀子

    一、王霸思想王霸思想是什么?王霸思想是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提出的重要思想。由于其处于战国末期,又是秦赵相争的赵国人,处在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其以《王制》、《王霸》两文来阐述了王霸思想,由于荀子是战国晚期的历史人物,是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大成者。儒家在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形成

  • 《大秦赋》之荀子:战国最后的宗师,儒家的另类,帝王术的导师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中郎将V标签:荀子

    近期《大秦赋》持续热播,这部剧给我们展现了战国末年各国之间相互征伐的画面。除此之外,齐国的稷下学宫让人眼前一亮。稷下学宫中出现了荀子、韩非、李斯等多位学派代表,给我们重现了战国末年中国文化的开放和鼎盛。提起荀子,很多人都忘不了他那篇“青出于蓝”的《劝学》,作为战国末年的学派宗师,荀子的成就远不止如此

  • 先秦的最后一位大儒却教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究竟是何方神圣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荀子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句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即“高徒出名师”,很多名师都是在自己的学生成了大牛之后,反过来不断的宣传自己的老师,最后老师也慢慢成了顶级牛人。名师与高徒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老师水平高自然能教出来好徒弟,徒弟成了大牛自然反过来证明了老师的水平之高,但是中国历史上就是有这么一个非常悲剧的老师

  • 审视先秦儒家底线思想的取向及特征,孔子、孟子、荀子有何看法?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荀子

    自孔子对先秦儒家底线思想的创始性贡献开始,后经孟子、荀子的发展,他们的底线思想互为补充,最终形成为一个比较系统的先秦儒家底线思想体系。先秦儒家的底线思想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价值取向和鲜明特征。审视先秦儒家底线思想的取向及特征,孔子、孟子、荀子有何看法?为人需知耻,以耻端其身为人需知耻是

  • 荀子不是儒家圣贤?被误解两千多年的大儒,只因思想太“前卫”

    历史人物编辑:刘申伟标签:荀子

    文/印象历史品读荀子不是儒家圣贤?被误解两千多年的大儒,只因思想太“前卫”孔子、孟子、荀子被称为儒家三大巨头,由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 虽然我们现在知道这三位先人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大人物,但在当时,儒家圣贤的名单上却始终没有记录荀子的名字。 荀子名况字卿,有时大

  • 秦始皇能接受儒家子弟李斯,为什么接受不了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荀子

    李斯和荀子的情况那可是完全不同的。秦始皇能接受李斯这个曾经的儒家子弟,但他绝对不可能接受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要知道秦始皇和儒家之间的恩怨纠葛可是很难化解的。儒家想要操控君王,以自己的理论思想去影响君王,去操控治理一个国家。但秦始皇却压根儿看不上儒家的那一套东西。秦始皇重视“法”。他很看重规矩。儒家的

  • 批判血缘制以求阶级自由流通的荀子思想浅析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荀子

    在《荀子》一书中提到最多的名词,很多人认为是“礼”,也有人认为是“道”或“法”或“德”,但笔者认为最多的词其实是“人”。因此《荀子》是一部“人道”之书,书中“人道”一词出现6次,“人之道”一词出现2次。其先讲个人君子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再讲君王或欲从政者的治国之法,最后讲圣人圣王天子所以能符合天

  • 《荀子》:一个人,若读懂四句话,必定否极泰来,步步高升!

    历史人物编辑:豁达漫漫长路标签:荀子

    “与高人共事”"与高人共事"。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和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有人在旁边指点一句两句,就会豁然开朗,顺利把问题解决掉;这人就是高人。“与高人共事”,不但能够得到他们的指点,提高我们的做事能力,并且能够学到他们高瞻远瞩看问题的方法,学到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对提高我们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