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国是陕西人的骄傲,秦始皇和秦孝公,谁是秦国最大的骄傲?

秦国是陕西人的骄傲,秦始皇和秦孝公,谁是秦国最大的骄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化纵横说 访问量:1430 更新时间:2024/1/26 7:32:37

排名和比较永远是难事,就像秦孝公秦始皇两人,都是秦国历史上杰出的国君。他的主要贡献不同,所以也很难分出高低。

秦孝公之贡献

秦孝公对于秦国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坚定不移地支持商鞅施行变法,在当时,秦国守旧派的势力十分强大。纵观整个秦国,支持变法的人几乎就只有秦孝公和商鞅

不得不说,这两人都是十分刚毅且坚强的。他们敢于与整个秦国作对,力排万难,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这种精神并不是谁都有的。纵观中国历史,遭到所有人反对的事,几乎全都失败了。

商鞅变法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与其最终成就的结果,在历史上都是仅有的。而且在古代的中国,变法和改革这种举措,遭遇的结局大多都是失败。

而商鞅变法的最终成功,也是全体秦人有目共睹的。变法推行十年后,秦国道不拾遗,百姓勇于战争而怯于私斗,山中无盗贼,乡邑无奸邪,这是变法的内部成就。

蚕食韩、魏,夺取大片土地,让轻视秦国的中原国家刮目相看,让六国重视秦国的力量,这是变法的外部成就。

从秦孝公时期开始,秦国变成了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秦军变成了可以吊打六国联军的虎狼之师,秦国已经走上了统一之路,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等到孝公之子秦惠王统治时,秦国又向南夺取巴、蜀两国,秦国变得强大无比,开始轻视中原六国,视六国君王如草芥。

周赧王三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公元前318年)——《资治通鉴》

这是秦惠王统治时的事,发生在秦始皇统一天下近一百年以前,但是秦国的此次胜利,似乎已经标志着它统一六国是迟早的事。

秦始皇之贡献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鞭策天下,役使诸侯,让分裂了近500年的诸夏,重新归于一统。让持续了500年的战火,重新平息。让持续了两个时代的割据局面,宣告终结。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中间有五代君王,在他们统治的时期,秦国侵吞六国的步伐虽然始终都没停下,但在这百年之中,秦国并没有灭掉六国中任何一个国家。

等到了秦始皇嬴政统治的时候,这种局面得到了改写。秦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了韩国、赵国、魏国。强大的楚国被秦国逐步蚕食之后,在王翦的打击下走向灭亡。弱小的燕国在经过无力的反抗之后灭亡,齐国在没有发动有力抵抗的情况下投降。

整个过程,仅持续了十年。

秦始皇用李斯之计,重金收买六国大臣,让他们在自己国家的内部制造混乱。所以多次击败秦军的李牧,被赵王斩杀;所以齐国的内部,全部都是投降的声音。

秦始皇礼贤下士,他的背后,是显贵了近千年的秦王室。这种出生的他,却甘愿和出生贫贱的贤才平起平坐。尉缭贤能,秦始皇猥自枉屈地侍奉他。得罪王翦后,秦始皇亲自跑去他家乡请其出山。

秦始皇有虎狼之心,其母有败坏王室名誉的做法,他不惜囚禁母亲。吕不韦在洛阳与诸侯有往来,他不惜铲除功臣。他不为感情所束缚,专心以天下为事。

所以秦始皇身边有一帮功臣名将的效力,所以秦国总能得到贤才最正确的指导,所以秦始皇耳边没有奸臣能煽风点火,所以秦国的所有力量能得到集中和统一。

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秦国能发挥出它最大的力量,所以只有秦始皇能在十年之内灭掉六国,所以只有到他这一代,秦国才能一统天下。

结语

没有秦始皇,秦国照样能统一天下,因为从秦孝公开始,这种趋势就已经不可扭转了。

如果让秦始皇担任六国中某一国的君主,他也无法抗击秦国,实力差摆在那里,他最多能保证自己在世时国家不会被削弱得太狠。

如果让秦孝公担任别国的君主,然后在那里推行商鞅变法,那么统一天下的就有可能不是秦国了。因为在孝公时期,秦国、赵国、魏国、齐国的实力都比较接近,而楚国的实力比其他国家都强,是秦孝公拉开了秦国与他国的差距。

但有一点也不可忽视,占据关中的秦国,相比于其他国家,有天然的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但秦始皇对于中国的功绩,又是秦孝公不能比的。秦始皇创造郡县制和集权制,中国后面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经常改朝换代,但都是在秦始皇确立的框架上进行统治的,虽然时常有改革和创新,但都是以秦始皇的框架为基础。

所以说,秦国可以没有秦始皇而不能没有秦孝公,中国可以没有秦孝公而不能没有秦始皇。两人孰高孰低,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看法,也欢迎读者在评论区讨论留言。

标签: 秦孝公

更多文章

  • 秦孝公与商鞅为什么能改革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小诚锅美食标签:秦孝公

    秦国发展到秦孝公时期,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危机重重。数年战争已经让秦国千疮百孔,民生凋敝,随时都有灭国破产的危机。怎么办?这是摆在秦国面前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史上最牛招聘启事,500年一雄文《求贤令》开启秦国新征程。《求贤令》原文为: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

  • 秦孝公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秦孝公陵在什么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契机电视君标签:秦孝公

    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君主。公元前338年,谥号孝。他的母亲是谁?我们都知道秦孝公是秦始皇的始祖。记得秦孝公那一代,秦国开始真正强大起来,慢慢开始超越其他国家。至于他母亲的信息,历史上似乎没有任何记载。或许是因为他的母亲不是什么重要人物,所以没有记录下来。至于野史中是否有相关资料,就不得而知了。秦孝

  • 商鞅与秦孝公三次对话,前两次打酱油,第三次让秦孝公眼前一亮

    历史人物编辑:李梓轩标签:秦孝公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本文由麻辣读史原创创作,欢迎转载分享一提起春秋战国,就必然会想到诸子百家。这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极速发展的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除我们如今熟悉的四大,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还有阴阳家,纵横家等。这些个学派都试国将自己的学术观念

  • 秦孝公任用公孙鞅变法能否促进秦国发展? 陈胜吴广因何而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秦孝公

    战国初年,周王室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了,主宰天下的战国七雄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都想统一天下。如何加强实力呢?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改革。当时各国纷纷进行改革,秦国也是其中之一。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他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形象。当时有个卫国人公孙鞅,欲展才学,他见到孝公的求贤令后,就投秦一试。秦孝公见公

  • 秦孝公死后,商鞅的结局为何如此悲凉

    历史人物编辑:古古历史标签:秦孝公

    秦孝公死了,商鞅的伯乐靠山去了;秦国变强了,商鞅的仇家来了,既有私仇也有国恨;变法成功了,百姓安居了,商秧却被自己的变法逼向了绝路,结果死于战场,全家被诛,尸体还被车裂……这些就是秦孝公死后,商鞅的真实结局。背景商鞅,约生于公元前395年,死于公元前338年,卫国(今河南省黄县梁庄镇)国君的后裔,姬

  • 卫鞅和秦孝公一拍即合,推行新法令,为何秦国会路不拾遗?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秦孝公

    秦国一开始比较弱小,卫鞅怀才不遇,跑了很久不被重视,来到秦国后,卫鞅却和秦孝公一拍即合。最后,秦孝公决定变法,推行卫鞅的新法令,这便是商鞅变法。商鞅主张,第一重视农业生产,第二要训练好军队,第三还要赏罚分明。秦孝公一开始,人们都不信新法令,商鞅便出了个主意,谁把都城南门的大木头搬到北门,谁就赏十两金

  • 秦孝公嬴渠梁:秦孝公为什么选择信任商鞅推行变法

    历史人物编辑:带着老伴去旅游标签:秦孝公

    秦孝公赢取梁秦孝公,生于公元前381年,在东汉方志中被称为秦平王《越绝书》。应姓赵氏,唐《史记索隐》记载,字渠良。他是战国时期非常杰出的秦国君王。他的父亲是秦献公英世熙。他在位共计24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秦孝公无论是在政治制度上,还是在经济、军事、文化上,都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位期间最

  • 商鞅初到秦国面见秦孝公,秦孝公差点睡着?秦孝公:能不说空话吗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秦孝公

    公元前362年,秦国来了一个很特殊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是卫国公族的一个远方偏支子孙。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大家都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继承了父亲爵位的嫡长子,后人就是主脉。而其他没有继承爵位的兄弟,他们的后人,就是偏支。而这种偏支的子孙,经过几代繁衍之后,地位往往就会下滑得非常严重。和主脉相比,虽然大家

  • 魏国为何在魏惠王时期走向了衰落?只因他放走了这几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重华读历史标签:魏惠王

    战国初期,魏国曾在风云变幻的大争之世中遥遥领先,由于率先实行变法,魏国在魏武侯时期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的国家,当时的魏武卒,百战百胜,令其它国家为之胆寒,一时之间天下无人与之争锋。因为强大的军事实力,战国初期的魏国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魏武侯去世后,给他的儿子魏惠王留下了一个巅峰的国家。强大的

  • 魏惠王的弟弟公子卬,曾为秦国的强大立下汗马功劳,很吃惊吧

    历史人物编辑:生活的原貌标签:魏惠王

    1战国时期,魏国和秦国可以说是死敌,两国为争夺河西打过无数次血战,秦献公就是在少梁之战中战死的。但是,今天,《大秦帝国》告诉你,魏国国君魏惠王的弟弟公子卬曾为秦国的强大立下过汗马功劳,你肯定不信,不过我告诉你,一切都皆有可能。公子卬,作为魏国的王族子弟,为什么要帮助秦国呢?这里面有一个很长的故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