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平定内乱,领兵救宋:卫灵公政绩卓越,为何孔子还要“泼脏水“?

平定内乱,领兵救宋:卫灵公政绩卓越,为何孔子还要“泼脏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董于嫣 访问量:3585 更新时间:2024/1/20 9:17:44

《论语》“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在孔子眼中,卫灵公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无道之君。

而且除了《论语》在《孔子家语》中,老夫子对这位卫国的第二十八位君主,都没有太大的好感。主要原因孔子认为他猜忌心太重而且脾气太过于暴躁。

(一)、孔子眼中的灵公

卫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如同今天的以色列般。虽然国家甚小,但却能人辈出。比如实施变法的商鞅,还有精通厚黑之道的鬼谷子以及《吕氏春秋》的作者吕不韦等。这位卫灵公之所以被后人所熟知,是因为他喜欢与孔子讨论天下大事。所以多次出现在《论语》以及《左传》中。

1. 不折不扣的好色之徒

《论语·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好德比好色更甚之人。结合当时的语境,其实老夫子是在讽刺卫灵公。当时孔子周游列国至卫国,而灵公是这其中对他最有礼遇之人。

孔子在其他国家都不受待见,但是唯独灵公所执掌的卫国对他可谓是恭敬有加。刚到之时,便委以重任。但这并不是孔子的归宿,他的理想是将自己的学说传遍各国。所以,几次三番的自卫国不辞而别,受到打击后又回到此地避风雨。

孔夫子说这番话时,是当时卫灵公乘车与夫人南子送其离开。因为南子的在场,加上招摇过市令其很不舒服,所以才会发出如此之慨叹。这等于向全世界昭告,卫灵公是一个喜好女色的国君。

饮食男女,好色是人之本性,更不用提一国之君。其实,就算是秦皇汉武还有唐太宗等治世之能君,也都有如此之喜好。因为他们掌握着一个国家的命脉,身居高位,自然会竭尽所能的让自己先得到享受。

2. 中等水平的管理者

《论语·子路》“卫国庶者多以,富之,教之;则修文德以来之”。在孔子看来,卫国虽然国家很小但是卫灵公还有一定的品德,所以国家才有如此之众。在古代人口稀少,衡量其发达程度便是以人口密集与否来判断。

正如孟子所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如果统治者的能力水平不行,百姓自然会四散奔逃。就像在《礼记》中,孔子在泰山脚下碰到凄惨妇女所说之话“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这个妇人就是为了逃避统治者残暴的管理,所以举家搬迁到荒无人烟之地,尽管家人都死于老虎口中,她也不愿再搬回去。在《孔子家语》中,他曾明确向鲁哀公表示过“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

当时鲁哀公问孔子,在他眼中各个诸侯谁最有才能,孔子说最有才干之人没有见过,但卫灵公能算作其一。鲁哀公就此提出质疑,因为灵公夫人南子经常参与朝政,所以他不应该被称之为贤君。

“灵公弟子渠牟,其智足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渠牟为晋国皇室后裔。以他一人之智慧,能顶千乘也就是一千辆战车。古代形容一个国家之强大,往往将其称之为千乘之国。当晋国与卫国交恶时,灵公并未因渠牟的身份而排挤他。

(二)、颇有政绩的卫灵公

《论语》“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但这毕竟是一家之言,并不能当作正史来看。孔子对卫灵公的评价,也不能仅从“无道”二字就全盘否定其作为。在《左传》中,同样有许多关于灵公的记述。

1. 平定内乱,不计前嫌

“善恶不辨一匹夫,性命终被道义误”,这是史臣对于宗鲁的评价。他乃是卫灵公兄长公孟絷之侍卫。《左传》“昭公二十年,因灵公之兄絷狎齐豹,恶北宫喜、褚师圃,而公子朝”通于襄夫人宣姜,惧,故四家叛乱。”

公子朝与卫灵公的嫡母姜氏私通,害怕事情败露于是联合了不被公孟絷看好的齐豹、北宫喜以及储师圃等人趁灵公出游之际,在都城内发动叛乱。随后,公孟絷和他的侍从包括宗鲁在内等人一并杀之。

卫灵公等一众在朝中势力并不及于四家,所以从平寿匆忙赶回京都,带上自己的亲眷以及些许武器,逃到了死鸟。而齐景公命公孙青探望,并言“卫侯若在境内,则朝聘卫君”。公孙青见到灵公后,日夜守护其左右。

2. 派兵救宋,安抚众心

随后齐豹的家宰因颇受卫国王室恩惠,于是将其除之。灵公得以有了喘息之机,并且与北宫家族会盟。卫灵公发誓要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此时的他杀掉了嫡母姜氏,而后又封北宫喜为贞子。

齐豹死后,齐家的田地被用来安抚其他三家。灵公自此走上了亲政之路,卫国再也没有发生过内部叛乱。这时,公子朝等人也全部回到了卫国。但是与其交好的宋国,再度发生了叛乱。

公子朝乃为宋国人士,但一直生活在卫国,并且家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曾经参与了四家叛乱,但是卫灵公并未因此怪罪于他。为了安抚百姓的情绪,他决定让公子朝带兵回国援助母邦。

当时宋国的华族兴兵叛乱,卫灵公命令公子朝回国,等于向天下昭告了自己的仁义之心。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讲究礼节。而灵公此举,无异于为自己扩大了宣传力度。所以孔子才能说卫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三)、以偏概全的观点

孔子对于灵公“无道”的评价,太过于片面。主要是当时孔子在卫国“奉粟六万,却终不见用”,卫灵公虽然对他礼遇有加但是却从不会委以重任。而且这是在卫灵公死后,孔子对灵公发出的评价。这很有可能是孔子一时之气言,而后被弟子收录在了其中。

1. 君子喻于义

综合孔子对于灵公的其他评价,如果单以“无道”一概而论难免有失偏颇。而且综合灵公的种种作为而言,他是一个知人善任之人。对于渠牟灵公并未因为他是晋国王室,而猜忌和不信任。而且当时正值两国交恶,卫国与齐国交好。

不仅是对渠牟,卫灵公对曾经反叛过自己的北宫喜也没有太多的忌惮。当时鲁国内乱,各小国举行了两次黄父盟会,灵公均派北宫喜替自己前往。而且他还按照北宫喜的建议,出兵讨伐,并帮助鲁昭公归国复位。

最重要的是他对于公子朝的恩德,其人与自己的嫡母私通而且还杀死了自己的兄长。王位本来就是兄长该坐,但却因其形象不佳所以灵公继位。而后,他一直对于自己的兄长礼遇有加,认为是自己篡位。

就是对灵公如此重要之人,被杀害后,灵公却毅然冰释前嫌。选择以大局为重,还愿意让公子朝率兵去宋国。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没有担心公子朝再次叛乱,也没有过分的追究四家作乱之源头,恰恰说明了卫灵公的仁义。

并且,卫灵公还曾帮助过周天子复位。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在卫灵公的带领下以天下为己任。不论哪个国家发生动乱,灵公都愿意尽绵薄之力。而且从他对于背叛自己之人的态度而言,他并不是喜好猜忌之人。

许多后人一提到卫灵公便想起孔子对他的那番评价,但那只不过是孔子情急之下说的气话罢了。其实孔子对于卫灵公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不然不可能说出那番“唯灵公最贤”之话。

2. 食、色,性也

卫国一直是孔子的避风港,所以他与卫灵公接触的时间相对较多。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如果朝夕相处,那么人的本性必然会暴露之。而且,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孔子说的“未见好德犹如好色者”,其实也是一时气话。

孔子认为,灵公把自己当成了他招摇过市的工具。而且灵公一直也不重要他,就像是一件被束之高阁的宝物。以至于孔子周游列国数十载,宣传自己的思想。如若灵公能够给他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想必也没有了后来他四处游荡之际遇。

这些话不过是夫子一时的激愤之言,如果单从灵公为人行事来看,他并不是那么的昏庸无道。否则,孔子也不可能总去卫国还安之若素。而且孔子认为,灵公是个知人善任者,这也是能够长期保持国家稳定的主要原因。

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正所谓“人无完人”。而且《论语》是儒家弟子的一家之言,他们对于师父的话自然是奉若神明。这难免会造成后人的过度解读,就算是正史也会包含作者的好恶,也有主观观点。所以,要正确的评价一个人一定要先了解他的作为而不是从他人耳中听说。

四、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卫灵公去世后关于他的坟墓也是众说纷纭。现在普遍认为他的坟茔在山东高青,当地为了纪念他还将村子改名为“卫灵公村”。现在也被设置为重点保护的文物。

参考文献:

《论语》

《左传》

标签: 卫灵公

更多文章

  • 卫灵公对美少年先宠爱后嫌弃,其心理值得我们深思

    历史人物编辑:史飞卿标签:卫灵公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弥子瑕,风度翩翩,貌美如玉,卫灵公非常宠爱他。昭公二十年,弥子瑕的母亲生了重病,捎信的人摸黑抄小路赶在当天晚上把消息告诉了他,弥子瑕是个孝子,当即心如火燎,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到母亲身边。可是京城离家甚远,怎么能心想事成呢?卫国的法令明文规定,私驾君王马车的人要判断足之刑。为了

  • 人心多难测!弥子瑕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以这样的罪名被驱逐

    历史人物编辑:洵而美标签:弥子瑕

    01弥子瑕是卫灵公的近臣,祖上曾经是晋国的宗室,由于年轻帅气深得卫灵公的宠信。弥子瑕投桃报李,竭尽全力的讨好卫灵公,有时候连家都不回。有一次半夜,弥子瑕正在宫中侍奉卫灵公。突然有人告知:弥子瑕的母亲生病非常严重,需要抓紧找大夫医治。弥子瑕听说后急急忙忙出宫,在宫门口看到了国君卫灵公的马车。按照卫国的

  • 靠讽齐王纳谏在中学课本上扬名立万的邹忌,还干过这样一件龌蹉事

    历史人物编辑:潘娥标签:邹忌

    上文书,大鹏说了齐威王刚继位的时候,那是日日畅饮,夜夜笙歌,就是不理朝政。大臣邹忌因为善弹琴,很得齐威王喜欢,甚至让他住在宫中,以便随时听他弹琴。有一天,威王刚开始弹琴,邹忌推门就进来说:“琴弹得好极了!”威王一听就生气了:“我这还没弹呢,你怎么就说弹得好呢?”邹忌赶紧解释,一通白话,具体内容大鹏就

  • 邹忌讽齐王纳谏:人要有自知之明,且不能在谎言中迷失自己

    历史人物编辑:史雨豪标签:邹忌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各国之间征伐不断。在这个残酷的年代,如果哪个国家的君主,不奋发图强,那么这个国家估计很快就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好在齐国的齐威王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君主,他的手底下也汇聚了一帮文臣武将,相国邹忌便是其中的一员。相传邹忌是齐国数一数二的美男子,他对自己的美貌十分自信。但后来邹忌听闻齐国有一

  • 和城北徐公比美的邹忌,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桃花生南国标签:邹忌

    初中的时候学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对邹忌的印象就是善于思辨、有思想有主见、敢于进谏、直言不讳,说话也很有技巧。邹忌向身边的妻妾、客人征求自己与城北徐公谁美的建议,得到的答案都是“当然是你美了”,这让邹忌半信半疑,明明自己没有城北徐公美,他们怎么都说我美。后来他深入思考了一下,想到妻子是偏爱他,妾害怕

  • 邹忌拿着10两黄金找人算命:能成大事吗?大将听后连忙逃跑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邹忌

    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名相邹忌,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他是齐国著名的政治人物,颇受历任齐王的信任,特别是在齐威王时期,齐国对外有著名大将田忌和孙膑,对内则有邹忌辅佐齐王,因此当时的齐国十分强盛,齐威王也因此才能够和魏国发生“徐州相王”的事件。但是俗话说得好“一山不容二虎”,尽管邹忌和田忌名字相仿并且都十分

  •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齐国大臣邹忌竟是心胸狭窄之人

    历史人物编辑:杜健标签:邹忌

    学生时期学过一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此文中,邹忌询问自己身边之人,比较自己与有"美人"之称的徐公谁更美,得到的答案都是说他比徐公美,在与徐公见面后,邹忌觉得自己还是无法与徐公相比,并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夫人说自己更美,是因为她爱自己,小妾说自己更美,处于惧怕,客人说自己更美,是因为有求与自己

  • 你知道邹忌进谏齐王,却未必知道他的人品竟是如此卑劣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邹忌

    说起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有高度存在感的国家。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出现了齐桓公、齐威王等明君。又有田忌、孙膑、邹忌等名臣。因为齐威王任用了这些名臣,齐国的国力高度发达。但你或许想不到的是,看似贤明的邹忌和大将田忌之前却有着一段矛盾,他处处迫害田忌,最终自己也已悲惨的结局收场。说起邹忌,大家印象中的他

  • 同样“吃里扒外”帮刘邦,为何项伯得以善终,而丁公却被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吴秀红标签:项伯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刘邦和项羽奉怀王之命战秦国,这个时候他们是盟友。秦国灭亡以后,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从曾经的盟友演变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项羽入关以后准备第二天用军事手段解决刘邦,却被糊涂虫项伯泄露了军事机密,使得刘邦得以脱身。彭城之战刘邦惨败以后,带着十几个随从逃跑,项羽派丁公追击刘邦,丁公

  • 项伯和张良有啥交情,让他不惜背叛亲侄子?原来两人都是重义游侠

    历史人物编辑:鲲鹏历史阁标签:项伯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一、项伯与张良项伯是项羽的伯父。项梁和项羽起兵会稽,项伯在下相项氏老家聚集项氏一族,响应项梁。项梁军渡江北上,到下相会集项氏一族后,项伯就一直在项梁军中协助项梁,官任楚国的国相令尹。项梁战死后,项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