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许攸等人计划谋逆汉灵帝,邀请曹操参加,为何后者却断然拒绝?

许攸等人计划谋逆汉灵帝,邀请曹操参加,为何后者却断然拒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慢步史书 访问量:2950 更新时间:2024/1/23 3:17:11

每逢乱世之际,总有一些谋士,想通过“从龙之功”,来达到自己的政治需求。正如东汉末年的董卓,他残杀少帝,推举刘协为汉献帝,自己则权倾朝野。又如袁绍与韩馥,曾打算将幽州牧刘虞拥戴为皇帝,也是抱有相同心思。

但鲜为人知的是,曹操也曾受邀参加过这样的谋逆之举,但他却断然拒绝了。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在这里,需要交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许攸等人找到曹操之时,后者刚刚从归隐中走出,他的名气也因为入仕不就,变得更为响亮。但此时的朝堂,却有些乌烟瘴气。宦官集团把持朝政,对士族与党人集团多加打压,从而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一些士子心念国家,但已经对汉灵帝的昏聩无能表示失望,于是他们渴望通过谋逆之事,改立新的帝王,并借助这个大势肃清朝野,同时将乱政的宦官集团除掉。从这个角度来看,许攸等人的计划,倒是站在大义面前。

正因如此,他们找到了曹操。为什么这时候的曹操,会是他们眼中的香饽饽呢?在笔者看来,曹操有两个优点,让许攸等人觉得,这种改天换地的大事,需要他来加入。

其一,青年曹操有热血之气。曹操在刚入仕途时,其表现很让人称道。无论是上述汉灵帝,请求为党人代表翻案;还是他在担任济北相与洛阳北部尉期间的铁血手段,都让不少人觉得,曹操是正义之年。以至于桥玄、何顒等人纷纷为之侧目,并言“将来安天下者,必曹操也”。

另外,陈蕃之子陈逸也参与了谋逆汉灵帝的计划。见曹操勇敢地位自己的父亲翻案,陈逸自然对曹操充满了好感。

其二,曹操虽然是宦官后人,但他却宦官集团的对立面。比如说,曹操在担任洛阳北部尉时,便借助职权狠狠打击了宦官集团的气焰。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说:“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汉末还有个大名士,叫做李膺,也是党人代表之一。他也曾强杀过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一时被传为美谈。曹操此举,岂不是与李膺的行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意思的是,胆大包天的曹操还曾经行刺过宦官头目张让。尽管没起到什么成效,但依旧有不少人为曹操拍手叫好。

所以在洛阳城中的爱国士族眼中,曹操是个正直、热血、又敢为国家牺牲的有志青年。正因如此,当它们确定了谋逆灵帝的计划时,便立即拜访了曹操,希望后者能积极加入。

不曾想到,曹操却断然拒绝了。难道经过了仕途沉浮的曹操,依旧对汉室抱有希望吗?

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倘若曹操真的忠于汉室,他肯定会向汉灵帝告发,但他并没有。换句话说,曹操不支持也不反对,他就是纯粹的不想掺和这事。而另一方面,在听说了许攸等人的计划后,曹操心里冷笑一声,便已经认定这个计划必将流产。

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中提及,曹操是这样劝慰许攸等人的:“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

通俗点说,曹操不是不支持他们的行动,只是在他看来,现在进行谋逆汉灵帝之事,显然不具备现实条件。伊尹、霍光都曾经成功过,那是因为他们当时都站在大势之上,而且还有着很高的权势。

而反观许攸等人,虽然抱有一腔热血,但他们都是人微言轻,缺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即便他们能侥幸成功,也不会有长远发展。于是曹操又举了一些反面教材说:“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从曹操这段分析来看,他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空有热血的无脑青年了。相反的是,他对朝局和天下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把握。这时候的曹操,已经胸怀大志,正等着天下大变,好成就自己的一番霸业。

所以说,曹操反对许攸等人的计划,并非是因为他依旧忠诚于皇室,而是这时候的曹操,心中枭雄之志依旧初显。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依旧不能给他带来一定利益,反而会打乱他的计划。

标签: 许攸

更多文章

  • 他是三国最坏的谋士,挑拨张郃,陷害许攸,让袁绍一败涂地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许攸

    三国有很多很好的谋士,曹魏前期的二荀、郭嘉、程昱、贾诩都是顶级的水平,他们的能力也是个顶个的强。曹操能够重用他们,所以打赢了官渡之战,进而一统北方,袁绍帐下同样谋士云集,其中沮授、田丰、许攸等人都是顶级的水平,可惜袁绍不能用,若袁绍能用,焉有官渡之败呢?袁绍色厉内敛,没有主见,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庸主,

  • 许攸等人谋废汉灵帝,邀请曹操参与,为何他却拒绝了?

    历史人物编辑:陈春红标签:许攸

    东汉末年,灵帝昏聩无道,借宦官之手掀起党锢之祸,无数清流名士惨遭朝廷镇压,或流放千里,或身死族灭。在此情形之下,一些党人暗中联合起来,意图推翻汉灵帝统治,改立合肥侯为新帝。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以王

  • 三国中,既是发小又是功臣的许攸,为何会被曹操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缪帝说史标签:许攸

    曹操可能是三国时期性格最为复杂的人物,说他豁达,明知关羽将来可能会成为敌人,还是任其离开;说他奸诈,为了自身安全不惜表演“梦中杀人”;说他残忍,发小许攸(yōu)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还是被残忍杀害……很多人不理解,曹操为什么要杀掉许攸?有人说杀许攸的不是曹操,是许褚!但是如果没有曹操授意,许褚怎么敢

  • 一代枭雄曹操,酷爱网罗天下人才,为何要杀许攸、孔融等文人

    历史人物编辑:科学黑科技标签:许攸

    昨天,笔者写了一篇称赞曹操爱惜人才,善于管理人才的文章;人都有两面性,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一生酷爱网罗天下人才,但他却将许攸、孔融及荀彧(令其自杀)这些文人、才子杀害了,这是为何呢?下面笔者试着分析一下曹操这种矛盾做法的实质原因。曹操画像一。维护尊严、过河拆桥,杀许攸许攸与曹操的发小,起初效力于袁绍

  • 官渡之战,如果许攸不叛变袁绍,曹操会赢吗

    历史人物编辑:周怀武标签:许攸

    官渡之战,曹操必胜,因为一场战争很少因为一个人物来影响战局,一场战争的胜负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曹操只是兵少,剩下的谋士,将领等因素对于袁绍全是碾压的存在。现在笔者将通过还原历史来阐述分析为什么曹操会胜利的原因。第一,郭嘉适时提出“十胜十败”,为曹操指明了作战方针。在官渡之战前,袁绍亲率数十万大军来攻

  • 许褚一剑杀了谋士许攸,为什么爱才如命的曹操毫不计较呢?

    历史人物编辑:薇颜浅史标签:许攸

    历史上真实的许攸被杀是经过曹操允许的,具体是不是许褚亲手杀的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许攸的死是经过曹操默许的,即使是许褚动手行的刑,曹操也不可能怪罪自己的爱将许褚的。许攸的死可以说完全是自己找的许攸年轻的时候与袁绍、曹操都是好朋友。在汉灵帝时期,许攸竟然联合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豪杰密谋起事,废除汉灵帝

  • 许姓|三国曹魏政权中,有著名谋士许攸、虎将许褚等名人及其家族

    历史人物编辑:贤谈文史标签:许攸

    许姓(12)|东汉末三国时,四川蜀汉政权中有许靖、许慈、许允等许姓人三国时,在曹魏政权中的许姓人,就更多了,名人也不少。影视剧中的许攸形象(资料图片)南阳人许攸:决定官渡之战胜负的谋士南阳人许攸,在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大出风头。许攸,字子远,年轻时与袁绍、曹操关系不错。永汉元年(189年),许攸

  • 赤脚迎接许攸,设计挖走徐庶:曹操为什么没有请来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马文成标签:许攸

    众所周知,曹操爱惜有才能的人。官渡之战前夜,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来投降,曹操当时正在洗脚,听到这件事,没穿鞋就跑出去迎接了。许攸非常感动,立即向曹操献计,让曹操火烧乌巢,抄袁绍的后路。正是许攸有谋略,曹操才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刘备在驻扎新野获得了西书西书这一谋士。徐峥文字直,颍川他和诸葛亮是支教,

  • 曹操唯才是举,为何要杀掉“足智多谋”的许攸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这样聊标签:许攸

    曹操是国人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偏偏是这个大家都知道的人,却是最多面,最复杂的,真的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形象来概括曹操的形象。曹操一生做过很多事,杀过人也救过人,写过诗打过仗,你说他宽容吧,因为许攸态度不恭敬就杀了他。你说他气量小吧,曹操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败,论惨烈程度是超过赤壁的,张绣差点杀了曹操,长子

  • 诸葛亮火烧连环船的幕后功臣,曹操把他当许攸,他差点让曹操丧命

    历史人物编辑:大雯观史标签:许攸

    以下内容以《三国演义》来讲解,切莫用正史来向小编开火!“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是《三国演义》写水镜先生向刘备荐贤时,对诸葛亮和庞统的评价。既然两个人随便得到一个都能安定下天,那就说明庞统与诸葛亮的实力不相上下,就算有差距也不会太大。 不过虽然水镜先生对庞统的评价极高,但由于他死得早,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