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荆州的一场悲欢离合,道尽了刘备、徐庶、诸葛亮的转折人生

荆州的一场悲欢离合,道尽了刘备、徐庶、诸葛亮的转折人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月照一天雪 访问量:2578 更新时间:2024/6/17 17:15:22

公元 196年,41岁的曹操拉开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序幕,人生之旅扬帆起航。

这一年,35岁的刘备被吕布成功偷袭下邳,妻小皆陷,并被迫寄居小沛得以安身。当时,守卫下邳的张飞羞愧难当,正要拔剑自杀,刘备却以一句“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来进行安抚。然而,不久刘备因招兵买马,再次遭到吕布攻击。战败后,投奔了许都的曹操。曹操为拉拢刘备,给兵给粮,并让他做了豫州牧,因此也有人称刘备为“刘豫州”。

这一年,诸葛亮15岁,隐居荆州城外的隆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业游民般的生活。虽然自己常以管仲乐毅相比,但人们对他却是不屑一顾,认为他只是一个轻狂的少年,可徐庶、崔州平等好友却颇为相信他的才干。

这一年,21岁的孙策渡江创业,颇有成就;而孙权仅有14岁。

这一年,徐庶究竟有多大,因史书无载而无法考证,这一点可能与他混得不好也有关,但根据交朋结友的传统认知来看,徐庶与诸葛亮的年龄应该大体相仿。

相聚

据《魏略》记载:“庶先名福,本单家子”。也就是说,徐庶原名叫徐福,而非《三国演义》中的单福。这里的单家子,是指孤单清寒的家庭。如果徐庶本姓单,在古代的表述上应说是“单氏子”。

▲刘备与徐庶

同时,《魏略》上还说:徐庶原为颍川郡长社县人,少年时好任侠击剑。这一点,往好了说,就是喜欢行侠仗义、锄强扶弱;往贬了说,就是一个狂放少年,不但不务正业,而且还喜欢打架斗殴。大概在公元188年(中平末年)前后,他的一位朋友被当地一个恶霸害得家破人亡,于是请“少侠”徐庶为自己报仇雪恨。听了事情经过后,徐庶大怒,当即找来一些白色的泥土,涂抹在脸上,只身一人闯入恶霸家中,当场杀死恶霸。就在他准备逃离时,因寡不敌众,被闻讯赶来的官差捉拿。随后,官府对徐庶进行严刑逼供,可结果连徐庶的身份都没有问出来。对此,官府很是不奈,于是将徐庶押上囚车,进行游街示众,希望有人认出徐庶。然而,百姓因感念徐庶为地方除去一霸,居然无一人出面指认,因此官府也很难定罪。最终,在徐庶朋友的打点下,将其营救出狱。

事后,徐庶反思之下,认为凭借个人勇力最多只能铲除一人一事的不平,却难以造福天下苍生。如果,能有一身的治国本领,就能造福更多的百姓。因此,他下定决心,弃武从文。在求学期间,与同郡的石韬结为好友。

到了初平年间,中原大地群雄并起、战火连绵。徐庶和石韬为避战乱,举家南迁荆州,并且认识了崔州平、孟公威、诸葛亮和庞统等人。

在交往过程中,徐庶被诸葛亮的渊博学识所折服,更对诸葛亮自比春秋名相管仲、战国名将乐毅而深信不疑。可以说,在这些朋友中,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尤为相厚。

公元201年,40岁的刘备因“衣带诏事件”遭到曹军追杀,无奈之下,往投同为汉室宗亲的荆州牧刘表,而刘表则将争安置在新野城驻军,其实也是为了让他抵挡北方的曹操。

自此,刘备进入了徐庶的视野。徐庶通过观察刘备的所作所为,认为他胸怀大志、才略过人、颇有人望,并且善待部属。于是,徐庶主动跑到新野拜见刘备。一番交谈之下,刘备对徐庶的才干和人品非常器重,并当即对其委以“参与整顿军事和训练士卒”的重任。

▲三顾茅庐

公元204年,刘备想要趁曹操出兵河北攻打邺城之机,攻掠曹操的地盘。谁知,在叶县附近却遭到了曹魏大将曹仁、于禁、李典所率曹军的反攻。当时的刘备兵微将寡,刘表又拒绝出兵相助,根本难以抵挡曹军。危机关头,徐庶利用有利地形,以“诈败之计和埋伏之计”,成功打了曹军一个伏击,造成曹军伤亡惨重,大败而回。

战后,刘备盛赞徐庶有王佐之才,可徐庶却极力谦让,称自己的才学远远不及诸葛亮,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原本,刘备想委托徐庶代表自己,礼聘诸葛亮相助,但是徐庶却说,对于诸葛亮这样的盖世奇才,不是谁都能请出来的,最好是刘备能够亲自前往。

《三国志·诸葛亮传》: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公元207年,46岁的刘备,不惜降尊纡贵,“三顾茅庐”,诸葛亮被其诚心所动,当即接受了刘备的邀请,并献上了“隆中对”。自此,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君臣,开始书写下一段“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的千古佳话。可谓是“明君觅得良臣,良臣依觅得明君”。

这时的曹操已统一北方,并准备趁势南下,攻伐荆州;而孙权则从兄长孙策的手中接过江东霸业。

这时的曹操想要实现天下统一的霸业,孙权则想要守住父兄的江东基业,而漂泊半生的刘备则最想有一块立足之地。

为了各自的理想,三国的这三大霸主再次亮起了自己的手中剑。

离别

公元208年,53岁的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次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当曹军进至新野时,刘琮自知难以抵挡,遂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

当时的刘备屯兵樊城,并不知道曹军已经到来。面对突然到来的曹军,诸葛亮建议刘备攻打刘琮,只要占据荆州,就有很大几率挡住曹军的兵锋。但是,刘备不忍夺取同宗刘表的基业,又无法抵挡曹操的大军,只好向当阳、江陵方向败退。

▲徐庶辞别

败退期间,甚至连刘备的妻儿差点都成了曹军的俘虏,若非赵云勇闯曹营,可能就没有后来“扶不起的阿斗”了。所以,当时根本就顾不上麾下的家眷。

此时的刘备已有47岁,败的那叫一个惨,可能也是他人生最悲惨的一次经历。

然而,就在这时,噩耗再次传来,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所俘,徐庶和石韬皆要投奔曹操。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对于此情节,《三国演义》写得那叫一个感人,就不在此抄录了。虽然,当时真实的离别情景已无从得知,但刘备的心理承受能力绝对是别人难以企及的。

今日一别,成都的山、汉中的月、白帝城的水、祁山的烽火以及秦岭渭滨间的战马嘶鸣……与徐庶再也无缘;今日一别,终成徐庶、石韬和诸葛亮这三位好友的诀别,并且还将成各为其主的敌人。不知以后相见,相互会作何感想。还真是世事无常,人生难料。

不久,赤壁之战暴发,孙刘联盟取得大胜。战后,孙权和刘备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却在荆州破灭。

结局

同年,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攻取荆南四郡,并从孙权手中借得荆州江陵(南郡),随占据荆州五郡,有了自己的一方根据地。自此,隆中对的第一步目标达成。

公元214年,刘备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共围成都,刘璋投降,刘备占据西川,霸业初成。自此,隆中对的第二步目标达成。

公元219年,刘备击败曹操,夺得汉中,三分天下霸业形成。自此,隆中对的第三步目标达成。

▲三分天下

46岁时,刘备选择了诸葛亮;58岁时,刘备成就霸业。仅用了短短的12年,诸葛亮便辅佐刘备成就了帝王霸业。后来,诸葛亮更是不负刘备所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徐庶、刘备和诸葛亮三人离别二十年后的公元228年,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偶然听到老友徐庶、石韬的消息:

《魏略》曰:至黄初中,(石)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徐)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遂愕然感叹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意思是说,魏国的谋士已经多到这种程度了吗!怎么连徐庶和石韬这样的人才都不重用?

诸葛亮的这一声叹息,不知道尽了多少辛酸?要知道以徐庶的才干,本该是一世人杰,却落得如此结局。

那么,徐庶曾任的右中郎将和御史中丞究竟是多大的官呢?

▲白帝城托孤

中郞将,三国时期多为中下级军官的职位,如:刘备的义子刘封,曾为副军中郞将;关羽的义子关平,曾为典军中郞将;糜竺之子糜威,曾为虎贲中郞将;刘璋之子刘循,曾为奉车中郎将;董和曾为掌军中郎将;张南曾为抚军中郎将等。而这些人,可都是徐庶的后辈。

御史中丞,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但是,在曹操时期,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主要职掌纠弹百官的朝仪。也就是上朝时,看谁穿着不和礼法,就可以进行弹劾。这样的官职,除了得罪人外,似乎并无一点实权。

由以上可以确定,徐庶到了曹魏后,混得确实不怎么样,更谈不上什么惊天伟业。明明跟着刘备起码可以混个开国功勋,却要到曹魏这个大公司去做一个打杂的职员。难怪,诸葛亮会大为感叹。

因此,可以说,徐庶、刘备、诸葛亮在荆州的这场悲欢离合,都成了各自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转折。可见,人生中的每一次重大选择,都是自己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图片来源网络

标签: 徐庶

更多文章

  • 在刘备手下大展才华,进了曹营却一言不发,徐庶最后又去了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梁心怡标签:徐庶

    都说徐庶走马荐诸葛,《三国演义》中说徐庶要去曹操那了,临走前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让其顶替自己的军师位子。但在陈寿《三国志》中却不是这样说的,其实徐庶很早就推荐了诸葛亮。《三国志》:“先主在樊(城)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由此可见,诸葛亮出山在前,徐庶归曹在后。而徐庶的母亲

  • 司马徽为什么只把徐庶、卧龙、凤雏介绍给刘备,而不介绍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伊河史话标签:徐庶

    提问这个问题的这位网友,在提问的问题中出现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卧龙、凤雏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介绍给刘备的不假,但徐庶,只是《三国演义》的虚构,并不是史实。话说,徐庶与石广元都是颍川郡长社县人,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来往密切,相交甚好。但徐庶并不是司马徽介绍给刘备的。刘备屯驻新野时,

  • “筑梦者”徐庶力荐诸葛亮,为刘备的梦想添砖加瓦,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帝哥说史标签:徐庶

    #头条中国史#徐庶,历史上对他的描述并不多,但是总体评价都说徐庶与诸葛亮才干旗鼓相当。是徐庶推动力刘备梦想的进程,如果不是徐庶举荐诸葛亮,可能刘备连三国鼎立都看不到。而且说起徐庶,最出名的便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么历史中真正的徐庶到底怎么样?结局又是如何?《魏略》中记载有:“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

  • 徐庶母亲被迫自尽,刘备却是这种反应,难怪他到死都不能统一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子豪爱历史标签:徐庶

    在三国时期曾经有很多非常知名的谋士,除了诸葛亮之外,另外一个人的名气也非常大,他就是徐庶,当时曹操为了徐庶能够来到自己的阵营,甚至命人抓了徐庶的母亲,就是为了强迫徐庶能够来帮助自己。而徐庶一直都是一个出了名的孝子,在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直接就选择辞别刘备,于是曹操也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据说他在听说徐

  • 三国人物记之颍川徐庶,满腹经纶之才,终弃明主只能蹉跎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撸猫的娜娜标签:徐庶

    徐庶,本名徐福,字元直,豫州颍川人。三国时期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徐庶本是寒门子弟,年轻时喜行侠义之事,早年间因行侠仗义为人报仇,为逃避官吏追捕。其用白粉涂在脸上,披头散发逃亡,岂料还是被官吏抓住。后来徐庶的党羽来将徐庶救走,获救后改名徐庶。为彻底的隐姓埋名,他弃刀剑,着儒衣,四处寻找

  • 三国除徐庶外,他也向刘备推荐诸葛庞统,却被诸葛怒骂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徐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文人渴望博取功名,各自寻找明主,而诸葛与庞统却隐居在襄、汉之间,不轻易投靠人的态度,得到了司马微的赏识,也因此,在后来司马微向刘备举荐二人,徐庶岁之前提过,但司马微的举荐,无疑让刘备吃了一颗定心丸,从而拜诸葛庞统为军师中郎将。而从部分史料来看,故事还有另一个有趣版本,诸葛庞统徐庶

  • 庞统和徐庶都是自荐,受到的待遇却天壤之别,原因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徐庶

    徐庶和庞统都曾自荐于刘备,但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徐庶自荐在《三国志》中并没有的任何信息,仅有“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一句话的概括,但是随着剧情丰富性的需要以及底层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想象心理,使得徐庶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演变成为一心追求明主而怀才不遇,在水镜先生指点下毛遂自荐——“行歌自荐于新野”,

  • 徐庶“走马荐诸葛”,恰是“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

    历史人物编辑:做菜的肥哥标签:徐庶

    【老柯讲经典故事2】《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一段。“卧龙凤雏”之说,最早出自大隐士司马徽向刘备推荐的:“卧龙、凤雏,两者得一,可安天下。”但真正让刘备坚定信心,不畏天寒地冻,不顾自己皇叔身份,求才不惜屈尊下驾,三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却是徐庶,也就是刘备十里相送,哭别徐庶时,徐庶的“走马荐诸

  • 曹操大军在赤壁遇险,徐庶看出来了,难道其他谋士看不出?

    历史人物编辑:王增涛标签:徐庶

    要说三国里最轰轰烈烈的大场面,那就是赤壁之战了,曹操八十万大军被周瑜烧得死伤无数,从此曹操再也不敢说能轻而易举一统天下了,但是我们都知道曹操的谋士有很多,徐庶是知道的,但是他绝不可能说出来,那么其他谋士呢?都没看出来吗?每一股势力集团的谋士都特别重要,关系到集团的整体利益和方向,主要是给主公提供建议

  • 历史上徐庶的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后会不停地叹息?

    历史人物编辑:战史看客标签:徐庶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于徐庶的影响恐怕是少之又少,他也确实在书中作为了一个酱油角色,只不过还是干下了两件大事情,其一就是献上计划帮助刘备顺利把樊城握在手中,其二就是指点刘备去招徕诸葛亮,这才有了三顾茅庐的发生。不过徐庶也着实有些可怜,他本是刘备的手下,却因为母亲被曹操所挟持才不得不转投他营,其后更是